APP下载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十八)

2016-03-16史记人物大辞典编写组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8期
关键词:李园华阳秦国

《〈史记〉人物大辞典》编写组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十八)

《〈史记〉人物大辞典》编写组

《〈史记〉人物大辞典》主编:段国超、丁德科

副主编:李克让、程正江、崔康柱、曹强

撰稿人(按照姓氏笔画排列):丁德科、王东明、王忙有、王亚玲、王炳社、王麦巧、王晓红、马雅琴、韦爱萍、白建西、田晓荣、冯望岳、叶玲、仝梅菊、成荣强、李克让、严安政、张晓明、张念红、吴占文、何新国、杜振虎、岳庆华、段国超、党艺峰、贾巨川、贾耀林、郭楚伟、崔康柱、梁建邦、曹永贞、曹书生、曹强、程正江等。

韩宣惠王

韩宣惠王(?—前312),战国时韩国国君。亦称韩宣王,因其先祖徙都于郑,《战国策》又称其为郑惠王。韩昭侯之子。姬姓,韩氏,名不详。周显王三十七年(前332)继位,在位11年(前321)后(改君号)为王。

宣惠王八年(前318),魏国打败了韩将韩举。其十四年(前312),秦国进攻鄢邑(今河南鄢陵西北),韩军败北。其十五年(前311),击秦不胜。十六年(前310),秦国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打败了三晋联军,在浊泽(今河南长葛境内)俘虏了韩将宧和申差。

苏秦曾劝宣惠王不要西面事秦,他听后一下子变了脸色,挥动手臂,睁大眼睛,按住宝剑,抬头望着天空,长长地呼了口气说,我尽管没有出息,但决不向秦国屈服。我愿意诚恳地把我的国家托付给您,听从您的安排。后来张仪又劝他归顺秦国,攻打楚国,他又采纳了张仪的计策。韩将申差等被秦国俘虏,韩国十分危急。相国公仲侈劝宣惠王通过张仪与秦国讲和,他同意了,并让公仲侈秘密准备出发,去和秦国讲和。当楚王采纳了陈轸的建议,派人告诉宣惠王,楚国将以死帮助他攻秦时,其听后十分高兴,便又不让公仲侈出使秦国。公仲侈对他说,这是楚国谋士陈轸的阴谋,建议宣惠王不要和秦断交。他坚决不听,毅然与秦断交。秦国因此大怒,增兵猛攻韩国,而楚国却没有救援韩国。宣惠王十九年(前307),秦军在岸门(今山西河津南)大败韩军。韩国把太子仓送去做人质,才和秦国关系缓和。

宣惠王二十一年(前305),韩国联合秦国进攻楚国,打败楚将屈丐,在丹阳(今陕西丹凤东南、河南内乡以西)杀死楚军八万人。宣惠王在位21年,死后谥号“宣惠”。太子仓继位,即韩襄王。(《韩世家》1869)

韩昭侯

韩昭侯(?—前337),战国时韩国国君。懿侯之子。周显王六年(前363)继位。昭侯元年(前362),韩军在西山(今河南宜阳至鲁山一带)被秦军打败。二年(前361),韩国黄池(今河南封丘东南)被宋国攻占。朱(今址不详)被魏国攻取。六年(前357),韩国讨伐东周(国名,在今河南巩义市境),攻取了陵观、邢丘(今河南温县东北)。

昭侯八年(前355),申不害为韩国丞相。不害其学本于黄老,而重“木”,号称“刑名”,要求尊君卑臣,崇上抑下。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韩国因而大治,其他国家不敢来侵犯。十一年(前352),昭侯曾去秦国。二十二年(前341),申不害去世。二十四年(前339),秦军攻占韩国宜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二十五年(前338),天大旱,昭侯在新郑建造高大市门。屈宜臼预言,昭侯不出此门。因为此时韩国内忧外患,昭侯不体恤百姓困难,反而更为奢侈。二十六年(前337),高门建成,昭侯卒,谥号“昭”。其子继位,即韩宣惠王。(《韩世家》1868)

胡衍

胡衍,战国时韩国人。秦昭王元年(前306),秦丞相樗(chū)里子率兵攻打卫国蒲邑(今河南长垣),蒲邑长官惧,请求胡衍救蒲。胡衍面见樗里子,说秦攻打蒲邑,只会对魏国有利,不会对秦国有利。因为蒲邑是卫国的屏障,攻打它只会使卫国依附魏国。卫国的依附使魏国更加强大,那么秦国所占西河之外的城邑就危险了。他还说,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秦王就会因为“害秦而利魏”加罪于樗里子。樗里子认为胡衍说得有理,便问胡衍应该怎么办?胡衍即让樗里子不再进攻蒲邑。他可以让卫国君不忘樗里子的恩德。胡衍进入蒲邑面见其守,说樗里子声言一定要攻下蒲邑,但他可以让樗里子罢兵。蒲守十分恐惧,再拜请求胡衍救助,并献上黄金三百斤,言秦军如果撤退,他一定报告卫君,让胡衍享受国君的待遇。樗里子从蒲邑撤兵后,胡衍便从卫国得到重金,成为显贵。(《樗里子甘茂列传》2309)

华阳太后

华阳太后(?—前230),战国时秦孝文王王后。亦称孝文王后。芈姓,名失考,楚国公族。孝文王之父秦昭王因其太子死亡,另立次子安国君嬴柱为太子。太子柱立其所宠爱之楚女为正室,即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中男子楚在赵国当人质,其母夏姬不被宠爱。因秦数攻赵,赵不重视子楚,因而子楚处境困窘。但被商人吕不韦遇见,认为“奇货可居”,便亲自带了许多奇物玩好跑到秦国,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把全部东西送给华阳夫人,劝其以子楚为己子,并劝安国君立子楚为继承人,以巩固自己在秦国的地位。华阳夫人认为吕不韦说得很对,便乘太子空闲时,称赞子楚特别贤能,又哭哭泣泣地请求立子楚为嫡子。太子应允,乃与华阳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适嗣。同时给子楚送去丰厚的东西,并请吕不韦帮助他。后来子楚给看守六百金,从赵逃入秦军,随后回到秦国。秦昭王卒,太子柱继位为王,华阳夫人被立为王后,子楚被立为太子。一年后,孝文王卒,子楚继位,是为庄襄王,华阳王后成为华阳太后。亦称夏太后。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华阳太后卒,与孝文王合葬于寿陵。(《吕不韦列传》2505)

黄歇

黄歇(?—前238),战国时楚国人。黄氏,名歇。贵族,即春申君。春申君早年曾周游各地,广泛地从师学习,知识渊博。后侍奉楚顷襄王,顷襄王认为他有口才,让其出使秦国。当时秦昭王派白起进攻韩、魏,韩、魏臣服,昭王遂令白起与韩、魏攻楚。军队尚未出发,恰好春申君到达秦国。春申君怕秦国一举灭楚,于是上书秦王,说天下诸侯唯秦、楚最强,秦如攻楚,只会使其他国家得利。所以为秦国计,不如与楚亲善。为了说明这一点,他首先盛赞秦昭王的功绩,同时又指出物极必反的必然性,并举智伯、夫差等人为例,说明要保持功业,不能只靠武力,而要广施仁义。他特别提醒秦昭王,毁灭楚国只会使韩、魏更加强大,而这显然对秦国不利。接着,春申君又列举韩、魏对秦的旧仇新恨,说明韩、魏才是秦国真正的敌人。最后,他建议昭王先联合楚国进逼韩、魏,使其顺服,并使其向齐索地以使齐无力支持燕、赵两国,再以危亡震慑燕、赵,动摇齐、楚,天下便可不必急攻而得到平定。秦昭王认为春申君说得有理,就停止攻楚而与之亲善。春申君接受盟约返回楚国,顷襄王让其与太子完到秦国做人质。几年之后,顷襄王病重,但太子完仍不能回国。太子完与秦相应侯范睢友好。于是春申君劝范睢让完归国。他说顷襄王万一病重不起,太子完归国继位,必然与秦友好并感激范睢;如不让其回国,楚国另立太子继位,一定不会再侍奉秦国。对秦来说,这是最大的失计。范睢于是把这些话告诉秦昭王,但昭王却说先让春申君回楚看望顷襄王病情如何,然后再说。春申君很担心太子完不能继位,于是劝完和楚使者逃亡归楚,自己以死来承担责任。太子完遂扮作使者车夫得以逃出秦国。春申君则推托有病谢绝宾客,估计太子完已经离境,才主动向昭王报告此事,请赐一死。昭王怒,想让春申君自杀。范睢则言太子完如果继位,必定重用春申君,建议昭王赦其死罪而让其回国,以保持秦楚友好。昭王接受了范睢的建议。

春申君回楚三月,顷襄王卒,太子完被立为楚王,这就是楚考烈王。考烈王元年(前262),春申君被从左徒任命为令尹(相国),封为春申君,以淮北十二县为其封邑。这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与春申君都竞相礼贤下士,招徕宾客,争夺贤士以辅佐国君,掌管国政。考烈王五年(前258),秦兵围赵邯郸,赵以灵丘地封春申君,派平原君来楚求救。次年,春申君率兵救援赵国,时信陵君亦率兵救赵,秦兵解围而去。考烈王八年(前255),春申君率兵为楚灭鲁,并以荀卿为兰陵令。当此之时,楚国又兴盛强大起来。

考烈王十五年(前248),春申君对考烈王言其封地淮北靠近齐国,情势紧急,设郡治理更好,请求献上这十二县,移封到吴地。考烈王答应了。于是春申君就在原来吴国国都废墟上筑城为都邑。

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诸侯结盟联兵西向伐秦,楚国任纵长,春申君当权主事。六国兵败,考烈王归咎于春申君,春申君从此渐被疏远。春申君宾客中有个观津人朱英,对春申君言秦二十年不攻楚,乃春申君之功。而现在魏国危在旦夕,答应把许和鄢陵割让给秦国,这样秦军距楚都仅一百六十余里,秦楚将不断交兵。楚于是由陈迁都寿春,春申君回到封地吴执行国相职务。考烈王无子,春申君很为此事担忧,多次寻找宜于生育的妇女进献楚王,但仍无效。赵人李园携妹来楚,打算进献楚王,听说楚王不能生育,恐怕妹妹久后失宠,便自己先做了春申君侍从。后李园设计假说齐王求娶其妹,诱春申君召见并乘机将她献给春申君。李园之妹受春申君宠爱,很快怀了孕。于是李园与其妹商议,让其妹劝春申君将自己献给楚王。说这样不但可以避免他人继位带来祸患,而且自己的儿子继位可以掌有楚国。春申君认为她说得对,便设法将她进献给考烈王。李园之妹入宫后得到宠幸,并很快生了儿子立为太子,她也被封为王后。楚王也因之器重李园,让其参与朝政。李园担心春申君泄漏其妹的秘密更加骄横,于是暗中豢养刺客准备杀害春申君灭口。考烈王二十五年(前238),考烈王病重。朱英对春申君言其可能有预想不到的福,也有预想不到的祸,还会有料想不到的人出现。春申君问其详,朱英则言楚王病危,春申君如能像伊尹、周公那样,辅佐幼君,代长国政,就等于楚王,这就是福。李园豢养刺客已久,如楚王卒,必杀春申君灭口,这就是祸。并说如果春申君安排自己做郎中,他就会为春申君杀掉李园,自己就是那个料想不到的人。但春申君认为李园软弱,又与自己友好,不会有这种事发生。朱英见自己的劝告不被采纳,恐祸患及身,就逃走了。此后17天,考烈王卒,李园果然抢先入宫在棘门埋伏刺客,趁春申君刚进入棘门,就将其杀掉,将其头扔在棘门之外。后李园又派官吏将春申君全家抄斩,立其妹之子捍为楚王,是为楚幽王。(《春申君列传》2387)

将渠

将渠,战国末燕国大夫。子姓,将氏,名渠。燕王喜四年(前251),宰相栗腹奉命入赵结盟,并以黄金五百镒为赵王祝寿,回国后向燕王报告说赵国精锐皆死于长平,可乘虚而入。昌国君乐间(乐毅之子)一再反对,可群臣都认为可以。燕王决定发兵二路,战车两千辆,由栗腹率一路攻鄗(赵邑名,今河北柏乡北),卿秦率一路攻代(赵邑名,今河北蔚县东北)。唯独将渠对燕王说:“与人通关(开通要道)约交(互订盟约),以五百金饮人之王(指为赵王祝寿),使者报而反攻之(使者一报告情况就反过来进攻人家),不祥,兵无成功。”燕王不听,亲率后续部队跟随前军入赵。将渠挽着燕王系印的绶带劝阻说:“王必无自往(君王一定不要亲自前去),往无成功。”燕王用脚踢他。他低声哭道:“臣非以自为(我不是为了自己),为王也!”后来栗腹果被廉颇击败,卿秦亦被乐乘(赵将)击败。廉颇趁势追赶燕军五百多里,并包围燕都。燕人请求议和,赵人不许,一定要让将渠出面才行。燕王乃命将渠为相处理议和事宜。赵人接受将渠请求,解除了对燕的包围。(《燕召公世家》1559)

晋鄙

晋鄙(?—前257),战国时魏国将领。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秦围赵都邯郸三年,“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赵平原君夫人(魏信陵君之姊)数请魏救赵。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兵十万救之。秦昭王派使者告魏釐王:“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让晋鄙,停止前进,留军汤阳(今河南汤阴),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魏公子信陵君数请魏王命晋鄙救赵,魏王不听。信陵君遂听侯嬴计,请如姬(魏王宠姬)入魏王室盗取兵符,并与力士朱亥同行,至邺,矫魏王命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信陵君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想拒绝交出兵权,朱亥袖四十斤铁椎将其椎杀。信陵君遂率晋鄙军救赵,击秦军,以解邯郸之围。(《魏世家》1862,《魏公子列传》2380)

晋出公

晋出公(?—前457),战国时晋国第三十三任国君。姬姓,名凿(或错)。晋定公午之子。前474年至前452年在位。晋出公二年(前473),赵执政大臣无恤服父赵鞅丧未满,即北登夏屋山(今山西代县东北),诱代王,使人操铜枓(zhǔ)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灭代(古国,今河北蔚县东北)。并将代地封与其侄赵周,号代成君。晋出公三年(前472),晋知瑶(本姓荀,亦称荀瑶)攻齐,齐高无丕御之,战于犁丘(今山东禹城、济阳间)。齐师败,擒齐大夫颜庚。晋出公四年(前471),晋出公将伐齐,使人向鲁求援。鲁令藏石率师会晋军,取廪丘(齐邑,今山东郓城西北)。晋师还,以牛慰劳鲁师。晋出公七年(前468),晋知瑶率师攻郑,屯军桐丘(今河南鄢陵东)。郑驷弘求救于齐,齐使陈恒率师救郑,晋师乃还。晋出公十一年(前464),知瑶率师围郑,入南里,围郑都桔柣(zhì)之门。将攻城,命赵无恤先入。无恤说:“主在此,何不自入?”知瑶辱无恤说:“丑而无勇,何以为太子?”赵无恤由是怨知瑶。晋出公十七年(前458),晋知氏、赵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号为六卿。知瑶与韩、赵、魏共灭范氏、中行氏,尽分其地(从《晋世家》,《赵世家》与《六国年表》系于前454年)。晋出公十八年(前457),晋出公欲伐四卿,求援于齐、鲁。四卿攻晋出公。晋出公奔齐,半道而死。知瑶乃立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晋哀公(从《六国年表》,《晋世家》作晋出公十七年,《战国史·年表》作晋出公二十三年)。(《晋世家》1685)

晋烈公

晋烈公(?—前393),战国时晋国第三十六任国君。姬姓,名止。晋幽公之子(《六国年表》作幽公弟)。在位27年。晋烈公元年(前419),魏筑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城,秦攻少梁。晋烈公七年(前413),魏与秦战,败秦于郑(陕西华县西南)。是后,齐田白(一作伯,谥庄子)率师攻魏,毁黄城(今山东冠县南),包围阳狐(今山东阳谷西北)。不久,楚伐魏,攻至上洛(今陕西洛南)。同年,晋黄河岸崩,壅龙门(今山西河津西北),至于底柱(今山西平陆东黄中流)。晋烈公八年(前412),魏文侯使其子击攻秦,围繁宠(今陕西韩城东南),克之,逐出城中居民。不久,晋赵氏筑平邑城。晋烈公九年(前411),齐田公子居思,伐赵鄙,围平邑(今河南南洛东北)。晋烈公十一年(前409),魏攻秦,筑临晋(即王城,今陕西大荔东南)、元里(今陕西澄城东南)两城。晋烈公十二年(前408),魏伐秦,尽占河西地;筑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南)、郃阳(今陕西合阳东南)两城。秦退守洛水,沿洛水筑防御工程;并修筑重泉(今陕西蒲城东南)。同年,魏又使乐羊伐中山。晋烈公十四年(前406),乐羊灭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于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同年,魏文侯任李悝(kuī)为相,主持变法,魏国由此富强。晋烈公十六年(前404),晋烈公命韩侯、赵侯、翟员(即魏帅翟角)攻入齐长城,声威大振(《古本纪年》)。魏文侯献齐俘于周威烈王,周威烈王封魏文侯为上卿(《吕氏春秋·下贤》)。晋烈公十七年(前403),周威烈王始正式册命韩虔、魏斯、赵籍列为诸侯,史家称为三家分晋(《晋世家》作烈公十九年,误)。晋烈公十八年(前402),赵相公仲连,实行法制,讲求仁义,进行改革。赵国强盛。晋烈公十九年(前401),秦攻魏,越过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至阳狐(今山西垣曲东南)。晋烈公二十年(前400),三晋与楚争夺郑地,三晋攻楚至乘丘(今山东巨野西南)而还。晋烈公二十一年(前399),周安王子定奔晋,晋烈公二十三年(前397),韩国严仲子与相国侠累争权结怨,仲子使轵(今河南济源东南)人聂政刺杀之。晋烈公二十七年(前393),魏败秦于注城(或作“汪”,今陕西澄城境,洛水东岸)。晋烈公卒,子倾立,是为晋孝公。(《晋世家》1687)

【责任编辑曹静】

渭南师范学院社科重大研究项目:《〈史记〉人物大辞典》编纂与研究(15SKSZ04)

编者按:地处司马迁故里的渭南师范学院是“史记学”研究重镇,学校研究团队编纂的《〈史记〉人物大辞典》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史记〉人物大辞典》涉及历史人物6814人,总计130万字。辞典的出版,将向广大读者通俗易懂地展示精彩纷呈、生动鲜活的《史记》人物画卷,为做人识人提供借鉴,也将为研究者提供借鉴。最重要的是,能够为《史记》的普及、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现实作用,充分体现《史记》的现代价值。本刊摘百余词条,以飨读者,并请教于大方之家。

猜你喜欢

李园华阳秦国
漫画摘登
Channel parameters-independent multi-hop nondestructive teleportation
五张羊皮
秦国的“拐点”
秦国的东进与东出
瞒天过海
防人之心不可无
马钢华阳
Life is alive——movie appreciation for Still Alice
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