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专业建设研究
2016-10-14司武飞
司 武 飞
(1.合肥学院,合肥 230061;2.河海大学,南京 210098)
【高等教育研究】
我国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专业建设研究
司 武 飞1,2
(1.合肥学院,合肥 230061;2.河海大学,南京 210098)
我国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经济学本科教育同质化,导致经济学专业市场人才供求结构性过剩。基于供给侧视角,应用型高校设置经济工程专业是解决问题的可行路径。经济工程专业建设是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改造的方向,符合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要求,顺应文理跨学科发展趋势,满足市场经济下复合应用型人才需要。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专业建设的逻辑起点是经济与工程交叉复合的市场岗位需求,培养理念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市场岗位能力要求,核心手段是重构以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突破学科定势的传统课程体系。
应用性高等教育;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专业
国际上,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一般认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自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增长,2014年增长到37.5%(见图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高,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应运而生。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是应用型院校,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要求应用型高校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上必须从学术性转向应用性,必须遵循“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应用性学科发展—应用性专业建设”的逻辑结构。市场经济下,为克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办学同质化趋向,根据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精神,我国应用型院校应明晰自身发展定位,细分市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
一、我国普通高校经济学专业设置现状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经济学门类下设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经济与贸易四大类;在经济学类下,共设有六个专业,其中编码带T的为特设专业。本文的“经济学本科专业”是指经济学类下编码为020101的经济学专业(见表1)。
我国究竟有多少所院校开设了经济学本科专业?根据2014年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中的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系统,查询经济学(020101)本科专业招生院校,得出:全国共有518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经济学专业(若统计三本院校,达620所),占我国1 145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2013年教育部官网统计数据)的45%,其中39所“985”院校只有电子科技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所未招生,其余34所都开设了经济学本科专业;118所“211”院校(含34所“985”高校及其分校)开设了经济学本科专业;开设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地方性院校400所,占518所开设院校的77%。根据2014年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中的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系统,高校类别分为: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医药类、师范类、语言类、财经类、政法类、体育类、艺术类、民族类、军事类、其他类。其中,开设了经济学本科专业的518所高校的分类情况见表2。
图1 2002—201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表2 518所高校开设经济学本科专业按类别分布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站在时代前列,具有强烈民族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济学基础理论功夫深厚,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能力,能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学教学研究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然而,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医药类、师范类、语言类、财经类、政法类、体育类、艺术类和民族类的518所院校中的经济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趋同,而且34所“985”、118所“211”院校与400所地方性院校的经济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相近,基本都是“能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学教学研究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可见,我国经济学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之间经济学本科教育的同质化,从而导致人才供求结构性失衡。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经济 工程专业经验镜鉴
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专业的设立既要具有现实应用性,又要精准前瞻企业及市场未来发展的趋势。国际竞争以及技术发展和创新的持续活跃成为企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未来的企业领导人和专业人才要想把握机会就必须结合复杂的背景关系考虑问题,从全局角度了解并理解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在此背景下,经济工程学包括理论、方法、工具和主体间可核实性的知识以及各种经济学科、工程学科和法律学科之间的关系。它作为企业经济与工程学之间的连接口,多年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科学领域。经济工程学的内容具有跨学科性,因此往往形成非常复杂的系统。这其中包括开发、执行、实施、优化以及在符合法律要求和规定下对某些系统的实际操作。这些系统不像纯粹经济性或者纯粹技术性系统那样,而是作为整体系统被人们研究。经济工程学是从技术性、经济性和法律性角度,利用系统理论、统计学、运筹学等不同的方法设计和构建真实的经济性和技术性体系,同时将来自相应模式中对生产、制造、营销以及信息系统的要求引入到现有的或者新型的真实系统中。
经济工程学是由经济学科和工程学科共同组成,两者同等重要。其内容为包括工程学科知识和经济学科知识的跨学科课程。它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同时被列入众多大学工程学科的院系之中。经济工程不仅建立了独立的科学性课程,同时也被作为独立的科学性专业领域设立于公共以及私人的研究机构中。经济工程学的毕业生尤其具有在经济和技术交叉领域中完成跨学科相关性任务的能力。经济工程师能够基于他们所受到的培训清晰地判断出与经济、技术和法律相关的各种问题情况并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既包含有企业经济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又包含有法学的课程内容在过去的几年中被推广到许多国家之中。
在德国,许多应用科技大学都开设有经济工程专业。与以往德国专业设置的专向性不同,经济工程是一个交叉学科,这在德国以前是没有先例的。经济工程专业的课程综合了经济学专业和工科专业的课程,工科一般以机械和电子两个方向供学生选择,同时在经济方面除了要学习经济法,宏观、微观经济学外,还有投资、管理、市场营销等方向让学生作为选修课来学习。经济工程师截至目前还未列入官方的统计。据不完全估计,德国有近12.1万名在职的经济工程师,其中四分之一以上年龄已经超过50岁。对经济工程师需求量最大的是机器制造业,其次是电子工业和汽车制造业。经济工程师在这些行业中的主要工作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和质量监督。通过对经济工程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且对其进行经济性和技术性的评判。力求通过跨学科的方法使得毕业生获得处理问题的全局观。学科课程作为架在经济与工程科学之间的桥梁,汇集来自两个科学领域的内容与能力。为完成这一目标,课程设置不仅以在自然/工程和企业经济方面的专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同时在专业整合方面如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环境管理、流程管理和法律等继续进行开发。由此培养出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以使他们在技术与商业交叉领域胜任各项工作。德国经济工程师由于社会需求量较大,而毕业生的数量相对较小,因此就业前景非常广阔[4]。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经济工程专业设置具有显著的应用性特色和职业导向,与应用科技大学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并且与普通大学注重基础性和学术性的专业设置形成良好的互补。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完全与德国经济工程专业相匹配的本科专业,不管是国内的工业管理还是工程管理,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学分分配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经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对我国应用型高校经济学专业改造的镜鉴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开设了大量的实践性课程和案例课程,即使是理论性课程的学习也注重联系实践,特别强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师资选择上,除了常任的全职教授外,还大量聘任来自企业界或其他社会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特聘教师,在很多学校,兼职特聘教师的数量甚至远远多于全职教授的数量。即使是教授也必须拥有不少于5年的实践工作经历,包括3年以上在学术单位之外的工作经验。再次,应用科技大学在培养方案中安排有1~2个学期的“实习学期”,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环节。在实习学期,学生需要进入企业或其他工作单位参与实际工作。最后,应用科技大学学生的毕业设计也是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都是在实习学期中确定的,而毕业设计的评价同样是以其应用性价值为标准的[4]。
三、我国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 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应用性高等教育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分化独立,截至2014年,在我国1 202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中,约占20%的“985”“211”院校走学术研究型之路,近70%的二本、三本院校以及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皆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700多所应用型院校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研究型院校的区分度不大,没有真正做到根据学科属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来培养从事应用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经济学科为例,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经济学门类下的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以及经济与贸易四大分类未能相应衔接匹配目前我国事实存在的学术性和应用性本科教育分类。
应用性本科教育必须有应用性学科和专业支撑,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专业建设正是应用性本科教育体系的要求。经济工程是从经济性、技术性和法律性角度,利用统计学、运筹学、系统工程等理论方法,设计和构建复合型的经济性和技术性体系。经济工程是经济学科和工程学科耦合而成的应用性交叉学科,由工学和经济学集成的跨学科课程体系支撑。
1.经济工程专业建设是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应用性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市场需求,目标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应用性高等教育模式类似于企业由计划经济下的“供产销”转向市场经济下的“销产供”生产经营程式,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设专业以及改造专业培养目标,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此,应用学科支撑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应用学科建设的基础是应用性专业建设,应用性专业建设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目前,开设了经济学本科专业的400所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经济学专业建设以及培养目标上,与118所研究型大学的经济学专业建设以及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区分度很小,还未能真正面向市场,走向应用;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还是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基础的扎实性,重文本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与市场经济下的复合型、交叉型、应用型人才需要不相适应。目前国内不管是学术型大学还是应用型高校,网络浏览其经济学专业的培养规格和要求几乎都是:“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和现代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能从专业角度看待国家经济发展问题;掌握中外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1]。”对于学术型大学而言,这样的经济学专业培养规格和要求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如此培养规格和要求不仅与学术型大学的区分度太小,而且与市场的复合型人才需要相去甚远。
由此可见,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要求应用型高校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上必须从学术性转向应用性,必须遵循“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应用性学科发展—应用性专业建设”的逻辑结构。增设经济工程专业是应用性本科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应用性本科教育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体现,是对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应用性改造。
2.经济工程专业建设顺应文理跨学科发展趋势
随着当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成长迅速,技术交叉和融合越来越频繁,复杂的高科技工程必须通过多学科、多种技术共同协作完成。在此背景下,国外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应运而生。
在跨学科课程实践领域里,美国的MIT率先开设了旨在拓宽和增强工程教育人才知识面和技术水平的跨学科综合课程,马里兰大学、俄亥俄州大学也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一定学分的跨学科课程学习,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日本1995年开设跨学科、综合性课程的大学占全国大学总数的70%以上。法国大学强调本科教育的“多科性”原则,重视基础知识和跨学科教学,努力实现基础科学与技术、工程科学相结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渗透[2]。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首次创新设置了经济工程跨学科交叉专业,经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综合了经济学专业和工科专业的课程,工科一般以机械和电子两个方向供学生选择,经济与管理方面要学习经济法,宏观、微观经济学,投资、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德国的在职经济工程师,机器制造业需求量最大,电子工业和汽车制造业次之。经济工程师在这些行业中除了参与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和质量监督等工作外,还分析与经济、技术和法律相关的各种问题,进行经济性和技术性评判并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由于社会需求量较大,而毕业生的数量相对较小,因此经济工程师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将高等教育职能与大学内部特征以及市场人才需求特点相结合,进行跨学科专业设置、跨学科课程设计的应用实践还是星星之火。从经济学学科本身考察,前古典经济学时代经济学从属于哲学,自经济学脱离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起,经济学一刻也未停止跨学科发展的步伐。经济学与统计学、数学的融合形成了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博弈论得益于经济学与物理学、信息科学的融合;伦理学与经济学的结合形成伦理经济学;法学与经济学的融合形成了产权和制度经济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的融合变革了传统理性人假设的思维方式。总之,经济学在与其他学科门类的哲学、法学、历史学、理学、管理学的跨学科发展中,形成了各种经济学派,丰富了经济学理论体系。
经济学从解释现象到决策应用,从决策应用到工程设计,这样的演进方向,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学的实践应用价值,使经济学终于到了为经济社会直接创造价值的经济工程阶段[3]。经济工程学包括理论、方法、工具和主体间可核实性的知识以及经济学科、工程学科和法律学科之间的关系。作为企业经济与工程学之间的连接口,正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跨学科领域。正因为经济工程学的内容具有跨学科性,因此往往形成非常复杂的系统,包括开发、执行、实施、优化以及在符合法律要求和规定下对某些系统的实际操作。这些系统非纯粹经济性或者纯粹技术性系统,而是作为整体系统被人们研究。经济工程学是从技术性、经济性和法律性角度,利用系统理论、运筹学、统计学等不同的方法,设计和构建真实的经济性和技术性体系,同时将来自相应模式中对生产、制造、营销以及信息系统的要求引入到现有的或者新型的真实经济与工程系统中。
3.经济工程专业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复合型人才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过去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出现“就业难与招聘荒并存”“硕士博士满街跑,技工技师无处找”的现象。这些现象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未能因时而变,专业设置时滞于市场需要,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因此,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高等学校必须面向市场设置和调整专业,满足经济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虚拟经济发展过度,实体经济回归焦点。制造企业为节约人工成本,迫切需要既熟悉工程技术,又掌握经济系统分析的经济工程类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理论层面,市场愈发达,分工愈细化,专业愈加新,人才专且精;实践层面,如同企业的存在节省了市场的交易费用,复合型人才的出现节约了企业专业性人才的交易费用。市场经济越发展,复合型人才需求越大。目前在德国,经济工程毕业生几乎无人失业,与其他工程专业不同,经济工程专业的招生数量不降反升。目前国内高校在工科门类中的有关专业开设的工程经济学课程实证了社会需要经济与工程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预测,到2020年在国民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如能源资源、装备制造、航天航空、国际商务、住宅产业化、现代交通运输、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方面,我国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以建筑业为例,工程造价既要对工程整体环境及背景有整体认识,又要应用预算专业知识对工程造价有整体掌控。一个工程项目造价的形成非常复杂,不仅决定工程项目本身,而且与项目资金的来源组成、项目投资管理、项目投资地区及国家有关的财政税收政策有关,这就要求造价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既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具有经济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500份问卷,收回438份,问卷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招聘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进行设计。问卷整理分析得出:90%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既能设计又懂材料市场价格变化以及工程成本预算的多能型人才愿意出高薪聘请。反观高校的人才培养,传统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只掌握经济理论知识,对建筑工程知识知之甚少;而传统工程建筑类学生只会工程设计、绘图,而对建筑项目的市场价格、成本核算等经济知识更是匮乏。另一方面,城镇化深入发展带来的城镇规模扩张,在市政工程管理方面迫切需要城市环境工程经济学、城市能源技术系统应用、电子数据处理、城市交通工程经济、城市垃圾处理工程经济等方面的复合型经济工程人才。因此,市场经济下,经济社会越来越需要既懂经济学科知识又懂工学学科知识的经济工程复合型人才。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与工学在应用实践上的交集愈发放大,经济社会越来越需要既懂经济学科知识又懂工学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经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经济和技术交叉领域中完成相关任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且进行经济性和技术性评判能力的人才。经济工程师能够清晰地判断出与经济、技术和法律相关的各种问题并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用型高校增设经济工程专业满足了经济社会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要。
四、我国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 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1.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专业建设离不开主管部门的认知与支持
一方面,市场经济越发展,社会分工越细化,学科专业越分化;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越发达,学科融合越深化。高度市场化的欧美发达国家,学科融合应用研究深入,高校增设的跨学科专业能够得到社会广泛响应。欧美发达国家学科融合形成的跨学科专业没有统一标准的专业目录,各高校具有自主确定跨学科专业名称的权利,课程体系由教授根据社会需要组织审定,进而形成不同的模块课程体系,最终形成跨学科专业。不同的模块课程组合,由于侧重点不同,专业名称也不一致。例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将经济学科与工科相融合形成了“经济工程”专业;英国牛津大学则直接命名为“经济学与工程科学”专业。
在我国,尽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三章第三十九条提到了7个“自主”,其中,第二个“自主”就是学校“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但是,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的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由教育部或地方教育厅进行备案、审批管理,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程式性较严,尤其是新建地方应用型二本院校增设的新专业不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之内,即目录外专业的审批程式更严。因此,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经济工程专业的办学经验,增设应用性的经济工程专业离不开各级主管部门的认知与支持。
2.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以及岗位能力结构
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向经济学与工程学交叉领域扩展的渗透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企业评估机构从事经济与工程相关业务的成本预算、分析、规划、资产评估以及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工程学相关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和现代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专门人才。
(1)专业能力和能力要素确定思路
首先,应用型高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市场人才需求确定经济学专业的岗位群;其次,对应用经济学的最新发展趋势以及经济学专业的岗位群的专业能力需要进行广泛深入调研,结合本科教学的要求,确定本专业的专业能力;再次,将专业能力进一步细化分解成相应的能力要素。经过调研和分析,经济学专业定位的岗位群为:一是面向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经济管理、经济政策分析等工作;二是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经济工作以及经营管理工作。
(2)专业能力和能力要素对应关系
合肥学院经济系依据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结合安徽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实地调研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明晰了经济学专业岗位群对专业能力的要求,确定了本专业的四大专业能力,即经济理论应用能力、统计财务分析能力、营销管理创新能力以及经济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梳理、细化分解成相应的能力要素,二者的对应关系见表3。
3.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专业建设需要创新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经济工程专业是经济学与工学两个学科相互融合而共生的一个实践性、应用性专业,经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是构建创新符合市场需要的课程体系。如何创新课程体系?按学科设置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传统课程逻辑框架,在学术型大学实施无可厚非,也是非常合理和必要的。但是,对于应用型院校的应用性专业而言,因为市场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市场需要的岗位能力及其能力要素也是动态变化的,从而使得按学科体系设置的静态的传统课程逻辑框架不能及时有效反映和预见市场的动态变化,导致人才供求结构失衡。因此,按市场岗位群及其能力要素内生性重构应用性专业的课程体系,成为应用性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表3 经济学专业能力和能力要素以及课程模块之间对应关系表
模块化课程框架能够契合应用性专业内生性的市场要求。模块化课程是基于应用性专业的市场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以及能力要素,对传统课程内容,通过“增加、保留、删除、减少”进行组合重构,每个模块化课程完成一个特定的能力或能力要素,所有的模块化课程按岗位群能力及其能力要素分类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构成应用性专业的课程框架。模块化课程由模块描述、能力培养、内容组合、模块实施以及动态更新等部分组成,是反馈市场需求的岗位群及其能力和能力要素,从而实现应用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市场需求的岗位群以及岗位群要求的能力及其能力要素是架构在模块化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的桥梁,相互间的关系见图2。
4.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专业建设需要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专业教学质量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经济工程专业师资团队建设需要一支既熟练掌握经济理论又具有工程实践丰富经验、积极进取、敢担重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根据实际需要,支持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学习实实在在的生产技术、产品开发等,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要鼓励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能手到高校挂职锻炼,让企业了解当前学生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学工作。
图2 模块化课程与岗位群能力以及专业培养目标间关系
5.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专业建设需要建设现代化综合实验平台
经济工程专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离不开实验教学,经济工程专业的现代化实验平台建设要保证各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满足验证性、设计性、创新型实验的要求,要保障专业科学研究以及产学研合作项目等相关实验要求。
6.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专业建设要创新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模式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仅能提高经济工程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通过在实习基地参加生产实践,让学生熟悉了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了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期。尽管被聘用者在用人单位有3个月或1年的试用期,但市场经济下,用人单位对新员工的待遇虽可以有试用期,但岗位能力和岗位经历却不给试用期,要求“来者能干,干能胜任”,从而节约培训成本。因此,对应用型院校来说,创新实训基地的路径之一是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把课堂搬进企业,请企业走进课堂。这方面,德国应用型高校与企业法定契约式校企合作模式的经验值得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经济工程专业本科生必须有6个月或1年的时间在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带薪实习,政府规定企业必须接纳学生实习,薪水由政府承担。
[1] 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胡迎春.论计算机专业跨学科教育改革的必要性[J].科技咨询导报,2007,(27):221.
[3] 高利民.经济学进入工程时代[N].东方早报,2012-10-17(9)
[4] 勾启辉.应用科技大学:德国留学的亮点[J].成才与就业,2013,(8):50-51.
[5] 张衍林.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现代企业教育,2012,(14):116.
【责任编辑曹静】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China’s Applied Colleges
SI Wu-fei1,2
(1. Hefei University, Hefei 230061, China; 2. He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The homogeneity of education of the economics specialty between applied colleges and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china leads to talent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structural surplu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side, economic engineering major set up in application colleges is a feasible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engineering specialty is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of economics specialty in applied colleges and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applied higher education, and it conforms to the trend of inter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and meets the needs of the application of compound type talents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nomic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the applied colleges is the market position requirement of the combination to the economic and the engineering and its training concept is th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fi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arket position ability and its core method is to reconstruct the tradi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the ability oriented modular curriculum system.
applied higher education; applied colleges; economic engineering specialty
G640
A
1009-5128(2016)18-0009-08
2016-07-14
安徽省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卓越经济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4zjjh037)
司武飞(1968—),男,安徽合肥人,合肥学院副教授,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