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2016-03-16赵紫妤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赵紫妤, 周 玲

(1.中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武汉 430073;2.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管理学院,武汉 430205)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赵紫妤1, 周玲2

(1.中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武汉 430073;2.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管理学院,武汉 430205)

摘要: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保障,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者、是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实践者、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者、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者,而创新创业教育又是衡量教师综合素质的新标准,然而面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程的实施,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尚存在许多不足,亟待解决。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环境机制;完善师资队伍总体规划,组建专兼职共存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建构合理完善的创新创业保障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实现其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宗旨。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等院校;师资队伍

一、引言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高效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该政策对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呼唤在迎合了经济全球化人才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更是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指明了具体方向。然而能否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师资队伍素质至关重要,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这意味着,不懂市场、自身不具备创新素质、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必然造成人才的滞销,培养不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因此,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培养是高校中一项具有战略地位的紧迫性任务,尤其我国正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呼唤,实质是对教师队伍创新能力素质的呼唤。正如琼·托马斯(Jean Thamas)曾说过的一句名言:“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1]

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热点。它源于美国,后遍及多个国家,经历了从创业教育的单向发展到“双创”教育相融合发展的过程。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 首次提出“创业教育”,并称之为“第三本教育护照”,与学术性、职业性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也成为我国“创业教育”的启蒙课。但“创业教育”在我国首次从政策层面提出则始于1999年1月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文件,其中指出要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后续国家相继出台“创业教育”相关政策,并于2010年5月由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正式将“创业教育”名称更改为“创新创业教育”,这一年也成为全国高校全面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元年,国家对此的重视程度足以可见。笔者在总结分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认为 “创新创业教育”从形式层面上看一方面是在“创新教育”后加了“创业”二字,但实质是规定了创新教育的应用属性,强调创业中的创新教育、实践化的创新教育、应用型的创新教育;另一方面在“创业教育”前加了“创新”二字,实则明确了创业教育的方向并提升了创业教育的层次和水平。简言之,“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创新”侧重于以方法论的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事情的方式和方法以及看待问题的视角;而“创业”侧重于塑造学生的“创业家”性格、品质、态度和行为;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这就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门系统性、综合性的课程。其基本价值取向既包括创新创业精神、 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 也包括创新创业行为方式、 创新创业人生哲学的塑造, 还包括创新创业型生活方式、 创新创业型生涯选择[2];其实质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升华,是信息全球化背景下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

(二)教师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

要实施好创新创业教育,将其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综合型人才,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是关键,也是其根本保障。

1.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者。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科学合理性的关键在于该课程教育是否拥有一支数量足够,知识、技能和实践阅历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尚处探索阶段、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滞后、相应政策体系欠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停留在组织一些与创新创业相关活动层面上。从课程整体设置来看,部分高校没有开设与专业相匹配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均侧重于理论知识或者操作技能层面,偏离了具体专业的实践运用。归根结底就是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不足,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构建符合学校或学科实际发展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2.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者。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亦然,教师则是活动的具体实践者和组织管理者。教师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有效地组织整个教学活动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高效的产出。也就是说,只有启动和进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内部运行机制,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定目标和要求才有可能达到[3]。

3.教师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国家、学校组织的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和活动,以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事情的方式和方法以及看待问题的视角及“创业家”性格、品质、态度和行为。

4.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者。任何实践活动都有耐于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因此,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处于深化改革阶段之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就显得更为迫切。教师通过不断的研究探索来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并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理论的科学性,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理论的合理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行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投身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构建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5.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规格提出了新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多元化背景下的衍生物,它对知识型人才提出了新需求即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呼吁。换言之,对人才规格提出的新需求实质是对教师规格提出的新需求,教师自身需具备相应理论和实践阅历,才能有效完成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任。

6.创新创业教育是衡量教师综合能力的新标准。创新创业教育强调思维的培训、具体的实践应用,因此它对擅长理论研究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衡量教师综合能力的一项新标准。国家也组织开展了相关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的活动,其目的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提升创新创业综合能力,但也同时隐射衡量教师综合能力的新标准。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强调其实践化、应用化,这就要求具有丰富理论研究基础的教师将精力和关注度适当转移至理论实践的具体应用中,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实践阅历和综合能力。

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培养一批优秀的师资队伍,保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有效展开,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相继组织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班。尽管如此,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相对较晚,与西方国家相比发展相对滞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无论是在数量、质量上还是结构合理性上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一)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综合能力的教师数量相对稀缺

一门学科或者课程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在于高校是否拥有教授该学科或课程足够数量的教师。在我国高校,目前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学与科研的教师很少,尚未形成创新创业教学团队,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4]。北航曾举办三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参训的高校不足全国普通高校总量的 1/10 ,通过创业教育合格培训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极其缺乏[5]。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可教师资源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整体水平不高

就目前我国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整体水平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首先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在培养中侧重于为学生毕业就业做准备,使学生在校期间不能获得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其次,教师自身缺少创新创业实践经历,即使部分高校会聘请企业家作为校内兼职教授,但由于他们缺乏教育学相关知识,因此很难将相关经验或实例提升到理论高度,同时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相对欠缺。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升华,它不但注重知识的学习和个性的培养, 而且注重创业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训练, 所以必然要求既有广博的理论知识, 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的教师来成为学生的导师和榜样[6]。最后,教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式上也相对较单一,与实际相脱离,因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就明确指出要“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7]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结构不合理

纵观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师资队伍情况不难发现,担任该教育的师资主要是从事学生工作的管理干部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辅导员,部分高校也由从事经济与管理理论课程的教师共同担任。缺少专门研究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专业的教师以及学科带头人,而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偏少,硕士研究生比例居多,不仅如此,社会兼职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一些高校甚至没有社会兼职教师,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无法实现构建高校与社会联动作用的功效,不能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师资队伍的不合理性必然形成不了优秀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最终将直接阻碍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层发展。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之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8]因此,要想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发展,就必须通过各种路径以建设一支既具备科学的创新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结构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机制

高校要实现从知识型教育向创新型、实践型教育的转变。作为教学主导力量的教师群体应以现代化的新的教育理念为先导,在自身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方法,运用启发、引导、参与式等多元组合的教学方法,视学生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精神以及“创业家”品质作为教学重要任务之一,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理念贯穿于整个师资队伍建设体系的同时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当然,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构建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外部环境,因此隐形课程的设计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元素考虑进去,校园文化首当其冲,从学校宏观层面到学院、专业微观层面应积极开展各种专题讲座、讨论沙龙、创业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创新创业活动,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氛围。

(二)完善师资队伍总体规划,组建专兼职共存的多元化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它要求教师既要有夯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要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因此需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师资队伍总体的规划建设,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全员参与体系,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属部门和指导委员会。此外,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内优秀教师的资源,选拔各专业教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稳定的教学师资,并选送优秀中青年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学习深造,鼓励并提供机会让更多的教师走进企业和科研院,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创新创业的过程,丰富自身的实践阅历。另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和产业界的参与和支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大力发展产学研,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组建多元层次的校外兼职教师团队,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全面整合,构建出一支校内校外专兼职共存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校外兼职教师可带领高校教师走进企业、部门、项目去了解真实的实践过程,同时校内专职教师应辅助兼职教师采用适合高校学生的教学方式、方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内外专兼职教师的最大优势。

(三)建构合理完善的创新创业保障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针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的现状而言,国家应从宏观层面进行把控建立一套科学的创新创业教师培养体系、制定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任职条件。此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学校制度的支持与保障[9],许多高校都尚未明确制定有关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考核或评价制度,兼职教师职称评定的不合理性也导致其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态度的怠慢,因此,高校应建立一套从考核、监督、培训到奖惩的工作机制。考核上注重实践教学评价手段,在课程考核方面,要注重创新创业知识要点考核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考核相结合,不仅对教师个 人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还应当对整个教学团队的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源实施、社会反馈效果方面等进行评价考核;在培训方面,增加教师实践经验,搭建创业基地,为兼职教师进行教学示范培训;在奖惩机制方面,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职称评定倾斜以保障一线教师的利益,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S·拉塞克,等著.从现在到2000年全球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王占仁.“广谱式” 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 教育研究,2015,(5).

[3]蒋德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

[4]冯 帆.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J].学园,2015,(29).

[5]蒋德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

[6]石 慧.论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及素质的提高[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3).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15〕36号).

[8]胡锦涛. 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N/OL].中国新闻网,(2007-08-31)[ 2007-10 -22].http: //news.163 .com/ 07/0831/15/ 3N8005OI0001 20GU.html .

[9]王贤芳,孟克.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2 ,(2).

责任编辑:熊亚

收稿日期:2016-03-08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2014B200);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校级课题(X2013021)

作者简介:赵紫妤(1988-),女,贵州都匀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5-0090-04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Idea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ZHAO Zi-yu1, ZHOU Ling2

(1.School of Education,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3, China;2.School of Management,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073, China)

Abstract:High quality teaching staff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the practitioner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ctivities, the guid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ies and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refor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 new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eachers. However, in the fa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 must establish a scientific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echanism; improve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teachers and the formation of a pluralistic coexistence of part-time teachers;construct a reasonable and full-fledged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staff

周玲(1976-),女,湖北黄梅人,讲师,博士生, 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等院校教育督导职能与任务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