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房”和“门”英译中的伦理价值再现
2016-07-26王珍
王 珍
(武汉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武汉 430070)
四合院“房”和“门”英译中的伦理价值再现
王珍
(武汉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武汉 430070)
摘要:四合院是典型的礼制建筑,是伦理秩序与伦理和谐的统一体。四合院的“房”和“门”不仅指物,指方位,还暗含伦理价值。这是英译的难点。但借助中西文化之间共有的空间概念、文化相似点并运用图文注释等方法,“房”和“门”还是具有可译性。其方法是以空间方位等级再现伦理秩序,而以英译术语间的相关联性再现伦理的合谐。
关键词:伦理价值再现;“房”和“门”的英译;伦理秩序;伦理和谐
建筑是人与自然之间沟通的媒介,建筑形式的不断变化正是人类不断认识并调整自身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物化体现。四合院民居最初的空间组合形式主要基于人类身体构造原理,随着人类认知体系的不断完善,后期成熟的四合院空间组合形式的出现则是伦理价值理论作用的结果。四合院建筑是中国礼乐文化的产物,包含着伦理秩序和伦理和谐两方面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在四合院各房屋的序列以及大门的种类之中[1]。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并使四合院文化得到更广泛传播,对于四合院著作的英译,尤其是四合院中“房”和“门”术语的准确英译就显得非常的关键。然而,国内目前关于四合院“房”和“门”术语英译与其伦理价值再现之间的研究甚少,所以这一方面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索。
一、“房”与“门”的可译性及可译限度
对于四合院“房”和“门”的英译,由于中西之间的文化差异,必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英译术语无法如中文术语般直接从字面上就体现出四合院“房”和“门”所包含的某些伦理文化内涵。以“正房”和“厢房”为例,由于特定的文化积累,中国人看到这两个术语,脑海里会产生一个大体的概念:“正房”的地位、等级高于“厢房”,源自对“正”和“厢”两字的文化解读;但在英译这两个术语之时,在英文中基本上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准确的同时又能直观反映出这种文化内涵的词语,如此一来,英译后的术语难免会导致一部分伦理文化内涵的流失。但这并不意味着“房”和“门”的术语就无法英译,事实上,四合院中的“房”和“门”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可译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四合院是围合性的空间组合型民居建筑,由四面八方的房屋围合而成,这种特殊的空间构造就给我们提供了对其房屋进行英译的可能性,即借助中西文化中共有的空间、方位概念来体现不同房屋的空间分布,从而以房屋所处空间方位的等级再现房屋伦理的等级。因为人们对空间方位概念的感知是大同小异的,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一共性运用到对四合院房屋的英译之中。
2.中西文化尽管存在很大差异,但在某些层面上,还是具有相似性的,例如“王府大门”中“王府”的概念与英美国家中“贵族”的概念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在对四合院“房”和“门”进行英译时,我们可以尽量多寻求两种文化在这些方面的相似点,并在这种文化相似性的基础之上,进行文化迁移,产生文化联想,从而更好地传达四合院伦理文化。
3.在翻译中有时还会存在这样的情况,即译者过于偏向归化翻译以求将源语本土化,然而目标语读者依然对英译术语感到陌生,且这也会导致中国文化特质的流失;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便是采用图文说明、添加注释。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的民居建筑,自古以来保存了丰富的照片、图文注释等,我们在英译之中,遇到难以用英文准确传达的文化概念时,可以通过添加图文注释等来传达特有的文化内涵,以增进目标语读者对中国文化的熟悉感。在这一层面上来说,这些保存下来的丰富的图文注解,实际上也增加了四合院“房”和“门”术语英译的可能性。
二、以空间方位等级再现伦理秩序
中国地处北半球中、低纬度,受这种客观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之建筑基本以南向为主,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中国建筑文化具有方向性和空间感,是一种“南面文化”;加之受封建礼制的影响,建筑东、西、南、北、中、前、后的方位朝向被打下了礼制等级次序的烙印,空间方位也具有一定的尊卑等级。四合院沿着南北中轴线向纵、横两个方向延伸,将封建社会尊卑有序的伦理价值通过这种布局手法充分物化在建筑空间方位中[2]。所谓以“空间方位等级再现伦理秩序”,即是借助各房屋的空间分布来体现这种被物化的空间方位,再以房屋所处空间方位的等级再现房屋伦理的等级。
表1 四合院“房”和“门”术语被英译的数量统计
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文版的四合院书籍逐渐被译成英文版,那么被英译过来的四合院“房”和“门”术语是否体现出了这种伦理价值呢?笔者搜集了8本书籍中出现的关于”房“和”门”的英译,统计出这些术语被英译的数量,并选取某几种译法为例,来探讨其英译对四合院伦理价值的再现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关于四合院“房”和“门”术语英译的版本众多,标准不统一;在这些译法中,某些英译能够体现四合院的伦理文化,某些英译则难以再现其伦理内涵。例如,“厢房”总共出现了2种译法,并在7本英译书中都采用“the wing room”的译法,“wing”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中的解释为:one of the parts of a large building,especially one that sticks out from the main part[3]2280,从此英文释义中可以联想到四合院初期空间组合所依据的人类身体构造原理,这种翻译就好比将正房比作人身体的主体部分,而厢房是隶属于正房的“侧翼”,突出了正房的中心地位,同时也清楚表明了厢房相对于正房的空间位置:厢房像翅膀(人的左右手臂)一样,附属于正房两侧。此种译法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四合院厢房与正房所包含的伦理秩序:厢房以正房为中心,位于其东西两侧以烘托正房的显赫地位且厢房的等级低于正房。
“耳房”总共出现了3种译法,分别为“the wing house”、“the aisle”及“the side room”。以耳房“the aisle”的英译为例,“aisle”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中的解释为(1)a long passage between rows of seats,shelves,etc in a building or a plane (2)a narrow passage at the side of a church that is seperated from the central part by a row of pillars[3]41。由此可见“aisle”主要是指通道或者位于教堂旁的侧堂,按照这一英译,“aisle”一词所传达出的意义显然与四合院中耳房的含义大相径庭。若将耳房英译为“the aisle”,外国人很有可能依据西方的知识背景将耳房理解为位于某教堂旁的房间;此外,这一英译也未能显现出耳房与正房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及从属关系;采用此种译法来英译“耳房”之所以不合适,原因在于其一方面缺乏术语翻译的准确性与通透性[4]83,另一方面也难以体现耳房的伦理内涵。综合考查、分析各译法之后,笔者认为对于耳房最准确的译法应当是“the side room”。“side”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中的释义为:(1)one of the two parts that are on either the left or the right of an imaginary line, or on either the left or the right of a border,wall,river (2)the place or area directly next to something on the right or on the left[3]1841。由此可见,“side”只要是指紧挨着某一主建筑(位于其左边或右边的)并隶属于此主建筑的某一部分或者地带。若采用“the side room”来英译耳房,不仅可以暗示耳房与正房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耳房紧挨正房而设并位于正房的左右两侧;而且还表现出了耳房和正房的从属关系:耳房隶属于正房,位于其左右是为了烘托正房的显赫地位。就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和对伦理文化内涵的表现性而言[4],采用“the side room”来英译“耳房”无疑是最合适不过的。
“后罩房”也有3种译法。第一种译法是“the back-cabinet house”,“cabinet”的主要意义为储藏柜或陈列柜,那么“the back-cabinet house”则主要是指位于正房后的用来储藏杂物的房间,此种英译从功能上限定了后罩房只是储物房;事实上,后罩房不仅可以储藏物品,其他的房间还可提供给未出嫁的女儿居住,因此后罩房不仅仅只是储物室。第二种译法为“the rear room”,在此种译法中,“rear”一词只是客观再现了后罩房的空间位置:后罩房是位于四合院最后面的房间,仅此而已。第三种译法是“the back-side room”,在这里能够将“back-cabinet ”和“rear”两词所表达的意义全包含在内的,只有“back-side”一词。若采用“back-side”一词来英译“后罩房”,则必然会牵涉到此房间以什么房为参照物以及紧挨在什么房间的后面等问题,毫无疑问,此参照物便是正房,而后罩房也正是紧挨在正房后面的房间;采用“back-side”一词不仅准确描述出了后罩房和正房的空间分布关系,而且也暗示着后罩房的等级低于正房,甚至低于厢房、耳房,因此位于四合院内院的最后面;再者,采用“back-side”一词英译“后罩房”,也再现了封建礼制社会中“男尊女卑、男女有别”的伦理观。后罩房中主要居住的是家中未出嫁的女儿及女仆,相应地,居住在此房中的女性的地位也是处于“back-side”的状态:“back”一词表明女性是被置于正房后的一排房子里而被保护起来的,作为被保护人群,其行为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从而失去自由和话语权;“side”一词表明女性的地位就如同后罩房的地位一样,是隶属于正房的,那么女性就是处于边缘地位、从属地位。相比而言,对于后罩房最准确的英译应采取“the back-side room”的译法。
从以上“房间”英译的选词方面,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性,那就是在这些能够反映四合院伦理文化的译法中,译者的这些选词基本上都与一定的“空间方位”概念相关联,如正房的principal(north room,south-facing room)和倒座房的reversely-set(south room,north-facing room)等词指示的是中心与边缘以及南与北的空间关系;厢房的wing和耳房的side等词指示的是中心与边缘以及东与西之间的空间关系;后罩房的back-side一词则体现的是前与后以及中心与边缘的空间关系。正如上文所述,空间不仅仅指示一定的空间方位,空间还具有严格的等级之分:南尊北卑、东首西次、后尊于前、左尊于右、中心优于边缘[5]。由此可见,四合院伦理价值的再现正是通过在对各房屋进行英译时,对其空间方位等级的运用而表现出来的,即以空间方位等级的高低再现伦理秩序的尊卑。正是因为这种空间方位等级的客观存在,我们才能从各“房”的英译术语中体会出各房屋所蕴含的尊卑关系;而那些不能体现四合院伦理内涵的译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翻译中缺失了对这种空间方位等级的表达或运用不当所造成的。对于居住在四合院之中的人而言,也正是通过这种空间的划分来区别等级的高低,内外院落、房屋的不同空间划分就体现了这种等级差别;如此一来,伦理秩序就是通过建筑的空间方位等级得以体现出来的。
三、以英译术语间的相关性再现伦理和谐
那些能够再现四合院伦理秩序的各“房”和“门”英译术语彼此之间并非是杂乱无章、互相孤立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6],正是这种彼此间的关联性使其也可再现四合院中伦理和谐的一面。这里所说的相关性包括:“房”的各英译术语在空间关系上的相关性、“门”的各英译术语与宅主社会地位上的相关性以及英译术语彼此在结构形式上的相关性。
1.“房”的各英译术语在空间分布上的和谐统一
四合院是中轴对称的长方形院落,其外形构造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理念。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且是整个院落的中心,耳房、厢房、后罩房及倒座房都是围绕中轴线上的正房而分布,前有倒座房,后有后罩房,左右则是东西耳房和东西厢房[1]29。实际上,从“房”的各英译术语中也能体会出四合院房屋在空间分布上的这种和谐统一:The principal room (north room,south-facing room)说明正房位于整个四合院房屋的中心并坐北朝南;从The side room 的英译中可以得知耳房位于正房左右两侧;The wing room 指示厢房像人的手臂或鸟的翅膀一样对称地分布于正房东西两侧;The reversely-set room(the south room or the north-facing room)表明倒座房相对正房而设,是坐南朝北的房间;The back-side room 则说明后罩房紧挨着正房并位于其后。因此,由principal(north;south-facing)、side、wing 、reversely-set(south;north-facing)、back-side等词便构成了中、东、西、南、北、前、后的封闭空间,这与各房屋的实际空间分布是一致的,且这些英译术语在空间关系上也相互关联。各房屋在空间分布上的统一也反映了居住在相应房屋中的人的人伦之间的和谐统一,不同等级身份的人被安排居住在不同等级的房屋之中,每个人都要恪守本分,不能越级,要尽力维护这种伦理秩序中的和谐,这也是中国古代“贵和尚中”思想的体现[7]24。
2.“门”的各英译术语与宅主社会地位间的和谐统一
通过分析四合院中“门”的各种译法,笔者发现,译者们对于“门”的英译主要遵从以突出各大门主要特征的原则,以展现各大门的不同特征来彰显门的伦理等级的高低,从而再现与该门相对应的宅主社会地位的高低。
“王府大门”不管是采用“the palace gate ”还是“ wangfu(royal family)gate”的英译,都可以显示出该大门气宇非凡,是供皇亲贵族使用的大门;但就准确性来说,“wangfu(royal family)gate”的英译似乎更为恰当:首先“wangfu”是直接由汉语音译而来,具有音译辨识度高的优势[8]97;此外还采用文化转移的翻译方法,将中文概念中的“王府”用英文概念中的“贵族”来解释,很自然就可以让人联想到英美社会中严格的等级区分,体现出了王府大门的等级伦理观;将“王府”释义为“贵族”,就好比将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释义为西方的罗密欧与朱莉叶,目标语读者一看便一目了然,这便是文化迁移和文化联想在翻译中的具体运用。广亮大门的英译表现出该大门的主要特征为宽广和明亮,金柱大门的英译也体现了该大门的独特之处:将门扉设在前檐金柱之间。在这几种译法之中,笔者认为对于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最确切的英译分别为“Guangliang(light and spacious)gate”和“Jinzhu(golden-column)gate”,这里使用音译和通译相结合并附加注释的翻译策略[8]99,既可体现门的主要特征,同时也顾及到西方读者的感受。蛮子门的英译“Man Zi Gate”借助中国的“蛮子”概念,表明该宅的主人很有可能是通过经商而富裕起来的,宅主的社会地位不是很高,但家庭经济条件还算比较富裕。如意门的英译“Ru Yi Gate”一方面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文化概念“如意”,另一方面也表明如意门一般是寻常百姓家的大门,寄托着老百姓祈求“万事如意”的心愿。
门的不同英译与宅主社会地位的高低相互关联,相互统一,不同等级的大门对应不同社会地位的宅主。封建社会中严格规定不能越级建门,具有什么身份的人家就应该使用相应等级的大门,这种严格的等级规定一方面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安宁,另一方面也维持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和谐统一,使不同阶层的人在属于自己的社会范围内安于本分,其乐融融。
3.“房”和“门”各英译术语在结构形式上的和谐统一
那些能够再现四合院伦理价值的“房”和“门”英译术语本身在结构上是相互对称、和谐统一的。例如在“房”的各英译中,正房the principal room(north room;south-facing room)与倒座房the reversely-set room(south room;north-facing room)的英译结构是对称的;厢房the wing room、耳房the side room和后罩房 the back-side room的英译在结构上也是对称统一的;在“门”的各英译中,王府大门Wangfu(royal family) Gate、广亮大门Guangliang(light and spacious) Gate 以及金柱大门Jinzhu(golden-column) Gate的英译在结构、形式上是对称统一的;另外,蛮子门Man Zi Gate 和如意门Ru Yi Gate的英译也是和谐统一的。英译术语本身在结构上的这种对称以及和谐统一并非巧合,而是译者们有意为之,旨在通过英译术语在结构上的对称进一步凸显并强调四合院中的和谐文化,而这也正是伦理和谐的表现之一。
四、结语
四合院“房”和“门”的英译术语虽不如中文术语直观且会导致一部分伦理价值的流失,但借助中西文化之间共有空间概念的表达、文化相似点的探求以及图文注释的运用等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具有可译性的。英译之后的某些“房”和“门”术语可以再现四合院伦理秩序及伦理和谐两方面的文化内涵,伦理秩序的再现是在空间方位等级———“南尊北卑、东首西次、后尊于前、左尊于右、中心优于边缘”的基础上,借助各房的空间分布来体现这种被物化的空间方位,再以房屋所处空间方位的等级再现房屋伦理秩序的等级;伦理和谐的再现只要借助于英译术语间的相关性而表现出来的:“房”的各英译术语在空间关系上相互关联,由principal(north;south-facing)、side、wing 、reversely-set(south;north-facing)、back-side等英译词所指示的“中、东、西、南、北、前、后”的空间方位与正房、耳房、厢房、倒座房及后罩房的实际空间分布是一致的;“门”的英译与宅主的社会地位相互关联,通过展现各“门”的主要特征来彰显门的伦理等级,从而维持与其宅主社会地位之间的和谐统一;“房”和“门”各英译术语在结构形式上也体现出一定的相关性,结构对称,形式统一。伦理秩序与伦理和谐一方面相互独立、相互排斥,另一方面又统一于四合院文化之中,呈现对立统一的关系,相辅相成,是中国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四合院伦理价值再现的研究,从英译这一视角来探索英译之后的“房”和“门”术语对其伦理文化的保留与再现情况,不仅可为具有文化内涵的传统民居建筑术语的翻译提供相关借鉴,而且对四合院文化的广泛传播也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桐嘎拉嘎. 北京四合院民居生态性研究初探[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18-35.
[2]雷雪梅. 从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探析儒家的美学思想[P]. 第十七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 河南大学,2009.
[3]杨镇明.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英英·英汉双解)[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姜望琪. 论术语翻译的标准[J]. 上海翻译,2005,(S1):80-84.
[5]王小凤.曹志希. “东”“西”“南”“北”的文化蕴涵及其英译[J]. 中国翻译,2006,(5):82-84.
[6]信娜. 术语翻译的术语化探究[J]. 外语学刊,2012,(1):125-127.
[7]王璐. 北京四合院再解读:空间形态中“线”的研究[D]. 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21-27.
[8]袁晓宁. 论蕴含文化因子的地名英译原则和策略[J]. 中国翻译,2015,(1):96-100.
责任编辑:陶晖
收稿日期:2016-03-25
基金项目: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2015-zy-140)
作者简介:王珍(1991-),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5-0116-05
On the Reappearance of Beijing Courtyard’s Ethical Values Through the Translated Terms of “Room” and “Gate”
WANG Zhe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Beijing courtyard, a unity of ethical order as well as ethical harmony, is a typical ritual architecture. Recently, with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eing paid to the siheyuan culture, the importance of its transl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has also been highlighted. Based on the translations of “room” and “gate” in Beijing courtyard, this paper aims to have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reappearance of quadrangle courtyard’s hidden ethical values by translated terms as well as to explore the translation idea in which ethical order can be expressed by the use of spacial hierarchy while ethical harmony can be reproduced through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se translated terms. By doing so, not only relevant references can be provided to the translation of architectural term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ernacular dwellings with cultural connotation, but also the siheyuan culture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more widely spread by means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reappearance of ethical values; translated terms of “room” and “gate”; ethical order; ethical harm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