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文化服务拓展观念性国家利益的路径研究*

2016-03-16杨泽喜

关键词:公共文化拓展服务体系

杨泽喜

(湖北理工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公共文化服务拓展观念性国家利益的路径研究*

杨泽喜

(湖北理工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摘要]全球化已是当今国际社会既成事实,中国在和平崛起进程中既遭遇西方文化扩张主义强烈侵袭,又伴随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中国观念性国家利益正在遭受严重损害。构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拓展观念性国家利益迫在眉睫,其路径在于:立足文化传统,强化国家主体意识与民族文化认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塑造良好国家文化形象;建构文化产业制度,强力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现代传播媒介,强化文化诠释力与话语传播力。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拓展;观念性国家利益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小康社会构建中出现不平衡发展趋势,以观念性国家利益为主要体征的中国文化正遭遇西方文化扩张主义强烈侵袭。中国能否在全球公共事务中积极参与,尤其是在政府文化管理中能否充分体现中国与世界的在场性和融合性,成为政府迫在眉睫的现实考量。

一、观念性国家利益内涵确认及其在国际政治领域中的重要性

概念是逻辑的基础,判定观念性国家利益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必须分析观念性国家利益概念及其在国际政治领域日益突出的重要性。

(一)观念性国家利益与物质性国家利益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国家利益是现代人相当熟悉的概念,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该概念包含哪些具体内容。政治人物都认为自己所主张的政策是在维护国家利益,但经常在什么是国家利益问题上意见不一,这一现象进一步说明国家利益概念的复杂性。一般认为,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全体人民的物质性与观念性需要,即国家利益包括物质性国家利益与观念性国家利益。物质性国家利益表现为显性实物因素,如军事、经济因素等;观念性国家利益表现为隐性因素的国家理念、价值观及政策,如政治、文化因素等。观念性国家利益是公民之于国家认同和国家备受国际社会尊重的精神需要。

观念性国家利益与物质性国家利益存在辩证统一关系。物质性国家利益是观念性国家利益的基础与前提,没有物质性国家利益作为基础保障,观念性国家利益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其价值力量也就无从彰显。反之,观念性国家利益是物质性国家利益追求的价值目标,观念性国家利益塑造并影响物质性国家利益的运用与实现。

(二)国际社会中观念性国家利益的地位日益凸显

人格化理解国家概念不难发现,国家与有机生命的人具有某些相似性。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感和爱、自尊以及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当低层次需要得以满足后,高层次需要就成为人的理想追求。国家毕竟是由人组成的共同体,人格化国家的需要自然带有人的需要的某些特性。与人的需求一样,国家的最低需要是生存,即国家领土完整、主权独立、无外来侵略或威胁;国家高层次需要是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即国家行为体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并尊重其国际社会地位;国家最高层次需求是国家的自我实现,即国家行为规则推广至国际社会,导致其他国家效法模仿进而影响国际社会行为规范的制定[1]。国家自我实现的最高需要建立在国家其他需要基本满足基础之上,国家其他需要的满足又依赖于本国经济、军事实力。因此,强势国家自然将本国的强大、繁荣看成是本国政治、经济制度与价值观念的产物,输出本国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清晰的国家利益观是政治人物制定国家战略的基本前提,国家利益目标混沌将导致国家战略缺乏方向,进而致使国家衰落。一般认为,传统国家利益由军事、经济等物质性因素构成,或者至少强调物质性因素在国家利益中的突出地位。传统国家利益观强调物质性国家利益在国家整体利益中的重要性,却忽视甚至弱化观念性国家利益的巨大作用。但现实国际政治表明,随着主权国家的兴起,军事因素越来越退至国家背后,制度性力量逐渐走到前台,这主要因为,主权国家说到底是一种世界秩序的制度性结构,它构成对军事国家的制度性制约。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加入到由制度性约束构建的国际秩序当中,它必然被边缘化并失去世界秩序中的参与乃至主导权,于是观念性国家利益逐渐演化成为国家利益的核心因素。

二、观念性国家利益受损及短缺正约束中国国家和平崛起

在全球范围内,文化竞争是新时代最重要的历史征候,文化及其影响力几乎改变了人们对经济、政治问题的研究视角,并不断创造出新的研究价值。

(一)西方文化资本扩张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观念性国家利益

马克思早就敏锐地发现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性,“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的了”[2]。伴随西方资本扩张的历史现实,资本扩张向经济以外领域迅速入侵,由此产生的社会后果超出了人们想象。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资本扩张发生实质变化,世界已经进入了齐格蒙特·鲍曼所谓的“全球化是不可逃避的命运和无法逆转的过程,它正以迅捷的速度和多种方式影响我们,我们也就在不自觉中被全球化了”[3]。

全球化不仅被视为经济规则,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国际社会关系综合体,它植根于国际社会特有的权力结构当中。全球化意味着市场作为世界经济规范者日益普遍化,经济活动的无国界并由此导致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巨大趋势,国际社会出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平等的分工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化曾经的“发达国家推动,民族国家参与”格局被打破,发展前景越来越对发展中国家不利。首先,西方资本扩张从以货币、金融为主转向以文化传播为主,主导世界的力量取决于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能力。其次,众多发展中国家难以跨越“数字鸿沟”,对发达国家输出的知识资本越发依赖,在全球化竞争中越发被动。最后,发展中国家民族认同、国家主体意识在全球化进程中遭遇挑战,发展中国家观念性国家利益无法得以有效保护。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观念性国家利益同样面临西方文化扩张主义的严重侵害。

(二)观念性国家利益受损及短缺制约中国国家和平崛起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政治。任何国家要保持鲜明个性或独立品格,就必须保持文化的独立性,以此维护观念性国家利益,也只有如此才能谈得上完全意义上的国家独立。观念性国家利益是现代民族国家文化习惯、信仰、价值观念的集合体,核心是民族文化的独立存在与持续发展。维护观念性国家利益不仅事关观念性国家利益的独立性,更关系到民族国家政治主权和独立地位。

21世纪,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因素,中国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伴随物质性国家利益快速增长的同时,观念性国家利益并未随着物质性国家利益同步增长。从观念性国家利益全球竞争格局看,中国不利地位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中国还不是一个文化生产大国,对外输出文化理念能力不够、经验不足,面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市场+政府”的文化行销模式,中国尚未建立相应的保护与拓展观念性国家利益的模式机制;其次,目前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局限在经济和贸易层面,中国在由制度和思想观念等构成的观念性国家利益对外话语权还不够,中国观念性国家利益还无法成为当代文明社会的主流范式,影响无法遍及世界各个角落;最后,中国维护观念性国家利益更多具有防御属性,外在特征表现为反“文化霸权主义”,无法以主动出击姿态张扬维护观念性国家利益。面对全球化文化霸权主义挑战,中国观念性国家利益受损严重,在中国面临的各种危机中,“自性危机”恐怕是最严重的危机,中国人正日渐失去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中国性[4]。

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拓展观念性国家利益的内在逻辑

文化是人类精神的集体表达,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们素质提升与自我发展需要。当下,政府“以人为本”文化战略意识的确立以及全国范围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构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原初目的就是增强国民幸福感和成就感以及提升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因此,拓展观念性国家利益是构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逻辑。必须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生性构型目标及其与拓展观念性国家利益间的逻辑关联,这也是讨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逻辑原点。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以拓展观念性国家利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社会发展面临诸多复杂矛盾和问题,且这种不利局面仍在持续当中。各种非均衡现象成为国家持续发展的障碍,社会生活面临失序危险,这也成为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由。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因为运转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的公平、公益、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构筑一条提高公民基本文化素质、守护国民特性、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文明底线,最终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与观念性国家利益之间逻辑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受教育程度与获取信息能力深刻影响人的命运,但是大众受教育程度和获取信息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这是导致人的发展结果不平等的重要原因,这种针对个人发展结果的不平等会影响到地区发展程度的不均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主要由公共财政供给的服务平台,有责任弥合这种文化资源分配不均衡,以使不同地域人民最大限度享受公平分配的文化资源,从而提高公民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公民提供教育培训机会,公民通过公共文化产品消费,实现终身学习。公民获取精神娱乐享受以及知识培养所形成的能力,其正外部性促使其做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正向行为。第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实践表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但其他改革明显滞后。改革需要持续深入,直至建立起一整套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制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为改革发展提供一个制度生成环境,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条件和产业发展机会,而且为政治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接纳公民文化参与实现文化诉求,发挥弥合社会的“水泥”作用并最终促进社会稳定。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和谐内生性功能,决定了其作为实现政府文化责任的一项制度性建构承担深远长久的民族文化使命,其肩负的责任表现为,对内可强化国家主体意识与民族文化认同,对外可塑造良好国家文化形象,使中华民族昂首世界民族之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华夏民族绵亘不绝的文化血脉与文化谱系构建于这一系统之中,构筑起中华民族激扬愉悦的精神家园。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代努力,呼唤思想、精神和杰作,呼唤对从前记忆的承续以及未来梦想的开启,真正使我们这个时代不致沦为平庸的文化时代,将民族文化家园这个闪光的东西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并为各国共同景仰。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无法保持意识形态中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出的对国家主体意识的强化和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对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无不表明其对观念性国家利益的维护与拓展。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以拓展观念性国家利益

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应该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构功能支撑点。现代意义的“天赋人权”理念脱去了“启蒙运动”时期的粗糙面纱,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得更大程度的世界认同。霍布豪斯认为,“权利并不是社会福利的先决条件,而是构成社会福利的要素,并从社会福利中获得权威”[5]。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世界人权宣言》申明:“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并有权享受他的个人尊严和人格的自由发展所必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各种权利的实现。”[6]文化权利正是在这背景下衍生出来的国际文化关系中普适性人类文化价值,并日益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系列制度设计有利于保护并实现公民文化权利。公民文化权利基本可分为文化活动参与权、文化成果拥有权、文化方式选择权和文化利益分配权。文化活动参与权是人的文化权利义项中最重要的权利,剥夺文化活动参与权在学理层面具有反人类性质。文化活动参与权的意义在于,人在接受性文化参与中充分展示其学习特性和濡化过程,充分建构人的主体能动性与在群体中的生存竞争力;在体验性文化参与中充满热情地向社会表达,在丰富多元的文化诉求中追求精神幸福和心灵快乐。文化成果拥有权是指公民个体对自己原创性文化成果拥有完全权利,充分尊重创作者成果并通过法律和道德约束进行保护。这种对文化成果的保护与尊重,不仅反映特定社会形态下的法治水平,更反映社会整体文明进步程度。文化方式选择权是人的自由权利的文化延伸,至少包括人的文化活动自愿参与、文化意识主体性自律、文化风格多样性以及文化价值自我指向等。人在整体性进入社会过程中,社会文化传统与文化环境必然对其构成涵化条件和形成濡化过程,这是无法逃脱的个体在世的文化宿命,但人的能动性在于人对这种文化宿命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根据自身文化条件和能力进行选择,这种选择在文化上决定了个人之所以为某个人的文化定性。文化利益分配权是国家公共文化生活和个人文化利益诉求通过较量实现公正性裁决的权利义项,文化利益分配权与文化活动参与权、文化成果拥有权以及文化方式选择权构成互动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利益分配权是文化权益的支撑性基石[7]。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制度设计,表明政府对公民文化权利的高度重视。制度性因素也是观念性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西方文化激烈交会的大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制度设计对于中国掌握文化话语权与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一角度分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制度设计有利于拓展观念性国家利益。

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拓展观念性国家利益的路径选择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系统工程,它既凝聚着新的历史语境下民族复兴理想,又展现了大国崛起拓展观念性国家利益的政治意识。因此,构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要从国家理念高度规划全局,又要从国家政策层面具体安排。政府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宏观的视野从如下4条路径设计和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立足文化传统,强化国家主体意识与民族文化认同

对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而言,文化传统对于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化传统是构成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身份识别密码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强化国家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拓展观念性国家利益,必须立足中国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民族历史上以其自成体系且文明从未断续而独具特色,辉煌的民族文化曾使中国跻身世界性文明国家行列。中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西渐,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现代文明的基础。这些历史事实赋予华夏民族无比的自豪,也成为中华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认同的价值来源。但是,近代以来,特殊的政治生态铸就的东方文明在与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中败下阵来,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备受凌辱的衰落期。经历多次失败,一些思想者们动摇了民族文化信心,民族文化竟被认为是失败的祸根。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全盘式反传统思潮,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某种意义上是以与传统断裂的方式进行,行为的后果是造成严重的主体意识弱化与文化认同危机[8]。当我们以“自性危机”的方式否定自身文化传统并将西方文化视为楷模之际,西方社会却正在反思西方式发展的深层危机,并开始赞赏东方文化的独具魅力。如今,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成功,表明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强劲生命力,它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动力。

公共文化是文化的特殊形态,它强调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一个如何创造性继承文化传统的问题。公共文化机构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必须将文化传统因素考虑进去。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几千年历史文化遗产,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文化遗迹等因素必须有效构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对待文化传统的态度应该是抽象性继承、创造性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在新形势下强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认同提供可能的空间。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塑造良好国家文化形象

在中国语境中讨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所给定的内在制度要求,那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前置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根本制度,意识形态原则和价值诉求早已内存于国家概念当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置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曾经而且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社会的政治事实,这种存在性不以我们的漠视为转移。它不仅存在于国家间利益博弈、民族间文化对话之中,还存在于公民社会公共生活空间并不同程度地发生价值导向作用。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人类历史上的先进制度,有它自身的制度属性和价值目标,这些制度属性和价值目标内在制约中国社会进程和国际生活空间融入,其目的是确保国家利益最大化实现。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置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在公共生活境域中,文化价值的特殊实现方式和规律,迫使我们的行动方案必须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公共生活领域,价值观前置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

国家文化形象是国家文化传统、文化实力的集中体现,它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精神风貌,反映观念性国家利益在国际社会的影响范围与深度。当下,中国国家文化形象主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体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加强核心价值观理念表述。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的方法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阵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核;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价值取向。国民是国家文化形象的承载者,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塑造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离不开国民素质的提升、国民形象的塑造。措施包括:首先,公共文化服务应该塑造国民进取开放的精神;其次,公共文化服务应该培养国民包容健康的心态;最后,公共文化服务应该养成国民诚实守信的道德素质和谦谦君子的礼仪修养。

(三)建构文化产业制度支撑,强力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是有着丰富文化资源的国家,但还不是文化大国,这是因为,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文化市场尚未表现出足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中国文化产业之所以未能在国际文化市场获得应有地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国家文化产业弱小无疑是最主要原因。

每一种文化要生存与发展并对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产生广泛影响,必须通过某种载体将这种文化的价值变成可认知系统,文化产业正是起着这种载体作用。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只有借助文化产业实现本国文化在世界的流通,并彰显本国文化软实力,以此扩大国家在世界范围的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只是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意义更是重大。全球化影响超出人们预期,随着卫星、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化全球化传播不再受时空阻隔,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世界文化资源和观念性国家利益争夺的主战场。由于这场争夺的结果决定一个国家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影响力,因此发展文化产业自然成为全球化时代维护文化主权、彰显观念性国家利益的应有之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形成密切的运营互动。文化产业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购买选择的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则应该在积极购买文化产品以扩大文化市场需求和文化产业规模的同时,积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配套政策。建构文化产业制度支撑,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营造文化产业环境并促进产业配套政策功能化。文化企业外部环境包括企业外部经营环境、企业与政府间关系的政策环境,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分工与市场份额等。此外,文化企业环境还包括以信用为支撑的资本服务、以中介为纽带的人才服务、以技术引进通道和技术引进信息为侧重点的软技术服务等。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支撑点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以文化事业的责任担当为文化产业提供全方位服务,通过营造文化产业环境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产业配套政策的功能化实现,使文化产业获得更多制度支撑,在壮大文化产业过程中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第二,搭建并规范文化消费市场。市场体制运营质量直接制约文化产业的规模、业绩以及社会效果,搭建并规范文化消费市场就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文化产业制度支持的又一支撑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向文化产业服务功能延伸中,帮助文化企业避免重复投资、过度生产或失去产业链支撑,从而为文化企业提供最佳外部体制条件。第三,拉动内需并促进文化产业增长。文化市场作为高风险贸易总是强烈呼唤市场扩容,也只有在消费增长的情况下才能最终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作为后起文化产业国家,进军世界文化市场的通道一般都不太通畅,拉动“内需”是个很好的途径。中国人口众多,文化市场潜力巨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组织动员拉动整个社会文化需求,其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由此,通过上述制度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文化产业的制度支撑作用无可限量。

(四)发展现代传播媒介,强化文化诠释力与话语传播力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观念性国家利益冲击巨大,当殖民控制日渐衰落和后冷战国际关系中制度性意识形态逐渐淡化之际,西方文化扩张主义已经抬头。强势国家将本国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作为普世原则在全球推广,其目的是通过改造世界意识来建立文化支配权,某种程度上,全球化过程演绎为一场强势国家的文化扩张运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传播体系中的地位差距,既说明国际传播秩序的不平衡,也反映出因传播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国际传播的不平等,导致了国家之间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平等地位。现代国际传播业发展不平衡格局成为旧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秩序的一种体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业发展迅速,但与西方传媒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处于非常弱势地位,中国传媒业文化诠释力与话语传播力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是单个传媒集团还是国家总体传媒水平,中国的传媒实力与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诉求存在巨大差距。在此背景下,要增强观念性国家利益,扩展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必须从国家文化战略高度重视发展国家现代传播媒介。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展现代传媒,强化文化诠释力与话语传播力:第一,加强电影、电视、广播、印刷品及计算机网络等华文媒体建设,维护中文的文化主体性;第二,以各种媒体为载体加强中国文化价值对外扩散和影响;第三,继续支持孔子学院建设,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以此为国家和平崛起、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更强话语传播力和搭建更好的价值诠释平台。

在全球化从广度与深度日益影响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及时提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命题,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从理论上予以清晰把握,实践上予以有效建构。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拓展中国观念性国家利益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这是顺应历史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体现。

参 考 文 献

[1]洪兵.国家利益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2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3]Zygmunt Bauman.Globalization:The Human Consequences[M].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8:1.

[4]曹爱军.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1.

[5]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12.

[6]胡志强.中国国际人权公约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253.

[7]王列生.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97-98.

[8]艺衡.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61.

(责任编辑龚勤)

The Path of Develop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s of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YANGZexi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3)

[Abstract]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peaceful rise, China faced the invasion of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Eastern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Chinese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s is in danger that it is very urgent to construct the nation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and expand Chinese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s. The way is to construct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identity, strengthe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reate a good national culture image, and construct the cultural industry system support strength, and develop the modern media to strengthen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and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Key words]public culture;service system;expand;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s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662(2016)02-0053-07

[作者简介]杨泽喜,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外关系史。

*[基金项目]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地质大学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基金项目“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教育公平研究”,项目编号:DXS2012016。

[收稿日期]2015-09-06

DOI编码:10.3969/j.ISSN.2095-4662.2016.02.012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拓展服务体系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