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点与瓶颈
2016-03-16陈光磊
陈光磊
(菏泽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山东菏泽 274015)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点与瓶颈
陈光磊
(菏泽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山东菏泽 274015)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的本质就是更好地培养国家和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既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点,也存在制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瓶颈。其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际化是难点问题;教师资源与适应转型的能力不足是瓶颈问题。勇于面对并探索解决难点问题、突破瓶颈问题的方式方法,是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必然面对的新课题。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难点;瓶颈;双师型教师
当前,新建本科高校正在进入准确定位的关键期。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开始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国家引导转型发展的目标,就是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的设立,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印发,都标志着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实质性的应用型转型已经提上日程。转型是高等教育的新实践,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要面临诸多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难点问题甚至是瓶颈问题,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观念、思想、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国际化等难点问题,而教师资源与能力则是瓶颈问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点
(一)传统教学观念定势——培养“学”还是“做”
观念是行动、行为的先导,行动要有观念。中国大学的教学传统,主要的是教,是传授,是系统的基本理论的教学传统,是高深理论的研习传统,所以,人们对这样的大学称之为研究型、教学型大学,这是人们心目中的大学,这样的大学高雅、精深,谓之“象牙塔”。新建本科院校初创伊始,在教学观念上,力图向老牌高校看齐,希望自己在教学方面也能像老牌高校那样做出“有名”。当新建本科院校正在充满着这样一些教学情怀的时候,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转型,提出建设应用型大学。对建设应用型高校的提出,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定势很难扭转,显得不适应,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文科专业的教师。在转型的提法频频出现的情况下,有些教师不能真正理解为何转型,如何转型;不能正确处理学与做的关系;不能胜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面对这样的情况,让广大教师理解转型的内涵,理解转型的“型”之要求是高校治理者现实的任务。“型”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的要求,是地方产业结构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新要求。只有转型,既培养“学”,又培养“做”,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要求,高校才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点,西方国家教育体系的建立为我们的教学观念的改变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欧洲,有些国家的大学一直坚守大学象牙塔的教学,结果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相反,德国等率先改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应用科技大学,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日本,美国都是如此。因而,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要转,要对转型有深刻的理解,从观念上转,才能在转型中有所作为。
(二)大学价值观定势——大学层次是高还是低
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是在普通高中基础之上的大学教育的转型。我国高校转型,是完善大学教育体系的举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果。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专业人才,是高等学校培养的支撑国家技术创新的坚实力量,不是单向度的技能工人。应用型高校是培养高中教育之后的接受高等教育专业理论和应用实践基础的技术创新人才、技术智力人才、技术操作人才,是和其它类型本科高校一样建立在完全普通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以本科层次为主的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高等教育理论,有专门的理论和技术,而且还要具有高人文素养。在对大学的价值观念中,受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比如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类的观念影响,人们对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高看一眼,对职业院校则用另一种目光看待,中国历史文化向来对具体的职业,对商人总是用一种打折的方式看待的,认为不是正统,不是正统的“仕途之路”。所以,在现实中人们对于应用型高校,总有矮化的认识倾向。另外,这种矮化倾向的存在与我国教育体系的进路有关,我国的现实是一旦进入技术的操作领域,在职称、学位等发展方面,很难达到高级职称的高峰,很难实现学位的进阶。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从被动到主动
办学理念是社会对大学客观的要求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彼此能非常清晰意识到的目标方向,并在大学教育中得以实施。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学生培养的理念明晰,目标明确,即为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行业产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推动区域产业发展进行应用技术研发。因此,体现在专业设置上,就是涵盖了区域产业结构所需的各类专业;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和操作方法,以胜任从产品开发、设计、生产、核算到质检、营销及维修保养等各个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
尽管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之前,确是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培养的是针对地方的实用人才,应用型人才,但是这种培养行为是被动的,是计划之内的。原来的培养,是不用设计的,沿用既成的模式、教学要求就能完成培养任务,学生的就业分配也不存在多大的困难。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落后、欠发达地区,可能面对的是跨越式发展,那么对人才的培养需要新的应对,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观念上,要主动适应转型,对转型有充分的认识,高校在顶层设计,办学理念方面,要有主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观念。在对教师的要求方面,教师在自身知识结构、教学水平与能力方面,要主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四)学科专业设置——是砍还是留
在学科专业的设置方面这是硬性的问题,是具体行动的问题。这方面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准确对应工业、产业、经济的发展设置学科专业、配置课程的做法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其准确对应就是全面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脉络和前景需求,呼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地方急需的大量人才。在这方面上海电机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常熟理工学院、重庆科技学院、合肥学院等在实践探索方面是走在前列的。例如1985年,合肥学院成为德国援助中方重点建设的两所应用型高校之一,实现联办、公助,专业设置均根据经济建设部门用人需要决定,为税务、金融、电力、烟草等系统定向培养了一批毕业生,发展证明合肥学院的实践是成功的。又如,2010年,厦门理工学院确定了“建设海西一流亲产业大学”的办学定位与战略目标。在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优化布局上,紧紧围绕厦门发展定位及其对高层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数量、类型与规格等结构需求调整本科专业结构布局,形成了“特色的工科、精致的理科、应用的文科”学科专业定位,基本构建了“强工程、大文化”的学科专业战略布局。国内外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都说明呼应、对应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地方本科院校的战略使命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理性思考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契合关系,准确判断、把握所在区域经济、产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正在发生、将要发生、可能发生的变化,研究推动这些变化的生产力因素、人才因素,才能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找准自身定位。在自身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设置学科专业,创新培养模式,根据自身定位和培养目标,实行与当地企业合作的“双元制”培养模式。根据学校愿景与发展目标,在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果断增减专业与课程,该增的增加,该减的减掉;该压缩招生的压缩,该扩大招生的扩大。 在专业、课程的增减,相关专业的招生扩大与压缩方面,专业、课程设置能准确呼应、对应地方产业结构,能够呼应、对应地方经济结构产业链。在教学、评价、考核、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方面要针对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不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不能对应、呼应产业链的专业,要敢于砍掉、缩减、合并,像发达国家一样进行裁撤、关停、并转。地方本科院校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在自身优势传统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状况和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这样才能在培养目标上准确定位。只有扎根区域才有自身特色,只有校企合作才能有更为扎实的产学研平台,要在自身努力的基础上,创新自身的特色,这是地方院校的必由之路。
(五)产学研平台——是虚还是实
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产业的结合,需要技术的创新与开发,学校能否真正产教融合,与产业链呼应对接,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不是有名无实的问题。做好这一点要下真功夫。在新建时期,有些学校在一些企业、单位,进行合作、挂牌等等,但是工作做的不够系统、不够扎实,没有进行有机的结合有机的融合,没有真正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合作状态。高校转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实行有机的融合、结合。学校与地方经济结构产业链的结合,可以给学校的发展建设提供方向,提供长期的产学创新机制,能够给学生提供“做”的平台,给学生提供“未来出口”即就业。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基础的创新动力来自产学结合,来自产学结合的平台。地方本科院校能否真正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助推力量,与产业链的结合、对应、呼应是必须的条件之一。
(六)国际化——如何出与进
新建本科院校的国际化水平较低,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只是仅仅停留在国际化概念的理解上,没有真正出,更没有实质性地进,那么国际化就不会有实质性的内容,无从谈起学生的国际视野。因此,关于国际化心中没有“型”,更没有实践之“型”。经济发展的全球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全球化,即将或者已体现在我们的身边,因此国际化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新建本科院校要有自信、有胸怀来实现自身发展的国际化战略。
合肥学院三十多年的发展,证明了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办学的国际化之路。2015年合肥学院与德国合作30周年之际,10月30日上午,李克强与默克尔共同考察合肥学院。李克强祝合肥学院“三十而立”,并现场宣布,中国政府将在合肥学院建立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及合作基金。合肥学院与德国汉诺威、奥斯纳布吕克、东弗里斯兰、希尔德斯海姆等应用科学大学合作共建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业设计、经济工程、物流管理等一批专业发展迅速,与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联合创办了“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被德国媒体称为“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改革试点的典范”。[1]
二、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一)教师资源——是缺乏还是富足
新建本科院校基本是在专科、中专合并的基础上“转型”而来。有一部分是师范类学校合并升格而来,没有行业背景,教师没有行业、产业经历,毫不客气地说许多教师的知识是为了师范生以后的教学而积累,但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社会需要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没有有效转向行业产业技术技能结构、智力技术技能结构。在课堂上,面对“无所不知”的但不会“做”不会动手的学生,常常感到无能为力,因为所讲的理论、答案、疑惑立刻就能在手机上找到,甚至教师为吸引学生精心准备的教学案例,学生可能熟悉,课堂、课程让教师感到很吃力,一旦讲到行业产业就难以抓住要害机理,正如不会游泳的教练在教学生游泳,没有任何“网游”经历的人在谈论“网游危害”。此种教学情况下,学生不但没有收获,对老师的教也是不能信服的。所以,近期的、眼前的影响学校转型的瓶颈就是有行业产业经历的教师少之又少,缺乏双师型教师是制约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二)教师能力——是欠缺还是胜任
就转型的渐进发展看,转型的本质是一种引领,一种办学理念的转变,这是基于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技术技能创新,立足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直接融入区域产业发展的教育。“应用技术大学”中的技术是蕴含科学、知识、工程、技术、艺术等应用性科学与技艺含义的名称。应用技术大学依然强调高等性,专业性、应用技术性、人文性。应用技术大学所培养的人才,是具有扎实、宽厚高等教育理论功底、专业技术技能、身心素质和谐发展的人。在政策环境具备之后,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能力是制约学校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教师是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主体,教师能力是制约新建本科院校是否成功实现转型的“瓶颈”。“高校转型,如果教师不转型,学校转型就是空话”。[2]因为转型的具体实施、具体施教、具体指导、具体示范,关键还是在教师,所以,没有指导、培养学生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没有教师能力结构的根本改变,没有教师升本之后面对转型的再次教的本质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就会落空。我国普通高校多数采用传统的注重灌输、注重理论的教学方式,要想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东西,要想使学生掌握实用的知识技能,教师的能力结构要首先实现转变,具备多方面才能的有机结合。那么,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充足的双师型教师吗,教师有相应的能力吗?看看自身家底,很快就能知晓,就能知道下一步为解决教师资源与能力问题学校需要努力的方向。因此,学校要突破教师能力的制约瓶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新的标准与激励措施,尽快实现教师整体教学能力的提升与“转型”。
三、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难点克服与瓶颈突破
(一)改变观念
针对前面提到的问题,有两个方面的观念需要改变。一是教学要具有实战性、具有操作性,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二是对应用型高校的看法。改变传统的旧观念,要认识到应用型和学术型是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要充分认识在整个国家转型的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所有高校都应该关注的问题。地方高校进行应用型转型就是自身成为培养国家需要、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高校要有能力成为技术应用源和技术创新源,所以,高校应用型转型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二)合理改造传统专业
应用型大学,立足于服务地方,怎么去打破原来的办学格局,用一种全新的格局适应大学转型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内部的教学组织、专业调整、学科布局。对于格局的改变需要创新的思维,需要慎重对待原有的办学传统。学校的定位和发展还必须尊重办学历史和原有基础,任何学校的宏伟蓝图都不是空中楼阁,必然是建立在办学传统、办学历史的基础上的。如果不是在办学历史、办学基础上进行有序的转变与转型,那么发展的理想可能成为空想。
所以,适应应用型转型,就要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合理改造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改造学生不愿意选择的专业,改造与未来发展趋势不相符的专业。自然,这些改造需要治理者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有准确的把握,需要智慧与胆略。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以上要求是对坚持应用型方向最好的阐述。在应用型的道路上,存在着不同的类型,但是对于学校本身而言,所有大学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学习。
例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提法就是从高职院校借鉴过来的,高职院校的示范校、骨干校建设,为地方本科高校走应用型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应该充分肯定高职院校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贡献,地方本科高校可以与高职院校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引导作用,运用行业协会深度融合与合作,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四)开展国际化办学
应用型不排斥国际化,而且需要国际化。合肥学院与德国等的国际化合作与取得的成功充分说明了应用型与国际化不矛盾。合肥学院的国际化经验证明,国际化与应用型非但不矛盾,而且国际化促进了应用型发展,合肥学院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开展国际化办学是成功的。
关于国际化既要走出去,又要走进来。教师学生要交流,走出去;还要让国外师生走进来。无论是出去还是进来,都要有丰富的内涵、信息、知识、技能的交流,要有关于理念的接纳、理解。单纯的用留学生的数量来定性国际化是片面的。
开展国际化,需要战略。在国际化过程中,跟谁进行国际化,哪些内容国际化,要进行选择。处于不同的国际化平台,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多年来,合肥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同德国、韩国、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47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先后派往德国、韩国等国的留学生2000多人,1000多名德国、韩国等高校学生来合肥学院学习。这样的国际化对自身发展是卓有成效的。
对于地方院校尤其是新建院校如果没有能力走出去,那么走进来只能也是空话。因此,首先就是要走出去,随后就是走进来。不管最初在数量上是多少,但一定要有开拓。
(五)教师要进行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转型,突破瓶颈
师资建设唯有开放,才能突破瓶颈。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高校转型,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应用型教师缺乏。所以,面对学校的转型,教师首先要转型,即知识结构的转型和能力结构的转型。不仅要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知识结构,而且要进行能力结构的转型,即以课堂为主的教学要得到改变,从书本到黑板到PPT教学方式要得到改变,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师转型,要有开放心态,要敢于下工厂、进企业,面对产业行业,教师要有实习项目和产业行业课题。利用周六、周日,利用寒暑假走出去,与企业协同科研、协同教学。对于新引进的教师,要到企业岗位工作或者研究一年,三至五年一轮,“使青年教师一方面既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行业实践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应用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真正达到‘双师型’、‘双技型’、‘双能型’水平”。[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就是协同,与企业协同一体才能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和社会合作起来培养才能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切实加强同企业行业的合作,教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水平才能提高。
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点与需要突破的瓶颈是发展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既需要国家、政府、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学校自身尽快转换观念打破传统定势影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学科专业结构的不合理进行实质性的设置与整改,加大产学研平台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水平,尽快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突显学校特色。
参考文献:
[1]俞路石,刘樟树等.中德两国总理为何共同参观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合肥学院与德国教育的“老友记”[N].中国教育报,2015-10-31(2).
[2]黄达人.推动大学的转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0.
[3]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 教育研究,2014(8):67-74.
(责任编辑:王佩)
Difficulties and Bottlenecks i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n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Schools
CHEN Guang-lei
(Research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Heze University, Heze Shandong 274015, China)
Abstract:The essence of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transformation of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schools is to better cultivate the applied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and the local needs. In the field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there are not only some difficulties but also bottlenecks restricting the training, among which the major problems ar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s and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while the bottlenecks are the lack of teacher resources and the less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transformation. It is the inevitable issue for new universities to bravely face and explore ways of solving difficult problems and breaking through the bottlenecks in the course of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applied talents; difficulty; bottleneck;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陈光磊(1965-),男,山东郓城人,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德育。
基金项目:2015年度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ZC15113)
收稿日期:2015-10-17
文章编号:1673-2103(2016)01-01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