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形象再解读——从林冲缘何不杀高俅说起
2016-03-16杨大忠
杨大忠
(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36)
林冲形象再解读
——从林冲缘何不杀高俅说起
杨大忠
(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36)
摘要:高俅是林冲不共戴天的仇人,但当复仇机会摆在眼前的时候,林冲却选择了放弃,这与梁山好汉的行事特征不符。施耐庵的这种安排,一方面是因为他笔下的林冲,骨子里有着浓厚的“招安”思想;另一方面,由于施耐庵存在着反女性的价值观,他很难安排林冲为了一个女人而放弃梁山“招安”大业;同时,为了照顾大局,推动《水浒传》故事情节的发展,施耐庵也不得不安排林冲放弃复仇这一似乎不合常理的情节。把林冲想当然地想象成彻底反抗朝廷的斗士,是不能令人苟同的。
关键词:林冲;高俅;招安;反女性
在水泊梁山一百单八位好汉中,林冲的遭遇较为典型地诠释了“逼上梁山”的思想。可是施耐庵在描述林冲故事的时候,却有一处情节很令人费解:高俅三次征讨梁山,最终被梁山擒获,面对仇人,林冲竟然没有任何一点复仇的表现①。施耐庵的这种安排,与梁山好汉的行事特征大不相符:梁山好汉都是有仇必报,且复仇手段血腥而残忍。像祝家庄庄主祝朝奉、高唐州知府高廉、青州知府慕容彦达、华州贺太守、曾头市的曾长官、大名府的梁中书等人,因得罪了梁山,最终都免不了满门抄斩的命运(其中仅有梁中书夫妻侥幸逃脱)。至于个人恩怨,像武松复仇张都监,血溅鸳鸯楼;解珍、解宝兄弟遭毛太公陷害,杀了毛氏全家;史进潜入东平府做内应,被妓女李瑞兰告发,城破后史进将李瑞兰全家碎尸万段……等等不一,皆可为梁山好汉残忍复仇的明证。何以林冲面对大仇人高俅时,施耐庵竟然打破常规,没有安排林冲杀贼的情节呢?有学者如此作出解释:“因为林冲是个独立的故事,后来并入宋江故事里,所以,他上山后,艺术生命就结束了,成为被遗忘的人物(只是作者偶然想起,让他出一两次阵罢了)。在宋江希望招安时,李逵、鲁智深、武松都激烈反对,而苦大仇深的林冲没有一点表示;高俅被俘上山,本来应该‘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而林冲却浑然不觉(在芥本、袁本里有照应)。最后默默死去,‘林冲风瘫,又不能痊,就留在六和寺中,教武松看视,半载而亡’(九十九回)。”[1]此论是从林冲故事的衍变特征来解释的,有一定的道理;但若根据原著中林冲的形象来剖析,林冲面对大仇人高俅而无动于衷,则是由施耐庵笔下的林冲的固有思想决定的,这是内因;外因则是施耐庵本人的价值观和施氏安排《水浒》情节的需要。
一、林冲与高俅的仇恨
林冲被高俅设计陷害,误入白虎节堂,最终发配沧州。在野猪林被鲁智深解救,在其护送下,林冲安然到达沧州,在牢城营苦苦挣扎,只想等刑期满后,再回来和妻子完聚。岂料高俅派陆谦追至沧州,再行加害,火烧草料场,林冲最终杀贼,逼上梁山。上梁山后,因梁山大头领王伦心胸狭窄,不能容纳有才之人,林冲几乎又被逼下梁山。最终虽在梁山安身立命,但因王伦疾贤妒能,林冲在梁山很不得志。后来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事发后上梁山,因王伦不能容人,林冲一气之下,火并王伦,扶持晁盖做了梁山之主。“林冲见晁盖作事宽洪,疏财仗义,安顿各家老小在山,蓦然思念妻子在京师,存亡未保。遂将心腹备细诉与晁盖道:‘小人自从上山之后,欲要搬取妻子上山来,因见王伦心术不定,难以过活,一向蹉跎过了。流落东京,不知死活。’晁盖道:‘贤弟既有宝眷在京,如何不去取来完聚?你快写书,便教人下山去,星夜搬取上山来,以绝心念,多少是好。’林冲当下写了一封书,叫两个自身边心腹小喽罗下山去了。”谁曾想,“不过两个月回来,小喽罗还寨说道:‘直至东京城内殿帅府前,寻到张教头家,闻说娘子被高太尉威逼亲事,自缢身死,已故半载。张教头亦为忧疑,半月之前染患身故。止剩得女使锦儿,已招赘丈夫在家过活。访问邻里,亦是如此说。打听得真实,回来报与头领。’”真是青天霹雳,夫妻至此阴阳相隔,想起临别时岳父和妻子的叮咛和嘱托,林冲不由“潸然泪下,自此杜绝了心中挂念”(第二十回)。后来三山聚义打青州,鲁智深上梁山,“坐间林冲说起相谢鲁智深相救一事,鲁智深动问道:‘洒家自与教头沧州别后,曾知阿嫂信息否?’林冲答道:‘小可自火并王伦之后,使人回家搬取老小,已知拙妇被高太尉逆子所逼,随即自缢而死;妻父亦为忧疑,染病而亡。’”(第五十八回)林冲好端端的一个幸福家庭,硬是被高俅老贼拆散,死的死,逃的逃,如此深仇,林冲焉能不痛彻心肺、刻骨铭心?
其实,在得知妻子被高俅逼死这个噩耗之前,林冲对高俅已经是恨得咬牙切齿了。晁盖初上梁山,为王伦不容,林冲前来拜访,“吴用便动问道:‘小生旧日久闻头领在东京时,十分豪杰,不知缘何与高俅不睦,致被陷害?后闻在沧州亦被火烧了大军草料场,又是他的计策。向后不知谁荐头领上山?’林冲道:‘若说高俅这贼陷害一节,但提起,毛发直立,又不能报得此仇!’”(第十九回)此时妻子在京师境况如何,林冲尚不知道,但一提到高俅,林冲“毛发直立”,愤愤难平,但苦于不能报得此仇。其后得知娘子被高贼威逼而死,又加深了林冲的仇恨。梁山泊为救柴进,攻打高唐州。高唐州知府高廉乃高俅叔伯兄弟。两军对垒,林冲喝骂高廉:“你这个害民的强盗!我早晚杀到京师,把你那厮欺君贼臣高俅碎尸万段,方是愿足。”(第五十二回)骂高廉连带骂到高俅,要把高俅碎尸万段,可见林冲对高俅已是恨入骨髓,只恨不能寝皮食肉。既有如此血海深仇,当高俅被梁山擒获,面对仇人,林冲为什么竟然无动于衷,没有任何一点报仇的表示?如此反常的举动,似乎不合逻辑,难道林冲已经忘记了娘子与岳父的惨死?忘记了自己几乎命丧此贼之手?忘记了是谁让自己无家可归而不得不委身水泊?
高俅是《水浒》中的四大贼之一,是梁山好汉共同的敌人,也是施耐庵鞭挞的重点对象。梁山好汉中直接与高俅结仇的,有林冲、杨志和鲁智深。鲁智深是为救林冲惹上麻烦的;杨志曾是东京殿司制使官,因押运花石纲至黄河,遭风打翻了船,不能回京赴任,只得逃亡度日。徽宗大赦天下,杨志收了一担钱物,前往东京枢密院打点,指望能官复原职,结果被高俅赶出殿帅府,无奈只得东京卖刀,杀牛二惹上官司。也就是说,杨志和高俅结仇,只是因为高俅阻断了杨志的仕途,并没有切肤之痛。而林冲就不同了,他和高俅之间可有不共戴天之仇、毁家杀妻之恨。施耐庵在《水浒传》中一再渲染林冲对高俅的痛恨,何以面对高俅,施耐庵用他的大笔,又阻断了林冲的复仇之路呢?这与梁山好汉有仇必报的特性根本不相符啊。
二、施耐庵没有安排林冲复仇高俅的原因
其实,林冲这种“反常”的举动,一方面是因为林冲骨子里固有的“招安”思想在作祟;另一方面,是由施耐庵的妇女观决定的;同时,又是施耐庵为了推动《水浒》情节的发展不得不作出这样的处理。
由于林冲的遭遇较为典型地契合了“逼上梁山”的思想,于是当今学术界普遍认为林冲具有强烈的反对招安,力主造反的思想。如周书文先生认为:林冲上梁山前是“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支柱,镇压农民起义的先锋”,其主导性格“是唯王朝之命是从,仰人鼻息,唯唯诺诺,为封建王朝卖命的一介武夫”,后逼上梁山,林冲的性格发生了“由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的质的飞跃”,“转化为与农民革命生死与共,患难相依,起来造封建王朝的反的农民革命英雄。”[2]肖红兵先生认为:“极力反对‘招安’的林冲最后却接受了‘招安’,不仅是林冲自身苦痛与无奈的选择,也是他能忍个性的最后一次集中而复杂的体现。”[3]认为林冲是极力反对招安的;陈英先生认为:“在梁山的鼎盛时期,梁山英雄好汉活捉了高俅,但是领导人宋江一心要‘招安’,林冲不能手刃仇人,只能‘怒目而视’,还要接受‘招安’的安排,面对这一切他无可奈何,复仇的希望显得极度渺茫。”[4]实际上,联系《水浒》情节来看,林冲骨子里何尝有过反对“招安”的思想,相反,他还是拥护“招安”的。
梁山一百单八人聚义后,重阳佳节,宋江作《满江红》,中有一句:“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第七十一回)惹怒了武松、李逵、鲁智深等人,其中哪有林冲愤慨的表示?朝廷初次招安梁山,阮小七偷换了御酒,换成村醪水白酒,结果引起梁山好汉的愤怒,李逵扯诏骂钦差,鲁智深、武松、刘唐、穆弘、史进等人或拿兵器,或发作,“六个水军头领都骂下关去了。”(第七十五回)哪里又有林冲发怒的身影?要说林冲有反对“招安”的思想,从《水浒传》中林冲的言行举止来看,实在找不到证据。当太尉陈宗善带了蔡太师府张干办、高殿帅府李虞候前往梁山“招安”时,林冲说:“朝廷中贵官来时,有多少装幺,中间未必是好事。”很多学者据此语认为这是林冲反对“招安”的证据,事实却是恰恰相反。陈宗善来梁山招安,一并前来的尚有蔡京、高俅派来的张干办、李虞候。想到张、李二人是奸贼蔡京、高俅派来的党羽,林冲本能地预料到这二人一定会在梁山好汉面前颐指气使,气焰嚣张,招安必定不会轻易成功,所以林冲说了上述之语,这显示出林冲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不仅是林冲,关胜也说:“诏书上必然写着唬吓的言语,来惊我们。”徐宁也说:“来的人必然是高太尉门下。”(第七十五回)关胜被擒上梁山、徐宁被赚上梁山时,宋江都是以梁山将来会接受朝廷“招安”作为劝诱的条件,才使二人死心塌地为梁山卖命。关胜、徐宁骨子里是有“招安”思想的,二人和林冲都曾为朝廷命官,他们三人在同一场合说了类似的话,显然寓意相同:三人并非有反“招安”之意,他们担心的倒是奸贼从中作梗,“招安”恐怕不会一帆风顺。
林冲上梁山本是一种无奈之举,在没有活路的情况下,他不得不以梁山作为暂时的安身之处,但在林冲的潜意识里,忠君报国的思想是始终存在并永不会泯灭的。在柴大官人举荐他上梁山时,林冲来到朱贵酒店,心头烦闷,蓦然想起:“以先在京师做教头,禁军中每日六街三市游玩吃酒,谁想今日被高俅这贼坑陷了我这一场,文了面,直断送到这里。闪得我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受此寂寞。”(第十一回)林冲的这段心理描写,至少有如下几种解读:一、对过去优裕生活的留恋;二、此处称呼高俅为“贼”,说明林冲对高俅已经不抱任何幻想;三、林冲认为自己的悲剧是高俅一手造成的,并没有归罪于朝廷。如果说从这段心理剖析中尚看不出林冲是否具有招安思想的话,那么,林冲在朱贵酒店白粉壁上题写的八句诗文,则非常耐人寻味:
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
江湖驰闻望,慷慨聚英雄。
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
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开篇两句“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说的是林冲为人“仗义”、“朴忠”;“江湖驰闻望,慷慨聚英雄”说明林冲名满江湖,为人慷慨大方,并且善于交结天下英雄好汉。林冲说自己“江湖驰闻望”并非自我溢美之辞。如林冲在充军前曾和陆谦在樊楼内吃酒,陆谦就曾对林冲说:“如今禁军中虽有几个教头,谁人及得兄长的本事?”(第七回)可见林冲武艺超群在京师是得到众人承认的,因而江湖传扬。就是在梁山一百单八位好汉中,林冲也是五虎上将之一。“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篷”说的是自己命运多舛,感叹功名远去,更深层次里还是一种对功名的向往。这种思想在林冲的内心深处是始终没有摒弃的,哪怕他此时有家难归、有国难投。张恨水先生就认为林冲的诗文乃“古今天下英雄豪杰之士,不患无用武之地,只患略有进展之际,而又不忍弃之”[5],实为确论。“他年若得志,威震泰山东”,此处的“得志”,难道仅仅指的是成功入伙梁山泊?显然非是。那么“得志”指的是什么呢?林冲火并王伦后,晁盖等人要推举林冲为梁山之主,林冲竭力推辞,云:“据着我胸襟胆气,焉敢拒敌官军,剪除君侧元凶首恶?”(第二十回)此处所云“君侧元凶首恶”,显然是指宋徽宗身边四贼:童贯、蔡京、杨戬和高俅,这四贼也是《水浒传》极力鞭挞的对象。林冲云自己没能力剪除道君皇帝身边四贼,虽然是一种自谦之辞,但要说林冲有为赵官家服务的思想则是毫无疑义的。如何为赵氏朝廷服务,在梁山做贼当然不是正道,惟一的途径当然是“招安”。所以说,林冲所云“得志”,也当是指效忠朝廷的思想。其实,在梁山,有林冲这种思想的人实际上是很多的。例如杨志,因为失陷了花石纲,欲去东京枢密院打点以求能重新被任用,经过梁山,正遇林冲寻“投名状”,二人一番厮杀,后被王伦劝解。王伦欲留杨志在山寨与林冲为敌,杨志婉言拒绝。后入东京被高俅赶出殿帅府,杨志闷闷不已,心中思量:“王伦劝俺,也见得是。只为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体来点污了。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不想又吃这一闪!”(第十二回)杨志曾是京师的官员,失意后,想的还是保持清白,不欲落草为寇。同为京师官员的林冲,又何尝不是如此。林冲有招安思想,是完全正常的。这种思想在林冲的骨子里根深蒂固,它大过了家庭的仇恨。这就是林冲面对仇人高俅时仅仅怒目而视,而没有手刃仇人的重要原因。有学者认为林冲是个“被招安路线气死的英雄”[6],显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林冲与高俅的仇恨,起源于高衙内看中了林冲的娘子。由此发端,高俅父子对林冲步步紧逼,不置林冲于死地绝不罢休,最终害得林冲家破人亡:娘子自缢,岳父张教头忧郁而亡。有学者认为,林冲“与妻子是整本《水浒》书中唯一足称佳偶天成、琴瑟和谐、而且经得起考验、爱情历浩劫而弥坚的夫妇”[7],今人的影视剧中无一例外地都贯穿这种观点,但这种观点与《水浒》情节及施耐庵思想全然不符。林冲发配沧州,临行时,写下休书一封。林冲的解释是:“今去沧州,生死不保,诚恐误了娘子青春,今已写下几字在此。万望娘子休等小人,有好头脑,自行招嫁,莫为林冲误了贤妻。”据此,林冲似乎乃真丈夫,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耽误娘子的青春。他要休妻,并非他不爱娘子,而是不想让妻子等待一个已经没有前途的囚犯。今天的影视作品无一例外地将林冲休妻作为林冲是真男子、大丈夫的证据。实际上,林冲休妻,完全是出于一种自私的心理。林冲和娘子虽然感情深厚,但他写休书时,竟对岳父张教头说:“小人今日就高邻在此,明白立纸休书,任从改嫁,并无争执。如此,林冲去的心稳,免得高衙内陷害。”众邻居和张教头皆不赞同林冲休妻,林冲又说:“若不依允小人之时,林冲便挣扎得回来,誓不与娘子完聚!”表面上看,林冲休妻是为妻子着想,实际上却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表现。“林冲休妻在客观上有利于林冲自己,林冲休妻的动机是自私自利的。他自己承认,‘娘子在家,小人心去不稳,诚恐高衙内威逼这头亲事’。但如果与张氏离婚,则他就‘去的心稳,免得高衙内陷害’。在林冲的心里,他担心的主要是自己的安危,而不是妻子的安危,他所说的‘免得高衙内陷害’,是指害怕高衙内继续陷害自己。”[8]“这句话暴露了他的真实想法,原来他完全是为了自己着想,而不是真心给娘子考虑,就是把妻子拱手相送高衙内,免得自己再受其害。”[9]林冲的岳丈张教头对林冲可谓关心备至,嘱咐他说:“你顾前程去挣扎,回来厮见。你的老小,我明日便取回去,养在家里,待你回来完聚。你但放心去,不要挂念。”(第八回)岳父对林冲仁至义尽,才使林冲最终没有休妻,但从中可看出当个人安危和夫妻恩情发生冲突的时候,林冲选择的竟然是保全自己。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绝非大丈夫所为。施耐庵如此塑造林冲,是由他反女性的价值观决定的。女性在施耐庵的笔下,毫无做人的尊严,完全屈尊于男权之下[10]。施耐庵本人对女性的态度是鄙视、丑化甚至是仇视的。小说中展示了一幕幕大英雄屠戮女性的血淋淋的场面,加倍显示了对女性的残忍:“作者不厌其烦地描绘梁山好汉毫不手软地屠杀弱女子的场面,细致、真切,从语言、神态、动作、声音等方面详加描写,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细查作者的感情,却是充满快乐的解恨之举,由此可见作者对于女性的仇恨之甚。”[11]
根据这种妇女观,林冲发配充军,临行休妻,在施耐庵的眼里,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哪怕这种举动纯粹是利己的,根本不为林娘子考虑。虽然林冲与娘子成亲已及三载,“虽不曾生半个儿女,未曾面红耳赤,半点相争。”但施耐庵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仍旧将林冲写成了一个大男子主义非常浓厚的男人,娘子在林冲的心目中,并不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林娘子在岳庙初次被高衙内调戏,林冲摄于高俅的官威,只能忍气吞声;林娘子在陆谦家遭到高衙内的第二次调戏,林冲寻去,吓跑了高衙内,见了娘子,首句竟然是:“不曾被这厮点污了?”得到娘子肯定的答复说“不曾”时,方才放心。林冲关心的仅仅是娘子的身子是否贞洁,自己是否戴了绿帽,这显然是对妇女“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最好诠释。至于娘子心中的委屈,遭受的侮辱,林冲虽然也义愤填膺,但他能做的,只是找欺骗了自己的昔日好友陆谦算账,“把陆谦家打得粉碎。”(第七回)并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在陆谦家门口等了三日。对于调戏娘子的罪魁祸首高衙内,林冲并没有做出男子汉应有的举动,连埋怨的话都没有。此时的林冲,因为受着高俅的恩惠,为了维持自己稳定的小康生活,竟然不顾妻子不堪回首的遭遇,对高衙内的流氓行为忍气吞声,只能说明在林冲的心目中,娘子的重要性还比不上富足稳定的小康生活。野猪林被鲁智深所救,临近沧州,二人相别,林冲对智深说:“师兄回去,泰山处可说之。防护之恩,不死当以厚报。”(第九回)此时的林冲,以为自己已经脱离了高俅父子的魔掌,还幻想着能够挣扎回去与娘子团聚,故借智深之口向岳父、娘子传达自己平安的消息。后来林冲被逼上梁山,被王伦多次刁难,总算留了下来,他后来对晁盖所说“自从上山以后,欲要搬取妻子上山来,因见王伦心术不定,难以过活,一向蹉跎过了。流落东京,不知死活”的话,完全没有道理。自己在沧州草料场杀了人,落草梁山,家中的妻子和岳父焉能不受到牵连?作为一个大丈夫,在梁山落脚后的第一件事,当然是把妻子接上山来,哪怕自己在王伦面前受到再大的委屈也应当在所不惜,否则妻子在家岂不成了高俅父子手中待宰的羔羊?由于骨子里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思想,在施耐庵看来,作为好汉,为了义气,抛弃家庭成就自己的事业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遑论是抛弃一个女人。这样的事例在《水浒传》中是很多的:扈三娘全家被李逵所杀,仅有哥哥扈成逃脱,扈三娘不思报仇,反而嫁给了梁山的好色之徒“矮脚虎”王英;秦明全家被宋江等好汉陷害屈杀,妻子被割首,秦明却甘心情愿地效命梁山;杨雄因妻子潘巧云离间自己和石秀的兄弟之情,败坏了江湖义气,因此将妻子开膛剖肚,残忍处死……皆可为明证。林冲充军沧州,离开东京,直至晁盖等人上梁山,时间跨度很大,期间除了和鲁智深分别时拜托智深向娘子报平安以外,《水浒传》中再没有林冲对娘子思念的描写,哪怕是只言片语,这显然是施耐庵反女性价值观的又一间接体现。林冲和高俅的仇怨是由一个女人引起的,为了一个女人而安排林冲不顾梁山“招安”大业、怒杀高俅,明显不符合施耐庵反女性的价值观。
要说施耐庵在《水浒》中没有安排林冲复仇高俅的第三个重要原因,就不能不提到《水浒传》中的唯心主义思想。《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就说到梁山一百单八位好汉乃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下界,至于书中的唯心主义表现则比比皆是。如公孙胜、樊瑞、高廉、乔道清等人的呼风唤雨,各类未卜先知的偈语,罗真人手下有一千多位腾云驾雾的黄巾力士,天罡地煞的意气相投,等等不一。第四十二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说到宋江躲进还道村神庙避难,遇见九天玄女娘娘,娘娘传其天书三卷,劝其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并赠宋江四句偈言:
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
北幽南至睦,两处见奇功。
偈语明言“逢高不是凶”,即遇见高俅对梁山招安有好处,遇见高俅并非凶兆。《水浒传》中有很多偈语,对人物未来或事态发展的结局作暗示,如鲁智深离开五台山去东京大相国寺,智真长老赠其四句偈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其后智深的命运发展完全符合这四句偈语的揭示。高俅在《水浒》中虽然是巨奸大佞,但却是梁山最终招安成功不可或缺的人物。九天玄女对宋江说“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暗示了梁山招安的手段。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忠义堂排座次后,宋江主张招安,效忠朝廷。当太尉陈宗善初次来招安梁山时,吴用说:“论吴某的意,这番必然招安不成。纵使招安,也看得俺们如草芥。等这厮引将大军来到,到教他着些毒手,杀得他人亡马倒,梦里也怕。那时方受招安,才有些气度。”(七十五回)结果果如吴用所料,由于随同陈宗善前来的张干办、李虞候狐假虎威,对众好汉一再出言不逊,使得梁山初次招安胎死腹中;随后朝廷发兵征剿梁山,梁山两破童贯、三败高俅,高俅被擒上梁山。高俅被擒,让朝廷彻底见识了梁山泊的强大力量,众好汉接受朝廷招安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成为国家栋梁之臣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林冲此时为报家仇杀死朝廷重臣高俅,梁山会彻底走向朝廷的对立面,双方的矛盾就会无法调和,梁山的招安大业不仅会再次夭折,而且永无招安的机会。高俅被宋江放回东京,为掩盖兵败的失职,推病不出,最终被宋徽宗知晓,遭到天子呵斥。九天玄女对宋江所说“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宿”是指太尉宿元景,他与高俅虽同为太尉,但在《水浒传》中却是不可多得的忠臣。徽宗痛斥奸贼高俅,让忠臣宿太尉重上梁山招安,终于获得成功。宿元景和高俅,一忠一奸,泾渭分明。从《水浒》情节发展的角度来说,高俅三次讨伐梁山,是梁山和朝廷军事对峙的顶峰。高俅被擒,后被放回东京,既使宋徽宗认识到梁山军事上的不可小觑,又使朝廷见识了梁山招安的诚意。有鉴于此,为了照顾梁山“招安”的大局,施耐庵当然不会安排林冲怒杀高俅的情节。林冲遇见高俅,最多也只能“怒目而视”了。
综上所论,虽然高俅是林冲不共戴天的仇人,但当复仇机会摆在眼前的时候,林冲却选择了放弃。施耐庵的这种安排,一方面是因为他笔下的林冲,骨子里有着有着浓厚的“招安”思想,家仇与个人的价值观相比是次要的,哪怕家庭被仇人蹂躏得支离破碎。既然如此,要说林冲逼上梁山后有着彻底的反抗朝廷的思想是完全不恰当的;另一方面,林冲与高俅之仇是由一个女人引起的,由于施耐庵本人在价值观上存在着对女性漠然甚至是仇视的态度,他很难安排林冲为了一个女人而放弃梁山“招安”大业、怒杀高俅的故事;同时,为了照顾招安大局,推动《水浒传》故事情节的发展,施耐庵也不得不安排林冲放弃复仇的情节。那种把林冲作为彻底反抗朝廷的斗士,甚至认为林冲“把农民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把推翻反动封建政权作为自己参加农民革命的终极目标”[12],类似观点,都是对《水浒传》思想的歪曲。
注释:
①容与堂本《水浒传》中根本没有写到林冲见到高俅时的反应,后出的袁无涯本中仅有一句“林冲、杨志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色”。各见容与堂本与袁无涯本第八十回。
参考文献:
[1]齐裕焜.《水浒传》不同繁本之比较[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1):53-62.
[2]周书文.论林冲的性格转化描写[J].水浒争鸣,1984(3):34-39.
[3]肖红兵.论林冲的“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4):87-90.
[4]陈英.马超和林冲的悲剧形象分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4):32-36.
[5]张恨水.水浒人物论赞第[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10).
[6]杨闻宇.漫议林冲[J].中国作家别解古典小说——悟谈《水浒传》[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8,(100).
[7]马幼垣.水浒人物之最[M].上海:三联书店,2006.
[8]魏文哲.论林冲休妻[J].古典文学知识,2009(3):33-37.
[9]张旭、郝旭星.《水浒传》林冲人物形象分析[J].剑南文学,2011(11):55-59.
[10]魏崇心.《水浒传》——一个反女性的文本[J].明清小说研究,1997(4):97-102.
[11]唐月琴.《水浒传》的妇女观及其表现[J].广西社会科学,2008(9):58-62.
[12]单长江.农民革命的同路人,招安路线的拥护者——杨志及其形象的社会意义[J].水浒争鸣,2009(11):55-58.
(责任编辑:谭淑娟)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Image of Lin Chong——From the Reason Why Lin Chong Didn’t Kill Gao Qiu
YANG Da-zhong
(Literature College, Hangzhou University of Media, Hangzhou Zhejiang 310036,China)
Abstract:Gao Qiu was Lin Chong's sworn enemy, but when his chance came to avenge, Linchong had still chosen to give up, which didn’t mat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angshan heroes. Shi Nai’an’s arrangement, on one hand, was because Linchong had a strong amnesty thought in his mind. On the other hand, it’s because Shi Nai’an had anti-female values and was very difficult to arrange Linchong to give up amnesty for a woman. Meanwhile, Shi Nai’an had to arrange this seemingly irrational plo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oryline. It is not agreeable to regard Lin Chong as a thorough anti- imperial fighter.
Key words:Lin Chong; Gao Qiu; amnesty; anti-female
中图分类号:I207.41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杨大忠(1974-),男,安徽当涂人,历史文献学博士,浙江省《水浒》研究会理事,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桐乡市高级中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传世文献整理和明清小说研究。
收稿日期:2015-05-10
文章编号:1673-2103(2016)01-0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