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6-03-16畅,杨

关键词:对策影响

张 畅,杨 蕾

(1.湖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2.湖北师范大学 审计处,湖北 黄石 435002)



网络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张畅1,杨蕾2

(1.湖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黄石435002;2.湖北师范大学 审计处,湖北 黄石435002)

〔摘要〕网络流行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流行文化的内涵和特征,结合黄石地区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现状的调研情况,从正反两个方面剖析了网络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探索性地提出了在网络流行文化视域下加强大学生主流思想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网络流行文化;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影响;对策

一、网络流行文化概述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作用对象。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它的出现和发展植根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网络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正是信息时代背景下现实世界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在网络上的反映。同网络文化一样,流行文化也是众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具有普遍性、通俗性、即时性、娱乐性等特点。

网络流行文化是网络中的流行文化,它属于流行文化的范畴,同时也是网络文化的体现,是两者的有机结合。网络流行文化产生于网络,流行于网络,是传统流行文化在网络世界中的个性化创造和演绎,其内容通常结合社会热点事件、现象、话题,运用特有的网络文化符号进行包装设计,实现其表达观点、宣泄情绪、娱乐消遣等目的。网络流行文化具有内容多元化、表现娱乐化、受众年轻化、更新速度快等特征。互联网科技的蓬勃发展、网民年龄结构年轻化、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现实压力凸显,以及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是网络流行文化的兴起的主要原因。

二、网络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现状调查

要研究网络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产生的影响,首先必须清楚地了解和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现状。为此,课题组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截止2015年12月,课题组在黄石地区高校文科、理工科、艺术类大学生中共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400份,回收率为100%,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391份,有效问卷率为97.8%。个人访谈主要通过面对面约谈、下寝室座谈、网上交谈等方式进行,共计访谈学生80余人。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中,课题组共设计了20余道问题,内容包括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水平、网络生活等多个方面。

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对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认同,43%的学生完全认同,44%的学生比较认同, 10.7%的学生无所谓,2.3%的学生不认同;对于“中国梦”实现的可能性,51.4%的学生认为一定会实现,46.8%的学生认为可能会实现,1.8%的学生认为不会实现;对于“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49.4%的学生完全同意,39.6%的学生基本同意,4.6%的学生不同意,6.3%的学生说不清。

关于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现状:对于“你认为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37.1%的学生选择对“社会的贡献大小”,41.2%的学生选择 “得到他人的尊重”,21.7%的学生选择“金钱、权力和地位的高低”;对于加入党组织,74.9%的学生表示愿意积极加入,25.1%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对于大学里开设“两课”,35.3%的学生选择“很有必要”,42.2%的学生选择“可有可无”,22.5%的学生选择“没必要”。

关于大学生道德水平的现状:对于“碰到老人摔倒、突发火灾、有人溺水等危机时刻,您会如何做?”,54.5%的学生选择“不会去做,但会打电话给相关部门”,38.1%的学生选择“毫不犹豫,挺身而出,选择不作为的比例为7.4%;对于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18.2%的学生表示强烈反对并主动制止,70.3%的学生表示厌恶但不会主动制止,11.5%的学生表示别人我管不了,管好自己就行了;对于考试作弊行为,87.2%的学生坚决反对,7.9%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4.9%的学生选择不被抓住就行。

关于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现状:对”我的学习和生活已经无法离开互联网“的认同程度,69.3%的学生选择符合,23.5%的学生选择不符合,7.2%的学生选择不确定;对于网络流行语的了解渠道,61.1%的学生通过即时通讯来了解网络流行语,17.9%的学生通过大型新闻网站来了解网络流行语,17.1%的学生通过论坛、博客了解网络流行语,只有不到5%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了解网络流行语;对于网络流行语的了解程度,18.9%的学生表示经常关注并很了解,58.1%的学生选择偶尔关注并比较了解,17.9%的学生选择不太关注也不是很了解,5.1%的学生选择完全不了解;对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26.1%的学生在上网时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61.9%的学生偶尔使用网络流行语,12%的学生从不使用网络流行语;对于网络黑客行为的态度,72.1%的学生认为网络黑客行为是破坏行为,必须进行管理和控制,24%的学生认为只要事不关己就无所谓,3.8%的学生甚至认为网络黑客行为是英雄行为,值得鼓励。

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现状总体呈积极、健康、向上状态,但在有些方面仍值得警惕。如极少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一部分大学生受到网络上西方价值观、人生观影响,盲目向往资本主义生活;有些大学生只关心考证书、拿文凭、找工作、挣大钱,对道德理想、社会责任缺乏认识;一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当作负担应付了事;多数大学生经常使用网络,对网络流行语等网络流行文化比较熟悉并愿意使用,但对网络安全防范认识不够,警惕性不高,对网络信息筛选、鉴别能力不足。

可见,虽然当前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状况总体看好,但在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和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作为一柄锋利的”双刃剑“,在为实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此,我们应该把握机遇、直面挑战、深究根源、寻求对策。

(二)网络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

1、正面影响

(1)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民主观念、强化参政意识

网络流行文化崇尚言论自由、关注热点时事,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民主观念、强化参政意识。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性格鲜明,热衷于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关注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如近年来先后被网络曝光的”表哥“杨达才、”房叔“蔡彬、”天价烟“周久耕、”白宫书记“张治安等,都是先由大量网民在网络上发言评论并形成网络流行语,这些流行语的广泛传播无形中给相关部门施加了巨大压力,最终推动了问题的解决。

(2)有利于大学生开阔眼界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网络流行文化跨越时空国度、促进文化交流,有利于大学生开阔眼界思维、提升创新能力。通过网络,每个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纵览全球咨询、查阅海量资料、了解学术前沿、实现互联通讯,能够大大开阔眼界和思维。网络流行文化崇尚新奇、叛逆、不拘一格的精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摆脱了过往对于知识权威的从众心理,有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3)有利于大学生彰显自我个性、实现自身价值

网络流行文化强调平等互动、尊重个性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彰显自我个性、实现自身价值。网络流行文化的平等性和互动性,使其非常适合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网络空间,大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喜好、追逐潮流,无拘无束地展现天赋、宣泄情感,这些活动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助于其个性和能力的发展,在自觉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体现社会价值。

2、负面影响

(1)使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更加复杂多样的思潮流派冲击

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阶层结构、分配方式和利益格局等方面均较以往发生了较大变化,其反映到人们包括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上来,必然使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

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各类思潮流派的表现更加复杂、传播更加便捷、影响更加深远。这些思潮流派中既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也有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甚至还有有腐蚀人的心灵、危害社会稳定的文化垃圾。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各类社会思潮针对我国进行的意识形态入侵,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网络无政府主义思潮等。这类社会思潮通过影音作品、文学创作、网络游戏、历史评述、时政解析等形式的包装和掩饰,将矛头指向思想最活跃、最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如果不及时采取坚定措施加以制止,任其自由泛滥,将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2)使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遭遇更加严峻的挑战

每个人身处的环境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网络流行文化作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价值观的形成和建立有着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紊乱。当一个人接受的信息超过他的处理极限时,可能导致紊乱。与过往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提前经过筛选加工不同,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纷繁多样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文化借助网络流行文化这一载体大肆入侵,很容易使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受到影响,导致价值取向紊乱。

二是导致大学生价值评价标准扭曲。多元的网络流行文化带来多元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就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大学生在面临多元价值观时,极易受到相对主义的影响。即认为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对与错,是非善恶没有客观评价标准,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怎么样都行“,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等消极甚至是反动的价值观念持宽容的态度,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标准。

三是导致大学生价值选择功利化。网络流行文化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受其影响,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更趋向于理性和务实,崇尚实用主义,易导致价值选择功利化。如在学习上,以有用为原则,热衷于考证,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人际交往上,以实惠为原则,注重利益,忽视情感;在生活上,以享乐为原则,注重索取,忽视奉献和奋斗;在择业上,以利己为原则,注重自我发展,忽视国家需要和社会责任。

(3)使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教育面临控制力弱化的风险

当前,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较以往更为复杂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一方面,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对象是身处信息时代、思想独立活跃、崇尚个性自由的大学生群体。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破了过往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使大学生从被动接受的依附性主体变成了具有自我意识、自主判断和选择能力的独立性主体。通过网络流行文化,大量针对各种社会思潮流派、时事热点、突发事件、社会问题的不同态度和观点猛烈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使一些大学生在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上被西方文化同化,热衷于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教育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信息技术上的优势,借助网络音视频、文学作品、网络游戏等形式,不断把西方反动的、腐朽的意识形态渗透到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网民的思想意识之中,影响大学生网民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三)网络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造成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

1、社会层面的原因

首先,对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形势和新特点认识不足。尽管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但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在方式方法上有待改进和创新。譬如过多地强调正面宣传,较少对一些社会问题和负面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导致负面社会现实和正面宣传内容之间的矛盾,影响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

其次,网络立法的相对滞后和网络监控、防护能力的不足,使其对于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缺乏威慑力,给负面信息的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目前尚没有全球通用的国际网络法律法规,现有法律难以跨越地域限制,加上我国网络立法的相对滞后,使网络虚拟社会中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对我国持续进行文化渗透,也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严重冲击。

2、高校层面的原因

首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对滞后,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引导。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目前虽有部分高校已经开始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但普遍存在师资配备不足、教育内容空洞、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影响教育效果。

其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不能保证及时向大学生呈现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内容。虽然目前高校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存在思想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人员匮乏等问题,在校园网络监控、网络安全防护、网络舆情研判处置等方面明显滞后。

3、大学生自身层面的原因

首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特殊,易受到负面网络流行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成长在信息网络时代,他们自我意识强烈、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同时又缺乏社会经验和判断能力,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其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强烈,易诱发负面网络行为。当代大学生普遍受到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的困扰,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容易诱使大学生降低自我约束、缺失自律精神,在网络上尽情释放身心、寻求刺激的同时,引发一系列道德问题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

三、网络流行文化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网络阵地建设,积极应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1、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条件下党和政府对信息传播的垄断,信息多元传播给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明显挑战,也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在“大众麦克风时代”,借助新媒体平台,每个人不仅可以接受信息,同时还能发布信息去影响他人。例如一个微博上拥有千万粉丝的“大V”,他发布的信息就可以影响上千万的受众。

因此,新时期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网络阵地建设,进一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吸纳网络流行文化中积极的有益的成分,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进一步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运用主流意识形态来解释和说明现实社会问题,回应时代要求,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水平,将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用好、用活,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

2、创新意识形态宣传的方式方法

创新我国意识形态宣传的方式方法,是网络信息时代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凝聚力、传播力的必然选择。首先,在宣传形式上必须把握网络时代的特点,从传统封闭、单一向开放、互动的新形式转变。要运用新媒体技术将主流意识形态透过网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将大量包含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视频图片、影视音乐、文学作品、公益广告设计、包装、推广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流行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宣传主流意识形态。

其次,在宣传内容上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要灵活运用新媒体,将大学生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和要求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内容结合起来,关注社会热点焦点,不回避负面问题,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和方式来解答大学生的疑虑和困惑,使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更有活力、更具影响力。

3、积极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加强针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对于执政党来说,必须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反渗透功能。首先,要积极回应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挑战。这就要求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必须面向网络前沿,在新媒体技术搭建的网络公共平台上积极回应大学生网民的问题和困惑,主动参与网上探讨。这样可以集中网络智慧,不断丰富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和实践,让主流意识形态在多种意识形态的交流、交锋中占据主动。

其次,要积极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成果的网络普及。大学生网民往往对网络上多元、多样、多变的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如雾里看花、无所适从,反映出其强烈的理论需求,这就要求学术界必须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研究成果的网络普及。要鼓励专家学者将学术研究成果在网络上公开发布,并建立相应的学术评价和激励制度。此外,通过对网络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总结,也能推动已有研究成果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二)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努力提升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防范能力

1、营造有利于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当代大学生早已不是窝在象牙塔里与世隔绝的书呆子,他们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他们的价值观念、思想观点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营造有利于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的社会环境,对于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至关重要。

对此,可从国家、社会、家庭三个层面进行探索。国家层面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用不断增长的综合国力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振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层面必须坚决抵制社会丑恶现象,严厉打击贪污腐败行为,着力改善就业难、看病难、安居难等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家庭层面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营造尊老爱幼、民主平等、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消极现象要善于引导孩子理性看待,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健全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

根据互联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网络立法主要经历了起步(1994-1998)、成熟(1999-2004)、发展(2005至今)三个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初步确立了互联网管理的机构分工原则,形成了以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公安部、文化部、教育部、广电总局等部门负责专项内容管理的互联网管理体制。各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内容涵盖网络信息安全、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网络资源管理、网络内容管理等方面,为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网络法律意识欠缺、调整对象动态变化、体制上多头立法多头管理等原因,导致我国现行网络立法存在结构、内容、协调性等方面的缺陷。为进一步规范网络行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网络立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把握现实性与前瞻性、科学性与全球性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制定网络基本法、完善现有网络法律法规、填补网络法律法规空白的策略,重点关注网络安全、网络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网络犯罪等领域,着力营造安全、稳定、繁荣的互联网环境,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严厉打击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行为

网络违法行为多指利用受害者网络安全意识、安全技术的欠缺和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来实施的违法行为。近年来,网络违法案件逐年递增,大学生利用高科技手段实施的网络违法行为也屡见不鲜,主要包括大学生网络色情犯罪、大学生网络诈骗盗窃、大学生网络黑客行为等,这些网络违法行为往往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如2014年就曾发生过某大学90后大学生李某制作的超级手机病毒利用网络社交媒体在全国大范围传播,影响数百万人。

此外,还有一些大学生受到蛊惑,利用网络散布反党反政府的反动言论、肆意攻击国家网站、窃取国家机密,甚至还有部分大学生加入某些邪教组织,利用互联网煽动颠覆国家政权,危害国家安全。针对这类违法犯罪行为,有关部门必须给予坚决、严厉的打击。

(三)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着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1、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途径

首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视频、声音、图像、文字等元素融于课堂教学,加深大学生对思想观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课后,高校还可利用校园网络向大学生传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视频、课程直播、课题研究等教育内容,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教师也可借助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探索推进新媒体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的有机融合,创新教育方式方法。高校可大力推进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在把握住大方向的前提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生动化、趣味化、形象化,甚至可将其设计、包装、推广成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网络流行文化,充分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同时,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教育的作用,如积极组织 “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等,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认同感。

2、完善校园网络信息研判处置机制

首先,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提升校园网络信息监管水平。一方面,高校可在校园网的出口处设置具有屏蔽、过滤、监控等功能网络安全软件,主动屏蔽包含色情、反动等不良信息的网站,及时过滤垃圾信息、骚扰信息、非法信息,有效抵御网络黑客攻击。另一方面,高校可在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组织中成立专门的网络信息监管部门,运用网络技术手段适时跟踪、监控大学生校园网络行为,及时审查特殊学生(包括三困生、心理问题学生、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等)的网络主页,坚决关闭或屏蔽一些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网站或信息。其次,充分发挥校园“意见领袖”的作用。当校园网络上出现某些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在大学生群体中引起恐慌和不安时,可发挥校领导、专家教授等校园“意见领袖”的作用,及时通过校园网络发布权威信息,进行答疑解惑,引导舆论导向,减少负面舆论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和破坏。

3、推进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

首先,大力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网络安全教育。高校可探索将网络道德、网络安全教育写入人才培养总体方案,将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到课程教学体系中,通过全面系统的课程学习,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不在网上制作、发布、传播、转载、链接负面信息和言论,自觉抵制有害信息,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其次,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高校可尝试改进以往以“说教”为主的管理方式,把“渗透”式的新的管理方式纳入到大学生管理中来,在规章制度建设、学生组织管理、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引导大学生主动进行自我管理。此外,高校还可探索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在为大学生解除心理困扰、提供宣泄渠道的同时,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增强自信心和抗压能力,有益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林,闵捷.有什么样的青年,就有什么样的互联网[N].中国青年报,2015-09-10(1).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18.

(责任编辑:胡乔)

Analysis of internet pop culture's influence on ide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ZHANG Chang1,YANG Lei2

(1.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435002,China;2.Auditing Department,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435002,China)

Abstract: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pop culture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pop culture, combined with the survey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situation in Huangshi area, analysed the influence on ide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by Internet pop culture from two aspect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nd explored to put forward the path choice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ainstream ideology in the view of Internet pop culture.

Key words:internet pop culture; ide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influence; countermeasures

doi:10.3969/j.issn.1009-4733.2016.02.02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4733(2016)02- 0107- 06

[作者简介]张畅,男,湖北荆州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12—26

[基金项目]2015年度湖北省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网络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15YB026)。

杨蕾,女,湖北武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审计监督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文化。

猜你喜欢

对策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