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音《思情鬼歌》分析与传承

2016-03-16周友良李林娇

关键词:曲调

周友良,李林娇

(湖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湘音《思情鬼歌》分析与传承

周友良,李林娇

(湖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北 黄石435002)

〔摘要〕《思情鬼歌》是一首具有湖南醴陵地区原汁原味地方特色的民间歌曲,它的旋律、腔调、曲式都独树一帜,不仅为音乐创作者们在音乐创作素材的选取、音乐元素的选择上提供一个视角,同时也为演唱者们提供一些如何把握地方民歌的方法,还为如何保护与传承民间音乐文化提供了一些途径。

〔关键词〕湘音;《思情鬼歌》;曲调

一、《思情鬼歌》溯源

醴陵,荆楚古邑,湘东明珠,地处湘赣要冲。其地古为《禹贡》所称九州的荆州之域,春秋、战国属楚。 荆楚大地孕育出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而醴陵文化则是其中的沧海一粟。《思情鬼歌》是一首极具醴陵特色的民间歌曲,它不仅生动的表达了醴陵文化,而且反映了音乐与方言之间的密切联系。该歌曲歌词热烈、奔放、直白、大胆,充分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其旋律简单、优美,深受群众喜爱,在民间广为传唱。

一九五六年挖掘传统节目时,从市郊来湖村,由杨和春传唱,省歌舞团胡雍霖记词、谱发掘的,原名叫“鬼歌”,县文化馆肖家蒲认为文不对题,含糊不清,在“鬼歌”前加“思情”二字,才使这首歌有了准确的名称 。但在醴陵民间很少叫《思情鬼歌》,《满哥唧鬼》和《满哥哥鬼》叫的较普遍。

二、《思情鬼歌》分析

(一)曲调分析

《思情鬼歌》的曲调特点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活泼火辣、风趣幽默、情意绵绵。它的特色之一就在曲调上,你只要会讲标准的醴陵话,不需曲谱,就能将《思情鬼歌》唱个八九不离十。湖南音乐特点多为“1 3 6”也在这首歌曲中得到了体现。例如第一句“我哩满哥哥鬼也”,你把这句用醴陵话稍微拖点腔,拉点调,就成了第一句的旋律

而且,你以同样的方法来分析其他的句子,基本上都能得到同样的效果。曲调与歌词和谐而完美的统一在《思情鬼歌》中发挥到了极致。也就是说,作曲者是在对醴陵人说话的语调、语气以及语音节奏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创作成这首小曲的。我想,这也就是《思情鬼歌》能在醴陵红极一时,且百唱不厌的秘密之一。

(二)语言分析

《思情鬼歌》的歌词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情意绵绵、直抒胸臆。歌词全部采用醴陵土话演绎,俚俗味极浓。其中的鬼、个、哩、也、、呀、月光(月亮)、坎坎子(窗户)、搭信(捎信)、哪、讲等,都是十足的醴陵俚俗口音。语言通畅顺口,易学易记。

歌词对当时男女自由恋爱的心绪、情感及表达方式描述到位,非常细腻,而且很具有时代特征。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些句子,“昨日搭个信……害得你哩妹妹……眼望穿”(所叙述的是哥哥捎信给妹妹说去看她,结果妹妹眼望穿也没等到哥哥来),“你与别个……有交情……”(哥哥担心妹妹有其他想好),“……你几时会下省……要与你滴妹妹……买东西”(妹妹问哥哥什么时候会进城,给妹妹买东西),“买一把唧梳子,相送我滴满哥哥……梳西装”(妹妹要买一把梳子送给哥哥梳头发,西装是当时流行的一种西方发式),“敲敲唧坎坎子……轻轻唧脚步……后门唧进……我想到你屋里来……恐怕门前……人眼见……”(哥哥以敲窗户为信号,轻手轻脚地从后门进入妹妹家相会,不敢从前门进,怕被其他人看到)。尤其是“梳西装”三字有很强的时代烙印。整首歌的歌词将男女之间谈恋爱的情景,已经人物的心情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歌词中诸多衬词更是恰到好处的把醴陵人直爽,活泼、火辣的性格给表现出来。

史料表明,南宋期间,醴陵“市上俚音都楚语”,流行的是湘方言。后因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江西、广东、福建等地向醴陵大量移民,尤其以江西移民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赣语在醴陵方言中逐渐占了主导地位。随着环境变化和人员交流的影响,醴陵方言逐渐发生新的变化,不仅与赣语相差甚远,而且与同宗于赣方言的浏阳话、攸县话、茶陵话有较大的不同,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方言点 。

方言既是地方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是创造地方特色文化的源泉,是一种潜力巨大的原生态资源。尤其在表达地方民俗风情上,方言具有独特的魅力。《思情鬼歌》中方言的运用无疑是歌曲的一大特色,也是点睛之笔。例如“鬼”(是对心爱人的昵称)、“哦嗬呀”(很甜蜜的回答语)、“哟哩个什好哇”(怎么这么好)、“唧要我滴”(只要我的)、“坎坎子”(窗户)、“梳西装”(当时流行的一种西方发式)、“个哒几日唧”(这几天)、“搞不赢”(非常忙)。

醴陵人有一种语言表达习惯。称赞人用“鬼”,揶揄或埋怨也称“鬼”。“思情鬼歌”中的“鬼”字也可以理解了,“鬼”字在这里是赞赏、喜爱之情。“唧”字在醴陵方言中是用得最多的一个尾音字,没有意义。例如在歌词中出现的“买一把唧梳”、“唧要我滴”、“敲敲唧坎坎子”,这里面所有“唧”字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它仅仅只是使人听起来比较亲热、亲切。

(三)表演方式

在醴陵,《思情鬼歌》的表演方式大概有四种。

第一种是张口即来的清唱式,那是人们在行走中、在劳动中、在房屋里一时兴起,或亮嗓高歌,或轻唱低回。

第二种是琴声悠扬的清闲式。这主要是在空闲时,操把二胡,翘起二郎腿,就可开演。可自拉自唱,也有听琴声伴唱者。

第三种是舞台演出式,一男一女,青年扮相,一招一式,眉目传情,火辣有味。

最后一种是最近这几年才兴起来的,有人将其改编成了民乐合奏,这种演出方式只在大型演出中出现。

三、《思情鬼歌》之传承

1、重视学校的民间音乐教育

学校是传播文化最好的阵地,应在学生时代就培养孩子们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学校可以开设关于当地文化的校本课程,将本地民间音乐纳入教科书,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喜爱中国民间音乐。学生热爱自己的民族和自己的国家不仅仅从书面知识和教师传播以及网络等媒体,还要从音乐、从美术等各类艺术学科当中发现他们,因为,音乐是无国界的。也许一个人他不懂音乐和美术,但是他听到一首歌、看到一幅画,他也能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创作意图揣摩出八九。这也正是艺术的魅力之所在。学校作为这种魅力的传播最佳单位无疑是必要的。因此需要学校的重视和推崇。

2、丰富表演形式

在文章的前面我就已提过《思情鬼歌》的演出方式,只有四种。《思情鬼歌》能被大家熟知,是由于专业歌手的演唱,仅仅只有专业的演唱是不够的,要使《思情鬼歌》成为雅俗共赏的音乐,需要丰富其表演方式,使它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可以把它融入现代音乐创作中,使民间音乐在现代音乐的创作中传播和发展;或者将它加以改编。

3、政府部门的推广

《思情鬼歌》是醴陵的一张永久的名片,是世人了解醴陵的一个窗口。《思情鬼歌》不仅仅要被醴陵人熟知,更要被全国人民所熟知。要使它走出醴陵、走出湖南甚至是走出国门,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广。

民间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首歌正是以鲜明的个性和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得以流传至今。一声“满哥哥鬼”能使你听到格外亲切,不知不觉的会把你带到情深意浓、话甜心乐的美景中去。《思情鬼歌》中还有更多的文化内涵、人文风情、和荆楚风貌可以挖掘,让它成为中国继《茉莉花》之后又一崭新的名片。

[参考文献]

[1] 陈鲲,刘谦. 湖湘文库-醴陵县志[M] .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19~20.

[2] 张昌荣. 醴陵民歌[M] . 香港:中国国际出版社,2008:45~47.

[3] 醴陵市委市政府编. 醴邑春秋[M] . 广州:嶺南美术出版社,2012:66~68.

[4] 余笃刚. 声乐艺术美学[M] .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19~21.

(责任编辑:胡光波)

doi:10.3969/j.issn.1009-4733.2016.02.013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4733(2016)02- 0058- 02

[作者简介]周友良,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5—12—13

猜你喜欢

曲调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鸟Birds
空隙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布谷鸟
民国前基督教音乐“华化”路径初探
苏剧音乐的曲调与声腔研究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粤西北怀集桥头山歌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