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剧音乐的曲调与声腔研究

2017-04-05黄敏捷

戏剧之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声腔曲调

黄敏捷

【摘 要】苏剧是苏州的地方戏曲剧种,它以曲调委婉清丽、唱腔幽静柔和、婉转动听、富有地方色彩而享誉剧坛。苏剧和昆曲、评弹并称“吴地艺坛三朵花”,具有浓郁的江南风情。苏剧的音乐主要来源于南词、滩簧、民歌小曲和昆曲等,音乐调式特点鲜明。掌握苏剧音乐曲调的规律,分析它的声腔特点,对于发展、继承和传扬苏剧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探索江南地区其他地方戲曲也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苏剧;曲调;声腔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008-03

一、苏剧探源及其发展脉络

苏剧起源于苏州,是以苏州话为语言主体的地方戏曲。前身是“苏滩”,即苏州滩簧,盛行于江浙一带。《湖阴曲初集》序云:“在皮黄未兴之前,所有唯一戏剧即昆曲是也;顾其文辞典雅,音节繁缛,非一般社会所能领略。江浙之间,有演为浅俗白话,如苏沪滩簧等,大都白多唱少,调极简单,仅起落稍佐琴弦……”

苏滩分为“前滩”和“后滩”。“前滩”即苏滩的正戏,多起源于昆曲,并对其中一些声腔进行改编移植,即把昆曲曲牌的长短句唱词改为七字句,文字从雅化俗,同时,艺人也根据昆曲的角色行当给其分为生、旦、净、丑几种角色,逐步创造了一种介乎于曲艺与戏剧之间的表演形态。①前滩主要代表剧目有《合钵》《游殿》《断桥》等。

“后滩”又称“油滩”,采用汉族的民歌小调演唱,音乐轻松活泼且滑稽风趣,作品内容主要以地方风俗和风土人情为主,是以民间花鼓戏改编的一旦一丑对子小戏,较多保留了民间的滩簧特色,诙谐且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如《马浪荡》《卖橄榄》《捉垃圾》等。苏州滩簧作为“江南滩簧之祖”,是很多滩簧的代表,其他地方剧种如沪剧、锡剧、甬剧、姚剧等,都深受苏滩的影响,也沿用了很多苏滩的音乐曲调。

20世纪30年代,苏滩在上海游艺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业人员有数百人之多。1935年3月,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市苏滩歌剧研究会”,该会以“研究及改良苏滩之艺术,提高在游艺界中的地位”为宗旨。1941年7月,朱国梁与华和笙创立了 “国风新型苏剧团”,这是第一个以苏剧命名的剧团,标志着苏剧艺术的产生。1951年3月,朱筱峰、华和笙等老一辈苏滩艺人共同发起并创办了“上海市民锋苏剧团”。1956年3月,该剧团改名为“苏州市苏剧团”,并于同年10月再次改名为“江苏省苏昆剧团”。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苏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由于苏剧土生土长在苏州这块土地上,受江南文化影响很大,因此,唱词以吴侬软语为基础语言,十分注重吐字和咬字,细腻优雅且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多年来,苏剧在保持自身剧种特点的基础上,吸收了“百戏之祖”——昆曲的养料,逐步形成了朴实、细腻、清丽的风格,并注重内心体验。正如戏剧家马少波评论苏剧时说:“苏剧既有昆剧的雅致,又有越剧的优美,更有黄梅戏的韵味,还有川剧的机趣。”因此,苏剧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它是吴地优秀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不断传承下去。

二、苏剧音乐曲调的基本构成

苏剧的音乐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滩簧曲调;二是南词;三是昆曲曲牌。苏剧的音乐采用南北并蓄的方式,在保持苏剧原有曲调特点的基础上,使用水磨和一唱三叹的方式演唱,采纳和吸收其他姊妹戏曲剧种的优点,从而促进自身剧种的发展,其念白雅俗共赏,既具有昆曲高雅的美,也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因此较易为人们接受,伴奏音乐采用丝竹相谐的乐器作为衬托,婉转动听,具有“苏州园林”之独特韵味,雅致清新,令人难以忘怀。

苏剧音乐中常用的曲调主要有四种,一是基本曲调,即“太平调”;二是常用曲调,如流水板、弦索调、费伽调、山歌调、快板、柴调、迷魂调等;三是其他曲调,如锁南枝、点绛唇等沿袭昆曲曲牌的一些曲调,以及江南一带民歌小调类的春调、四季相思、五更十送、大小九连环等;四是综合性曲调,即由基本曲调和常用曲调结合在一起,综合并交替运用的音乐曲调,这种曲调在大型戏曲作品中使用较多。

这些常用曲调很多都是从民间流传的山歌、江南一带的民间小调,以及其他地方戏曲音乐曲调中吸收、改进并发展而成的。其中,流水板和快板是从太平调中衍化出来的,但这两种曲调通常都是一拍子的欢快、活泼的音乐,流水板是后滩的基本曲调,它与沪剧的“游码头”唱腔十分相似。如今,苏剧众多曲调的形成以及调式特征对其他姊妹滩簧剧种影响也很大,其音乐曲调被广泛移植和运用在其他戏曲(如锡剧、沪剧、越剧等)中。

为了进一步了解苏剧曲调和调式的特点,可以将苏剧音乐的基本曲调大致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结构严密,音乐性较强的曲调,如太平调,它比较适合抒发情感,不擅长叙述情节,可以把它看作咏叹性曲调;另一类则是结构比较简单,音乐性较弱的曲调,如快板、流水板、弦索调、费伽调等,这些曲调适合叙述情节,而不太适合抒情,可以看作是叙事性曲调。这两类曲调各有特点,在苏剧的不同剧目或情节中,适当穿插结合使用,可以使戏剧情节表达得更加清楚,并深入人心。苏剧的音乐结构属于板腔体,即上下句结构。通常情况下,上句的落音可变性较大,属于动态性质,它常常落在调式的不稳定音上;下句的落音可变性较小,一般都落在调式的主音上,有结束、收拢感。例如著名的苏剧剧目《花魁记·醉归》中“月朗星稀”的唱段,在开始部分的散板后,就出现了很清晰的上下句结构,从演员演唱中也不难发现上下句的落音是不同的。

从研究来看,虽然苏剧的曲调有几十种之多,但是通过多种曲调的分析和鉴赏,可以从中发现曲调的共同规律,找出不同曲调中存在的共同特点,并借助这些共同点更好地挖掘苏剧音乐声腔中有特色的地方,发现不同演员在演唱同一曲调时的异同点。

三、苏剧曲调的音乐风格与声腔特点

苏剧音乐的曲调有很多,不同的情绪会使用不同的曲调,但仔细研究可以发现,每种曲调都有其独立的风格、表现范围及适用场合,下面对这些常用的曲调特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并结合作品中的例子,揣摩苏剧的曲调特色和精髓。

(一)太平调

太平调是苏剧唱腔中使用最多、最有特色、体系最完善、最具有代表性的曲调,简称“平调”,是苏剧40多种曲调中的基本曲调,它的产生使白南词转向了清唱代言体。同时,它也是苏剧众多曲调中,唯一把男女声腔分开的曲调,根据男女声演唱音域的不同,演员可以根据性别演唱不同的调,这是很多地方剧种所缺乏的。而在苏州这座城市中,运用這种区分男、女声腔调的唱法,恰好可以把苏州人那种细腻软糯的性格特色体现得一览无遗——女腔优雅委婉、令人沉醉;男腔一派斯文和书卷气让人钦佩。

太平调在作品中所占比例较大,音域较宽,音乐线条通常以平稳、缓慢为主,可以抒情或叙事,其特点在《花魁记·醉归》一折中有清晰地体现:著名的苏剧继承人尹继梅在演唱这个片段时,借由前面散板的“月朗星稀”四个字,就巧妙、准确地把握住了花魁女醉意的程度和情感的起伏,运用苏剧委婉细腻的声腔特点,并结合自己对花魁女内心的解读,在咬字、行腔、气息方面将花魁女醉态迷人的形象充分塑造出来,并将醉归后的人物状态完整地体现了出来。

从众多剧目的鉴赏中,可以将太平调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太平调的唱词一般为七字句,和中国的七言诗近似。据《滩簧考论》云:“唱工分四三、二五,凡平声在第二字者,即为二五;平声在第四字者,即为四三,余依此类推。”也就是说,从文字含义的角度年,可以将其分为“四三句式”和“二五句式”,通常是在唱腔的转折之处,即在前四字与后三字处,或前二字与后五字处插入过门,俗称“四三”“二五”句式。这一特点在苏州评弹中也有应用,弹词中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讲究。

2.太平调的调式特征是,无论是什么行当的唱腔,它的起句(无论是一开始就上板的,还是先散板再上板的)的句末落音都是落在“5”音上。并且,太平调的落调一般都落在“2”音上,通过一个尾奏最终在上四度的“5”音上终止。

例一:《醉归》花魁(旦)唱

3.太平调中,使用较多的旋律是等,中间乐器的过门主要旋律会用等。这些常用旋律以及音的走向规律是根据很多苏剧的剧目加以总结得出的。当然,并不是所有间奏旋律都是一成不变的,也可能会做适当改编或在演奏中加一些装饰音等。

例二:《劝妆》刘四妈(老旦)唱

(二)弦索调

弦索调是一种经历了几番更替的唱腔曲调。明初就有记载,当时泛指北曲清唱或小唱,凡是用弦索伴奏的北方唱调都可以泛称为弦索调。苏剧《芦林》中主要唱段所用的唱调就是弦索调,这个弦索调在对白南词的其他剧目中也常用。苏剧《芦林》与昆曲《芦林》中的“驻云飞”极为相似。②据史料记载,有些太平调也是从弦索调发展而来的,但它又明显地受了板腔体戏曲声腔的影响,从而吸收了戏曲声腔的若干手法而逐步形成苏剧的基本曲调。

苏剧中的弦索调实际上是弦索调时剧所唱各调的统称。弦索调也是上下句结构,属于滩簧腔系中“起、平、落”的结构,音乐婉转流畅,其曲调特征主要表现在间奏的旋律很多结束在“6”音上,上句旋律进行多曲折向上至6 3 5 6 1(过门通常会转到“6”音),下句则进行至5 1 2,调式是属于商调式。

例三:《岳雷招亲》刘玉莲(旦)唱

(三)流水板

流水板是后滩的基本曲调,与沪剧的“游码头”唱腔很相似。这一曲调通常以拍的形式出现,属于中快速节奏,曲调欢悦活泼,有较强的个性,适合叙述一般的故事情节而不适合表达激动的情绪。流水板句式比较自由,唱句中间通常不断开,唱腔的第一句通常从板上起唱,下面的唱句可以从板上或过板开唱,但其他唱句以过板开唱的较多。从曲调的调式特征和落音来看,流水板的上句一般落在“5”音上,下句落在“l”音上。此外,流水板经常使用的过门旋律是12 3或35 6。例如新编苏剧《五姑娘》中有一处反派角色的唱段,尹斯明曾经用“流水板”这个欢快的曲调来演唱。由于流水板畅快轻松且节奏快,很受人们欢迎,进而很多人都觉得这很像滑稽戏的曲调。

例四:《钢铁好来钢铁妙》男唱

(四)费伽调

费伽调是苏滩的曲调,后又被弹词艺人吸收并改编运用。费伽调是一支情趣活泼、轻松欢悦、旋律跳跃的曲调,歌词的词格基本为七言上下句。它的调式属于徵调式,是滩簧腔系中的“起、平、落”结构,通常是剧中丑角和六旦的演唱曲调。此外,通过剧目的剧本和歌谱分析,还可以找出一些特征,即在每句唱腔后面,随着句尾最后一个字韵母声调的变化,都会加入“X哩X,X哩X哩X”的语助词拖腔,语助词拖腔有时也可不唱,改用乐器弹奏。这支曲调十分突出切分音,节奏很特别,经常使用的节奏是0 X X XX,经常出现的旋律音可以归纳为“0 5 1 23 2”

例五:《卖草囤》乡下人(丑)唱

(五)迷魂调

迷魂调是一支富有表现力的曲调,它通常被用来表现人物的极度伤感情绪和失魂落魄的状态,曲调缠绵悲伤,速度平缓,多用于旦角,属于上下句结构。它的曲调特征是,旋律常使用从上往下的级进下行,给人一种哽哽咽咽的凄楚感,体现曲调悲哀的特点。③迷魂调常用的主要旋律是,其调式属于商调式,从其曲调的落音来看,通常上句落“6”音,下句落“2”音。

例六:《十五贯·受嫌》苏戎娟(旦)唱

(六)柴调

柴调通常被用来表达欢快、活泼的情绪,属于商调式,演唱使用拍和拍交替拍子。由于女腔常常会移高五度记谱,因此,这个曲调中会常用到“7”这个音。例如,在苏剧著名的传统剧目《快嘴李翠莲》中,就有很多地方使用到了柴调;再如,《白蛇传》中的《合钵》一折中,白娘娘唱的也是柴调。柴调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旋律是。

以上简单列举了苏剧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曲调,每种曲调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和结构特点,当然,演员在演唱过程中,会根据人物性格、自身的嗓音条件和习惯等稍作变化。此外,苏剧的间奏音乐由乐队完成,同样也会根据不同音乐曲调和行当角色转换而使用适合剧情特点的音乐。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概括总结出:苏剧的清丽优美、柔和细腻是江南人民“柔情如水”性格的表现,苏剧的表演优雅委婉则是戏曲精华的体现。

戏曲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多种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苏剧作为苏南的地方戏曲,生长在苏州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江南的人文特色突出,文化底蕴深厚,充分代表了江南的地方特色。苏剧表演艺术家王芳曾在江苏戏曲交响音乐会中选取苏剧的“太平调”,用甜美柔和的声音为观众演唱:“山色青青晓风爽,水中船儿穿梭忙,吴歌一曲惹人醉,橹声七里出山塘。”(褚铭词,周友良曲)她用苏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优美典雅的太平调向人们展示了美丽的苏州,同时也让人感受到苏剧音乐的秀美清丽,令人难忘。

近年来,苏剧在逐步恢复振兴,其宝贵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人们的认可,并成立“苏剧研究传承中心”,而曲调作为音乐的基本骨架,唱、念等声腔特点又代表了剧种的面貌,因此,挖掘苏剧音乐曲调的规律和特点对传承苏剧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发现中国戏曲音乐中的精髓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正如苏剧老艺术家、传承人尹斯明所说:“希望苏剧的独特声腔、曲调和音响资料等可以被保存下来,让苏剧在它自己的家乡也能有一席之地,在苏州也应该有它的立足之地,使这朵民族之花能流传下去。”

苏剧的声腔蕴含着地方特色,在中国众多的地方戏曲中独树一帜,也是吴地民间的音樂遗产和戏曲文化的珍宝,对苏州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起到了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都离不开它的根,而苏剧的根就在于它运用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声腔来表现苏州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因此,提炼并研究苏剧的声腔和曲调特点,对苏剧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并传唱这一民族音乐,对弘扬苏州的传统特色文化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顾聆森.苏州滩簧独白[J].艺术百家,2015年(1).

②纪根垠.弦索声腔概述[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1989,(4):39-42.

③周友良.《苏韵流芳》苏剧唱腔选[M/CD].北京: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1991,2.

参考文献:

[1]苏州市戏曲研究室编.苏剧曲调汇编[M].1962.

[2]顾笃璜.苏剧史话(苏州文史资料第三十辑)[M].2002.

[3]高福民,钱璎.苏剧研究资料(第一、二、三辑)[M].2002.

[4]朱恒夫.滩簧考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周友良.苏韵流芳·苏剧唱腔选[M/CD].北京: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

[6]袁环.滩簧声腔研究的回顾与构想[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3):124-133.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大学2016年度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之研究成果“地方戏曲苏剧的唱腔研究”,项目编号:KYLX16_0089。

猜你喜欢

声腔曲调
扫除凝滞 独下论断——吴梅《南北词简谱》的曲调句式研究谫论
Wake up, Bunny
《黄梅戏声腔研究》出版发行
论滇剧生角唱腔中的彭派声腔艺术
戏曲声腔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
I Eat Turkey
布谷鸟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牡丹亭》“创作声腔说”驳议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