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耻感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价值考量

2016-03-16朱洪浪金艾裙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耻感行为主体党风廉政

朱洪浪,金艾裙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芜湖241000)

耻感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价值考量

朱洪浪,金艾裙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芜湖241000)

腐败反映出党员干部耻感伦理道德的缺失,而耻感是通过否定的方式表达出对善的向往与追求,是党员干部通往廉政、勤政、善政的必由之径。可以说,耻感规范与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密切。从耻感的属性分析入手,细细梳理中华民族耻感文化的发轫与形成,透析耻感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功能与作用,试图构建一条基于“耻感”的反腐倡廉新路径。

耻感;党风廉政建设;价值;路径

耻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所特有的高级情感,是行为主体在自我评价、接受他人评价时产生的否定性情感体验。它是行为主体以心理活动的方式表现出对善的敬重和对恶的憎恶,在规范人们行为选择、价值取向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内蒙古调研时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廉耻”,这为强化耻感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应用研究指明了方向。实际上,耻感在塑造公共管理人员的廉政意识、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我们可以借助“耻感”这一内生性力量,强化耻感教育、健康社会环境、把握舆论导向,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道德堤坝,让他们明辨是非、抑耻扬荣、弃腐从廉,最终实现“不想腐”的治本终极目标。

一、耻感及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发轫与形成

古今各类工具书对“耻”的解释都是将“耻”与“辱”、“羞”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古语描述“耻”字是写作“恥”,《说文解字》中对“耻”的解释是:“耻也,从耳,心声。”《辞海》解释为“羞耻之心”。学界对“耻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大量研究,给出了不同解释。其中,马克斯·舍勒(MaxScheler)认为“耻感是产生于应然理想完满与实在的落差、矛盾或冲突”[1]167。刘易斯(Lewis)指出,羞耻是“行为主体评价自身行为、情感或行动时,当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情时的一些感受”[2]567。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则从伦理学角度给出了“耻感”定义:行为主体基于一定的道德要求和伦理准则,在对自身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自我评价或接受他人及社会的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否定性情感体验[3]109。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道德修养,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俗称中国古八德),“耻”是其中“一德”。在浩瀚的华夏古文明中,耻感思想源远流长,其起源于殷商,形成于先秦,完善于宋明以降,一些古代思想家和明君贤臣视“耻感”为“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三字经》开篇就有“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是说人的本性是知耻的,如果不进行“趋荣避耻”的向善教育,秉性就会改变。《尚书·说命下》:“其心愧耻,若挞于市。”[4]53《诗经·国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5]25上述之“耻”表明,早在夏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耻感”的内在道德意识,并成为社会政治实践的重要准则。春秋中期,管仲提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6]。(《牧民》)把“耻”列为“四维”之一,提到影响国家兴亡的核心价值观及国家统治手段的地位高度。到了先秦时期,孔子把“有耻”作为理性人格的基本要求、德治社会的理想境界。《论语·子路》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7]121《论语·为政》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7]12孟子在孔子对“耻”理解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衍化,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之四善端,是人先天所具有的道德能力。他指出:“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8]102宋明以降的许多思想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把耻感与治国理政相结合,对耻感赋予了更加丰富的社会价值。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9]241学者周敦颐认为“必有耻,则可教”[10]34,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强调“廉耻立人之大节”、“四者之中,耻尤为要”[11]1037。这些优秀传统耻感文化思想经过历代思想家和明君贤臣的传承与引领,逐步形成了今天党员干部所弘扬和秉承的“为官清正、勤廉务实”的行为规范和“克己奉公、俭以养廉”的价值追求,这对营造风清气正的公序良俗、践行“三严三实”的政治品格,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发挥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耻感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廉”与“耻”是古今重要的道德伦范,也是德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廉”是为官的构成要素,“耻”是做人的道德底线,有耻则廉,无耻则贪,经过历代人们探索、加工、改造和实践着的耻感思想,对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不朽的价值。

首先,耻感是一种内生性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自觉,具有自律导善功能。耻感是人的一种情感活动,其心理机制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向外看——寻找差距”的过程,二是“向内看——知耻改过”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们在做出行为选择之前,会在意识中以内省的方式将自身行为与心中相对稳定的是非、善恶、荣辱观念体系进行比较,如果发现有一定的差距,将会产生羞愧心理。为了避免发生这种心理体验带来内心的痛苦和灵魂的不安,心中就会激发出向上、向善的动力,拒绝那些可能发生的行为,包括“贪污腐败”行为。由此可见,耻感是一种基于“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的改过迁善的积极道德情感和道德自觉,这种道德情感与道德自觉是人们追求美德、超越美德的内在动力,在经历过“自我反思、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革命路线后,最终达到完善我、成就我的理想目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耻感是自律的根据。贪污腐败的本质就是利用公共权力获取不义之利,党员干部出现腐败的根子就是“权耻感”的错位与沦丧。他们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把耻感抛之脑后,突破了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耻感底线,不以“为官而贪、为吏不廉”为耻,不以“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为耻,利用手中的权力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有耻感,才有自律精神,才有自律能力,才有向善而行的勇气与力量。”[12]人有耻,就给自己划定了行为的界限,也就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党员干部应把“知耻、有耻、避耻”作为一种道德习惯,时刻反躬自省、克己修身。唯如此,才能分清是非真假、善恶美丑,才能抵制各种诱惑,做到拒腐防变。

其次,“耻感”是德治的基础,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耻感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约束、调节、控制、规范人们的思想心理与行为方式。当耻感文化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廉荣贪耻”成为广大群众的价值标准、行动指南,反腐倡廉成为社会的文化心理氛围时,人们也会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对廉政主流文化普遍认同。这种积极认同的心态会促使公共管理人员形成“秉公用权”的行为直觉习惯。公共管理人员一旦思想和行为违背社会公允的荣耻标准,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到羞耻,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来挽回。反之,当社会对腐败集体失语,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一切反腐制度措施就会大打折扣,无法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因此,腐败现象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一个社会丧失了文化和道德上的良知,失去了对“廉荣贪耻”价值标准的坚守。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中说:“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11]1046从古到今,法治和德治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成为国家治理的两种根本手段。在党风廉政建设的道路上,我们既要通过“依法治国”来惩治腐败,同样也需要依靠“耻感”思想在内的传统文化来预防腐败。

三、构建基于“耻感”的反腐倡廉新路径

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走向世界融入全球的转型时期,在传统文化的割裂、意识形态的多元和道德评价标准的混乱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致使“耻感”等主流价值被漠视与消解,一些党员干部信仰倒塌、道德滑坡、行为失范,“不给好处不办事,少给好处乱办事,给了好处才办事”。重拾中华民族耻感文化之瑰宝,扶正党员干部“耻”的路标,使“廉荣贪耻“成为党员干部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使其耻于心、廉于行,是有效预防腐败、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重拾耻感文化,加强耻感教育,形成不想腐的自律机制

自律是“耻感”的本质属性之一,在自耻感的激励下,行为主体最终能够养成尚荣知耻的美好德性。党员干部内心深处有了羞耻之心,才能心存敬畏、不触底线、不碰红线、遵纪守法。在当前中国面临社会深度转型、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重拾耻感文化,从古圣人处取经求进,扶正“耻”的路标,使党员干部有敏感的羞耻之心,让他们与贤作比、自我反省、见贤思齐、行仁去恶,肃清党员中间出现的贪污受贿、权色交易、脱离群众、买官卖官等“无耻”现象,不失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效预防腐败的有效途径。但耻感不会与生俱来,需要通过教育加以培养、激发,当通过教育使“耻感”成为个体信仰的坚定理念时,就能够实现自我行为与外在规则要求的统一。因此,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可以把增强耻感意识作为廉政教育的支撑点和控制腐败行为的起点,通过耻感教育为他们在面临“经济人”和“公共人”的角色冲突时,做出正确选择提供稳定有力的价值支持,实现“不想腐”的终极目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一个知耻、有耻到避耻迁善的过程的生动事例。

(二)健康社会环境,激发耻感正能量,形成不能腐的保障机制

耻感的养成既需要行为主体的自律,也需要社会环境的他律。一方面,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其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廉耻观的建立与践履,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当个人自律不够时,即羞耻心不强烈或根本没有时,社会外在的他律可以帮助并迫使其具备羞恶之心,产生违犯社会禁律的羞耻感。因此,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可以启迪行为主体反躬自省,激励他们自觉践履社会习俗禁忌和清规戒律。香港廉政公署治理腐败的一条经验就是:通过加大宣传使廉荣贪耻的观念深入人心,营造一个人人厌恶腐败、视腐败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社会环境,大大挤压了腐败生存的社会基础,从而使腐败得到了有效遏制。相反,在一个腐败现象普遍发生的社会,在一个对腐败现象集体麻木失语的环境里,一些原本公道正派的党员干部也会随波逐流,价值观扭曲,对法纪失去敬畏,与腐败分子同流合污。正所谓“习俗移志,安久移质,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荀子·儒效);“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由此可见,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对促进廉政建设、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纯洁十分重要。

(三)把握舆论导向,强化“耻”的存在,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

舆论是公众基于普遍认可的道德价值要求和价值标准,以肯定或否定的方式评价行为者行为的道德与否。而耻感产生的关键就是行为者在乎社会身边的人对自己行为的舆论评价。可以说,建立和完善耻感的运行机制离不开社会舆论的参与。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一个健康的、激进的“廉荣贪耻”舆论氛围,可以时刻触动党员干部的从政道德,促使他们对照和检查自己思想行为,帮助他们作出符合行政伦理道德、代表公共利益诉求的正确抉择。当发现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社会舆论倡导的从政道德要求和伦理原则,就会由衷地产生一种荣誉感和尊严感;反之,当他们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突破公共道德底线、损害公共利益,就会在舆论漩涡中被公开讥笑、排斥,或者他自己感觉被讥笑,产生痛苦的羞耻感或愧疚感。党员干部在行使公共权力所遵从的是非善恶等价值观念正是通过社会舆论的方式来弘扬的,并形成一种从政氛围,在他们的内心产生巨大压力,使其自觉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对于某些党员同志来说,他们之所以不敢做贪污受贿、权钱权色交易的事情,一方面是惧怕法律的制裁,另一方面是迫于社会舆论的无形压力。正所谓“众目睽睽”、“众口铄金”、“众矢之的”,说的就是社会舆论对人们公共行为评价所展示的巨大威慑力。

[1]舍勒.论害羞与羞感[A].刘小枫编校.罗悌伦等译.价值的颠覆[C].北京:三联书店,1997:167.

[2]Lewis,M.Self-conscious emotions:Embarrassment,pride,shame and guilt[A].In M.Lewis&J.M.Haviland(eds)Handbook of Emotions.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3,563-574.

[3]吴潜涛,杨峻岭.论耻感的基本涵义本质、属性及其主要特征[J].哲学研究,2010(8):109-115.

[4]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于夯译注.诗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

[6]房玄龄,刘绩译注.管仲·管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

[8]论语[M].阮校《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9]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0]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周子通书·幸(第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2]顾炎武.日知录集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3]高兆明.耻感与自由能力[N].光明日报,2006-07-31.

The Value Consideration of the Shame Sense to Clean Government Building and Struggle against Corruption

ZHU Hong-lang,JIN Ai-qun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0)

The corruption reflects the lack of ethics and morality in the sense of shame for party cadres.The shame sense expresses seeking for good bymeans of negation,which is the only access to incorruption,higher efficiency and good administrating.We can say,Moral Principles in the sense of shame and clean government building have close relationship.This paper starts with Attribute Analysis on shame sense,combs beginning and forming of the traditional shame sense culture in China,dialyses the function and effect of shame sense in clean government building.This attempts to construct one new path of fighting against corruption base on shame sense.

the sense of shame;clean government building;value;path

D261

A

1671-9743(2016)08-0062-03

2016-08-12

安徽省高等教育提升计划省级科学研究课题“人性镜像下的耻感与反腐倡廉建设伦理建构”(TSSK2014B18)。

朱洪浪,1979年生,男,安徽潜山人,讲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金艾裙,1970年生,女,安徽含山人,教授,研究方向:行政伦理学。

猜你喜欢

耻感行为主体党风廉政
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 落实“一岗双责”
淮委召开2019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
消失的耻感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问题辨析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三不”与“三无”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
竞技体育赛场上的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
落实“两个责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言语主体与庭审转述行为主体的多元同现
消失的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