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棉业历史文献及研究综述

2016-10-24俞智法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植棉县志民国

俞智法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贵州棉业历史文献及研究综述

俞智法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贵州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不适宜具有喜热、耐旱、忌渍等特性棉花的规模种植。明清时期,鉴于贵州特殊战略地位,以及本地诸类野生衣物纤维无法适应外来移民的需要,在政府的推动下,棉花在此开始大范围种植,留下了诸多文献记载,引起了学界重视,产生了一批成果。梳理分析这些文献和研究成果,可以为西南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贵州棉业;历史文献;研究概况;现实意义

棉花性喜热、好光、耐旱、忌渍,适宜于在干旱气候背景下的疏松深厚土壤中规模种植。明清以来,鉴于西南特殊的战略地位,加之区域内原有的野生植物纤维难以适应规模移民的需要,中央王朝在此大兴植棉。贵州位处西南腹地,境内土壤、气候、光照诸多条件并不适宜棉花规模种植,但由于在政府、各族居民的努力下,棉花也得以大片区种植,范围涉及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普安、兴义、贞丰,罗甸,以及遵义仁怀市花厂等地,有的地区由于种植规模大还获得了“花山”①这一美誉,留下了大批文献,引起了学界关注,产出了一批成果②。为了深入这一研究题域,总结棉花在贵州传播、发展的原因和教训,以服务于西南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将其分为贵州棉业文献概况、研究成果诸类加以分析之,以求教学界专家。

一、建国前贵州棉业文献回顾

棉花系锦葵科(Malvaceae)棉属(Gossypium)植物的种子纤维,原产印度和阿拉伯等亚热带干旱地区。两晋时期开始传入我国,在中原、西北地区规模种植。明代以来,棉花传入了贵州,并开始片区植棉。(嘉靖)《贵州通志》(嘉靖)《思南府志》(嘉靖)《普安州志》(万历)《黔草》等都有相关记载,具体见表1:

从表1可见,明代时,贵州省的棉花种植范围有限,主要是在思南府、普安州以及黔东南的部分地区。在贵州广大山区并没有得以种植,各族居民的主要衣料作物主要是葛藤诸类野生纤维③。

到了清代,随着外来移民的增加,“贵州人口由清初的六十余万发展到清末的八百七十余万,增长了近十四倍。而同期全国人口从五千多万增至清末的四亿,仅增长七倍左右。贵州同期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其中移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1]35这样大规模的移民,使贵州出现了“谋衣艰于谋食”之困境,导致政府鼓励棉花种植。《清高实录》卷一三〇载,乾隆五年十一月六日,贵州布政使陈德荣“劝民种棉织布”。折云,“查棉性喜暖,黔省除威宁、大定等处山高气寒,其余可种棉者甚多。应如所议。令民如法试种,其苗寨素知种棉者劝令广种,有率先遵奉者酌赏”。乾隆二十六年十月二十九日,贵州巡抚周人骥奏,“黔省近年多种棉”等。此外,清代贵州棉花规模种植的另一个原因还与经济效益驱动直接关联。贺长龄著《广种桑棉兼教纺织情形疏》云,“观织成之布,较之贩自客商者,价贱而易售,小民趋利若鹜。省城纺绩者已不下数百家。各属亦闻风兴起,而唯思南府及所属安化、务川两县劝办,最为踊跃,可见地方无不可兴之利,但须实力行之耳④。”正是由于植棉“功宏利落”,乡民争相仿效,广泛种棉。对此(康熙)《思州府志》(乾隆)《贵州通志》(乾隆)《黔南识略》(乾隆)《南笼府志》(乾隆)《玉屏县志》 《高宗纯皇帝实录(二)》(嘉庆)《桑梓述闻》(道光)《永宁州志》(道光)《平安县志》(道光)《遵义府志》(道光)《仁怀直隶厅志》(道光)《松桃厅志》(咸丰)《兴义府志》(咸丰)《安顺府志》(光绪)《古州厅志》(光绪)《续修天柱县志》(光绪)《平越直隸平州志》(光绪)《荔波县志》(光绪)《安南县乡土志》(光绪)《增修仁怀厅志》等皆有棉花的记载。如(乾隆)《贵州通志》卷之十五《物产》载:“思南府,棉花,是处皆种,居民纺绩为布;都匀府,棉花,出八寨,高坡间遍种。”[2]286(乾隆)《南笼府志》卷二《地理志·土产》载:府境有“棉可织,蓝可染,山地间亦种之。”[3]536(咸丰)《兴义府志》卷四十三《货属》载:“棉可织,山地种之。兴义府,其附近粤西之三江一带,气候炎热,汉苗多种棉花。”府境“地产棉花,妇女勤工作,纺车之声,络绎于午夜月明时”。又云,“普安县,及贞丰州之册享,并产棉花。贞丰之下江,宜种棉花。按今府亲辖之南境,及兴义县、贞丰州、册享之南境。沿红水江之地,皆种棉花”[4]416等。(咸丰)《安顺府志》卷十七《物产》载:道光六年,地方官员“札饬于种稼之外,兼教民栽种棉花,复开道之,并告以地气时有变更,不妨试之,而民始唯唯,乃于是冬捐棉花子二十余石,分给各乡,至收成时,未见有不实者。”[5]219《清史稿》卷四百七十七《循吏二》载:“黔地山多水足,可以疏土成田”,“今就邻省雇募种棉、织布、饲蚕、纺织之人,择地试种”[6]13004等等。

表1 明代贵州文献所载植棉情形

表2 棉业经营注意事项表

从上可见,清代贵州植棉之风兴起。清政府为扩大棉花的规模种植,还采取了设局传习、教民栽种、购买棉籽,散步以广嘉种、刊棉谱等等一系列措施⑤,来鼓励人民植棉。如(光绪)《古州厅志》卷四《食货志》有关棉花种植的相关记载,使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到,政府结合贵州的天时、地理、人工、种器、种类等,系统地讲述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植棉方法。详情见表2。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抗战军兴,棉花的需求量更大,一时竟成了政府的特用衣料作物,贵州植棉现象更为普遍。此时期涉及贵州植棉的文献有:(民国)《麻江县志》(民国)《榕江乡土教材》(民国)《八寨志稿》(民国)《都匀县志稿》(民国)《独山县志》(民国)《甕安县志》(民国)《荔波县志资料稿》(民国)《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表报告》(民国)《册享县乡土志略》(民国)《兴义县志》(民国)《晴隆县志》(民国)《关岭县志访册》(民国)《紫云社会调查》(民国)《续安顺府志》(民国)《镇宁县志》(民国)《平壩县志》(民国)《思南县志稿》(民国)《沿河县志》(民国)《遵义新志》(民国)《绥阳县志》(民国)《桐梓县志》(民国)《桐梓县概况》(民国)《息烽县志》(民国)《开阳县志稿》(民国)《郎岱县志访》(民国)《今日之贵州》(民国)《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民国)《贵州经济》(民国)《贵州经济地理》(民国)《西南经济地理》(民国)《中国农业生活等文献。(民国)《八寨县志稿》卷十七《农桑》载:“棉补蚕丝之不及,较之蚕丝尤普通焉。八邑民风俭朴,多安于棉而异于帛,以其帛难得,而棉易致也。惟地性寒,蚕桑则难培养,且价高棉数倍,棉故本土不丰,丰于邻近之三合,且毗连三合之近地亦产也。村中苗妇,每年及时负来,至三合属之堡坉地耕种。获则照法轧,而纺而织而成衣,谓之土纱布。即不甚细致,而温暖远过于洋纱,且经久用,人民服之无斁。”[7]196(民国)《荔波县志资料稿》第一编《地理资料》载:“棉,为本县出产大宗。”[8]401(民国)《思南县志稿》卷三《食货志》载:县境“出口货以棉花、黄蜡、白蜡为多。”[9]581(民国)《榕江乡土教材》第二章《榕江地理》载:“棉花产量亦丰,品质亦佳,每年产改良棉花三万斤,土棉约数千斤,乡间居民,自种自纺,自织自染。几为农家妇女必营之副业”[10]587等等。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民国时期,贵州棉业产量大,已有规模出口,也基本成为了农家妇女必营的副业。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诸文献为探讨棉花在贵州种植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然无法说明棉花在具体地的种植情况,这就不得不依赖乡土文献的详细记载了。近年来出版的黔东南大批自明以来的“清水江文书”恰好弥补了这一缺环,查阅清水江文书后发现,这些文书中也多棉花地买卖契约,如《乾隆四十四年三月十八日刘岩银卖花地契》[11]5《乾隆四十四年三月十八日刘老海卖花地契》[11]6《嘉庆二十三年三月十四日龙天才、龙老宗卖棉花地契》[11]26《咸丰七年九月二十六日王照珠立卖花坪地》[12]30《民国十三年二月初五日王和顺立卖棉花地土字》[13]113《民国十五年三月初三日姜纯敏断卖棉花坪字》[14]333《民国十五年六月初六日姜恩夑断卖棉花地字》[12]300《民国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姜志珍断卖棉花坪字》[15]67等等。碑刻有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七月三日黎平县三龙乡高增侗寨的《高增寨碑》⑥等等。

近年来,学术界将1949年以前的资料,多视为历史文献,其后视为研究,故从前文贵州棉业文献看,棉花在贵州的种植经历了从局部到规模扩大的过程;民国时期,因抗战军兴,棉花还成了战略的特需物质,为扩大棉花产量,贵州进而改良棉种,推广鸡脚棉、凉阴白棉、脱字棉、爱字棉、南农棉等品种的种植,导致棉花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建国后贵州棉业研究概况

如前文言,从清代至民国时期棉业文献看,棉花在贵州得到一定规模的种植。然由于黔省温暖湿润,并不适宜棉花的规模种植,故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贵州的棉花产量呈总体下降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尽管政府努力,但是贵州棉花产量总体开始下滑,如“20世纪50年代前期,贵州人民政府采取奖励植棉的方针。1958~1961年,由于受‘大跃进'、‘共产风'、‘瞎指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棉田变粮田。1971年后,棉田面积急剧下降,一蹶不振。1980年后棉花不再列入全省农业生产计划了。”[16]206检阅建国后有关棉业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著书类、论文类和其他等:

1.著书类:总体而言,建国以后有关贵州棉业研究概况的还没有一本专著,大都是夹在一些经济史、民族史的著作中。如《明代云贵川农业地理研究》 《清代贵州商品经济史研究》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一卷》 《票商兴衰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 《民国史料丛刊864史地·地理》 《贵州抗战时期经济史》 《中国植棉简史》 《贵州财经资料汇编》 《贵州通史》 《贵州六百年经济史》 《贵州现代经济史第1卷1949-1965》《贵州省经济地理》 《百苗图校释》 《西南地区经济地理(四川·贵州·云南)》等。其中陈国生的《明代云贵州农业地理研究》,对于了解明代贵州植棉情况和棉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何伟福著的《清代贵州商品经济史研究》,阐述清代时期,贵州棉花种植推广的原因,是因经济效益驱动,是因“功宏利薄”所以乡民争相效仿,广泛种植;彭泽益编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一卷》和史若民著的《票商兴衰史》,主要讲述了在清代时期,贺长龄在贵州任巡抚期间,在贵州大力推广植棉事宜;赵承泽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讲述清代乾隆时期,植棉不普遍,劝民纺织,到了道光时期,棉花交易频繁,棉业兴起;熊大宽的《贵州抗战时期经济史》讲述了民国时期,贵州植棉兴起,因抗战所需,政府在贵州推广植棉状况。《贵州通史》和《贵州六百年经济史》对于贵州棉业种植概况有简要的介绍。

需要注意的是,建国后的各级政府编写的方志对此亦有一定研究。主要有《瓮安县志》 《惠水县志》 《都匀市志》 《荔波县志地理稿初片》 《桐梓县志》 《余庆县志》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黄平县志》 《镇远县志》 《黎平县志》 《岑巩县志》 《麻江县志》 《榕江县志》 《黔东南州志·农业志》 《贵州省·农业志》 《贵州省·供销合作志》等等。与上述著述一样,此类志书对贵州棉花种植也只是停留在简单介绍层面,对棉花种植与环境的适应,棉花种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利弊皆没有着笔,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出台,有些学者开始关注农作物的地域性差异与生态安全了。

2.论文类:有关贵州的棉花种植在一些著述有提及外,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论文,论文主要有《开发与省思:清至民国黔东南棉业规模经营研究——兼及清水江文书的史料价值》[17]33-42《2008-2012年贵州省棉花种质资源调查》 《贵州棉纺织史中的几个问题》[18]38-42《清代贵州的棉纺织手工业》[19]210《清前期农副纺织手工业》[20]43-56《清代贵州农业区域特征初论》[21]181等。其中《开发与省思:清至民国黔东南棉业规模经营研究——兼及清水江文书的史料价值》一文,从贵州的气候条件与棉花的特性,对黔东南地区清至民国时期的棉业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指出贵州并不适应棉花的规模种植,以前有“花山”之美誉的棉花地,现在都成了石漠化灾变、干热河谷灾变的重灾地,因而提出了开发原生地野生植物纤维,如葛藤、木棉等,并扩大其种植规模的探讨,对于了解黔东南地区清至民国的棉业发展与生态安全概况大有裨益。《清代贵州农业区域特征初论》一文将贵州划分为黔东北、黔北、黔东南、黔中、黔西南、黔西等六大区域,阐述每个区域棉花种植的特点和规模,进而认为贵州山多土薄,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各类生态系统脆弱,一旦开发不当就会诱发新一轮的生态灾变,因而主张作物种植与环境的适应诸观点。以上这样的结论,对于西南山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思路等,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成果刊发,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和教训。

3.其他:除了以上诸类研究外,各类报纸也对贵州的棉花经营有一定涉及:如《西南区1951年工业原料作物丰产经验汇编》 《棉产工作参考资料(第三集)1951年棉花丰产典型专刊》 《清代贵州手工业地理初论》[22]42-45等等。《西南区1951年工业原料作物丰产经验汇编》讲述了贵州省平塘县第一生产互助组棉花的丰产经验。《棉产工作参考资料(第三集)1951年棉花丰产典型专刊》这本专刊讲述了贵州仁怀王玉清的棉花丰产经验和贵州榕江壮族妇女赖乃家隆的棉花丰产经验。值得一提的是,榕江位处都柳江流域,这里的壮族多生息在河谷坝区,此类区域属于西南干热河谷地带,气候干又热,加之位处河边,两岸冲击泥沙土多,适合棉花的种植。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区域一旦开发不当就会引发干热河谷灾变,进而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稳定。同时这一地区在采摘棉花时,多为雾雨天气,棉花还没有开桃,棉纤维就开始在内部霉烂,棉质呈现为红绿色,故(乾隆)《贵州通志》言,这样的棉纤维编织的侗锦,由于质地不优,“多不可用”足见。据研究,到现在,都柳江河谷区域棉花种植面积已经十分有限了。

总之,学界对明代以来,贵州地区植棉进行了一定研究,由于时代背景、各学人研究兴趣差异,其研究成果还存在诸多不足,如没有对贵州省的棉业资料展开系统的搜集、整理,诸多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经济史、区域史等研究上,难以揭示历史时期植棉的发展实况,也难以揭示棉花种植与环境的关系等等。以上诸问题,还有待学界的继续努力。

三、贵州棉业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

从上述有关贵州棉业历史文献和研究看,自明代以来,涉及贵州植棉的历史资料甚多,产出了一些成果,对于今天探讨黔省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有关棉业记载的文献资料甚为分散,文字简洁含混,难以把握其间内容实质。但今天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展开了研究,使得历史上本来就不是很清晰的棉业经营问题逐渐明晰化。需要注意的是,加强明清以来贵州棉业研究,揭示其间的发展脉络及规律,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古代农业与今天生态农业的接轨,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贵州属多山省份,山地农业与中原农业发展模式差异大,生息其间的各族居民早就有了一套山区农业发展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做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兼容。故通过对明清以来贵州棉业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可以发现各族居民棉业经营的优秀传统经验,内容涉及农作物生物属性与土地、气候的兼容,各族居民如何规避不同生境下的脆弱生态环节等等,只要将这样的传统经验再辅以今天的科学技术,就可以做到传统农业与今天生态农业的接轨,真正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有利于推动不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贵州位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中上游,这一地区历来就是两江流域的关键产水区和生态屏障,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牵涉两江下游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贵州省属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就包涵有农作物种植与因地制宜的关联性。贵州温暖湿润,并不适应棉花的规模种植,但是深化历史时期棉花种植本土技术的认识,可以做到农业发展地区性精准种植经验定位,避免作物种植与环境的冲突,进而引发生态灾变。这样的研究结论能真正推动黔省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可以为当下贵州山地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历史智力支持。

(三)促进区域合作对话,推进跨学科研究。

我国区域广阔,地貌类型差异大,故农作物品种繁多,就谷之属言,就有五谷、九谷等分,此外其间还有多种不同品种的内部分属。就棉业经营言,我国的棉花种植大区主要是在西北地区,此外在华北平原亦有规模种植,当地居民总结了一整套棉花种植的技术经验,我们通过区域合作对话,取长补短,可以推进区域农业建设。但需要注意的是,棉花种植涉及了农学、生物学、土壤学、气象学、地理学、生态学、历史学、民族学诸多学科内容,以上诸学科学者从不同角度都对棉花种植有自己的精深研究,因此加强这一研究,可以促进不同区域的对话,还可以推进跨学科研究,消化吸取其间的研究成果,为建构中华农业话语权服务。

注释:

①花山,为贵州历史典籍对棉花种植规模较大山区的称谓。

②目前涉及这一题域的书籍有陈国生的《明代云贵川农业地理研究》;何伟福的《清代贵州商品经济史研究》;熊大宽的《贵州抗战时期经济史》;伍运滋等人的《贵州省志农业志》等;另有论文如马国君,魏冬冬的《开发与省思:清至民国黔东南棉业规模经营研究——兼及清水江文书的史料价值》;陈国生的《清代贵州农业区域特征初论》;顾文栋的《贵州棉纺织史中的几个问题》等。

③马国君等:《论贵州植葛产业兴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载《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6年第1期,第9-19页。

④贺长龄:《广种桑用兼教纺织情形琉》,引自彭泽婉:《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第227-228页。

⑤详情参照:(光绪)《古州厅志》卷四《食货志》,光绪十四年刻本。

⑥贵州省黎平县三龙乡侗族社会经济调查资料,1963年,第23页。

[1]蒋德学,试论清代贵州的移民[J].人口研究,1983(5):35-40.

[2][清]额尔泰.乾隆贵州通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成都:巴蜀书社,2006.

[3][清]李其昌.乾隆南笼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成都:巴蜀书社,2006.

[4][清]张鍈.咸丰兴义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成都:巴蜀书社,2006.

[5][清]常恩.咸丰安顺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成都:巴蜀书社,2006.

[6][清]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7.

[7][民]郭辅相.民国八寨县志稿[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成都:巴蜀书社,2006.

[8][民]佚名.民国荔波县志资料稿[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成都:巴蜀书社,2006.

[9][民]马震崑.民国思南县志稿[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成都:巴蜀书社,2006.

[10][民]李绍良.民国榕江县乡土教材[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成都:巴蜀书社,2006.

[11]张新民.天柱文书⑩(第一辑)[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12]张应强,等.清水江文书⑧(第二辑)[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3]张应强,等.清水江文书⑥(第二辑)[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4]张应强,等.清水江文书⑨(第一辑)[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5]张应强,等.清水江文书11(第一辑)[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6]伍运滋,刘言伦主编;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农业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17]马国君,魏冬冬.开发与省思:清至民国黔东南棉业规模经营研究——兼及清水江文书的史料价值[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7(4):33-42.

[18]顾文栋.贵州棉纺织史中的几个问题[J].贵州社会科学,1989(6): 38-41.

[19]李海霞.清代贵州的棉纺织手工业[J].商界论坛,2013(10):210.

[20]彭泽益.清前期农副纺织手工业[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4):43-56.

[21]陈国生.清代贵州农业区域特征初论[A].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 181.

[22]罗文,等.清代贵州手工业地理初论[J].南都学坛(自然科学版),1993,13(1):42-45.

A Review of the Cotton Industry Historical in Guizhou Province

YU Zhi-fa
(School of History and National Culture,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

Guizhou(Province)belongs to subtropical monsoon region,warm wet weather,not suitable to Large-scale cultivation of cotton,cotton fond of heat and drought tolerant,avoid stains features and so on.From Ming Dynasty,in view of the special strategic position in Guizhou(Province)as well as all kinds of the local wild fabric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immigrants,in which have began to cultivate cotton in a wide range,thus left a lot of literature,and got concern by academic community,produced a batch of achievements.Carding and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can serve f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tton industry in Guizhou;historical documents;research work;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129;G272

A

1671-9743(2016)08-0102-04

2016-08-18

贵州大学人文社科一般课题“历史时期西南外来物种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GDYB2016001)。

俞智法,1991年生,男,福建长汀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南生态史。

猜你喜欢

植棉县志民国
县志里的乡贤
2019年全国植棉意向面积下降2.7%
美国国家棉花总会预测美国棉农2019年植棉面积达585万hm2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美国2018/2019年度植棉预测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全国植棉意向面积再降3.17个百分点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