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状况及困境*
2016-03-16刘海梅
姚 云 刘海梅
(1湖北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2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状况及困境*
姚云1,2刘海梅1
(1湖北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2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它是衡量一个高校是否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信息化这几个方面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情况。除此之外,它的发展也遇到一些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是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技术因素包括硬件和软件因素;人为因素包括人的观念、体制、管理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只有克服这些困难,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困境
[Abstract]In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education,especially in higher education.At present,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resources,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informatization of management.However,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zation in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is not balanced.Moreover,some hardware and software technical problems and human-related difficulties are encountered in the development.Human-related difficulties include people's idea,social system,management,social culture,etc.Only when we overcome these difficulties,can we bett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informatization;development;difficulty
全球化使高智能信息技术从西方传入中国,目前信息化在中国高校基本普及。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城市,高校校园数字化建设较成熟,光纤宽带已基本遍布大学校园,多媒体、信息化已成为大学教师课堂教学和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它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又扩大了师生的视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但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校投资不到位、管理松散、缺少软件开发能力或软件应用能力,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校信息化的建设。
一、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
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以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科为目标,其中39所“985高校”和112所“211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得到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而地方高校则由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当前世界处于信息化时代,要想达到上述教育目标,就要把对信息化的投资作为对大学投资的一个重要项目。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较快,尤其是“985高校”的信息化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高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一)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类型较多,分散在高校的各个部门之中。由于高校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因此在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直接与教学和师生学习及互动相关的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就尤为重要。这包括“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图书文献共享、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提升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1]74。
1.数字图书馆
教育部针对全国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启动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和“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等一系列的项目,促进了我国大学图书馆数字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图书馆主要表现在馆藏纸质版文献和电子文献相结合,并具有成熟的网络自动化服务体系,师生可以通过借阅机自动借还资料,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站在线远程或在馆下载各种文献,还可以网上馆际互借、续借等。具体来说,信息化图书馆包括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网络数据库及多媒体光盘等。目前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985高校”已达到100%,“211高校”达到90%以上,其它地方高校接近90%[1]。
2.教学和科研信息化系统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拥有教学信息化系统、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网络考试系统和教学资源制作系统在高校也较为普遍,其中最常用的系统是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约有78%的高校拥有科研信息化服务系统[1],这一系统主要包括:科研项目专业工具软件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学文献共享平台、大型仪器设备网上预定系统、高性能计算中心、科研项目协作交流平台。
3.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多媒体教学。目前我国高校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比例平均达到70%以上,其中近1/3的高校达到了90%以上[1]。
(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任务中指出,“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大多数高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过硬。
1.校园网及宽带网络
《规划》明确指出:“到2015年,宽带网络覆盖各级各类学校……高校的接入宽带达到1Gbps以上。”目前,50%以上的高校接入宽带达到1Gbps,其中尤以“985高校”和“211高校”的接入宽带值最高,已经达到了3Gbps以上;绝大多数高校网络出口选择教育网、电信或联通,其中尤其以教育网居多,占80%以上;90%以上的高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千兆级及以上的水平,使高校校园拥有高速的网络环境;高校校园网络覆盖已经由几年前的有线网络渐渐转向了无线网络[1]。网络已经联通到学生宿舍、教室、图书馆、科研楼、行政楼等大学校园的主要楼宇。由于大学学生和教职员工人数不断增加,校园网络的稳定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网络负荷超重,网速变慢,故障频发,因此需要加大网络特别是无线网的光纤投放量。随着网络在大学校园的普及,各大高校都较为重视网络的安全防护,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来过滤垃圾邮件和网站等,以防自己的校园网和学校的主页受到黑客和病毒的侵袭。
2.多媒体教室与计算机
信息化时代,大学多媒体教学已日益普及,掌握数字化信息应用技术已成为每个大学老师必备的技能。应该说,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多媒体教室,特别是一些人文社科类的专业院系,多媒体教学成为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与之相应,多媒体教室的利用率也较高。当今的大学校园,师生和管理人员几乎每人都有自己的电脑,学生和老师的电脑主要由自己出资购买,而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电脑则由学校出资购买,以便于学习和工作。
(三)管理信息化情况
采用信息化进行高校管理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节省人力、物力,因此,高校应该提高利用信息化进行行政管理的幅度。一是信息门户。信息门户即学校的主页,它是学校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进行社会宣传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绝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主页。二是信息化应用系统。该系统内容丰富,其中最常用的主要有电子邮件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身份管理与认证系统。全国94%以上的高校有自己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三是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不仅能提高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的工作效率,也能使学校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目前90%以上的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图书馆信息系统、科研信息系统、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等。
除上述几个方面,高校对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还应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最常见的保障措施包括:加强信息化机制建设、作好相关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范管理等。目前,90%以上的高校有信息化经费预算,其中“985高校”和“211高校”的信息化经费预算做得最好,它们有自己的单列预算。此外,目前高校的教职员工基本都具备且必须具备信息化应用技能,每年在省市人事部门都有针对此项目的培训和考试。
二、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困境
尽管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明确,成果显著,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下面主要从信息技术的困素和人为因素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一)信息技术因素
影响高校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技术因素包括硬件和软件因素。所谓硬件因素是指学校的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配置情况。由于学校的实力差异,造成信息化设备经费投资的差异,不同的高校信息化硬件配置相应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985高校”和“211高校”的硬件设施较为先进和齐全,而一些地方高校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则较为落后和缺乏。此外,高校在配置基础设施时,过分追求计算机和宽带的功率,易造成资源浪费。
高校信息化的软件因素是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由于学校实力的差异,不同的高校在信息资源开发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科研实力较强的“985高校”信息资源的开发最为先进,信息资源最为丰富,极大地推进了信息化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应用;而实力较差的普通地方院校尚不具备信息资源开发的能力,只能购买别人的信息数据库,大大影响了信息化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应用。比如,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和展览馆等内部含有大量的信息资源,而部分高校并没有把它完全开发出来,依然停留在纸质化时代,这样不利于它们的管理和校与校之间的资源的互通。而一些学校校园网建成后,在教学上却没有把它较好地利用起来,比如,教室虽然装有电脑,教师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却无法使用电脑进行上网,无法给学生提供在线信息和视频等课程服务。
(二)人为因素
影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因素除了技术因素之外,还有很多人为的因素,如,观念、体制、管理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与人相关的因素,它们大大阻碍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成效。
1.观念因素
人是万事万物中唯一具有理性意识的,不仅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更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所以,人是一切建设的主体。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同样是人。因此,在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陈旧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会严重制约和影响信息化体系的建构。具体来说,它们包括决策者、实施者和使用者的认识和态度。
一是决策者的认识和态度。这实际上是高校信息化的价值取向和定位问题。决策者的认识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应该说,各高校都把信息化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来抓,但其中也存在一些认识定位上的偏差。有的决策者仅仅是为了适应新形势(如上级部署要求)或赶时髦而被动的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把校园网络建设仅作为学校的一个形象宣传的需要,把手段当目的,重硬件轻软件。因此,在投入较大资金进行校园网络硬件建设的同时,对真正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科研、管理的现代化等方面投资却不多。二是实施者的认识和态度。实施者对信息化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影响高校信息化的成效。在许多高校,是由信息网络中心或类似机构具体负责和组织实施信息化工作,他们主要是进行网络的设计开发、布线、基础设备的配置、系统运行的测试,以及解决随时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而这些工作还是以技术为中心,他们对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需求考虑较少,特别是对系统的管理和规划组织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经验,而且没有权威性,对于网络建设的大方向难以把握,有时根本没有发言权。三是使用者的认识和态度。高校信息化建设将全面推进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本身不是目的,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来辅助教学、科研和管理才是目的。如果高校的师生员工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对待信息化,就必然会加快信息化的进程;相反,若他们认为信息化对自己没有好处,或者构成心理压力,就会采取消极的甚至抑制的态度[2]24-25。因此,在高校信息化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避免教职员工的抵制心理、期望值过高心理和贪大求全的急躁心理。
2.体制因素
我国高校信息化体系的管理并不太完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普通高校的领导们过分追求学校的科研、教学成果以及注重省市和国家相关部门的评价,对信息化建设并不太重视,或者更多地重视理工科的信息化建设,对文科院系的信息化建设支持不够;还有一些高校并没有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对高校信息化的财政投入和行政支持力度不够,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和相应的管理职位,而是把信息化建设挂靠在校园网络中心,实行粗放式管理。“这样造成各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教学、科研、管理、档案等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造成许多‘信息孤岛’,不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不利于高校信息化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2]27
3.管理因素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设施、应用系统、资源、网上内容等物质层面上的管理,也包括信息化政策的制定、体制和制度的完善以及对师生思想引导等组织和精神层面上的管理。……当前不少高校的管理者对与高校信息化建设有关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和钻研,因而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和领导,主要表现为:没有科学统一的规划,不能制定有效的信息化政策和规章制度,盲目建设,管理无序等。”[2]27学校应成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中心,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层面的维护和精神层面的管理。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设置信息技术研发部门,进行相应的软硬件开发和后期服务。有效科学的维护和管理是高校信息化建设成功的保障。
4.文化因素
高校信息化带来了形形色色的信息,这些信息中既有深刻的知识和良好的价值观,也有一些颓废的价值观,带来了文化冲突,需要师生们去辨识。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可以“促进思想和学术的多元化、自由化,促进人际间的网上交流,拓展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但另一方面,信息化带来的‘虚拟世界’可能使部分师生在信息的海洋里倍感精神迷惘,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人机热、人际冷’的现象”[2]28。
由上述分析可知,当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得到较大发展,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211”、“985”层次的重点大学,信息化呈现出了高水平的建设状况。但在一些中小型城市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还较低。原因在于,大城市和重点大学的师资力量比较强大,科研实力较为雄厚,管理水平较为先进;而中小型城市的大学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多会遇到文中所分析到的信息技术和人为因素的各种问题。因此,要想更大程度上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就需要克服困难,加大资金、技术、人员、管理、科研的投入、投放和配置,引进世界先进的信息技术理念和文化理念,更新或改进管理体制。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张佑祥.高校信息化体系建构研究[D]:[硕士论文].湘潭:湘潭大学,2005.
(责任编辑陈咏梅)
On the Development and Difficulti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YAOYun1,2LIUHaimei1
(1Academy of Marxism,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435003;2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2)
2016-07-26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理工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5413;湖北理工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015A03。
姚云,讲师,博士,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西方伦理学、伦理学基础理论。
G649.21
A
2095-4662(2016)05-0075-04
DOI编码:10.3969/j.ISSN.2095-4662.2016.0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