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西方政党政治话语霸权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
2016-03-16李魁铭黄景睿
李魁铭,黄景睿
(新疆社会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63)
打破西方政党政治话语霸权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
李魁铭1,黄景睿1
(新疆社会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63)
当前,在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伟大实践的同时,以话语体系这种外在形式为突破口,努力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加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建设,既是我国多党合作实践不断发展、理论体系不断完善过程中必要且务实的选择,也是打破西方国家话语霸权应有的选择。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主要解决内外两个问题。对内要提升大众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认同度,对外要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更多地理解。要以面向世界的姿态,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揭示中国政党制度的独特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
多党合作;话语体系;构建
近年来,关于中国话语体系的问题成为一个理论研究热点,引发关注。“话语”作为近年来学术界高频出现的术语,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目的有所不同,对其难免存在丰富多样的解释。从词源学上看,“话语”(discourse)来自拉丁语,它不仅是单纯的语词,而是社会互动过程中呈现的复杂语言和言语方式。[1]法国后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70年在其《话语的秩序》中,提出了“话语即权力”的著名论断。福柯认为,话语内涵着主体特定的意图或目标,在舆论形成中造就优势,能够形成一定的社会权利。“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
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由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2]因而,话语权的产生,在于言说者通过合适的言语谋求舆论的主动,获取最大程度的受众认可,以达到既定的目的。其言语影响力的大小就是话语权的大小。[3]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一方面,话语体系是伴随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形成而形成的,有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就有什么样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任何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都需要一定的话语来表达,不同的话语表达对于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话语体系从字面上来看,是由“话语”和“体系”两个词组合而成的。看起来似乎只是一个“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实际上它涉及立场观点、思想阐释、价值传播等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同样也是建构中国民主话语体系,同西方争夺民主话语权的过程。多党合作制度作为我国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优势及价值在历史与实践中也日渐明晰。应该肯定,这一制度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中已经深入人心,在世界上也有着广泛的影响。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构建也面临着多种挑战和考验。因此,在社会思想意识更加活跃,各种思潮争相竞逐,多元多变多样趋势更加明显的新阶段,除了继续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伟大实践外,以话语体系这种外在形式为突破口,努力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同样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拟就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构建问题作些探讨。
一、回顾与反思:从 “移植”、“模仿”到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建构
总的来说,加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建设,既是我国多党合作实践不断发展、理论体系不断完善过程中必要且务实的选择,也是打破西方国家话语霸权应有的选择。
(一)必然选择:西方民主话语的输入与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探索
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现代学术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中国学术话语与西方学术话语不断碰撞融合的历史,就是中国学人力图通过学习西方学术话语体系来改造中国传统学术话语,以求实现中国传统学术现代转型的历史。”[4]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也是如此,在建构之初借鉴外来的学术资源。
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构建既是多党合作事业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与中西之间的学习、碰撞密切相关。中国政党政治活动的主线是向西方学习,政党政治实践的主流是模仿外国模式。[5]在上世纪初,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政党是个“洋物”,政党政治与立宪政治被当作救国良方而引入。面对当时空前的民族危机,众多仁人志士睁眼看西方,从那里寻找真理,自觉效仿。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和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开始认识到,欲改变落后挨打、亡国灭种的危局,就要成为一个立宪国,建国会、设议院、立宪法,实行政党政治。“政党与立宪政治,犹如鸟有双翼”[6],缺一不可,遂 “非政党政治不可救中国”。回顾历史,中国人探索政党政治的历史是一部向西方学习的历史。从学习模仿西方国家“建立合众政府”开始到孙中山“以俄为师”改组国民党,从国共两党合作到蒋介石建立一党独尊、排斥其他政党的专制体制,中国政党政治近半个世纪的艰难探索给予人民深刻的启示,无论是不顾中国国情照搬西方的多党政治还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意志,逆世界潮流而行的一党专制,必然归于失败。历史与实践也同样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立的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的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崭新的合作型政党政治体制,才是中国政党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已经超越了对西方民主语言的简单引进与效仿,而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理论为基础,承继厚重的中华文化精髓,借鉴和吸收国外经验,力图用中国的理论、中国的学术解读中国多党合作的独特创造与伟大实践。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进行了对未来中国民主政权建设的运行试验。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讲话,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政权建设方面的战略构想,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包容多党多派的多元成分而组成的民主政权框架内合作共事的新型民主政权形态的设计思路,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41年11月,毛泽东在《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指出:“国事是国家的共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建国初期,根据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我国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性质的国家政权,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发生根本变化,民主党派还有没有必要存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改革开放以来,与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变革相适应,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长期实践中也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多党合作的方针政策不断丰富与发展,并逐步走向制度化。
理论创新往往来源于实践发展。回顾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产生发展的历程,可以明确,虽然我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建设与创新不是刚刚才开始,但是现在加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建设正当时。一方面,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不断探索和成功实践为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在世界发出中国民主声音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多党合作领域涌现出许多原创性特色话语,比如“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的确立,不仅表达简练,而且通俗易懂、生动鲜活。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政党协商”等特定话语,不仅是党的文献语言,同时也是多党合作制度的关键话语,广为流传、脍炙人口。这些都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构建打下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承认,一些人对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不甚了解,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都还有待加强。我们需要进一步解决扩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相关方针政策的认同问题,扩大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吸引力与认知度,构建一套比较成熟的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
(二)应然作为:中西话语权的非对称性与当代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建构
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国际话语权的竞争是一个国家发展强大、立足世界的必然要求。加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建设也是在世界政党政治领域拥有自己的话语权的迫切需要。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当今世界,多元思想文化间的交流与交锋日益频繁。实事求是地说,在当前国际意识形态的交锋中,“西强我弱”依然是当前国际话语权较量的总体态势。一些西方国家往往会把他们要推销的言论和思想包装在一些易于接受的中性概念中,当你使用这些概念时,就不自觉地接受了它。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针对中国抛出的所谓“普世价值”言论,认为西方国家的多党竞争、轮流执政是现代民主制度的代表,体现民主发展的方向,具有“普世价值”,试图以“普世价值”的普遍性来消解中国社会主义包括多党合作的特殊性。应当承认,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实行民主政治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相对于不断发展的多党合作实践,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是比较欠缺的,我们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我们世界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与此同时, 我们这个相当稚嫩的话语体系还面临着更为强势的西方民主话语体系的干扰,最终对我国多党合作实践构成不利影响。一些西方国家把不同于他们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划入另类,实则是为实行“颜色革命”打开突破口,这就涉及到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在中国经济发展举世瞩目、中国模式成为全球话题的情况下,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大幅提高,他们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的兴趣日益浓厚。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立足实践,自主地、坦率地告诉世界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成功的经验以及未来的前景,对多党合作制度中蕴含的一系列重要理念进行深入阐释与解说,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不断赢得话语权优势,让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更多地被国际社会理解。
二、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目标指向
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必须对其有清晰准确的定位,明确其应实现的功能目标。功能目标主要是指构建过程与构建结果所追求达到的目的结果以及所要实现完成的目标任务。由于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所追求实现的目标以及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是多元复合的,因此,只有功能目标定位清楚,才能使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构建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全面、结构科学。从宏观上讲,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主要解决内外两个问题。对内要提升大众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认同度,对外要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更多地理解。
(一)国内层面:提升大众对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认同度
认同的生成过程伴随着情感与态度的植入,体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特点。大众对中国多党合作的认同,主要表现为情感上的接受与认可,心灵深处的拥护与支持,行动上的的积极实践与施行。如果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在思想上、情感上得不到接受与认同,多党合作制度也不可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能。纵观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确立和发展的历程,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已充分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初步形成并日益被人们熟知与接受。然而,西方国家实行新的文化殖民主义,采用多种手段向我国传播渗透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与价值观念,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较大冲击,也影响到人们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念以及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信念。通过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构建,应该促进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研究与传播,通过系统、及时传播与传递我国多党合作的相关信息、知识以及重大意义,赢取民众的支持与理解,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在这一过程中推动多党合作制度获得更坚实的基础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推进中国的民主成长与进步,提高中国人民对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认同。
(二)国际层面:扩大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不是游离于国际环境之外而孤立运行的封闭的制度。这里所提出的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一方面固然是针对当前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现状,但在当今这个多级的、开放的世界,提出这一论题更为关键的因素是为了积极应对西方政党政治话语遮蔽而造成的话语冲突,避免落入西方民主话语陷阱。与前文所分析的“西强我弱”中西话语权非对称性决定加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应然作为相对应,其目标指向之一就是要扩大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国际上的话语权,就是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在国际上有解释力、传播力、影响力以及主导力。要有被认同的国际话语权,就得言之有力,有主导权。这种主导权既包括合理确定标准和定义对象的解释力、与其他话语体系平等对话的对话权,也包括被世界认同的影响力。[7]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加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构建,决不是为了压制或贬抑其他话语体系,只是为了追求“能够说”、“有人听”、“有影响”。简要概括来说,在国际层面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目标指向,就是既要有国际发言权,向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民主话语,同时还要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彰显中国多党合作更加丰富的世界价值,用中国智慧影响世界。
三、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路径选择
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构建是一个积累、凝成、发展的过程,需要将一系列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相关概念、范畴进行创造和加工,不断提高其科学化、大众化、国际化水平。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要提高在国内的认同度,进一步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应选择如下路径。
(一)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来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
一直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处于固有的意识形态偏见,对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评头论足甚至恶意诋毁,影响了世界主流话语体系对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接纳度。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来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中国该如何发声?从扩大话语体系影响力的目标来分析,话语体系的影响力、吸引力、说服力的增强,虽然离不开有效的话语表达,但更根本的因素取决于话语体系所反映的意识形态特别是价值观是否具有吸引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其对人们的感召、说服、引导力及其强度的表达,实质是其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战略目标对群众具有的聚拢力、凝聚力、辐射力和号召力。从学理和经验角度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首先来自于理论自身所具有的品质,同时也来自于其指导实践和接受实践检验的实际效果。[8]从这个意义上说,扩大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影响力的前提和基础在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以及指导实践的成功性。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力渗透,面对国内各种社会思潮的泛滥,我们制胜的前提就是要坚定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及中国文化充满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研究,构建与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成功实践相匹配的理论体系,在丰富和发展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展现我国多党合作独特价值与科学性。
(二)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伟大实践中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
中国实践是打造中国话语体系的源头活水。正如邓小平所言:“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9]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中国60多年的成功实践,为世界政党政治的研究提供了除竞争型政党制度之外的新的实践蓝本,为构建一种全新的政党制度话语体系——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提供了源泉和动力。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作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伟大实践的认识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等相结合的语言成果,属于认识的范畴,必须把面向实践、表达实践、推动实践作为构建话语体系的一个基本原则。
其实,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问题的实质还是回到理论创新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始终保持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也同样要求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随之实现相应的话语表达。无论是从建国前对多党合作制度的艰难探索,还是到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淀汇聚成为“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和理论,以及现今改革发展实践中涌现出的需要进行指导、澄清和解释的各种问题与挑战,蕴含凝练为“话语体系”的充足养分,对我国多党合作的成功路径和制度进行学理分析、提炼和构架,用新的话语提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和话语体系。
(三)以揭示中国政党制度的独特性来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
世界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与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各国选择的政党政治的制度形式也千差万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被中国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证明了的适应中国国家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因此,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构建要把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作为构建的路径选择之一。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采掘那些深刻影响中国多党合作实践的思想资源,筛选、提炼出相关的基本概念、核心范畴及关键词,重新发现和阐释中国的多党合作。要回答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的“前因后果”,要讲清坚持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首要前提的原因,要解释清楚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功能优势,要讲清楚中国政党制度人民民主的价值体现,讲清中国政党制度的运作方式和发展动力等等。
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不仅要“发现中国”,破译中国奇迹的密码,同时还要“发现西方”。在构建话语体系中突出中国特色,并不是要闭关自守,狂妄自大,而是要善于综合吸收和借鉴国外政党政治中的成功经验,比如借鉴国外政党相互监督和鞭策的关系机制,借鉴国外政党应对国家政治环境变化的成功经验等,利用国内外的话语资源,拓展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成长发展空间。
(四)以面向世界的姿态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
在西方话语仍然垄断国际话语体系,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被西方政党政治话语遮蔽的背景下,我们应把多党合作放到国际间的竞争与较量的大局中加以认识,在站好中国立场的同时,以更加开放的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把中国的多党合作理论创造展现在国际舞台上。一方面,要深化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研究,比如设立中国多党合作研究专项课题;实施中国特色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多党合作智库品牌等。另一方面,研究传播艺术,扩大多党合作的传播力度。对内,可以搭建“名师大讲堂”、“大家论坛”、“理论名师社会行”等平台,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讲解有关统一战线以及政党制度理论与政策前沿的讲座;组织编写一批如“多党合作故事会”之类的通俗读物,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历史故事,讲理论常识,阐释宣传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和理论。对外,以开放的姿态向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话语,从战略的高度推进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走出去”,表明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阐述中国观点,促进中外交流,增进国际理解,扩大多党合作学术的国际影响力;与国外知名智库与高校加强交流沟通,增进了解认识,积极回应全球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中国多党合作的关切。大力提高国际学术对话能力,翻译出版一批知名学者的相关精品著作,扶持建设一批外文学术网站,推动关于多党合作研究的优秀学术成果“走出去”。
[1]毛跃.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J].浙江社会科学,2013(7).
[2]王志河.福柯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95.
[3]邹应猛.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战略[J].东南亚纵横,2010(10).
[4]徐国利.构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原则与方法[C]//.高翔.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10~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94.
[5]李金河.中国政党政治研究1905-1949 [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2.
[6]政党论[N].时务报,1897-01-13.
[7]韩庆祥.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与“中国话语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5).
[8]王桂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影响力之来源[EB/OL].http://web.htu.cn/shzyyjzx/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d=80.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7.
[责任编辑:肖承罡]
D665
A
1671-6949(2016)04-0032-06
2016-09-18
李魁铭(1962-),男,回族,新疆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黄景睿(1984-),女,汉族,新疆社会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统一战线与多党合作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