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维度视野看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建构
2016-03-16陈钰业
陈钰业
(甘肃社会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从多维度视野看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建构
陈钰业
(甘肃社会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但是,国际话语权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经济实力很不相称。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争取与大国地位和实力相符的话语权,是中国全面崛起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全面复兴的重要标志。破除西方中心主义和西方话语霸权,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是建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话语权;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建构
话语权与生存权、发展权紧密相连。由传统“天下观”走向现代“世界观”、“全球观”,以全球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审视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建构问题,真正以包容世界的胸怀,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心态,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争取与大国地位和实力相符的话语权,是中国全面崛起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全面复兴的重要标志。
一、话语、话语权、话语体系及其构建问题
1.话语及话语权。
话语,即说话。“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被其他团体认识,是社会公共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1]从字面上理解,话语权就是说话权、发言权,亦即说话和发言的资格和权力,掌控舆论的权力。这样的话语权往往同人们争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和权益的话语表达密切相关。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从意识形态斗争的角度涉及话语及话语权的问题,他认为,“社会集团的领导作用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在统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中”。[2]法国哲学家福柯上世纪70年代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话语的秩序》,他写道:话语就是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以权力。应当说,福柯对话语功能和本质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他认为话语不仅仅是思维符号,是交际工具,而且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并能直接体现为“权力”。福柯进一步指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
显然,福柯的观点比较接近今天我们对“话语权”功能和本质的认识。葛兰西的“领导权”和福柯的“权力话语”都为今天的话语权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2.话语体系。
话语权包括舆论引导和掌控力、政治情感、公众心理、价值取向、话语影响力等诸多因素。话语权包含着一种价值观和价值导向,话语体系就自然包含价值体系和其影响力,构建话语体系就是要以某种价值观为导向,确立价值体系并以这种价值体系为导向引导舆论和社会意识形态走向。
“话语体系是话语权的载体,也是意识形态的外化形式。”[3]话语体系就是以争取话语权为目的而形成的成系统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由一个人、一个集团或一种文化支持的一系列相互连接在一起的设想和期望--一系列关于世界是如何运转的想法,一种价值体系。它与某种哲学思想不同,一种意识形态很自然成为一个行动的方案。”[4]
构建话语体系就是要确立意识形态影响力,争取获得话语权,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和主导权。话语体系的构建自然也包括并以这种价值观引导舆论,塑造对自己有利的价值体系,以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引导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
3.构建话语体系必然性。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各种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相互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因而导致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掌握话语权的任务更艰巨,责任更重大。
尽管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我国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发展成就越来越认同,与我国合作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存在诸多“误读”、“曲解”,甚至恶意歪曲、丑化中国形象,敌对势力总是把中国的成功发展说成是“威胁”,说成是“新殖民主义”。
事实上,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其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利用其强势的话语权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这种渗透同国内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改革开放、否定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噪音、杂音相呼应。为了有效抵御国际敌对势力的政治图谋,为了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为了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我们同样必须进一步努力掌握话语权,构建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外来思想文化的内化,即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中国化,变成中国自己的东西;二是中国的东西外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化,为国际话语体系所接纳。其核心是要解决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思想在中国实现现代化转型问题,通过文化现代化实现国家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建构就是要以自己的话语逻辑、概念和语词系统,调整、创新多党合作话语,用时代眼光和国际视野,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世界能够听懂、接受的独立表达系统,确立中国多党合作价值观、价值取向、价值体系,以引导社会舆论和意识形态,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和正确方向,以形成主流价值导向。
二、从历史视野看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建构
从历史视野看,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引发“体用之争”,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制度产生深刻影响,改变了中国发展方向和历史进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制度进行深刻反思之下,最终从西方引进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政党理论,在与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化、多元一统的政治结构、多元一统的民族心理、政治情感相互交流交融与交锋中,本土化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中西合璧、东西交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结果,与中国政治文化、政治结构、民族心理、政治情感、价值取向高度吻合。
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主导的话语体系被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体系击碎,中国自此也就失去了话语权;在用引进西方的政治思想和学说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成功实现外来文化思想的本土化,并逐渐建立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在国际话语权的博弈中逐步争取自己的话语权。
自从16世纪以来西方中心主义确立之后,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就开始主导世界话语权,中国因此便失去了几千年的主导话语权。在西方话语体系中,西方民主制度是人类最好的民主模式,是人类民主制度的终结。除此之外不认为有其他民主政治模式。民主政治与政党制度紧密结合,无法分离。在西方话语体系中,西方多党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才是现代民主政治模式,西方以民主和人权化身自居,一切以西方标准作为评价。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懈奋斗,就是在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希望重新找回主导话语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在以全球化视野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构建属于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以确立中国在国际世界的话语权。
毋庸讳言,中国近代政治制度、政党制度都是西方“舶来品”,近代以来中国所走的路就是引进、消化、吸收外来文化,结合自己的实际再创新成为符合自身发展的现代政治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外来文化中国化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改变了中国政治文化的走向,也改变了在中国沿袭数千年的政权结构和政治格局,改变了传统的权力架构和权力运行逻辑。
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确立有其清晰的历史逻辑,在历史实践与探索中形成,遵循着自身内在的运行逻辑。经过20世纪前半世纪的实践探索,后半世纪前半期的不断试验与犯错纠错,最终确立了中国自己的制度体系。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调适与完善,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话语体系。这一制度解决了中国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富裕的问题,并使中华民族全面走向复兴。足以证明其合理性、科学性,使中华民族足够自信。
三、从理论视野看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建构
从理论视野来看,增强理论自信就必须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话语权,话语权为谁所有,谁就有影响世界的权力。话语体系构建就是要建构一种属于自己的掌控的、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甚至是主导权的话语权。要构建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就必须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争取话语权,构建中国的政党制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源自于西方,在近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实现了中国化,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是,这一理论体系构建尚不完备,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国的话语权还没有完全确立,西方依然掌握着主导话语权。特别是为国际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政党制度实践和政党理论研究体系不完备,不具有话语影响力。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政治结构,与公众政治情感和政治心理相结合形成中国模式政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自成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基础,既不同于西方两党制、多党制,又不同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而是多党合作制。这一制度经过6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发展与完善,已经形成自己的制度体系、表达系统和概念语词,这些要素构成多党合作话语体系。
中共十八大提出增强“三个自信”,就是要构建属于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以强势的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掌握主动权和主导权。通过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消除西方世界对中国发展意图的误解,对中国形象的歪曲,对中国制度的误读,尤其是对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误读和指责。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七一讲话”)中又提出增强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确立中华文化的主导话语权,以主流价值引导社会舆论导向,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意识形态正确方向。在国际上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争取建构与大国地位相符的话语权。
四、从实践视野看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建构
从实践视野看,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指导下建立、发展和完善而形成的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成功解决了中国政治权力分配与制衡、政治格局稳定、多元化社会与一元化意识形态冲突调适问题,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和现实针对性。
解决了集权与分权问题。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之后,政治权力分配与制衡就始终是人类政治活动中要面对的难题。权力过于集中必然导致独裁,过于分散又容易导致分裂割据,中国如此,西方也是如此。如何在集权与分权中找到均衡点?一党制容易形成集权,两党制、多党制竞争容易导致互相倾轧,空耗有限政治资源。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与权力结构呈现多元一体特点,因为政治一体所以需要集中领导,因为力量多元所以需要协商合作,以和平对话与协商形式解决集权与分权问题。多党合作制度在中国的实践,既解决了政治集权危险,又解决了权力分配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分权与制衡道路。
解决了制衡与监督问题。西方采取三权分立制度实现政治权力的分权与制衡,但往往陷入民主的困境。中国不搞三权分立,但是同样需要解决分权与制衡问题。一党执政难免导致集权,多党竞争又容易产生相互倾轧,空耗政治资源而且效率低下。如何解决分权与制衡问题?多党合作应当说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通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实现权力分配,通过民主监督解决制衡与监督问题,避免权力滥用和失控。
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选择。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是在中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探索之后选择的,又经过60多年的实践不断完善发展而来。它既是外来制度、文化创新发展的结果,又符合中国历史和现实国情,数千年延续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与数千年形成的多元一体的政治结构。单一制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历史惯性和民族心理,成为多党合作稳固的政治文化和民族心理基础。
五、从东西方比较视野看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建构
自16世纪以来,西方通过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思想启蒙运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制度、民主政治等诸多方面均走在了人类发展的前列,因而取得国际性的主导话语权。而中国却在全面走向衰落,伴随西学东渐,东西方文明激烈交锋与碰撞,万国来朝的天朝大国梦想被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击碎。在欧风美雨的吹打与浸润之下,中国传统农牧业文明无法抵御西方现代工商业文明冲击而迅速衰落,传统的东方朝贡体系被西方殖民体系所取代,失去主导性话语权。
两次世界大战最终确立的世界秩序,依然是西方主导的国际治理秩序,游戏规则均是按照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制定,利益格局也完全按照西方意志构建。西方中心主义成为世界普遍接受和认可的评价体系,无论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意识形态、学术研究领域,莫不是以西方为中心的评价体系,真正实践了西方“强权即真理”的话语逻辑。
从东西方比较视野看,西方政党政治实践的历史近400年之久,而中国政党政治实践的历史只有100多年,多党合作制度确立也才60多年,尚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不具有很强的实践说服力,自然不可能像西方那样形成完备系统的政党政治学说和理论体系。即使在对政党制度的表述中,更多使用的也是西方概念、逻辑和理论框架,在政党制度和政党理论研究方面也更多是借助西方分析模式,引用西方数据,使用西方政治学概念和语词,逻辑分析也是沿用西方话语体系。
人类文明是多姿多彩的,话语体系也应该是多样的。冷战格局解体之后,世界越来越多样化,一种话语体系形成霸权格局已不适应多极化世界,西方中心主义越来越削弱,构建新的世界治理秩序,建设适应国际新秩序的话语体系成为必然趋势。影响并重塑世界治理秩序,重构自己的话语体系,由跟从到超越,由适应旧秩序到引领塑造世界新秩序,这是中国发展崛起的必然逻辑和战略选择。但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尚没有进入西方话语体系视野,不被西方认可和接纳,这对中国话语体系构建无疑是巨大障碍,是必须面对和无法 绕过的石头。
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不是一厢情愿地自我陶醉在自己的话语世界,也不是盲目妄自菲薄匍匐在西方话语霸权之下。而是要站稳自己的立场,用国际听懂、听得进的话语,用普遍适用的规则和逻辑讲述好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构建多党合作话语体系。
六、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困境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在中国实践与发展的结果,作为中国特色的政党模式,尚未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构建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一)西方中心主义主导话语体系的困扰
自16世纪以来确立的西方中心主义虽然有所衰弱,但依然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西方现代政党政治近400年的实践史,为其主导话语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支撑,牢牢占据政党话语体系的主阵地,具有强势的主导话语权。
在西方话语体系中,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被解读为“一党专制”,“法律的审判”被解读为“党的审判”,八个民主党派被解读为“花瓶党”,仅仅是政治装饰品。在西方话语体系中,似乎只有西方两党轮流执政、多党竞争政权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才是主导人类民主政治的样板。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不被西方认可和接纳,源自于中国政党政治实践的后起性,源自于中国主导话语权的丧失,源自于西方中心主义的优越感。政党政治在西方有近400年的历史,而在中国仅仅100多年,多党合作制度建立不过60多年,自然很难进入西方主流话语体系。
中国要建构自己的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就必须破除西方中心主义思想,打破西方政党话语权的垄断,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选择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中国的政党制度,不是标新立异以区别于西方制度,而是在解决政治权力分配、国家治理现代化、民主化与法制化问题的实践中,面对历史和现实国情做出的理性选择,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践中自然形成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困境
建构多党合作话语体系面临的文化和民族心理困境,主要表现在自我矮化的民族自卑和妄自尊大的民族自负。自19世纪以来遭受一百多年的侵略,使中华民族尊严和自信丧失殆尽,因而形成民族自卑、自我矮化情结。谈民主宪政,谈政党制度,谈法治民主,言必称欧美,唯有欧美才是真正的政党政治、宪政政治,我们只不过是徒有虚名、掩人耳目的自欺欺人。建构自己的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只不过是自说自话,关起门来自己玩玩可以,拿到世界面前就是小巫见大巫,更不可能确立自己的政党制度话语体系。
毋庸讳言,中国的现代政党制度、政治制度理论和思想都源自西方。从议会制、两党制、多党制到一党独裁多党在野的政治实践,都未能找到一种适合中国政治文化、政治情感、政治心理和历史的政党制度。所谓宪政政治也不过成为军阀搞独裁和专制的工具,体现人民主权的神圣宪法也沦为专制者对人民实行专制的工具,并没有真正对专制者的权力做到限制,实现真正的人民主权。因而由自卑而自负,拒斥一切外来的东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经过60多年的政治实践,逐步发展完善和成熟,显示出其独特的凝聚力量和政治平衡的优势,在国家治理和政治稳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成为人类民主政治的新模式。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必须破除自我矮化的民族自卑和妄自尊大的自负心理。
(三)政党理论和政党文化的现实困境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尽管具有自身特点和独特政治优势,但是毕竟发展时间短,与西方400年的政党政治实践相比,尚处于实践探索和发展阶段,尚未完全确立属于自己的政党文化体系,形成完备的政党理论体系。在西方主导的政党制度话语体系之下,中国学者研究政党制度也往往以西方理论体系为参照,按照西方政治学的标准衡量中国的政党制度,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政党理论体系,更不被西方学术话语体系所接受,使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构建仍然存在理论和文化的困境。打破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与文化的现实困境,唯有不断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增强制度的科学性和综合影响力,增强多党合作制度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实践中的现实效用。
七、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建构的未来走向
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的构建,离不开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综合因素,综合国力是制度话语权的基础,综合国力也是构建制度话语体系的基础。
(一)建构“三元”主导的国家治理体系
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从来都是以实力作为后盾的。话语权作为意识形态的范畴,其形虽虚,但其影响力却是实实在在的。强势话语权源自于国家强盛的综合实力,话语体系构建同样需要综合实力支撑。美国强势话语权源自于“三美”主导的强势国力,即“美元”、“美军”、“美媒”,美元是经济实力,是根本支撑;美军是军事实力,是国家话语权的捍卫者,美媒是美国式的价值观传播者,是话语权的核心。
中国要形成强势话语权也离不开经济、军事、文化三元主导。制度话语权源自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综合实力,从来不是悬浮在半空中的。政党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紧紧依赖于经济基础,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就是建立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唯有夯实话语权的经济基础,才能为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实力支撑,否则就是空中楼阁,毫无话语权可言。而这三者中,文化、价值观又是最持久、最核心的影响力,是一个国家主导话语体系的核心。
(二)培育中国特色的现代政党文化
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核心力量。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建构,应立足于强势文化的培育。通过培育中国特色的现代党政文化和政治文化,为构建多党合作话语体系提供现代文化的核心支撑。从绵延五千年不曾中断中华文明中继承优秀成分,吸收外来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内化为中国现代政治文化,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以民主、平等、自由、法治理念为核心价值,以创新的文化和价值观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以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承担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和使命。为世界认可和接纳,才能真正建构属于自己的政党制度话语体系。
(三)重塑世界治理秩序增强制度性话语权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新兴国家对世界治理秩序的影响日益深刻,在世界治理格局深刻变革的历史关头,积极发挥大国的影响力,用中国主导话语体系重塑世界治理秩序,是一种必然趋势。“十三五”规划提出在“十三五”时期增强中国在国际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其目的就是以推动修改和制定新的游戏规则争取国际话语权。塑造符合中国大国地位与国家利益的国际治理秩序,是中国将来的必然走向和长期任务。由适应世界秩序到塑造世界秩序,就是在构建中国自己的国际话语体系,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这其中自然包括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和话语体系建构。
(四)发挥多党合作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效用
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的国家,才是人类发展的方向。中国由传统与现代的混合体转向现代国家,真正实现文化的转型,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国家,才能更多被世界接纳。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政党制度的过程,消除西方对中国政党制度的误读与曲解。必须切实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这一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真正发挥其现实效用。既保证人民主权原则又做到国家集中统一,既实现真正的民主分权又能够对权力制衡和监督,既不会出现一党独大,又不至于因民主泛滥而导致国家涣散与分裂。用现代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消除西方中心主义对中国的敌意,才能更好让世界接纳中国。
(五)建设自己的话语队伍与话语平台
话语体系建构是争取话语权过程,国家实力、话语队伍、话语平台是构建话语体系的基本条件。通过培养自己的话语队伍,加强理论研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掌握主动话语权;通过建设话语平台发声,增强舆论话语影响力,争取主导话语权。争取话语权越多,就越能够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构建属于中国的话语体系,既不能唯西方马首是瞻,脱离本国实际国情;也不能故步自封,关起门来自说自话。妄自尊大必然自我封闭,必然走向衰败。妄自菲薄必然会失去自信自尊;一切以西方为导向,追捧西方话语体系,必然失去自我发展方向,同样会导致失败。
[1]朱颖,廖振华.当代女性媒介话语权缺失探析 [J].江西社会科学,2008(8):227-230.
[2]葛兰西.狱中杂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16.
[3][4]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四个维度[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222/c40531-28138454.html .2016-02-22.
[责任编辑:肖承罡]
D665
A
1671-6949(2016)04-0026-06
2016-09-21
陈钰业(1968-),甘肃敦煌人,甘肃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统战理论、政党制度及多党合作制度理论研究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