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评价理论的方式词评价表达研究
2016-03-16李铁范
李铁范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池州学院中文系,安徽池州247000)
基于评价理论的方式词评价表达研究
李铁范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池州学院中文系,安徽池州247000)
摘要:方式词从句法语义功能看,是专职的动词前加词,主要用来描摹动作行为的方式、方法、状态以及动作行为主体在行动时的情态。借鉴系统功能语法的评价理论和事件语义学相关理论来分析考察方式词,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方式词在事件句中的位置属于Fact-event-0bject层级图的最低层“特定事件层”;方式词作为事件层的修饰语,它协商语篇中说话者/作者和潜在听话者/读者的态度,具有态度评价功能,具体表现为方式词有情感态度评价和判断态度评价;方式词在一个事件中修饰动作行为,描摹动作行为的方式、方法、状态,与行为动作形成“动作—方式”高层语义关系,是通过强度、数量、频率、顺序、过程、时间、空间等事件元对特定事件进行说明,方式词具有数量、力度、顺序、时频、速度、范围的级差评价特性。由此构建了方式词的评价表达系统,这样就从形式和意义结合的角度加深了对方式词本质特点的认识。
关键词:评价理论;方式词;事件语义;态度评价;级差评价
方式词从句法语义功能看,是专职的动词前加词,主要用来描摹动作行为的方式、方法、状态以及动作行为主体在行动时的情态,从能搭配活动动词、完成动词、结果动词语义特征看,大多都具有[+自主][+可控][+人际意义][+社会活动]特征,其中人际交往活动是社会活动的核心。这是从语言静态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如果我们进一步拓宽视野,从语言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方式词,又会有什么特点?具备怎样的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借鉴系统功能语法的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和事件语义学相关理论来分析考察方式词的评价意义,试图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加深对方式词本质特点的认识。
一、系统功能语法与评价理论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具有概念功能(ide⁃ 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功能。随着系统功能语法的崛起,学者们更加关注语言中说话者和听话者人际关系中各种态度的协商,但是“通过语言揭示作/读者或听/说者对事态的观点和立场这一点,传统功能语法(指评价系统创立之前)尚无完整体系”[1],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评价理论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Martin和White在2005年出版的专著《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中较系统地阐述了评加理论,他们认为“评价是‘作者/说话者在语篇中对所呈现的材料和交际的对象所持有的立场的主体存在,即如何表达赞成/反对、热情/憎恨、表扬/批评,及如何影响读者/听众的感受’”[2]。评价系统包括三大系统:即态度系统、级差系统、介入系统,每个系统又有若干小的系统组成。态度(Attitude)系统由“情感”(Affect)、“判断”(Judg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三个次类组成。级差次系统由语势(Force)和聚焦(Focus)组成。语势(Force)又分为强势(Raise)弱势(Lower),聚焦(Focus)由明显(Sharpen)和模糊(Soften)组成。介入(Engagement)系统分为自言(Monogloss)和借言(Heterogloss)。[1]评价理论的核心是“态度”(Attitude)系统,因为态度评价涉及情感意义上是否幸福、是否安全、是否满意;涉及道德判断意义上是否正常、是否有能力、是否可靠、是否诚实、行为举止是否得体;涉及鉴赏意义是否对说话人产生影响,是否具备好的品质,在构成上是否均衡与完美,是否复杂,是否让人觉得有意义,是否深刻,是否具有原创性等等。三者之间是选择性的合取关系,即可能同时被选择。因此,可以说评价理论是在对人际功能完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词汇—语法系统,是对系统功能语法人际功能的新扩展。
二、方式词在事件语义中位置定位
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不同的经验和模式,映射到语言中也就出现相应的表达方法和框架,比如,事件语义框架,也称为事件图式,这一形式研究方法是由哲学逻辑学家Donald Da⁃vidson首次系统提出的。Donald Davidson(1967)在《行为句的逻辑式》中,从逻辑蕴含的必要性出发,论证了在逻辑表达式中应该增加一个表示事件的论元的形式分析方法,被后人称为戴维森分析法(Davidsonian Analysis)。Davidson(1967)把自然语句做了行为句(action sentence)和非行为句(non action sentence)的区分。[3]行为句(action sen⁃tence)的性质是由句中表示行为的主动词所决定的,行为也被称作“事件”(event),因此行为动词也就是事件动词。[4]
在每个事件中有不同的论元,也称为事元。在一个事件句或称为行为句中一般有以下事元:(1)动作行为。即一个事件中所发生的动作、行为、运动、活动等。动作行为是事件图式的核心,其它各类事元以动作行为依附的基础,如果没有动作行为,该事件图式就不可能存在。(2)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或施动者。(3)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或受影响者。(4)动作行为的伴随者。(5)动作行为的时间。(6)动作行为的空间。(7)动作行为的方式。方式是指在一个事件中动作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形式、工具、情状、态势等,与事件元是“动作—方式”关系。(8)动作行为的原因。(9)动作行为的结果。(10)动作行为的范围。(11)动作行为的材料,等等。这些事元是就典型事件句而言的,在一个事件句中不一定要求所有的事元都出现。事件语义研究发现,“事件类型不仅与动词本身性质有关,动词外的因素可以影响事件类型,如,有定性时间副词、方式副词、结果补语、介词短语隐现等,事件类型具有组合性。”[5]
Thomas Ernst在《Syntax of Adjuncts》中认为多数修饰语有它们自己的论旨角色要求,有的要求后跟事件句(event),有的要求跟命题,有的要求跟事实,据此列举了一个Fact-event-0bject层级图,简称FEO层级图(>表示先于):[6]
Speech-act>fact>proposition>event>specified event
Thomas Ernst把Fact-event-0bject层级图称为FEO算式。Thomas Ernst研究指出:“各种不同性质的附加语进入句法后可按照FEO层级图使层级由右向左逐级上升转化,比如方式副词roughly属于最右边的特定事件层,表重复的again属于事件层面,表可能的probably属于命题层面,表传闻的clearly属于事实层面。属于某个层面的副词只能在该层面进入句法,不能越级,也不能降级。但附加语进入后能使句法的语义性质发生变化,比如使特定事件变成事件,或使事件变成命题,或使命题变成事实,但不能降级。”[6]所以Thomas Ernst 把Fact-event-0bject层级图称为FEO算式,用此可以计算修饰语的位置。Thomas Ernst的研究较好把修饰语与事件类型结合了起来,使修饰语的层次位置既有句法上的理据,也有语义上的理据,对我们研究方式词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方式词在一个事件中修饰动作行为,是描摹动作行为的方法、方式、状态和动作行为发出者或施动者动作行为时的情态等,与行为动作形成“动作—方式”高层语义关系。方式词作为修饰语,在事件结构中有它自己的位置,按照Thomas Ernst 的Fact-event-0bject层级图属于“FEO算式”的最低层“特定事件层”。这就是方式词在事件句中的位置定位,这为我们从事件语义角度分析方式词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方式词的态度评价
从事件结构看,方式词是与事件相关的词类。当方式词出现在事件结构以后,其语义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从评价理论角度分析,就是说话者/作者对所表征事件所表达出来的态度、级差等评价意义。
态度(Attitudes)作为系统功能语法概念,涉及以下功能项目:同意和不同意(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喜欢和不喜欢(Like and dislike)、肯定和不肯定(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可能和不可能(Possibility and impossibility)、能够和不能够(Ability and inability)、偏爱和优先选择(Prefer⁃ence and unpreference)、意愿和打算(Intentions and pians)、希望和愿望(Hopes and wishes)、表扬和鼓励(Praise and encouragement)、责备和抱怨(Blame and complaint)、冷淡(Indifference)、判断和评价(Judgment and evalution)等等。“情感”和“判断”是态度系统的核心。
(一)方式词的情感评价
“情感”研究一直受到学界重视。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术》中,从修辞的角度,就对语言表达的各种态度意义,进行过系统论述,对象涉及愤怒、轻视、苦难、侮慢、温和、友爱、敌视、恐惧、羞耻、慈善、怜悯、恐怖、嫉妒、羡慕、乐观、勇敢、多疑、胆怯、自私、适中、高贵、奢侈、认真、假冒等等类别。[7]此后,一些学者对“情感”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主要涉及人类情感的基本类型,有的认为恐惧、爱、愤怒是人类的基本情感,有的认为愉悦、痛苦是人类的基本情感,有的认为幸福、愤怒、恐惧、悲伤、厌恶、惊奇、轻蔑、兴趣和害羞是人类的基本情感,有的认为幸福、悲伤、焦虑、愤怒和厌恶是人类的基本情感等等,论述较为全面深入的是Martin,Martin(2000:148-155;2010:208-216)、Martin and White(2005:45-52)将人类的现实情感概括为三个维度:“愉快/不愉快”“安全/不安全”“满意/不满意”。在具体语境中,情感的愉快和不愉快指的是动作行为发出者,或说话者对事件发生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是幸福还是痛苦等;情感的安全和不安全指的是动作行为发出者,或说话者对事件发生内心是否平衡,是否恐惧,内心是否愤怒,是否让人感到意外等;情感的满意和不满意指的是动作行为发出者,或说话者对事件发生内心是赞成还是反对,是鉴赏还是责备,内心是满意还是遗憾等。从宏观层面可把“愉快/不愉快”“安全/不安全”“满意/不满意”这些情感概括为肯定和否定,正面和负面。
在方式词中语义指向施事或受事,具有[+述人][+施事]/[+受事][+人际社会活动]的“情态类”词,都不同程度表达了动作行为发出者或动作行为承受者对事件的情感态度。
1.肯定情感评价
肯定情感评价是指动作行为发出者/作者或动作行为承受者对事件的赞同、高兴、惊奇、欣喜、满意、同情、安慰等情感态度。在方式词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类:
第一,语义指向施事具有[+述人][+施事][+人际社会活动]的“情态类”方式词。这类词有:
毅然安然傲然蔚然悠然嫣然昂然
巍然昭然豁然焕然断然慨然迥然
欣然岿然一心满心决意有意执意
酌量锐意由衷誓死竭诚竭力奋力
通力鼎力大力极力热切奋勇尽力
尽情忘情
这些方式词都是对动作行为发出者或说话者/作者情感态度的肯定、正面表达。
第二,语义既指向施事,也指向动作,具有[+述人] [+施事]/[动作行为][+人际社会活动]的“方式类”“状态类”方式词。这类方式词既是对动作行为方式、状态的描摹,也是对动作行为发出者或说话者/作者情感态度的肯定、正面的表达。具备这些特征的方式词较少,主要有:
联袂联手携手齐心齐声亲自亲笔
亲耳亲口信步婉言严词昂首促膝
凝目凝神健步稳步阔步倾心潜心
挺身翘首高声柔声曼声朗声精心
悉心衷心
这类方式词都是对动作行为发出者或说话者/作者情感态度的肯定、正面表达。
2.否定情感评价
否定情感评价是指动作行为发出者/作者或动作行为承受者对事件的不满、厌烦、忧虑、遗憾、恐惧、愤怒等情感态度。具备这一特征的主要是语义指向施事具有[+述人][+施事][+人际社会活动]的“情态类”方式词和语义既指向施事,也指向动作,具有[+述人] [+施事]/[动作行为][+人际社会活动]的“方式类”“状态类”方式词。这类词有:
凄然颓然黯然贸然怆然愤然
悍然哑然怅然斤斤碌碌岌岌
揣揣喋喋沾沾蠢蠢泛泛草草
白白(活生生)故意成心人为
无故无端纵情蓄意存心恣意
肆意厉声
这些方式词都是对动作行为发出者或说话者/作者情感态度的否定、负面表达。
上面我们描写考察的肯定性情感和否定性情感都是在事件图式中围绕事件元通过方式元,也就是方式词体现出来的,它们都较强烈地表达了说话人/作者或动作行为施事者的情感态度,从而使事件命题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正是部分语义指向施事的方式词的情感评价特性,较好地协调了说话人/作者和听话人的态度,使语言交际顺理进行。
3.语境中方式词情感评价
方式词中“有一些不具有明显评价意义的词,也能参与评价的构成,在语境框架中实现评价意义。”[8]这类方式词在语义上语义指向施事具有[+述人][+施事][+人际社会活动]特点。比如:“亲自、亲口、亲身+①文中上标“+”表示这个词是方式词和区别词兼类,下文相同。、亲眼、亲笔、亲耳、通盘、趁机、乘机、一窝蜂”等词,它们修饰动作行为,语义指向动作行为者或说话者,如果从句法搭配情况无法显示感情态度。我们在北京大学汉语研究中心语料库中以“亲自、通盘、一窝蜂”为例,检索了和他们搭配的动词,仅从句法上方式词和动词搭配情况看,不能很好认定它们具有感情色彩,但如果放到语篇中考察,上面列举的方式词都带有明显的主观感情。“亲自、通盘”在语篇中表达了说话者/作者积极正面的评价,“一窝蜂”则表达了对秩序混乱的反对态度,凸显了不赞成、消极负面的评价。
4.语义韵显示的情感评价
“语义韵是指相同或相似的语义反复与节点词在文本中出现,使整个跨距内弥漫了一种特殊的语义氛围。”[9]一部分语义指向施事的方式词,但从词汇意义角度看不出具有情感特点,但是从这些词语长期使用中形成的搭配层面考察,却显示了具有感情色彩的语义韵,或是积极、褒义语义韵,或是贬义、消极语义韵,或是中兴语义韵。比如:“联名、联手、私自、私下、借端、借故、扼腕、信口”等方式词,仅从词汇意义看不出感性色彩,如果把它们放在大规模语料库中考察其和动词搭配情况,这些词的语义韵就显现出来了。在北京大学汉语研究中心语料库中我们考察了和“携手、借端、信口”搭配的动词情况,基本可以得出以下倾向性结论:“携手”多和带有褒义、积极意义的动词共现,显示出积极倾向的语义韵。“借端、信口”等方式词多和带有贬义、消极意义的动词共现,显示出消极意义倾向的语义韵。这样这些词在交际活动就产生了感情态度,凸显了说话人/作者或动作施事的主观情感。
总之,方式词情感评价意义涉及的是人的主观情绪,包括(一)是否愉快,如是幸福还是痛苦,是反感还是有好感,是开心还是郁闷;(二)是否有安全感,如内心是否平衡,事件的发生是否让人感到意外;(三)是否满意,如匆忙与紧张,投入与分心,鉴赏与兴致,责备与奖掖;(四)是否恐惧,是否孤独等等。一切情绪因素,均属于情感范围。
(二)方式词的判断评价
在汉语词类中一些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具有判断性质。就方式词而言,它是单功能动词前加词,主要表达动作行为的方式、方法、状态以及动作行为主体的情态,这就限制了它的判断特性。但是在大规模语料库考察中,我们发现一小部分方式词具有判断评价功能,不过这种判断评价是在语篇中实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知道方式词是一种意义比较实在的前加词,它的主体部分是由一部分名词、动词、形容词语法化而来,在演化过程中一部分词还带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一些性质,比如,判断评价人际特征等,这些特征已经沉淀积存在它们的语义底层,一旦它们进入合适的语言环境,就会触发这种评价特征浮现出来,为交际者实现交际意图提供选择。所谓方式词的判断评价指的是在语篇中说话人/作者基于一定的社会规约、客观事实、自己的知识经验或现实语境对事件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推断、推测。判断是对事物或行为作出的一般意义上的好坏评价,这种判断、推断、推测特性是通过“是……的”典型判断格式显示出来。可以进入“是……的”格式的方式词有:
故意有意特意随意真心成心初步随意顺便轮流高价高速加倍无故单独专程非法+即兴快速全盘徒然有意识无意识单方面大规模大面积粗线条全方位大批量小批量高速度超常规超负荷超高速+大范围大幅度大规模单方面+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多视角非正常非正规非正式+
例如:
(1)为了打击对手,竞选者故意制造不实言论,“试图恐吓选民”。
(2)在庹本志修路的时候,龚静华也在一边帮忙。看到妻子能够有意识地帮他做事,庹本志更有了力量,“我再苦再累也无所谓,还需要继续坚持修。”
例(1)中说话人之所以判断竞选者制造的是谣言,是基于道德价值标准推理的,因为竞选者是为了达到“恐吓选民”的目的而说的不实之词。例(2)中说话人之所以判断庹本志的妻子帮他做事是有意识的,是在调查现实情况基础上推理出的判断。因为在语篇上文中已告诉读者,庹本志为方便妻子龚静华上下山,多年来一直一人在修“爱情天梯”,而现在妻子也来帮助干活,是为了减轻庹本志负担。
“故意”“有意识”等方式词能表达判断态度,在句法上也有体现。在一个事件句中,可以通过转换,把事件元和施事元变换为主谓句做主语后接“是……的”典型判断格式显示出来,而事件语义基本不变。例如:
(1)′竞选者制造不实言论是故意的。(2)′妻子帮他做事是有意识的。
从上例分析中,我们推理能进入“是……的”格式的方式词具有判断态度,不是基于句法搭配凸显的语义特征,而是在语篇中从说话人/作者角度,基于一定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客观事实对事件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推断、推测。可以说,离开了语篇,这些方式词的判断就失去根基,也就无法体现价值评价了。
在语言交际中,对于说话人/作者或事件的主体来说,不可能对所有事件都亲自参加和经历,一般的情况下,说话人/作者或事件的主体只能根据已有信息的多寡、准确性来推测相关信息,可以说交际在本质上都是建立在推理基础之上的。“使用语言做出判断既可能是非难性的,也可能是赞赏性的,是对人类个体和群体的动作、事迹、言语、信仰、动机等行为的贬抑或褒扬。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社会约束’(Social Sanction),二是‘社会评判’(Social Esteem)。社会约束涉及合法/非法、道德/不道德、礼貌/不礼貌等方面的判断。换言之,人类的行为规则在文明的长河中,已经进入了人们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系统中,或者被认可,或者被排斥,包括宗教、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准则。”[10]113“社会认可指有关社会团体对被评判个体所做出的贬低或赏识评价。这种评价的标准不再是法律、宗教或道德方面的,而是(一)正常性(Normality),如怪异、异己、异常、规约、传统;(二)能力性(Capacity/ Competence),如熟练、天才、渊博、博学、无知、愚蠢、笨蛋、智慧、英明、无能、机敏、鲁钝、健壮、软弱、孱弱;以及(三)可靠性(Tenacity),如勇敢、懦夫、怯懦、坚决、固执、热情、顽固、坚毅、坚定、懒惰、耐心/性方面的。”[10]114无论是社会评判还是社会认可,根据说话人/作者掌握信息的多寡、准确性等等,可将方式词判断评价划分为两种类型:确定性判断和可能性判断。
1.确定性判断
确定性判断指说话人/作者或事件发出者对事件做出的有根据、肯定性的推理。这类方式词有:
故意有意特意真心成心顺便轮流
高价高速加倍无故单独专程非法+
即兴全盘徒然共同+有意识无意识
单方面+多渠道非正常非正规非正式
2.可能性判断
在语言交际中,说话人/作者不可能对所有事件都亲自参加,更多的情况是说话人/作者只能根据相关信息对事件、事实作出主观猜测和可能性推测,但这种主观猜测和可能性推测不是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也是建立在说话人/作者掌握的相关信息基础之上的。这种主观猜测和可能性推测就是可能性判断。这类方式词有:
初步随意大量+快速大规模大面积
粗线条全方位大批量小批量高速度
超常规超负荷超高速+大范围大幅度
大规模单方面+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
多方位多侧面多方面+多视角
经过考察,可以看出方式词具有情感态度和判断态度评价意义,这些情感态度和判断态度,或从正面、肯定角度表达了说话人/作者对事件的赞同、支持、高兴、惊奇、欣喜的主观评价,或从负面、否定的角度表达了说话人/作者对事件的反对、不满、愤怒、恐惧、忧虑、遗憾、厌烦的的主观评价。但需要注意的是方式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判断的主观性程度是不一样的,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程度级差。总体概括,语义指向施事,具有[+述人][+施事][+人际社会活动]的“情态类”方式词表达的情感态度主观性最强;语义既指向施事,也指向动作行为本身,具有[+述人][+施事]/[+动作行为][+人际社会活动]的“状态类”“方式类”方式词表达的情感态度主观性次强;语义指向动作行为本身,具有[+述人][+施事]/ [+动作行为][+人际社会活动]的“状态类”“方式类”方式词表达的情感态度主观性中等;语义指向动作行为本身,具有[+动作行为][+人际社会活动]的“状态类”“方式类”方式词表达的情感态度主观性较弱,说话人/作者的主观态度是经过推理、推测产生的。这样方式词的态度评价就像一个主观链条,从主观性较强,到主观性次强、到主观性中等、到主观性较弱,从而构成一个连续统。
四、方式词的级差评价
对方式词而言,它主要修饰动词,描摹动作行为的方式、方法、状态,是通过强度、数量、频率、顺序、过程、时间、空间等事件元对特定事件进行说明。所以,一部分方式词具有强度、数量、频率、顺序、过程、时间、范围的评价特性。
(一)方式词具有数量级差评价特征
一部分方式词具有[+数量]语义特征。它们是从长度、规模、幅度、范围等层面对事件进行描写说明。经常表达的语义可以看作是对事件结果的判断。这类方式词有:
超额足额多方单方大幅大举悉数
全数全盘通盘批量超远程超负荷
满负荷大规模大面积全方位大批量
小批量超常规超负荷大幅度大规模
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
多视角
(二)方式词具有力度级差评价特征
一部分方式词具有[+力度]的语义特征。[+力度]是指促使动作行为进行的外部力量,又指动作者对动作行为所带的强烈的心理状态。这类方式词多是表示与事件有关的人体器官的活动方式,这些词中的前一个语素是大小、高低、长短、快慢等具有量度变化特征的形容词性语素,这些词的[+力度]差异就是通过这些形容词性语素体现出来的。[11]这一类方式词有:
高声低声曼声朗声好言直言冉冉
缓缓徐徐纷纷巧言婉言从重从轻
从长肆意大声尖声轻声大为大胆
健步徐步阔步拼死大步平步寸步
正步同步纵步纵情从快从缓从简
大肆任情酌量怒目竭力快步偷偷
慢慢渐渐微微鼎力大力极力严词
从速从严从宽赶紧赶快赶忙急忙
急剧徐徐悄悄厉声齐声悄声柔声
稳步疾步奋力通力
(三)方式词具有顺序级差评价特征
一部分方式词具有[+顺序]的语义特征,表示事件的顺序、次序等。表示[+顺序]的方式词有:
挨家挨个轮番依次循序逐个逐步逐级逐一逐日逐年逐条
逐件逐次相继鱼贯陆续一一
轮流交叉交替次第
(四)方式词具有时频级差评价特征
有的方式词具有[+时频]的语义特征。它们主要是对事件重复出现的频率、次数,以及事件所示行为状态持续的时间长短进行说明。它包含着[时点][时段]和[频率]的语义。具有[+时频]特征的方式词有:
连续接连陆续不断一贯按时按期
连日连夜终日终年彻夜逐年逐日
逐月屡次屡屡屡重新连连反复
一再提早抢先超前定时
(五)方式词具有速度级差评价特征
有的方式词具有[+速度]的语义特征。所谓“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个方向上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距离。具有[+速度]的语义特征方式词,表达了不同的速度语义。这类方式词有:
高速+急速全速+火速快速+飞速
低速慢速超速+超高速+高速度
(六)方式词具有范围级差评价特征
有一小部分方式词具有[+范围]的语义特征,是对事件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得说明。这类方式词较少,有以下几个:
全部+局部+全局+整体大范围
考察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方式词在描摹动作行为方式、方法、状态时,通过强度、数量、频率、顺序、过程、时间、范围等事件元对特定事件进行说明。一部分方式词具有强度、数量、频率、顺序、过程、时间、范围的评价特性。在语言交际中,方式词的使用与否,“或强化评价的量,凸显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或弱化评价的量,使评价表达委婉和客观一些,或转化评价的质,变正面评价为负面评价或变负面评价为正面评价。”[12]
五、结语
本文运用评价理论对方式词的评价意义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方式词在事件句中的位置属于“FEO算式”的最低层“特定事件层”。
方式词在一个事件中修饰动作行为,是描摹动作行为的方法、方式、状态和动作行为发出者或施动者动作行为时的情态等,与行为动作形成“动作—方式”高层语义关系。方式词作为修饰语,在事件图式中有它自己的位置,按照Thomas Ernst 的Fact-event-0bject层级图属于“FEO算式”的最低层“特定事件层”。这就是方式词在事件句中的位置定位,这为我们从事件语义角度分析方式词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方式词具有态度评价功能。方式词作为事件层的修饰语,它协商语篇中说话者/作者和潜在听话者/读者的态度,具有态度评价功能。具体表现为方式词有情感态度评价和判断态度评价。
方式词有情感态度评价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方式词具有肯定情感评价特性。通过方式词表达出说话者/作者或动作行为发出者对事件的赞同、高兴、惊奇、欣喜、满意、同情、安慰等情感态度。第二,方式词具有否定情感评价特性。通过方式词表达出说话者/作者或动作行为发出者对事件的不满、厌烦、忧虑、遗憾、恐惧、愤怒等情感态度。第三,方式词在具体语境中蕴含情感评价。第四,方式词通过语义韵显示情感评价。一部分语义指向施事的方式词,单从词汇意义角度看不出具有情感特点,但是从这些词语长期使用中形成的搭配层面考察,却显示了具有感情色彩的语义韵,或是积极、褒义语义韵,或是贬义、消极语义韵,或是中性语义韵。
方式词的判断评价指的是在语篇中说话人/作者基于一定的社会规约、客观事实、自己的知识经验或现实语境对事件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推断、推测。方式词判断态度评价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式词具有确定性判断评价。这种判断是说话人/作者或事件发出者对事件做出的有根据、肯定性的推理。第二,方式词具有可能性判断评价。语言交际中,说话人/作者不可能对所有事件都亲自参加,更多的情况是说话人/作者只能根据相关信息对事件、事实作出主观猜测和可能性推测,这种主观猜测和可能性推测就是可能性判断。无论是方式词的判断评价功能还是可能性判断评价功能,都是在语篇中实现的。
再次,方式词具有级差评价功能。
方式词主要修饰动词,描摹动作行为的方式、方法、状态,是通过强度、数量、频率、顺序、过程、时间、空间等事件元对特定事件进行说明,一部分方式词具有强度、数量、频率、顺序、过程、时间、范围的评价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一部分方式词具有数量级差评价特征。一部分具有[+数量]语义特征方式词从长度、距离、规模、幅度、角度等层面对事件进行描写说明。经常表达的语义可以看作是对事件结果的判断。第二,方式词具有力度级差评价特征。一部分具有[+力度]的语义特征方式词,在事件中从大小、高低、长短、快慢等量度方面描写事件。第三,方式词具有顺序级差评价特征。一部分方式词具有[+顺序]的语义特征,表示事件的顺序、次序等。第四,方式词具有时频级差评价特征。一部分具有[+时频]的语义特征方式词对事件重复出现的频率、次数,以及事件所示行为状态持续的时间长短进行说明。它包含着[时点][时段]和[频率]的语义。第五,方式词具有速度级差评价特征。有的方式词具有[+速度]的语义特征,从速度方面描写事件。第六,方式词具有范围级差评价特征。有一小部分方式词具有[+范围]的语义特征,是对事件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的说明。
参考文献:
[1]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J].外国语,2001(6).
[2]Martin,J.R.&P.R.R.White.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 London &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3]吴平.试论事件语义学的研究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
[4]Davidson,D. The Logical Form of Action Sentences [M]// In N. Rescher (Ed.) The Logic of Decision and Action. 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1967:81-120.
[5]朱怀.事件结构理论的起源与发展[J].外语学刊,2011(6). [6]刘晓林.《附加语的句法》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8(1).
[7]彭宣维.语言与语言学概论—汉语系统功能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2.
[8]陈景元,高佳.现代汉语副词的评价视角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9]卫乃兴.语义韵研究的一般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4).
[10]彭宣维.语言与语言学概论-汉语系统功能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1]张谊生.状词语副词的区别[J].汉语学习,1995(1).
[12]陈景元,高佳.现代汉语副词的评价视角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责任编校刘正花
作者简介:李铁范(1968-),男,河南南阳人,淮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池州学院中文系兼职教授。引言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4D138);安徽省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2ZI⁃IH048);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项目(SK2016SD52);淮北师范大学A类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收稿日期:2016-01-15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83(2016)01-007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