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交通、地域商人与商业老街之发展——以黄山屯溪老街为中心的考察
2016-03-16梁仁志
梁仁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区域交通、地域商人与商业老街之发展——以黄山屯溪老街为中心的考察
梁仁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摘要:“商业街”和“商业老街”的概念应当进行适当区分,或者将“商业街”直接划分为“商业老街”和“现代化商业街”两个部分分别进行研究和规划。商业老街不同于现代化商业街,它是“商业”和“传统”的有机结合,这就决定了商业老街不仅承载着商业功能,还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同时更决定了我们在思考商业老街相关问题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从商业因素的角度来考虑,还应从历史的角度予以观照。黄山屯溪老街的实践表明,商业老街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和历史脉络,如区位交通优势、地域商人的推动等。能否确保商业老街形成和发展的这些历史要素得以延续和维系,是商业老街能否“永葆青春”的关键之所在。这也是今后的商业老街研究者和开发者们应当予以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屯溪老街;商业街;商业老街;交通;商人
商业老街既承载着人们对一个城市繁华过往的美好记忆,也寄托着人们对这个城市未来发展的强烈渴望。由于岁月的无情洗礼,一条条曾经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商业老街渐渐破败不堪,甚至消失。如何挽救甚至让它们重拾辉煌?这是许多人正在思考的问题。
历史上的徽州①大致包括今天安徽省的黄山市、绩溪县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等地。是“执明清商界之牛耳”的徽商的桑梓之邦,也是朱熹、戴震等众多大儒的桑梓之邦,经济富庶,文化繁盛,故而留下了许多富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商业老街。在已评选出的50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中,古徽州就占了4条。②即黄山屯溪老街、歙县渔梁坝、休宁县万安老街和绩溪县龙川水街。中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与推介活动,已进行过四届,共评选出了50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具体名单参见:http://www.zhongguomingjie.com/。因而该地的商业老街颇具典型意义。故本文拟以黄山屯溪老街为中心,对商业老街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反思,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一、商业街和商业老街
商业街与商业老街之间关系密切。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将“渊源的历史”作为商业街六大关键要素之一。[1]刘菲认为:“挖掘商业街的历史文脉,突出其历史文化底蕴,是商业街的品牌要素。忽略甚至在开发中摈弃商业街的传统、历史文脉,商业街就会失去长久发展的底气,也会使城市失去文化个性特征。”[2]赖阳等也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世界著名商业街具备的四大特征之一,指出:“缺少了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基础,商业街就不过是缺少灵魂的集市而已。”[3]可见,历史延续性是商业街的重要特征之一。而那些具有丰富历史底蕴的商业街无疑几乎都是从商业老街发展而来的。
但现在的“商业街”概念不仅包括商业老街,还包括现代化商业街。如李学工认为:“商业街,也称之为商店街,是随着城市发展而自然形成的零售商店集中和聚集的街市。”[4]陈莉等认为:“商业街就是由众多商店、餐饮店、服务店共同组成,按一定结构比例规律排列的商业繁华街道。是城市商业的缩影和精华,是一种多功能、多业种、多业态的商业集合体。”[5]同样是对“商业街”概念的界定,前者的“自然形成”包含了历史延续性,更多地指向商业老街;后者则完全没有涉及历史延续性,显然也可以指那些完全通过政府或房地产商主导而直接开发的崭新的现代化商业街。
对“商业街”概念认识的不统一,或者说“商业街”概念本身对“现代化商业街”和“商业老街”指向的不明晰,导致了以往的研究和开发中,学者和开发者过于强调商业街“商”的属性,多从商业系统构建的角度来讨论或进行规划和建设,而忽视了商业老街的历史延续性。一些专家更直言商业老街姓“商”。而事实上,商业老街不仅姓“商”,还姓“老”,它得有传统的建筑和传统的文化。也就是说,“商业”和“传统”对商业老街来说是缺一不可的,而且它们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认为,应该将“商业老街”独立于“商业街”之外(此时的“商业街”概念仅指现代化商业街),或者将“商业街”分为“现代化商业街”和“商业老街”两个部分,来进行研究和规划。唯有如此,才能廓清“商业街”概念的混乱局面,才能凸显出商业老街的历史延续性和现代化商业街的现代性,从而为商业街和商业老街的研究和发展扫清概念甚至观念上的障碍。
二、商业老街的典型——屯溪老街
屯溪老街是中国商业老街的典型代表。它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的中心地段,全长1220米,其中步行街长895米,占地21.3万平方米。[6]街面建筑大都是前店后坊、前店后仓、前店后住的格局,建筑风格既因袭宋代,又具有鲜明的明清徽派建筑特色:粉墙瓦黛,鳞次栉比的马头墻;雕梁画栋,砖、石、木三雕特色尽显,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具有宋、明、清时代建筑风格的步行商业街,被誉为是“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
屯溪老街的形成距今至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刊行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的《休宁县志》中就有“屯溪街,在县东南三十里”[7]的记载。康熙《休宁县志》载:“屯溪街,东三十里,镇长四里。”[8]表明清朝初年时屯溪老街就已颇具规模。作为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街,它并没有像中国绝大多数老街一样慢慢地衰落下去,而是古建筑保护和商业发展齐头并进,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当地政府和群众就对屯溪老街的古建筑保护、商业和旅游开发等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开始了科学的规划和建设;1995 年3月,老街又被建设部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管理全国唯一的综合试点;①“国家历史文化保护区”并不同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屯溪老街因此试点被很多人误以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属误解。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64660.htm。2009年6月,再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经过一系列努力,屯溪老街已经发展成为徽州特色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和黄山市乃至整个皖南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是名符其实的集商业、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著名的商业老街和皖南地区除黄山、九华山之外最重要的旅游名片之一。
三、区域交通、徽商与屯溪老街之兴盛
那么屯溪老街“老而不朽”、历久弥盛的原因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的深入考察和反思,对于我们全面思考中国传统商业老街的保护问题,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镜鉴意义。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朱自煊就以亲身经历,从“整体保护”和“积极保护”两个方面谈了屯溪老街的保护措施。[9]其后杨钊、吴必虎、章尚正、钱树伟、邵杨、马珂等分别从旅游开发、旅游景观整治、旅游者、旅游城市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资源等不同角度对屯溪老街的保护和开发等问题进行了讨论。②参见杨钊等《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安徽屯溪老街实例研究》(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吴必虎等:《传统商业街区旅游景观整治研究——以安徽屯溪老街为例》(载《规划师》2004年第11期)、章尚正等:《屯溪老街的地脉、文脉、商脉优势及其旅游开发》(载《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钱树伟等:《历史街区旅游者地方依恋对购物行为的影响分析——以屯溪老街为例》(载《资源科学2010年第1期)、邵杨等:《旅游城市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视阈下的屯溪老街发展研究》(载《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马珂等:《基于旅游资源视角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以屯溪老街为例》(载《科技信息》2012年第34期)。
然而上述研究仅集中在古建筑保护、旅游开发等方面,对屯溪老街兴盛的原因并未给出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答案。
现有关于其他商业街研究的成果也多集中在商业、旅游业及城市规划等方面,或者从商业街本身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如冯四清就将商业街分为交通系统、建筑空间系统、商业系统、附属设施系统、绿化景观系统、环境文脉系统和社会空间系统等。[10]李飞则从“基本构成要素的特征”和“绩效特征”两个方面总结出“永葆青春型商业街长期保持的特征”。[11]
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思考商业老街兴衰盛之原因颇具启发意义。但其研究视角多局限于商业街本身的构成要素,且缺乏历史的视角和比较的眼光。由于商业老街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延续性,如果从一个较长的历史脉络,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来把握其兴衰演变之路径,其认识才会更加深刻和科学。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陆路交通尚不发达的时代,水路交通颇为重要,而屯溪恰处于新安江、横江、率水河三江汇流之处,是一个优越的水埠码头,俗话说:“屯溪美,屯溪美,一半是街,一半是水。”遂成为徽州乃至皖南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商业随之兴盛。由于商业的推动,紧靠码头的地方街市遂渐渐形成,并在宋代就已初具规模,屯溪老街开始诞生。到了明代,屯溪已经发展成为颇有影响的“一邑总市”,清代更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务都会”,近代人刘锦藻也说:“屯溪镇为茶市聚处,东下杭州,西达九江,北至芜湖,每岁输出可百万箱,而祁门红茶尤著。”[12]故而从宋开始直至近代,屯溪老街不断发展,终至“市面为徽地之冠”。[13]
近代以降,陆路交通开始迅速发展,传统的水路交通风光不再。然而屯溪的交通优势却并未丧失,这得益于其陆路交通的迅速发展,并进而成为“皖南公路网之中心点”。如1930年代京粤铁路所经过的安徽地区,“论交通,北段以芜湖为重心,南段以屯溪为重心”。[14]1935年时,屯溪已通车者有“芜屯汽车路,由屯溪达芜湖;屯景汽车路,由屯溪经万安、休宁、界首、黟县、祁门,以达江西之景德镇。境内长三十七公里,业已完成;屯淳汽车路,由屯溪循芜屯路至歙县,转徽杭路之本埠起,经深渡、街口至浙江之淳昌,皖段长三七公里,各项工程,均已完竣,通行车运;殷屯汽车路,自屯溪起经太平、石埭、青阳、大通、贵池,至殷家汇,长二八零公里,为联络安庆至徽属之惟一干线,现全部工程,大致就绪。”[15]61-62故而民国《安徽概览》中说屯溪“位于新安江上游率水北岸,为皖南第一巨镇。新安水运以此为中心,下达杭州,公路为省屯,芜屯,屯婺,徽杭各路交叉点,市面甚盛,徽属所产之茶,十之八集中于此,销行上海及各埠,外人称‘屯溪茶’”。[16]民国人贾宏宇说:“屯溪镇为皖南第一巨镇,新安江水运以此为中心,近年公路四通八达,商业称盛,俗有‘小上海’之称。徽属货物出纳,以杭州为尾阊,沪宁为归宿,尤以茶叶,十分之八,集中于此,由新安江运至杭州,销行上海。市内往昔茶庄、茶号特多,抗战而还,工业内迁,工厂林立,商业极盛,形成东南唯一工商集中之场。”[17]
到了20世纪30、40年代,因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和行政机关内迁,又进一步推动了屯溪的商业发展。“抗战以来,(屯溪)又未受戎马摧残,故沪杭一带富商大贾,多蝟集其间,工商业因益臻繁盛,为皖南之经济中心。省府更因大江为敌寇阻隔,设皖南行署于此,以就近指挥监督皖南行政。”[16]当时的安徽省厘税局、盐公堂、商会等商业机构均设在屯溪。此时的屯溪已是“工厂林立,货物咸集”。[17]廖清心在《游屯溪登白岳》中就描绘到:“屯溪地处新安江上游,江面广阔,船只比别处泊得多,公路四通八达,杭州、徽州、绩溪、祁门,都有公路构通。市区占地很广,附近还包括了柏树,大桥对面的上下黎阳,对江的阳湖,十里之内又有高枧、隆阜、梅林、柏山等等大村落,交通便利。因此自然而然成为景德镇瓷器、祁门红茶、徽州砚墨、沪杭一带洋广杂货,以及上江一带土产如木材、桐油、柏油之类的集散地。土产毛峰绿茶和祁门红茶齐名,并称‘祁红屯绿’。抗战期间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和皖南行署都搬来了,人口繁密,最盛时期十里方圆之内合计在十万以上。那时街上新屋林立,行人骈肩,成为东南区经济政治交通的枢纽。”[18]
安徽省民政厅在《安徽省芜屯公路沿线经济概况》一文中说:屯溪“昔以有新安江帆航之便,近复为皖南公路之枢纽,因交通之便利,遂致繁荣,不特为徽属首镇,亦为皖南茶之中心。”[15]63新中国成立至今,屯溪在皖南地区的区位交通优势地位始终得以保持,故而为屯溪商业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保证,也进而确保了屯溪老街的兴盛。
再从比较的眼光反观同在古徽州地区、位于练江边上的的歙县渔梁镇渔梁老街。在水运时代,徽州的交通运输主要沿练江从渔梁镇启程,入新安江直达杭州等地,所以当时的渔梁老街商业繁荣盛极一时,号称“徽商之源”“江南第一水街”。与老街相依的水运设施渔梁坝也因而名噪四方。但进入陆路交通时代以后,连江水运渐渐没落,渔梁镇的陆路交通却未能及时发展起来,渔梁老街的物资集散功能不断丧失,商业遂一落千丈。今天的渔梁老街空留破败的古商铺和古民居,再也不见熙熙攘攘的商业繁忙景象,只能偶尔瞥见形单影只的游客匆匆而过。
除了区位交通优势外,徽商对屯溪老街的不断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元末明初之时,就有婺源、歙县的徽商为方便土特产和食盐中转,在率水、横江汇聚为渐江的三江口附近建立栈房,屯聚货物。当时的一名徽商程雄宗还在屯溪老街兴建了47所店铺,为屯溪老街规模之奠定贡献颇大。清朝初年的老街已“镇长四里”。到了清末,屯溪茶商迅速崛起,茶号林立。如婺源茶商,“婺人经营商业,以茶号占多数。全邑营红绿茶号,大小约三百余家。其中分内外两帮,内帮则在本邑开设茶号,外帮则在屯溪……设庄办茶。”[19]老街的规模又得到不断扩展,形成了后来的局面。建国以后直至今天,屯溪老街上最著名的传统店铺仍是徽商在经营,或者是徽商店铺的延续,这些店铺也成了今天屯溪老街最显著的商业特色和老街上徽州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可见,“昔以有新安江帆航之便,近复为皖南公路之枢纽”,从水路到陆路区位交通优势的始终保持,是屯溪商业和屯溪老街永续繁荣的重要法宝;徽商则将屯溪的区位交通优势直接转化为商业发展的动力,是屯溪老街兴起和发展最直接的推动者。
在中国为数众多的商业街中,商业老街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商业老街不同于现代化商业街,它是“商业”和“传统”的有机结合,这就决定了商业老街不仅承载着商业功能,还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同时更决定了我们在思考商业老街相关问题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从商业因素的角度来考虑,还应从历史的角度予以观照。商业老街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和历史脉络,如区位交通优势、地域商人的推动等。能否确保商业老街形成和发展的这些历史要素得以延续和维系,是商业老街能否“永葆青春”的关键之所在。这也是今后的商业老街研究者和开发者们应当予以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仲进.麦肯锡再造南京路[J].商务周刊,2002(6):53.
[2]刘菲.国外著名商业街比较与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3]赖阳,黄爱光.世界著名商业街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3(7).
[4]李学工.商业街发展趋势与消费者行为分析[J].商业经济文萃,2003(4).
[5]陈莉,张光忠.商业街建设的战略、战术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6).
[6]杨钊,陆林,王莉.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安徽屯溪老街实例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5).
[7]弘治休宁县志:卷5镇市[O].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8]康熙休宁县志:卷1方舆·坊市[Z]∥中国地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九〇号·安徽省休宁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9]朱自煊.屯溪老街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规划[J].城市规划,1987(1):21-25、42.
[10]冯四清.商业街评价体系的构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2).
[11]李飞.商业街缘何“老而不朽”?——一个永葆青春型商业街形成机理的研究框架[C]∥中国商业史学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零售研究中心编:第九届中国零售论坛暨中国商业老街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会议交流资料汇编.2013.
[12]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13舆地考九[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13]各省教育汇志·安徽[J].东方杂志,1907(2).
[14]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京粤线安徽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M].1930.
[15]安徽省芜屯公路沿线经济概况[J].安徽政务月刊,1935(6). [16]民国安徽概览[O].民国三十三年(1944)铅印本:21.
[17]贾宏宇.乡土地理——皖南徽属五县[J].安徽政治,1945 (2、3期合刊).
[18]廖清心.游屯溪登白岳[J].旅行杂志,1949(2).
[19]婺源茶业之概观[J].工商半月刊,1929(9-12期合刊).
责任编校金秋
作者简介:梁仁志(1980-),男,安徽长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六百年徽商资料整理与研究”(13&ZD088)
收稿日期:2015-12-12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83(2016)01-002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