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护士发生职业倦怠高危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6-03-15张冰
张 冰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ICU护士发生职业倦怠高危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张冰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摘要:目的探究ICU护士发生职业倦怠的高危因素以及相关对策。方法选择本院400例ICU护士做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护士一般情况调查表、护士职业倦怠问卷、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与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影响ICU护士发生职业倦怠的高危因素。结果根据职业倦怠量表(MBI), 400例ICU护士发生轻度倦怠169例(42.3%),中度倦怠117例(29.3%), 重度倦怠14例(3.5%),未发生倦怠100例(25.0%), 总体倦怠发生率为75.0%。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最高学历等因素对ICU护士是否发生职业倦怠影响较小。家庭交流状况、护龄、倒班状况、专业知识培训、心理素质训练、沟通训练、身体健康以及投诉状况是影响ICU护士发生职业倦怠的高危因素。经Logistic回归逐步分析可知,专业知识训练对ICU护士是否发生职业倦怠影响最大(OR=6.213), 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家庭交流状况较差、家庭交流状况较差、未参加心理素质训练、护龄、夜班多、未参加沟通训练、被投诉影响最小(OR=2.473)。结论家庭交流状况、护龄、倒班状况、专业知识培训、心理素质训练、沟通训练、身体健康以及投诉状况等均是影响ICU护士发生职业倦怠的高危因素。医院管理者通过加强护患沟通能力并积极进行心理培训等对策,能够显著缓解ICU护士的职业倦怠的状况。
关键词:ICU护士; 职业倦怠; 高危因素; 对策
重症监护病房是医疗护理专业发展、医院管理体制改进等科学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ICU护士在重症监护病房肩负着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使命。但是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心理素质较低、护士工作满意度低等造成ICU护士身心疲惫, 导致压抑、冷漠态度、工作效率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等职业倦怠症状的发生[1]。近几年来,随着护患关系的不断恶化,护士群体尤其是ICU护士的职业倦怠现象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此,分析ICU护士发生职业倦怠的高危因素以及相关对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社会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400例ICU护士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例,女378例,年龄22~42岁,平均(30.50±1.50)岁;工作年限1~16年,平均(5.5±1.5)年;文化程度:中专144例,大专/高职164例,本科及以上92例。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① 取得护士执照的护士; ② 在ICU工作1年以上; ③ 年龄18岁以上。排除护士长及因外出进修、学习、休假等原因不在岗的护士和不愿参加本研究的护士。
1.2调查方法
对400例ICU护士进行一般情况调查表、职业倦怠问卷、工作压力源量表与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等调查研究,研究ICU护士发生职业倦怠的高危因素。进行护士一般情况调查,包含护士的年龄、性别、民族、学历、婚姻状况、护龄等内容;护士职业倦怠问卷由22个条目组成,分为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3个维度,即情绪衰竭≥27分,去人格化≥8分,个人成就感≤24分为临界值;职业倦怠3个维度中任一维度得分超过或低于临界值界定为轻度倦怠,2个维度得分超过或低于临界值界定为中度倦怠,3个维度得分均超过或低于临界值界定为重度倦怠[2]。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共10个项,范围1~4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采用李小妹等研究的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由35个条目组成,采用1~4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明引起压力的程度越大。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如果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t检验,如果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性分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则采用卡方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ICU护士职业倦怠检出总体状况分析
根据职业倦怠量表(MBI), 400例ICU护士发生轻度倦怠169例(42.3%), 中度倦怠117例(29.3%), 重度倦怠14例(3.5%), 总体倦怠发生率为75.0%, 未发生倦怠100例(25.0%)。
2.2影响ICU护士发生职业倦怠的单因素分析
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最高学历等因素对ICU护士是否发生职业倦怠影响较小;家庭交流状况、护龄、倒班状况、专业知识培训、心理素质训练、沟通训练、身体健康以及投诉状况是影响ICU护士发生职业倦怠的高危因素。见表1。
表1 影响ICU护士发生职业倦怠的单因素分析[n(%)]
与倦怠组比较, *P<0.05。
2.3影响ICU护士发生职业倦怠的多因素分析
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专业知识训练对ICU护士是否发生职业倦怠影响最大(OR=6.213), 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家庭交流状况较差、家庭交流状况较差、未参加心理素质训练、护龄、夜班多、未参加沟通训练、被投诉影响最小(OR=2.473)。见表2 。
表2 影响ICU护士发生职业倦怠的多因素分析
3讨论
护士是医院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主体,由于其工作的服务性、高风险性及高要求、高付出和低回报等特点决定了护士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之一[3]。护士作为健康照顾服务的提供者,经常要面对患者、家属、医生以及其他健康工作者,具有工作强度高、节奏快、情绪波动大等特点,容易造成护士身心疲惫,进而出现职业倦怠的症状,这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疾病的治疗与预后。国内外研究已经证实职业倦怠在护士群体中的发生率较高。谭朝霞等[4]研究表明,超过50%的ICU护士存在职业倦怠感。张红辉等[5-7]研究发现,217名ICU护士中,检出职业倦怠127名(59.07%)。因此,研究ICU护士发生职业倦怠高危因素,采用相应的对策,缓解护士的职业倦怠状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职业倦怠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Maslach等[8-9]进一步完善了职业倦怠的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由于长期遭受到情绪和人际关系紧张源而产生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成就感降低等症状。定义包括3个维度,即情绪衰竭、去人格化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国外已有多种测量工具,其中影响最大、应用最多的是MBI的系列问卷。本文采用职业倦怠量表分析发现,400例ICU护士中,有300例护士产生职业倦怠,比例为75%,其中轻度倦怠169例,中度倦怠117例,重度倦怠14例,与国内作者研究[10-11]结论基本一致。通过对400例ICU护士进行护士一般情况调查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与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调查,发现家庭交流状况、护龄、倒班状况、专业知识培训、心理素质训练、沟通训练、身体健康以及投诉状况是影响ICU护士发生职业倦怠的高危因素。例如,当ICU护士的家庭交流状况较差时,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增加了护士的精神压力,增加了发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ICU护士上班时间无规律性,实行三班倒,晚夜班需要人员多,又随时处于待命状态,经常加班加点,影响了人体正常休息,易产生生理上的倦怠[12-13]。护龄短的护士,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沟通能力不足,面对各种问题不知如何解决、面对,精神压力增大,进而增加发生职业倦怠的危险性。因此,采用积极有效的对策,缓解ICU护士的职业倦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首先,医院管理者重视培养ICU护士的综合能力,比如专业知识能力、排解压力能力、沟通能力,让ICU护士在各个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14-15]。然后,保证ICU护士人数的充足,合理安排ICU护士的休息时间,减轻工作压力[16-17]。其次,加强医护的合作,ICU护士遇到问题时应向医生请教,了解医师对工作的要求,获得有用的信息,使自己做到心中有数,增强自信心。最后,大力宣扬ICU护士教育,详细讲解ICU护士的工作特点,以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理解与支持[18]。
综上所述,ICU护士发生职业倦怠的比例较高,达到75.0%。家庭交流状况、护龄、倒班状况、专业知识培训、心理素质训练、沟通训练、身体健康以及投诉状况等均是影响ICU护士发生职业倦怠的高危因素[19-20]。医院管理者通过加强护患沟通能力、积极进行心理培训等对策,能够显著缓解ICU护士的职业倦怠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李丽, 阮洪, 姜虹, 等. 上海市5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ICU护士职业倦怠影响因素探讨[J]. 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3(11): 48.
[2]莫喜萍, 韦林燕. 护士倦怠的影响因素与干预现状[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21): 100.
[3]王艳丽. ICU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24): 248.
[4]谭朝霞, 邹颢宇, 刘怡素, 等. ICU护士职业倦怠及其与离职意愿的相关性调查[J]. 海南医学, 2014, 25(11): 1695.
[5]张红辉, 刘怡素, 何国平, 等. 长沙市省级综合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管理杂志, 2013, 13(4): 229.
[6]温韬雪. 护士职业倦怠干预现状[J]. 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3(1): 108.
[7]代亚丽, 吴静, 刘婷婷. 新疆地区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倦怠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8): 538.
[8]魏丽, 方晓琴. 基层医院ICU护士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 全科护理, 2014, 12(13): 1221.
[9]章志伟, 王霞, 王建宁, 等. 重症监护室护士道德困境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4, 34(7): 1073.
[10]朱龙凤.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J]. 全科护理, 2009, 7(29): 2712.
[11]杨秀芳, 江萍. 护士工作倦怠相关因素及对策研究进展[J]. 医学信息, 2013, (26): 640.
[12]宁秀兰, 左明辉. ICU护士职业倦怠组织干预与自我调节[J]. 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2): 54.
[13]刘兆林. ICU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心理医生: 下半月版, 2012, (4): 366.
[14]栾志燕. ICU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D]. 济南: 山东大学, 2014: 15.
[15]张慧, 许翠萍, 程彦伶, 等.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同情心疲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研究, 2014, (26): 3242.
[16]江萍, 赵春芳, 韩兰萍, 等. 本院护士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及相关对策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15): 78.
[17]周荣慧. 北京市城区综合性医院护士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D]. 北京: 首都医科大学, 2006: 19.
[18]张慧. ICU护士同情心疲乏与职业认同的调查研究[D]. 济南: 山东大学, 2014: 27.
[19]刘亚莉, 贺纳斯, 向月应, 等. 空军特勤机构护士职业倦怠状况调查[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5, 35(8): 610.
[20]瞿伟, 谷珊珊. 军队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与情绪劳动、工作角色特征相关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 35(3): 264.
Risk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CU nurses with occupational burnout
ZHANG Bing
(ICU,PingdingshanSecondPeople'sHospital,Pingdingshan,Henan, 467000)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ICU nurseS WITH occupational burnout. MethodsA total of 400 ICU nurses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common conditions of nurses, nurse burnout questionnaire, Nurses Working Pressure Scale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 questionnair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occupational burnout for ICU nurses. ResultsAccording Burnout Inventory (MBI), out of 400 ICU nurses, there were 169 cases (42.3%)with mild burnout, 117 cases (29.3%)with moderate burnout, 14 cases(3.5%)with severe fatigue, and 100 cases without burnout (25.0%), with the overall occurrence of 75.0%.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sex, age, marital status, highest level of education and other factors has less influence on ICU nurse burnout. Household communication, professional year, psychological training, communication training, health status and complaint of ICU nurses were risk factors of occupa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greatest impact was training expertise (OR=6.213), and poor physical health, poor families exchange, absence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and complaint had minimal effect (OR=2.473). ConclusionHome exchange status, care time, shift status, professional training, psychological training, communication and training, health and complaints are the risk factors for ICU nurses with occupational burnout. Hospital managers can strengthen the capacity of nurse-patient communication to significantly alleviate burnout situation of ICU nurses.
KEYWORDS:ICU nurses; occupational burnout; risk factors; countermeasures
收稿日期:2015-08-19
中图分类号:R 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02-089-04
DOI:10.7619/jcmp.20160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