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120例护理体会
2016-03-15崔雪梅
崔雪梅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120例护理体会
崔雪梅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摘要:目的探究临床护理对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老年脑梗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将120例行传统药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常规组采用传统溶栓护理办法对待脑梗患者,综合组采取综合优质护理手段处理急性脑梗症状。通过相关评分及治疗效果观察,判断出更有利于推动内科工作的理想护理方法。结果综合组脑梗患者总体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常规组(7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患者入院治疗前的NIHSS和Barthel评分差异并不大,然而在治疗后1 d、7 d及2周后的评分方面,综合组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但2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优质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建议临床上广泛采用优质护理干预老年脑梗患者的治疗。
关键词:静脉溶栓法; 脑梗死; 优质护理
急性脑梗死是由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而导致的脑血管供血异常、人体神经功能障碍, 进而影响到患者肢体、语言等能力表达的常见内科危重病症[1-2]。由于脑梗的病情进展迅速且临床病死率极高,现已成为威胁中国老年群体身心健康的主要心血管疾病。老年脑梗患者的早期治疗可有效恢复脑部供血,而高效合理的护理措施能促进患者康复[3-5],本研究通过对120例经静脉溶栓治疗处理后的老年脑梗患者分别实施常规临床护理和综合优质护理,探讨护理治疗的重要性及其对脑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将2012年5月—2015年3月到本院就医问诊的120例被诊断患有急性脑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每组各60例患者。常规组和综合组患者均在62~86岁,平均(74.3±5.6)岁;从脑梗发作至护理治疗前均为0.5~11 h, 平均(4.7±3.9) h; 所有患者均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饮水呛咳等临床表现且所有患者经辅助检查均符合急性脑梗的诊断标准。常规组患者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的发生例数分别为31、20和9例,而综合组患者上述类型的发生例数统计为32、19和9例。综合组和常规组患者在年龄、脑梗类型、脑梗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及发作时长上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患者的临床表现均符合脑梗诊断标准; CT等辅助检查排除有脑出血者;脑梗发作至入院时间在6 h内且没有出现意识障碍;近6个月内没有进行过严重外伤相关手术且无脑梗死或心绞痛发作的;没有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对本研究中的相关药物无过敏或禁忌证的;对有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需停用2周以上。
1.3方法
1.3.1治疗及护理方法:2组患者经过药物及静脉溶栓治疗处理后,常规组采用传统溶栓护理办法对待脑梗患者,而综合组患者采取综合优质护理手段处理急性脑梗症状。患者脑梗病症发作入院后均进行心电图等常规检测,2组脑梗患者分别给予阿司匹林、一定浓度甘露醇等药物进行脑循环改善及脑动力恢复治疗,除此之外,在上述药物基础上再执行30 min内静脉滴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6-7]。传统护理是护理人员依据临床医师治疗脑梗患者的处理经验及相关医嘱进行常规溶栓护理,而采用综合优质护理手段的综合组是由专业医护人员成立的治疗小组,根据患者自身及病情进展情况而设立的详尽护理流程,护理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流程中所要求的相关操作,全方位为脑梗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本院护士长对最后疗效及诊断评分进行归纳统计,判断护理干预治疗对脑梗患者的预后影响情况。
1.3.2综合优质护理:对老年脑梗患者实施相应对症治疗前,医护人员有责任向其介绍病情进展、脑梗治疗手段及治疗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可能性,同时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及入院宣教,以提高患者依从性,减轻脑梗患者恐惧、压抑及烦躁心理,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内科治疗工作。在医师会诊确定治疗方案后,护理工作者应尽快采集脑梗患者血液样本,送检化验;同时密切观察并记录脑梗患者的生命体征,时刻监测其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曲线变化;迅速在老年脑梗患者前臂处建立2条静脉通路,使护理工作者安全有效地遵医嘱给予脑梗患者相应治疗药物;另外,脑梗临床治疗过程中,需常备吸痰器、输液泵、呼吸机及常见抢救工具,以便必要时协助医生对危重脑梗患者进行抢救;通知影像室工作人员对脑梗患者实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判断颅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8-10]。入院时,护理工作者应向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病史、过敏史及药物禁忌等情况,及时做好记录反馈给主治医师。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带领脑梗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脑梗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期间,护理工作人员将rt-PA粉剂溶于生理盐水中,先给予静脉推入10 min,再将剩余混合溶液持续静滴1 h,最后给予脱水剂、降压药、降糖剂等进行药物治疗[11-12]。密切观察脑梗患者输液后病情进展情况,检查患者是否出现颅内压过高、脑出血或脑水肿情况,若发现有严重用药不良反应或急危并发症产生时,要立刻通知并协助主治医师进行抢救[13-14]。静脉溶栓治疗结束后,护理工作人员协助老年脑梗患者进行翻身、坐起、四肢伸展等较为简单的床上活动,约1星期后搀扶患者下地活动。活动量需循序渐进,不要过于频繁使脑梗患者劳累。溶栓治疗后饮食方面,多采用高营养、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烟酒及辛辣食物。此外,医护人员需为脑梗患者及时制定肢体康复训练计划,嘱患者按时服药和定期到院复查。
1.4观察指标
1.4.1NIHSS评分:通过脑梗患者的意识、眼球运动及视野范围情况、面瘫表现、上下肢运动状况、感觉、语言等方面,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SS要求方法对脑梗患者进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
1.4.2Barthel指数:根据Barthel指数评定内容对2组脑梗患者进行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最高分值为100)。若评分所得分值超过60而不足100者,提示可自行独立完成部分日常简单操作,效果评定为“良”;若分值处于41~59分者,表示需要借助帮忙才能保障日常生活顺利进行,效果判定为“中”;若评分后分值不足40者,说明有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1.4.3护理后疗效判断:若NIHSS评分减少超过45%、Barthel评分大于75分,脑梗患者的肢体活动、语言及感觉恢复良好,则说明脑梗患者治疗效果显著;若NIHSS减少程度处于18%~44%、Barthel评分在50~74分者,则表示治疗有效;若NIHSS减少程度不足17%而Barthel评分少于50分者,提示脑梗患者治疗无效。总体有效率=效果显著率+治疗有效率。
2结果
2.1护理后疗效比较
表1 临床疗效情况比较[n(%)]
与常规组比较,*P<0.05。
2.2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
由表2各项评分数据可知,2组在入院治疗前的NIHSS和Barthel评分差异不大(P>0.05),但综合组患者在治疗后1 d、7 d及2周后的评分情况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分
与常规组比较,*P<0.05。
2.3不良反应比较
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2组成员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综合组出现4例(伴心律失常1例、轻度上消化道出血2例、牙龈出血1例),常规组出现6例(伴心律失常3例、伴心衰1例、轻度上消化道出血2例),数据分析显示,2组间并发症发生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又称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而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临床方法,此法可有效恢复患者脑血管灌注量,大大减少脑组织缺血坏死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15-16]。静脉溶栓常需在脑梗患者发病6 h内进行,所以医师护士之间相互配合为患者赢取宝贵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称,不当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会导致脑梗死病死率升高。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配合严谨的护理措施是取得高治愈率的必要保障[17-18]。
临床常规护理多为1名住院护士独立制定并完成整个护理操作流程,由于时间、精力等因素,妨碍了为脑梗患者提供高效且标准的护理措施。综合优质护理是由专业医护人员针对某一位脑梗患者病情发展而制定的标准化护理流程,并合理分配多名护理工作者同时进行多项操作。经本研究实践可知,经优质护理干预的综合组,其脑梗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采用临床传统护理的常规组,而且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综合组患者的预后及恢复情况要好于常规组脑梗患者,提示优质护理可有效提高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同时保障其有序、安全实施。此外,综合优质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脑梗患者不良后果的风险,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提高了大众对脑梗治疗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秀容, 舒亚梅.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护理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10): 315.
[2]蔡怡. 优化护理流程对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33(2): 312.
[3]崔莉. 细节优质护理对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的疗效及生活治疗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12): 2806.
[4]Doijiri R, Yokota C, Suzuki R, et al. Intravenous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hrombolysi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due to middle 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J].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2, 21(8): 7.
[5]王萍, 王思杰. 细节化优质护理对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10): 11.
[6]吴建萍, 曹东, 刘琳, 等. 护理干预对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5): 116.
[7]杨娜, 刘翠红.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研究[J].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36): 19.
[8]邓红星. 溶栓和抗凝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2): 17.
[9]宗强.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 陕西医学杂志, 2014, 43(4): 416.
[10]徐晨辉. 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17): 92.
[11]李贵琴, 任春晖. 卒中后抑郁患病率与NIHSS、BI和MMSE评分关系的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30): 3339.
[12]刘汉娥.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栓塞治疗的临床护理体会[J]. 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32): 83.
[13]何照敏. 重组组织型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7): 132.
[14]郑天衡, 郝俊杰, 高建, 等. 高龄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4(11): 1182.
[15]张国鲁, 张微微, 黄永华, 等.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 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 2012, 14(5): 507.
[16]孙伟燕, 叶丽敏, 吴远聪, 等. 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J]. 护理与康复, 2015, 14(5): 446.
[17]宗强.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 陕西医学杂志, 2014, 43(4): 416.
[18]张海荣.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护理体会[J]. 工企医刊, 2014, 27(6): 1118.
Nursing experience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n the treatment of 120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UI xuemei
(TheFirstHospitalAffiliatedtoHebeiNorthCollege,Zhangjiakou,Hebei, 075000)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linical nursing on efficacy and prognosi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therapy. MethodsA total of 120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cepting traditional medicines combined with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therap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ventional group and integrated group. The conventional group used traditional thrombolysis treatment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nursing was implemented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deal medical nursing methods were explored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treatment-related scores to promote the work of internal medicine. Results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93.33%) in the integrate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76.67%) (P<0.05). NIHSS and Barthel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dmission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score on the first day, seventh days and the second week after treatment was higher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complications (P>0.05). Conclusion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integrated group i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and high-qual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is recommended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KEYWORDS: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nfarction; quality nursing
收稿日期:2015-10-12
中图分类号:R 47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02-008-03
DOI:10.7619/jcmp.2016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