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说《洛丽塔》中的主要艺术特征
2016-03-15陈均敏戴玉竹
陈均敏 戴玉竹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文学评论】
浅析小说《洛丽塔》中的主要艺术特征
陈均敏 戴玉竹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俄裔美籍作家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是20世纪杰出的小说家、批评家、翻译家、诗人及鳞翅类昆虫学家。《洛丽塔》是其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作者结合自身独特的生活经历,融合多种唯美新奇的艺术手法,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小说不是诗,却一切皆在诗的高度之上。本文从小说的主要艺术特征出发,试探析纳博科夫在充满诗意的笔下设计出的精美绚丽的艺术殿堂。
《洛丽塔》;诗;散文化;狂欢化;戏仿
《洛丽塔》这部小说描写一位中年男子亨伯特与12岁青涩少女洛丽塔的畸形爱情故事。小说中充斥着伦理争议与情感纠葛,纳博科夫通过华丽的词汇与另类、富有情感的夸张比喻表达自己的文学观念,使小说处处弥漫着诗意的幻想和梦境般的情乱神迷,以此打造他所追求的精致富丽的精神世界。[1]本文从散文化描写、狂欢化叙述、戏仿三方面分析小说《洛丽塔》的艺术特征。
一、散文化描写
小说开篇就以散文的形式向我们展现青春靓丽的洛丽塔:“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在清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身高四尺十寸。穿上宽松裤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丽。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雷斯。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2]句子带有诗的韵味,给我们展示的不仅是洛丽塔的美,更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洛丽塔那种痴迷的爱慕之情。句子简洁优美却韵味十足,让人震撼。
纳博科夫的语言优雅且充满诗意,富有情感的流动。小说中有一段描写亨伯特在与洛丽塔打网球时的心理活动:“我的洛丽塔开始发球时,她总是先抬高自己微弯的右膝并背衬着阳光让两脚与腋窝之间,光滑手臂与向后旋开的球拍间,使自己充满生命力的平衡姿态瞬间展现,就是为了使金鞭落在球上的‘叭叭’声回响不绝。”[3]作者运用丰富的色彩表现力,通过色彩及声音等意象表达亨伯特对洛丽塔如梦幻般的邪恶情欲。将光与闪烁的影子和她散文般的节拍与精确手法和谐地搭配结合,不单丰富读者视觉想象力,更能刺激读者每个感官。
即使是亨伯特与洛丽塔一起在美国四处旅行的途中,纳博科夫仍没忘记在描写沿途风光时使用充满诗意的散文语言:“远方与近处的山还有那从来没有人攀登过的以及即将有人生活的瑰丽山岗东南方向的山脉。随着一座座峰峦的远去与高度逐渐的降低,披着白色纹理的灰色石头巨像和严酷而无情的峰峦蓦然出现在公路转弯处”,“在那已耕种过的田野以及那整齐摆放的儿童玩具般的房屋的尽头,总是布满一片片绚丽的美好景色,雾霭中低矮的银灰色的太阳用那温暖的、剥了皮的桃子般的色彩,将与远处那情意绵绵的薄雾融在一起的那片鸽灰色云层的上部边缘染红”[4]。这些多彩多姿的风景与充满活力的人群以及华丽且神奇的建筑,在作者纳博科夫鲜活的语词、震撼人心的比喻下闪烁着诗意的光芒,产生一种令人向往的力量。
二、狂欢化叙述
狂欢化诗学是前苏联文学评论家巴赫金重要的文学理论之一。他认为:“狂欢时人与人形成了新型的相互关系……人的行为和语言甚至姿态,从非狂欢时的等级地位中解救出来,不再受生活中种种的约束。”[5]小说主人公亨伯特的情色欲望是不可压制的,它喷薄而出,肆意狂欢,是酒神精神迷乱忘我的狂热再现。
由于年少时一次短暂的苦恋,使得亨伯特一直痴迷9到14岁清新稚气的“小仙女”。他期望能在少女身上找到前女友安娜贝尔的影子。他一直在寻找,直至洛丽塔——这个性感女孩出现,才暂时将他解救出来。为了能一直与洛丽塔亲近,他甚至“不择手段”地成为其母亲黑兹太太的丈夫。当黑兹太太发现真相后悲愤不已,下决心让他们永不相见,却意外丧命于车祸中。此后,为躲避世俗目光,亨伯特开着车带着洛丽塔离开了奎营地并开始了时长一年多的全美自驾行,并在辗转的汽车旅馆中一次又一次对年幼的洛丽塔施展罪恶情欲。
旅行回来后,亨伯特选择在比尔兹利安顿下来,并让洛丽塔在当地的私立贵族走读学校就读。亨伯特不仅承担起父亲的责任,教导督促她学习,还承担起母亲的责任,照顾其生活起居。洛丽塔渐渐明白自己处于“软性监禁”的境地,她利用自己的身体成功“说服”亨伯特增加每周零花钱的数额以伺机逃脱。意图被亨伯特识破后,在一顿争吵打骂后洛丽塔决定与亨伯特再旅行一次。
然而,在第二次旅行中,剧作家奎尔蒂秘密跟踪他们,并成功帮助洛丽塔逃离。三年以后,亨伯特收到了已为人妇的洛丽塔的求救信,前往探望后并留下一大笔金钱。这次探访让亨伯特得知了事情的真相,怒火中烧的亨伯特枪杀了奎尔蒂,并在狱中写下了《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而洛丽塔却在圣诞夜死于难产。
奎尔蒂只是伤了洛丽塔的心,而亨伯特却是毁了洛丽塔一生的那个“恶魔”。亨伯特由最开始近乎疯狂、变态的占有到最后执著、无私的爱,这种内心巨大的张力使他在每一次狂欢后都在自己灵魂的悬崖边上徘徊、挣扎。同时,作为艺术家、诗人的他是个十足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与巴赫金狂欢化诗学中的疯子类似,其小说具有鲜明的狂欢化色彩。
叙述者亨伯特挑战社会准则及主流道德权威的这种追求,实质上是对诗意生活的追求。栖息于自己所构筑的诗性世界中,一草一木,都被他赋予一种诗性美。毫无疑问,亨伯特是一个发狂的性变态者。性感早熟的洛丽塔,美得令人窒息的幼女胴体,无时无刻不牵动他充满情欲的眼睛,拨弄其心弦。在洛丽塔身上,在对其施展罪恶与执著付出的狂欢过程中,亨伯特的诗意和欢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
三、戏仿
戏仿,也称滑稽模仿,是在文本写作中刻意使用的一种艺术技巧,通过模仿某一个作者的语词、口气、态度以及思想达到滑稽可笑的效果。戏仿的目的是反讽,是纳博科夫的“一种跳板,来向最高层次的严肃情感跃进”[6]。在对《洛丽塔》的文体使用方面,纳博科夫以小说为主干,附载着诗歌、传记、日记等另类体裁。
小说第二部分第二十六章中的一句话——“五月里一个堕落的夜晚,我在蒙特利尔和纽约之间,或者说得范围狭小一点,在托伊莱斯镇和布莱克之间一家名叫‘灯蛾’的炽热而黯淡的酒吧里结识了她”,效仿英国诗人托·斯·艾略特的长诗《老年》中很有名的一句:“在堕落的五月,山茱萸和栗树,这些开花的叛徒。”
在小说第二部分第三十五章中,亨伯特射杀奎尔蒂前用诗歌体写下了对奎尔蒂的判决书:“因为你利用了一个有罪的人/因为你利用/因为你利/因为你利用了我的不利条件……”[7]戏仿了托·斯·艾略特的诗歌《圣灰星期三》:“因为我们不想改变/因为我不想/因为我不想改变。”小说主人公亨伯特以坦诚的心态把自己痛苦的心路历程赤裸地袒露在读者面前,由此可看出这也是对卢梭《忏悔录》的戏仿。纳博科夫凭着自己博闻多识的才能,轻易地就把严肃的法律判决与浪漫唯美的诗句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产生和谐新奇的幽默效果,给读者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小说第一部分第十二章戏仿了日记体:“这就是二十多条记载中的最后一条。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这项计划一天天地仍然毫无变化。首先,……”第二部分第三十五章中的“潘趣”这一名字戏仿英国木偶剧《潘趣与朱迪》中钩鼻子、驼背的滑稽角色。此外,《洛丽塔》还戏仿了侦探小说。比如,在第二次旅行途中,剧作家奎尔蒂作为一位侦探似的神秘人物,一路尾随、跟踪亨伯特和洛丽塔两人;在洛丽塔失踪后,亨伯特也仿佛侦探一般冷静判断然后迅速行动,挨个查阅旅馆登记簿等。而在与洛丽塔一起自驾行的那段日子里,亨伯特也曾多次戏仿童话来描述自己的举动,在小说中不时地使用“冷公主”“堕落的仙子”“忧伤王子”“幽灵”等词来增添小说的童话色彩。小说力图通过戏仿加工的艺术手法和通俗的作品形式打破高级现代化的高雅、深奥的文化氛围,营造一种粗浅、诙谐的语言环境。
纳博科夫基于其复杂特殊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经验,对文学、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见解。通过充满诗意的写作基调、优美凝练的描写方式、夸张怪诞的叙述技巧对小说结构进行精妙布局,将《洛丽塔》打造成了文坛上一朵璀璨绚丽的奇葩。
[1][4]李冬鹏,黄吟.论《洛丽塔》的语言特征[J].作家(下半月),2010,(2):76-77.
[2][7]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M].主万,译.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2005.8-10,367-369.
[3]韩菊红.《洛丽塔》中的纳博科夫智慧解读[J].作家,2012,(20):44-45.
[5]李洋.《洛丽塔》的狂欢化分析——以人物形象的双重性为视角[J].现代交际,2015,(9):89-90.
[6]SJ Parker. Understanding Vladimir Nabokov[J].Slavic & East European Journal,1987,33(3):89-92.
【责任编辑:周 丹】
I712.074
A
1673-7725(2016)12-0098-03
2016-10-19
陈均敏(1995-),女,广东惠州人,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