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酱口·朱雀口·乌鸦嘴

2016-03-15

文化学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乌鸦嘴朱雀理据

杨 琳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071)



【民俗语言文化】

盐酱口·朱雀口·乌鸦嘴

杨 琳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071)

“盐酱口”“朱雀口”“乌鸦嘴”三个俗语词的含义和理据目前还不是很明确。总体来看,它们都可表示说话应验,区别在于“盐酱口”是中性词,“朱雀口”是褒义词,“乌鸦嘴”是贬义词。朱雀是传统文化中的“四灵”之一,受人崇拜,所以出自“朱雀口”的话不但可靠,而且权威。乌鸦常在墓地抢食祭品,因跟死亡相关而被视为凶鸟,所以出自“乌鸦嘴”的话无论可靠与否都不是好话。“盐酱口”的理据有多种解释,但都不可靠。本文认为“盐酱口”一词的产生机制是:验证义的“譣”原有虚检切的读音,该音在一些方言中一直传承者,明代的时候与“咸”同音,为了生动化,便用具象的“盐酱”加以替换,于是就有了“盐酱口”一词。

盐酱口;朱雀口;乌鸦嘴;俗语词

“盐酱口”“朱雀口”“乌鸦嘴”是三个与说话有关的俗语词,其含义和理据目前还不是很明确。下面先列举一些用例,然后再来讨论其含义和理据。

(1)这和尚盐酱口,说妖精妖精就来了。(《西游记》第六十七回)

(2)师兄这张口是终日乱嚼惯的,又不是断祸福决生死的朱雀口,又不是说一句验一句的盐酱口,又不是只报忧不报喜的乌鸦口,说来的话只好一半当做耳根边吹过去的秋风,一半当做屎孔里放出来的臭屁。(明佚名《后西游记》第三十二回)

(3)何况妇人家都是些盐酱口,坏话呢,十句到有九句应,好话却不曾应过一回。(李涵秋《广陵潮》第八十六回,1914)

(4)一个女孩儿家,盐酱口,还不曾动身呢,就满嘴里说起路上遇见乱子来。若果然有乱子,便让你一个人去受害,我们还要图个顺遂呢。(李涵秋《战地莺花录》第十回,1918)

(5)你这个家伙盐酱口,大清早就送的好喜讯儿出去!(朱雷《独幕剧新集》,光明书局1946:4)

(6)我们乡间有句俗语:‘父母盐酱口,说了不能收。’意思是说,做父母的人不能随随便便咒诅儿女,乡下人的‘盐酱口’大概带有做皇帝的人的“金口”的意思吧,说出了就会当真应在儿女身上。(王西彦《我从这里出发》,《新文学史料》1983年第4期)

(7)单给你取这个名字,就费了你爹好大心机!就是怕“克”呀,那么“猪栏”总是够贱的啦,总可以免灾免难啦!……哪里知道,算命瞎子盐酱口,就是“猪栏”也没有用,你娘还是给你“克”去啦。原注:“盐酱口,指说话有灵验的意思。”(王西彦《王西彦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79)

(8)墙墙有耳朵,众人盐酱口,一个姑娘家的名誉十分要紧;我们小金兰开年才二十岁,我是老年得女,不瞒你安隆奶奶,她是我做爷的心头肉,要是万一有什么三长两短,那我今天有言在先,改日莫怪我金魁爷不顾情义!(王西彦《村野恋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152)

(9)小姐,我也该去睡了。天太晚了,再说男女授受不亲。我若在你屋坐着,被家奴院公看见,好说不好听的。盐酱嘴瞎胡说,当然这都没有什么,传出去,我们闹一肚子气,这就不好了。我回去了。“(刘彩芹《再续小八义》第三十八回)

(10)师郎口是朱雀口,假说几句也当真。(石启贵《民国时期湘西苗族调查实录·还傩愿卷》,民族出版社2009:110)

(11)我口是个朱雀口,说你有来就实有。(石启贵《民国时期湘西苗族调查实录·还傩愿卷》,民族出版社2009:215)

(12)唱郎是个朱雀口,说得灵来叫得灵。(龙宁英主编《古苗河风情》,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205)

(13)那人把钗子看了又看,不忍释手,只叫:“好东西,好造化。”光普恐怕被人撞见,讨过来仍旧包好,藏在身边,叮嘱那人道:“此事关系不小,只可你知我知,莫要泄漏。”那人满口应承,说:“不消嘱付,我自理会得。”谁知是个乌鸦嘴,耐不住口,随地去报新闻,顷刻就嚷遍了满营。(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卷13)

陆澹安(1964):“盐酱口,说话很有应验的人。”[1]《汉语大词典》:“盐酱口,指说不吉利的话有应验。”许少峰(2008):“盐酱口,指说不吉利的话总是应验。”“盐酱口”[2]说的话并非总是不吉利的,如例(5)说的是“好喜讯儿”。“盐酱口”强调的是“说一句验一句”(例2),所以应解释为:说话总是应验的嘴。

“朱雀口”无论古代还是今天都很少使用,从搜集到的用例来看,它强调的是断言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乌鸦嘴”流行很广,但学者们的解释不尽相同。陆澹安(1964):“乌鸦嘴,比喻老说不中听、令人厌憎的话。”[3]《汉语大词典》:“乌鸦嘴,指多话而令人讨厌的人。”许少峰(2008):“乌鸦嘴,说话讨厌的人。”[4]《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乌鸦嘴,指说不吉利话的嘴或人:闭上你这张乌鸦嘴。”陈建文、王聚元(2001):“乌鸦嘴,①谑指人说话太多。意谓像乌鸦一般到处乱叫。②谑指人说不中听、讨人嫌、不吉利的话。因乌鸦叫声令人讨厌,被视作不祥之鸟,故称。”(例略)[5]“乌鸦嘴”的所指,有指话、指人、指嘴之异,所说的话,有令人讨厌的、不吉利的、太多之异。

首先可以肯定“乌鸦嘴”有喻指人嘴的含义,所以可以说“闭上你的乌鸦嘴”。“乌鸦嘴”所说的话不一定是不吉利的。例如:

(14)球王贝利就是足坛有名的“乌鸦嘴”,但他的预测基本都是反着来的。一般情况下,他预测哪个球队会赢得比赛,该球队就会不出意外地落败。(墨墨《每天学一点说话艺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217)

(15)所有“发财秘诀”的书,即使写得再好看,也都是不靠谱的。这些发自“乌鸦嘴”的话,又有几人愿意听呢?(陈思进《读懂金融的第一本书》,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17)

(16)于是,就有听众给那些常出纰漏的主持起了个名字叫“乌鸦嘴”,言下之意就是乌鸦似地呱呱啦啦说得太多,又不准确。只要听出破绽,免不了啐一口道:乌鸦嘴!(金萍《小手冰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22)

预测某个球队会赢得比赛、告诉你发财秘诀,这应该都是吉利话,但却被称为“乌鸦嘴”。所以,“乌鸦嘴”的喻义应概括为:对喜欢散布当事人不希望的或不可靠的言论的嘴的贬称。当事人不希望的言论不一定不可靠,如例(13)中被称为乌鸦嘴的“那人”散布的消息就是真实可靠的。

“乌鸦嘴”可转指人的看法当是来自“张三是个乌鸦嘴”这类用例,但这一认识并不切当。这类用例实际上是“张三的嘴是个乌鸦嘴”的隐略说法,正如我们不能认为“张三是个光头”、“她是大眼睛”中“光头”“大眼睛”转指人一样。下面这个例句中的“乌鸦嘴”确实转指人:

(17)“乌鸦嘴”是我的一位同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正四十出头,顶已开始秃了。(曾传华《幸福或许是这样的》,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58)

但这样的转指是特定个体的专指义,不是词的固有义。

与令人讨厌的乌鸦嘴相反,光说好话的嘴则称为“喜鹊嘴”。例如:

(18)一个长着“乌鸦嘴”的人,总是故意挑刺,贬损他人,令人扫兴;而一个长着“喜鹊嘴”的人,总是报喜传捷,制造欢乐,令人愉悦。(张静波《每天一堂口才课》,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50)

(19)然而,这不过是一个喜鹊嘴的谎言,而乌鸦嘴的真言认为:这是完全违反登山常识的伪命题,这样做,不仅救不了他人,自己也活不成,结果是必死无疑。(郑思礼《乌鸦嘴与青白眼》,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81)

总体来看,“盐酱口”“朱雀口”“乌鸦嘴”都可表示说话应验,区别在于“盐酱口”是中性词,“朱雀口”是褒义词,“乌鸦嘴”是贬义词。

那么,这些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含义?

朱雀是传说中主宰南方的神鸟,是传统文化中的“四灵”之一,受人崇拜,所以出自“朱雀口”的话那就是金口玉言,不但可靠,而且权威。乌鸦常在墓地活动,抢食祭品,因跟死亡相关而被视为凶鸟,所以出自“乌鸦嘴”的话无论可靠与否都不是好话。这种喻义也跟鸟名的字面不无关系,正如“喜鹊嘴”的喻义来自“喜”字一样。“朱”是红色,是正义的象征,“雀”与确定之“确”谐音,故“朱雀口”之言可靠而权威。“乌”是黑色,是邪恶的象征,故“乌鸦嘴”之言均非好言。

“盐酱口”的理据有多种解释。

沙欤(2007):“很可能是‘说盐有盐,说酱有酱’的省略语。盐与酱,现今看来不是什么事,在古代却是了不得。食盐一直由国家专营,盐政是一国大事。因此珍而重之将两者并提,也就有了历史背景。五行山下收猴头一节,猎户伯钦为了招待唐僧,‘铺排下一些没盐没酱的老虎肉’,证明当时1、盐酱并称,2、两者在百姓生活中均为奢侈品。如此一来,‘说盐有盐,说酱有酱’,自然是灵验无比了,而非不吉利。”[6]这纯属臆想,不足取信。

王毅(2012):“盐酱之口,喻指人的嘴巴里说出来的话像盐酱一样黑而发酸,即好话不灵坏话灵。淮安方言里面有‘女人的嘴巴盐酱口’之说,旧时一般用来歧视妇女。后来泛指一切言辞不吉利却得到应验。”[7]“盐酱口”在后世一些方言中多指能应验的不吉利的话,但从最早的明代用例来看,它是中性词,因此,将其理据解释为用黑而发酸的盐酱做比喻缺乏合理性。

陈建文、王聚元(2001):“众人盐酱口,盐和酱味都咸。‘咸’谐音‘闲’。谑指人一多,难免闲话也多。”[8]“众人盐酱口”的说法出自王西彦的作品(见上面例8),王西彦多次使用“盐酱口”一词,其他例句中都不能理解为“闲话”。按王西彦自己的解释,盐酱口“指说话有灵验”,乡下人的“盐酱口”相当于皇帝的“金口”的意思,所以“众人盐酱口”理解为众人说闲话并不符合作者之意。“众人盐酱口”的意思应该是:一件原本虚假的事,说的人多了人们就信以为真了。

白维国(2011):“盐酱口,说话有应验。盐,‘验’的谐音。”[9]此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南京作家沙欤(2007)提供的下面这条资料更有启发性:“在老家对于说话灵验,有另一种说法,叫做‘嘴真xian’。这个字,普遍都认为是‘仙’,不过有无可能是‘咸’字的讹传?倘若如此,则盐酱口的转化脉络便清晰可见了。”[10]说话灵验义的xian,本字既不是仙,更不可能是咸,而应该是譣。《说文》:“譣,问也。”段玉裁注:“按《言部》:‘谶,验也。’《竹部》:‘签,验也。’验在《马部》,为马名,然则云徵验者,于六书为假借,莫详其正字。今按:譣其正字也。譣训问,谓按问,与试验、应验义近。自验切鱼窆、譣切息廉,二音迥异,尟识其关窍矣。”《广雅·释诂》:“占、谶、捡、证、譣也。”三国魏曹宪注:“今人以马旁验字为证譣,失之矣。”这就是说,譣是应验之验的本字。譣是个多音字,除了息廉切(普通话读xiān)外,《广韵·琰韵》还有虚检切(与险同音),晓母,普通话读xiǎn。譣在音义两方面都与沙欤家乡话(南京话)中灵验义的xian相吻合。由此我们就不难探明“盐酱口”一词的由来。其产生机制是:验证义的“譣”原有虚检切的读音,该音在一些方言中一直传承者,明代的时候与“咸”同音,为了生动化,便用具象的“盐酱”加以替换,于是就有了“盐酱口”一词。

[1][3]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860.445.

[2][4]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8.2147.1948.

[5][8]陈建文,王聚元.汉语戏谑语词典[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610.728.

[6][10]沙欤.盐酱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7db260100095o.html,2007.

[7]王毅.《西游记》词汇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12.200.

[9]白维国.白话小说语言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796.

【责任编辑:董丽娟】

H136

A

1673-7725(2016)12-0041-04

2016-08-18

杨琳(1961-),男,甘肃临夏人,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文献学、民俗学等研究。

猜你喜欢

乌鸦嘴朱雀理据
朱雀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乌鸦嘴”
乌鸦嘴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8版)》词源的理据信息考察*
RED FLAGS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冬夜星空 朱雀振翅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
朱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