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周有光先生的全球化思想

2016-03-15赵贤德

文化学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西化周有光世界观

赵贤德

(江苏理工学院中文系,江苏 常州 213001)



【文化视点】

关于周有光先生的全球化思想

赵贤德

(江苏理工学院中文系,江苏 常州 213001)

周有光先生认为,全球化势不可挡。全球化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其他领域的多个方面。全球化时代的科学观是一元性的,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是双文化,全球化时代的西化是复杂的,全球化时代要对以往的价值观要重新评估,全球化时代的民主是大势所趋不能违背。

周有光;全球化;科学;民主

周有光先生认为,全球化就是不受地理限制,多数国家已经实行,并且有推广到全世界趋势的事物和行为,叫全球化[1]。周有光先生高瞻远瞩,曾经著文就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价值观、东西方的划分、民主化等多个方面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周有光先生认为,世界各国都将进入全球化趋势的大格局。大家都在这个背景下往前走,只是有的走得快一点,有的走得慢一点,有少数还在绕圈子的国家迟早也会回归到正道上了的。本文将周有光先生以上观点作个简要分析,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全球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表现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势不可挡的浪潮,当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深受全球化的影响,同时也都在不同程度进一步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彼此形成良性互动,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周有光先生并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2]。

首先,经济方面的全球化。

经济发展的需要使社会发展有了最原始的动力,资本的扩张需求更大的市场,这种促使全球化的种子在交通业提早萌芽。在这方面,海、陆、空运输都相继发生了“革命”:最早的海洋运输业以麦哲伦环球航行以及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的开凿为例证,说明交通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飞机的出现使货运航海,客运航空,加速了海空交通全球化;而汽车更是全世界较大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已经全球化。贸易自由是发展经济的动力,因此以减少限制,提倡竞争为手段的贸易全球化逐渐形成起来:欧盟的成立预示着贸易全球化是今后国际经济格局主导方向;“世界贸易组织”更是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的全球化;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时期的资本主义市场和社会主义市场分裂局面彻底瓦解,世界贸易市场全球化了。交通四通八达,贸易日渐全球化,多国贸易,多边结算,使用多种货币,十分不便。为此,美元、欧元争相成为国际间货币流通的唯一尺度,不管是美元、欧元,可以肯定的是国际间已经不能没有一种全球化的货币。信用卡的出现标志着货币电子化时代的到来,更促进了货币的全球化。

其次,政治方面的全球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方面的全球化必定带来政治方面的全球化。毫无疑问,联合国是全球化政府的雏形:二战之后,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人民的平等权利和自决权,促成国际合作,解决国际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的问题”为宗旨的联合国组织成立;冷战时期,全球化的联合国逐步成长起来。今天的联合国在全球化时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再次,文化方面的全球化。

不管经济、政治方面的全球化是快是慢、是好是坏,都或多或少会带来文化的全球化。人们的生活也渐渐走向了全球化,历法和度量衡的全球化更是加速了它的步伐。自从文化开始全球化,“地球村”这个词更是被演绎地淋漓尽致,人们被联系地更紧密:20世纪发展起来航空邮递,便利了全世界;电报全球化提高了行政和管理的效率;移动电话本身就是全球化设备;划破长空、穿透国界的广播更是全球化的代言人;让灰暗世界变得透明的电视,则是更深远影响的信息全球化;电脑的全球化,改变人类的脑力劳动,开创了信息化的新时代。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语言沟通必定需要统一的语言。就当今形势,英语的全球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局面了。拉丁字母当仁不让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纽带,在国际互联网上,拉丁字母占据了文字符号的99%,这说明拉丁字母已经全球化。

体育全球化、旅游全球化更是为文化的全球化润滑剂。由此,文化的全球化正在不紧不慢、稳步向前发展着。

第四,其他领域全球化。

人类历史是不断的聚合运动,所以全球化是人类聚合运动的另一个新阶段,全球化由工业化而发育,由信息化而成形。冷战时期,全球化蓄势待发而难于伸展;冷战结束之后,天地无阻,全球化一往无前;到如今,全球化成果越来越丰硕。现今,交通高速化、信息网络化、贸易世界化、生产外包化、工厂无人化、文化国际化都加快了全球化,无疑成为了全球化的助燃器。

当今世界的呈现的是联合国和多个地区联盟并存的局面:联合国是全球化世界的国际议会雏形;但是地区联盟还是全球化的基础组织,说明全球化还处于幼稚阶段。宏观地看世界现状,资本主义国家是全球化的先锋队,社会主义国家是全球化的生力军,伊斯兰教国家是全球化的红绿灯,拉丁美洲给美国敲警钟,非洲国家给欧亚美做后备。

二、全球化视野下的世界观

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全球化时代视野下周有光先生的“世界观”又是怎样的呢?

关于世界观,周有光先生认为:全球化视野下的世界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自然科学为依据的自然世界观,也是宇宙观。即人对天体构造的理解;古代认为天体是神,神有人性,主宰人类;现代科学证明天体是客观存在形式和宇宙的物理运行规律。二是以社会科学为依据的社会世界观。人对人类社会的理解,核心问题是统治制度:古代认为君主和贵族统治人民的专制模式是永恒制度;现代社会学证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步骤和统治制度的逐步演进。

科学没有阶级性,世界观也就没有阶级性。世界观应该是科学的世界观,而不是统治阶级的世界观。周有光先生说,社会科学领域争论多,过去说是有阶级性,但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却是朝着否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发展的,也就是走向科学性。

周有光先生说,苏联宣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世界观就有鲜明的阶级性。”俄罗斯改正了这种说法。自然世界观的根据是自然科学;社会世界观的根据是社会科学;科学没有阶级性,世界观哪来的阶级性?[3]

面对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具体国情,周有光先生认为,需要重新审视世界历史。历史要真实,不要伪造;认识要理性 , 不要曲解;这是全球化时代的头等大事。同—件事实,以前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派别,有各自不同的记录,现在要放弃主观的偏见,写成客观而忠实的记录,使世界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史。一门新兴的“全球化历史学”已经在欧美蓬勃兴起。

关于阶级矛盾的调和与统一的问题,周有光先生说,人类社会不可能没有阶级。苏联声称消灭了剥削阶级,实际是新建苏共党的剥削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包含不同的阶级;阶级之间,既有矛盾,又有合作,合作是主流。有矛盾,就有斗争;斗争方式主要是和平罢工,不是你死我活。

关于社会主义的观点,周有光先生说,社会主义是理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社会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很多国家都选择了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说法繁多,有空想社会主义,有科学社会主义,俄罗斯有苏共社会主义,中国有特色社会主义,柬埔寨有红色社会主义,缅甸有军人社会主义,利比亚有民众社会主义,还有其他各种自称的社会主义。搞了一辈子社会主义革命的老革命家也说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 因为社会主义是理想,革命家不会说不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就轻易放弃崇高理想。正如中国从古到今尊崇大同理想,不因为从来没有出现过大同理想而放弃大同的崇高理想。

苏联瓦解后,独立起来的俄罗斯放弃了社会主义路线。叶利钦宣称:“结束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实践的统治”,“苏联的瓦解是俄罗斯发展的必要前提”。[4]

总之,周有光先生全球化视野下的世界观让我们耳目一新,如沐春风。他的这种思想的新潮及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思索的合拍很多方面都大大地超过了同辈人,更是超过了我们一些年轻人。周有光先生不停的观察世界,深入思考并尝试性地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这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

三、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观

关于文化,周有光先生反对复古,提倡创新。所以周有光先生以历史学家的眼光指出:把人类文化简单分为东方与西方文化,不符合历史真实,而且中国只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不能代表全部东方文化。即使是这样的划分,现在也已经过时了。因为世界性文化就是“国际现代文化”。任何国家,一方面要传承传统文化,一方面又要接受国际文化,国际文化是主流,传统文化不会消灭,传统文化都在改进。每个国家都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生活在地区传统文化和国际现代文化之中,所以说,现代是“双文化”时代。[5]

在这个国际双文化时代,许多人说新加坡的崛起是一个奇迹,但是有一个英国教授告诉周有光先生说,世界上没有奇迹,只有常规。从经济学上讲,不存在“中国奇迹”。中国同样没有奇迹,只有常规。常规就是走全世界共同的发展道路。一定要强调特殊国情,“独辟蹊径”,历史已经证明“此路不通”。

关于文化的特点,周有光先生认为:

文化像水,是流体,不是固体;它永远从高处流向低处;文化有生命,需要不断吸收营养,否则要老化,以至死亡;古老的文化摇篮一个个化为乌有了,只有中国巍然独存,但是处于第三世界。文化有磁性,对外来文化,既有迎接力,又有抗拒力;是迎是拒,由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来决定。文化像人,有健全、有病态、还有畸形。

文化交流有各种模式,可以归纳为替换和溶合两类。溶合分混合和化合。混合分重叠和嫁接。化合分全化合和半化合。太平洋中一些岛屿国家抛弃了他们的本土语言和本土文化,全盘西化,这是文化的替换。生物学家到礼拜堂去做祷告,既信进化论,又信上帝创造论,这是文化的重叠。佛教和西藏固有宗教结合成为喇嘛教,这是文化的嫁接。日本明治维新是封建和资本主义的半化合。某些民族统治中国几百年以后同化于汉族是全化合。

文化有图腾现象,又有禁忌现象。用头饰和帽形代表民族和宗教是文化图腾。为维护唯物主义而不敢演鬼戏是文化禁忌。图腾和禁忌交织,产生种种文化奇景。反对信佛而香火大盛;禁听邓丽君而邓丽君之风流行;简化汉字而繁体字复活。停止发行的小说一抢而空。传得最广的消息是小道消息。塞之而流,禁之而行,这也是文化运动的一种规律。

周有光先生认为,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神学文化、玄学文化和科学文化。神学文化的特点是冥想,玄学文化的特点是推理,科学文化的特点是实证。[6]

四、全球化背景下的西化论

关于西方和西化,周有光先生有另外的独到的见解。[7]

周有光先生说,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西方”。对中国来说,主要有三个“西方”:第一个是汉代的“西域”,第二个是唐代的“西天”,第三个是近代的“西洋”。从这些“西方”取得知识、技术和经世济民的丹方,就是“西化”。

西汉的张骞、东汉的班超,先后出使西域,这是人所共知的历史。当时所谓“西域”指的是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后来又扩大含义,泛指亚洲西部、印度次大陆、以及东欧和北非。

关于西域。汉代向西域输出了重要技术。大宛国在被围困中从汉人学到了“掘井法”,在地下穿井成渠,使沙漠变为良田。他们还从汉人学得炼钢术。西域各国的贵族子弟前来长安留学,河西走廊成了文化走廊。

汉文化是春秋战国以来多元文化的综合,到汉代成了一条“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洪流,在中国大地散布开来,主要作内线扩展,从黄河流域流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南到越南,东到朝鲜和日本。汉代同西域的文化交流只是军政接触的附带收获。

关于西天。佛教从“西天净土”传来,由中国消化和发展成为汉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从东汉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这五百年是佛教在中国的移植时期;到了隋唐时代,茁壮成长,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只要观察一下观音塑像的演变就可以说明佛教的中国化。从敦煌一路东行直到兰州,观音塑像从八字胡须的男身逐渐变成怀抱胖娃娃的女身,观音和圣母“化合”成为“送子观音”,这是中国人按照自己的多子多孙愿望而塑造的“中国观音”。 佛教不是只有几个泥菩萨,它还是一个文化体系,包含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汉文化从它取得哲学、文学、艺术的新养料,从它取得建筑术、数学、天文学、医学、语言学、因明(逻辑)学的新养料。唐宋时代的佛教寺庙比帝皇宫殿和贵族邸宅还多。“天下名山僧占多”。中国大地“西天”化了。

儒学到了唐代,早已把先秦诸子溶化于一炉。儒家夸口说,一物不知、儒者之耻,这也说明儒学是兼收并蓄的,所以历久不衰,始终是汉文化的主流。但是时代在前进,同印度一比,儒学显得哲学贫乏、文学单调、科学落后,急需从“西化”中取得营养,恢复活力。东晋的法显、唐代的玄奘、以及其他知识探险者,先后西行,留学天竺,还请来多位“客座”佛学大师。“唐僧取经”成为里巷美谈。中国以强盛的帝国而不耻去西天取经。江河不择细流,所以成其大。长安成了世界的文化中心。

儒学本来不是宗教。“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讲天命,只是顺应自然。但是,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千年相传,顺时应变,到唐代早已形成了孔教。各地建造孔庙,拜孔一如拜佛。因此有人说,佛教是多神教、耶教是一神教、孔教是无神教;宗教和非宗教的区别不在有无上帝,而在有无不许怀疑的教条。儒、释、道并称“三教”,不是没有道理的。

汉文化内含儒学和佛教两大体系,是“双子星座”文化。隋代一度崇佛而抑儒,向西天一边倒,实行全盘西化,这是隋代短命的原因之一。唐代儒佛并举,崇佛同时尊儒,重汉而不排印,使中印文化汇流成为东方的文化洪流。

关于西化。十九世纪以前侵入中国的民族都是文化低于中国的游牧民族。从鸦片战争开始,情况大变。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军事技术上和生产技术上都远胜中国。清朝在兵临城下的危急情势中,为了自救而被迫学习西洋,开始“西化”。学习西域的西化是偶然的、是零星拾来的,学习西天的西化是主动的、是不伤脾胃的;学习西洋的西化是被迫的、是性命攸关的!

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末的最初反应是鄙洋排外,想以“神拳”打退洋枪。失败以后,改变策略,“用夷技以制夷”。这是晚清式的“西化”。

用夷技以制夷首先成功的是日本。日本在成功以后立即变为侵略国,矛头对准中国。中国的“制夷”(反侵略)于是不得不以日本为主要对象。说来奇怪,日本同时又成为“用夷”(留学)的主要去处——从东洋学西洋。

清末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都跟日本有密切关系。维新运动是模仿日本的明治维新。同盟会是在日本成立的。日本明治维新的要点是定宪法、开议会,以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保障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晚清早期的“西化”实践。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封建官吏办理工业,——以亏本倒闭而告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封建为体、科技为用,违反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五四运动有鉴于此,提出了新的西化丹方,就是,邀请“德先生”和“赛先生”两位客座教授携手同来。可是,“赛先生”受欢迎而水土不服,“德先生”被摒于门外,因为他干涉内政。这个问题在封建主义这座大山没有推倒以前是无法解决的。

日本的“西化”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是明治维新,君主立宪。第二步是战败投降,虚君民主。人们说,战前日本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二次大战打掉了前面一半,日本全盘西化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符合事实。日本在西化的同时,十分重视东方文化和文物,没有自我进行破而不立的毁灭。现在的日本是“西方”七个发达国家之一,“西方七国会议”曾在东京举行,东方和西方的界线已经从太平洋中心移到黄海和日本海中心了。据说,日本经济起飞的秘诀是西化加竞争。西化是技术,竞争是动力。没有动力,技术发挥不出作用来。

关于西化的特点,周有光先生认为:

西化是五光十色的。建造洋色塔楼而没有13层和13号,把希特勒曾经破除的迷信也“化”来了,这是囫囵吞枣式的西化。友谊商店不友谊,是名不副实的西化。洋大人处处受到特别优待,不少去处“犬与华人”不得入内,自尊一变而为自卑,这是唐吉诃德式的西化。在“五七”干校的高粱地里侈谈身居茅屋、胸怀世界的国际主义,这是阿Q式的西化。还有瞎子摸象式、皇帝新衣式、州官点灯式、移花接木式等等,格式繁多,谈不胜谈。

周有光先生认为,站在着衣镜前看看我们自己的服饰。头戴鸭舌头帽子,这是西洋工人的便帽,瓜皮小帽久已不戴了。剪短的头发是从东洋间接学来的西洋发式,既不同于明朝的发结,也不同于清朝的辫子。人民装是西洋制服的翻版,跟中式长袍马褂大不相同。西装裤不同于宽腰布带的中式裤子。袜子是洋袜,鞋子是西式旧皮鞋。这种普通城市男性老百姓的服饰,还有哪一样是周公孔子传下来的?可以说,我们从头到脚都被“西化”了!

五、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观

面对全球化的大趋势,周有光先生提出了科学是一元性的观念;在政治上,民主是必由之路。针对一些人对民主质疑的情况,周有光先生给出了答复:共产党内很多人是有民主思想的,专制到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要改的是国情,不是民主,民主是自然趋势,会慢慢走的。

就算改革再慢再长,始终是在这条道路上的。针对“中国模式”,周有光先生给出了两个讲法:第一种讲法,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中国模式,就是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越南模仿这种模式,也很成功;第二种讲法,认为美国的民主模式不行了,中国的模式起来了,未来中国模式将代替美国模式,但是找不到学习我们中国的国家,所以是假的。由此揭示出中国的改革是半步半步的。周有光先生认为,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制度之下通过改革发展经济也是可能的。

面对大家的认识误区,周有光先生提出要用全球化的视野解读历史。面对全球化,我们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一部分是自然世界观,讲自然界的进化;另一部分是社会世界观,讲人类社会怎么发展,也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进化论。除了要有正确的世界观,还要摆正历史观,在周有光先生看来:世界观包括历史观,历史观就是社会世界观的一个构成部分,“全球化历史观”就是全球化时代的历史观和世界观。目前,全球化时代历史观在发生巨变,过去我们从国家看世界,现在从世界看国家,所以一切事物都要重新认识。看国家,看民族,看文化,看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需要全球化的视角。

周有光先生对全球化时代价值重估的一些观念必将对中国未来价值观的认识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六、全球化背景下的民主化

周有光先生认为,现在谈什么都离不开“全球化”。“全球化”最大的变化,是观点改变了。从国家来看世界改变成从世界来看国家。但是全球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以爱国教育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大战是欧洲人狭隘爱国观念的表现,因为他们误解了从国家来看世界的爱国教育。可是欧盟就完全改变了,欧盟的民主原理告诉我们,不是枪杆子里出政权,是投票箱里出政权。中国很早也提出了用民主和谐的方式统一国家,即孟子的“王道”。但是也有的走进了历史的误区,像苏联。

周有光先生认为,民主不是某些国家的新发明或专利品,它是三千年间人类的经验积累。民主不是有利无弊的制度,但是历史证明,它是不断减少弊端的较好制度。在民主制度之下,发展了近代繁荣:新经济、新科技、新福利、新社会。因而从神权到君权到民权是一条政权演进的历史道路,全世界的国家都不由自主地在这条康庄大道上竞走。

周有光先生认为,民主是世界轨道上面的一条规则,不能违背。可以慢慢地走,也可以快快地走。民主是三千年来的积累,积累到近代,有重要的几点,第一个是多党直选;第二是三权分立。这两条是不能违背的。什么都是慢慢的来的,俄罗斯叶利钦宣布俄罗斯独立,俄罗斯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这是俄罗斯走的很大一步,也是慢慢走出来的。走民主道路,多党直选、三权分立是不可能违背的。而像阿拉伯国家就在走,只是还没有走上去。

[1][6]周有光.文化学丛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1.75.89.

[2][7]周有光文化学论丛[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1.73.3-9.

[3][4][5]周有光.朝闻道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2010.31-32.31.94.

【责任编辑:王 崇】

G02

A

1673-7725(2016)12-0020-06

2016-12-15

本文系江苏理工学院基础和应用基础课题“周有光先生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贡献”(项目编号:KYY12047);“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软件工程项目·常州人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贡献”(项目编号: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赵贤德(1969-),男,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常州籍语言文字学家研究。

猜你喜欢

西化周有光世界观
智能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雕塑遗产》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刍议中医何以西化
周有光的长寿五句话
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一个人的百年史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
周有光语萃
近现代中国法律变革中的中西之辩
伊朗关停800“西化”服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