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巢湖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2016-03-15张安东
张安东
(巢湖学院 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巢湖 238000)
环巢湖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张安东
(巢湖学院 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巢湖 238000)
多年来的环巢湖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巢湖地区及环巢湖文化圈的范围,内容涉及环巢湖文化的概念、内涵及发展阶段,环巢湖文化精神及文化特性,环巢湖文化的历史影响及历史地位等方面。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环巢湖文化研究在学术上难以深入。大体上说,目前研究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一是宏观研究不足,实质性进展缓慢;二是研究水平较低,重复化倾向严重;三是多元化研究较少,基础研究用功不够;四是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的需求,缺乏实践路径探究。
环巢湖文化;研究现状;存在问题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环巢湖地区逐渐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环巢湖文化,它是安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巢湖地区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和夏文化发祥地之一,环巢湖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极其崇高。早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地域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学术界就对环巢湖文化开始研究,如李远明的有关巢湖方言研究[1]。其引起更多关注,出现在本世纪初,表现在众多知名学者的广泛参与,如翁飞、宁业高等,而且研究领域扩展到了环巢湖文化的概念、内涵、起源、精神特性,以及环巢湖文化历史地位与影响等问题,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不仅繁荣了学术思想,而且有利于弘扬和发展环巢湖文化。与此同时,这一研究领域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对环巢湖文化研究作进一步梳理和展望,十分必要。
一、环巢湖文化研究的主要历程
环巢湖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以及开放包容、革故鼎新、尽志无悔、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吸引着一批专家学者执着地探索和研究。本世纪初以来,环巢湖文化的研究进程加快,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并成立了巢湖文化研究会等一些研究机构。
自2004年起,原地级巢湖市就开展了“巢湖文化”的研讨。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征文,为“巢湖文化”命名以及定义。经过专家评审,最后确定“巢湖文化”为巢湖地域文化名称。2008年原地级巢湖市要求各类巢湖文化研究者,突出巢湖文化中的“三古”研究:一是古人类的发源地—和县猿人遗址研究;二是古文明的发祥地—凌家滩古文化遗址研究;三是古战场的研究。这使得巢湖文化再度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2005年12月3日,首届江淮文化暨巢文化研讨会在巢湖学院召开。学者们对巢湖文化的发源、地位,以及巢湖文化与皖江文化、徽州文化之间关系等作了研讨,认为“巢湖文化比徽文化历史长、根基深”,并对学术层面的巢湖文化范围作了界定。[2]
在巢湖地方政府的有力推动和社会各界的倡议下,2006年5月26日,原地级巢湖市巢湖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有了这个研究平台,巢湖文化研究进程大大加快,先后推出《巢湖文化全书》10卷等研究成果,并不断向外宣传和展示巢湖文化与巢湖精神,提高了环巢湖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2011年8月22日,由朱鹤年、许庆林、魏陈斌、黄鹏程等巢湖文化研究者联名发起,巢文化研究会成立,并召开了首届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就巢文化的历史渊源、传承以及对今后巢湖经济发展的影响发表了见解,并对巢文化博物馆的创建、人类居处进展模型观赏苑以及“巢父与巢父生态园”等10项文化工程建言献策,推动了巢文化认同的构建及巢文化研究的进展。
2011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安徽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原地级巢湖市一分为三①撤销地级巢湖市,撤销原地级巢湖市居巢区,设立县级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无为县划归芜湖市管辖,和县沈巷镇划归芜湖市鸠江区管辖,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这意味着巢湖地域文化资源同步进行区划调整并融入合肥大建设,环巢湖文化内涵随之大大延伸与拓展。与此相适应,原巢湖市巢湖文化研究会更名为合肥市巢湖文化研究会。2013年11月7日,合肥市巢湖文化研究会召开会员代表大会。会议提出,要在原巢湖文化研究会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巢湖流域历史文化资源,提升研究力度,推出更多更新研究成果。
地处环巢湖流域的巢湖学院,坚持立足环巢湖流域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区域文化研究。大力加强区域文化研究队伍建设,先后建立巢湖流域经济文化研究所、凌家滩文化研究所、巢湖水文化研究所、巢湖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等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并于2012年成功申报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这是国内唯一的以环巢湖地区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的省级综合性研究与咨询机构。该机构成立,实现了巢湖区域文化研究由自发状态向自觉状态、零散状态向有序状态、少数人文学科研究方向向多学科全面拓展的三个“转变”,并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
二、环巢湖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
环巢湖文化研究,涉及环巢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旅游、历史文化名人、历史地理、文献等。研究形式有课题立项、论著、论文等,研究成果颇为丰硕。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了解目前环巢湖文化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从而推动环巢湖文化向纵深发展具有较大价值。
1.立项课题。自2000年以来,围绕环巢湖文化研究内容,研究者申报立项的各级各类(含省、厅、校级)课题41项:巢湖流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2001年);近现代巢湖流域经济研究(2002年);巢湖旅游经济开发中的人文、生态研究(2003年);巢湖出土文物及其文化研究(2004年)、巢湖区域文化性格特征研究(2004年);巢湖区域历史上的开发及其对生态的影响、古巢国地望考(2005年);含弓戏问题研究(2006年);巢湖方言虚词研究(2007年);巢湖石艺术研究(2008年);民国时期巢湖流域交通与经济互动研究、清代巢湖地区方志中辑存景物诗研究、巢湖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2009年);巢湖市温泉旅游地评价及创新开发研究、巢湖门歌衰落与巢湖经济繁荣之探析(2010年);完善巢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研究、巢湖温泉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研究(2010年);清至民国时期环巢湖流域方志编纂与社会(2012年);审美视阈下的巢湖石文化及产业发展策略研究(2013年);巢湖旅游业精益化发展研究、环巢湖农业科技创新地方立法研究、环巢湖山水旅游景点“诗意化”广告表现研究、清末民初环巢湖地区交通建设与区域开发研究、环巢湖人文遗存和名胜景观保护修复与旅游开发研究、环巢湖地区建筑风貌及景观规划应用研究(2014年);合肥文化名片与淮军文化园建设研究(2014年);旅游驱动下的环巢湖地区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2014年);多元一体观下的巢国文明史研究(2014年);环巢湖淮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淮军文化园区建设研究、环巢湖水文化资源整合与提升“大湖名城”品牌形象路径研究、城湖联动视角下的合肥滨湖休闲度假旅游地发展研究(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以安徽省巢湖市为例、环巢湖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塑造与传播策略研究——以巢湖半汤郁金香高地为例、环巢湖温泉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环巢湖地区节庆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环巢湖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定位研究(2015年);环巢湖区域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特征及优化机制研究(2015年);现代化背景下的环巢湖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巢湖流域失水渔民生存问题及对策研究、生态文明时代环巢湖流域环境保护法律机制研究、环巢湖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研究(2015年),等等。
2.相关编著。到目前为止,有关环巢湖文化研究已编纂、出版的编著有17部,代表了专家学者对环巢湖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主要有:巢湖文物管理所编《巢湖》;巢湖市政协文史委编《巢湖人物》;欧阳发等编《巢湖史话》;方克逸主编《巢湖》;苏士珩编《巢湖揽胜》;完颜海瑞主编《人文合肥》文化丛书(第一套):《合肥名人》《合肥胜迹》《合肥故事》《合肥方言》;何晓亚《寻迹合肥》;方克逸主编《人文巢湖》;宁业高、张克锁主编《远古巢湖》;苏士珩主编《巢湖文化全书》(10卷本);完颜海瑞主编《人文合肥》文化丛书(第二套):《合肥诗词》《合肥记忆》《合肥书画》《合肥民俗》《合肥包公》;何峰主编《文化合肥》;巢湖市旅游局《魅力巢湖》旅游文化丛书:《旅游指南》《风景名胜》《名人传略》《民间艺术》《民俗风情》《传闻逸事》《名特产品》《古今咏唱》;桑林兵《大湖之旅:环巢湖旅游文化大探访》;宁业高等主编《中华始祖有巢氏》;刘杰“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走读合肥》文化系列丛书:《黛瓦重重城四畔》《诗情画意蕴风流》《长湖一望水如天》《俊彩星驰话沧桑》《梵音袅袅绕青山》《创新高地满园春》;杨松水主编《巢湖文化概览》。
3.研究论文。关于环巢湖文化研究论文100余篇,内容涉及历史、考古、文学、艺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代表性论文主要有:陈恩虎《先秦时期巢湖流域文化特点浅析》;朱定秀《巢湖区域文化性格特征浅析》《区域文化性格的现代化转型——以巢湖区域文化性格为例》;过常职《凤翔南巢——巢湖出土文物的文化解析》《居巢辨疑》;翁飞《环巢湖文化摭谈》《环巢湖文化圈是“大湖之城”崛起的强力支持》《环巢湖文化与大合肥建设》《凌家滩遗址是环巢湖文化圈重要标志》;张敬国《从凌家滩遗址文物的发掘谈凌家滩文化》;陆荣《巢湖农耕文化特质初探》《巢湖农耕文化的特质在于“和”》;杨福生《巢文化再说》《合肥考释》《三河考释》《肥东考释》;李忠林《古巢国考》《略论巢文化》《巢文化概念的确立与皖中经济发展》;方克逸《巢父与巢山》;宁业高《巢父考论》《巢父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现代意义》《巢湖湖区文化要题十解》《巢湖圈:中华文明曙光升射的圣地》《巢湖文化的特质与经济开发区向》;吴立、王心源《巢湖流域先秦时期的环境与文化》《汉代以后巢湖流域文化衰落的环境考古学观察》;王成胜《巢国文明散论》;苏士珩《再论有巢氏及其文化》;黄鹏程《巢文化,中国文明之曙光》;张媛《巢湖区域文化研究》;杨松水《环巢湖淮军文化价值与淮军文化园建设思考》;张晗光《从范增其人看巢湖文化中的文化品格》;王启俊《摭谈巢湖方言习语与巢湖民俗文化》等。
三、环巢湖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环巢湖文化研究内容的大致梳理,可知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巢湖文化地理范围
关于环巢湖文化的地理范围,有巢湖流域、巢湖区域、巢湖圈、环巢湖等几种说法。陈恩虎认为,巢湖流域包括合肥市、巢湖市、庐江县、肥东县、肥西县[3]。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把舒城县和六安市纳入巢湖流域范围[4]。在另一著述中,陈恩虎扩大了巢湖流域范围,指出巢湖流域涵盖合肥市、马鞍山市、芜湖市、六安市,以及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无为县、和县、含山县、舒城县等市县[5]。吴立等认为,巢湖流域“远古便是人类重要的活动区域”。他们从考古学角度对巢湖区域文化早期发展时间序列进行论定,理出这一文化早期发展的时间脉络,即起源于新石器中晚期,历商周至汉代,时间跨度4000年[6]。苏士珩指出,巢湖流域地处南北中间区域,属于长江流域的一部分,但相对独成体系。“它北邻江淮分水岭,南达长江北岸,西至大别山麓,东联滁浦丘陵,总面积13000多平方公里”[7]。陆荣提出了巢湖区域概念。认为历史上的巢湖区域概念,指古代沿袭俗成的历史区域,地处江淮中部,大体上指环巢湖一带,但随着人口流动、迁移,景物易貌,行政区划的频繁变动,其外延的不确定性也渐渐增强。这里所说的巢湖区域,则指今天的巢湖流域,巢湖流域14203平方公里,流域地跨合肥、安庆、巢湖、六安等地市的14个市县[8]。张媛认为,从水系看,巢湖区域就是巢湖流域;从行政区划看,巢湖区域包括合肥市的全部和六安市的一部分(老市区及舒城县)[9]。宁业高用“巢湖圈”概括环巢湖文化地理范围。他指出,“‘巢湖圈’是一种区别于‘巢湖湖域’‘巢湖市域’‘巢湖流域’的地理文化区域称谓,是自远古而降,以巢湖湖域为核、水系为域、历史为经、政区为纬、人文为质而自然形成的巢湖圈畛界与文化体系。用今天的行政区划来框架,它的范畴应该包括合肥、巢湖二市全境和六安、滁州、安庆三市的部分区县,以及南京市江北部分地区。巢湖圈是中华文明曙光升射的圣地”[10]。还有学者提出环巢湖概念。翁飞认为,“环巢湖的地域范畴,如按自然水系划分,泛指整个巢湖流域;如按行政区划,应该包括今合肥市全部、马鞍山市的和县、含山县,芜湖市的无为县,及六安市一部分(老市区及舒城县)[11]。刘立冬认为,环巢湖泛指整个巢湖流域,但其也是一个文化概念,“用以指称以巢湖为中心,环巢湖地域上形成的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文化群落,可定义为环巢湖文化圈”[12]。
概括以上诸家之说,可大致判定:环巢湖地区,是以巢湖为中心的巢湖流域。巢湖流域位于长江与淮河之间,包括北临江淮分水岭,南达长江北岸,西至大别山麓,东联滁浦丘陵一带相对广袤的区域。一般所言环巢湖文化圈,则是指巢湖流域所覆盖的范围。
2.环巢湖文化的概念、特征
关于环巢湖文化的概念,学界有“巢湖流域文化”“巢湖区域文化”“巢湖文化”“环巢湖文化”“巢文化”等多种称谓。陈恩虎在界定了巢湖流域范围后,提出了“巢湖流域文化”的概念,并对先秦时期巢湖流域文化特点作了分析[13]。朱定秀用“巢湖区域文化”概念概述了这一区域文化性格特征,并认为巢湖区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发源之一,内涵丰富[14]。张媛认为,巢湖区域文化即在巢湖区域内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属皖江中游文化,为皖江文化组成部分[15]。不少学者使用“巢湖文化”概念。苏士珩指出,巢湖文化是地域文化,属于长江与淮河之间的文化,兼受徽文化和淮河文化的影响[16]。“环巢湖文化”概念提出的代表为翁飞。他经过多方考证,认为环巢湖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圈,或曰文化板块、文化带,是可以成立的[17]。“巢文化”概念被学者使用较多。李忠林、杨福生认为,“‘巢湖流域文化’‘巢湖区域文化’‘巢湖文化’‘环巢湖文化’这样的概念不能很好的涵盖这一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他们通过对这一区域先秦时期历史和文化的探索,认为这一文化取名为“巢文化”比较合适[18]。宁业高持同样的观点,也认为“‘巢文化’是以巢湖流域为时空概念和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地域文化”。“‘巢文化’作为地域文化,其厚重度和密集度是其他一般地域文化所难以比拟的,在安徽文化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是极其崇高的”(宁业高《环巢湖文化研究》序,安徽省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关于环
巢湖文化特征研究。陈恩虎对先秦时期巢湖流域文化特点作了分析,认为巢湖流域文化历史悠久,形成了颇具湖区特色的文化形态。先秦时期巢湖流域文化呈现延续性、独特性和交融性、开创性和先进性等特点,是一个独具个性的地区文化谱系[19]。朱定秀认为,巢湖区域文化的长期积淀与内化,形成了该地区特有的区域文化性格特征:勤劳执着与“蛮”;温和敦厚与“耿”;包容兼善与“淳”;尚文重教与“儒”;安贫乐道与“守”[20]。杨福生、李忠林指出,巢文化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义不朝商”的忠义品格;安土重迁的内敛与聪慧;兼容并蓄中的宽纳与包容[21]。苏士珩认为,巢湖文化特点有主要有:第一,巢湖文化蕴含着“水文化”的丰富内涵,而又较“水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和个性;第二,巢湖文化展示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第三,巢湖文化饱含灵山秀水之气,孕育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第四,巢湖文化秉承湖之浩瀚,体现其广纳百川、兼容并包之文化品质[22]。张媛认为,巢湖区域文化具有南北兼容、承东启西的特点;巢湖区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尤为灿烂夺目,具有显著的尚“和”拒“商”的文化特质;巢湖区域因水而起,以水为魂的大湖文化表现明显[23]。张晗光认为,巢湖文化品格主要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适应力和务实精神强;兼具精巧阴柔、轻婉的文化风格的双重性,及闲适安逸的心态。由此而论,巢湖文化具有二重性,即开放性与保守性[24]。
3.环巢湖文化的形成及历史地位
关于环巢湖文化的形成,李忠林、杨福生认为,巢文化是古巢国人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创造出来的。巢文化对“后来巢湖地区的文化走势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25]。翁飞从历史地理和方志学的角度,分析了环巢湖文化形成的五大因素:第一,从历史沿革和行政管理角度来看,在长达一千四五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庐州府统一管辖环巢湖地域;第二,从自然地理和水文方面看,古庐州地域基本上涵盖了一个完整的巢湖水系,它包括了巢湖水系的源头大别山及其余脉所在的六安、舒城、合肥、巢州、庐江等地,以及它的入江水道无为县,对于水系的管理和治理有着重要意义;第三,从经济角度来看,环巢湖地区各地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的共同特点非常明显;第四,从方言民俗看,环巢湖地区有独特的方言,即江淮方言,而且是南北交融、保留大量上古入声字。环巢湖地区人民的风俗、生活习惯也基本相同。此外,环巢湖地区地方戏曲独具特色,有“倒七戏”(“庐剧”)和“门歌”“秧歌”,还有“大鼓书”等地方曲艺;第五,从军事层面看,环巢湖地区自古就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从春秋战国到吴楚相争,以及三国、南北朝、宋金南北对垒,这一区域军事文化资源丰厚。特别是“三国文化”“淮军‘三个之一’即巢湖流域是东方人类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是夏文化发祥地之一。所谓‘三个地带’,即巢湖流域是东西文化交汇地带,也就是吴、越、闽、台大文化板块与荆、楚、湘、文化”更具特色,已引起高度关注[26]。
关于环巢湖文化的历史地位,宁业高用“三个之一”“三个地带”来描述和确立。他指出,“所谓蜀大文化板块的交汇地带;巢湖流域是南北文化交汇地带,也就是长江、钱塘江大文化区域与淮河、黄河大文化区域的交汇地带;巢湖流域是安徽文化的中心地带。巢湖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一块圣地,其文明史与中华文明史等长,巢湖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摇篮。巢文化作为安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长江文化、淮河文化、黄河文化密切关联,并与它们共同铸造了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悠久和辉煌”[27]。
学界的环巢湖文化研究还涉及到环巢湖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等问题,但多为泛泛而谈,讨论很不深入,成果也十分有限。此处不再赘述。
四、问题与展望
通过以上对环巢湖文化研究情况的回顾和考察,可以看出,学者们对环巢湖文化研究涉及范围广泛,对环巢湖文化地理范围、概念、演衍过程、特征、历史地位等问题作了有益的分析和探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环巢湖文化研究状况表明,目前的研究表面浮华而不繁荣,热闹而不深入,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1.目前研究对环巢湖文化未作充分的研究和审视,宏观研究需要深入。现有研究仅就一些微观问题进行论述,宏观、全面的探讨成果缺乏,新成果产生不多,实质性进展缓慢。关于环巢湖文化研究影响巨大的成果尚未出现。
2.目前研究水平较低,重复化倾向严重。十多年来,环巢湖文化研讨会先后召开多次,但范围、规模很小,只局限于巢湖市、合肥市的政府部门及一些研究者参与,学术会议质量较低,未能引起全省、全国范围的关注,未能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研究中来。在研究的课题上,虽然有一定的立项数量,但省部级以上很少,尤其是国家级项目几近空白。学术价值高、影响较大的论著寥寥无几。而且,对环巢湖文化研究大多只是停留在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简单重复上。
3.目前研究中多元化研究较少,基础研究用功不够。现有许多文章使用单一学科传统研究模式的较多,采用多元化研究的较少;对许多问题的探讨缺乏深入。不少论文简单地从学理出发,对环巢湖文化的一些现象进行定性,基础研究用功不够。
4.目前研究难以适应实践的需要,缺乏实践路径探究。现有多数研究者还停留在理论探讨上,很少考虑其实践路径、实践效果研究,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环巢湖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因此,突破瓶颈,深入挖掘更广泛的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1.加强宏观研究,拓展研究领域。既要从整体上把握环巢湖文化演变发展的规律,进行综合研究,又要对环巢湖文化地位与影响等重大问题,作更加全面系统的探研。同时,更广泛的研究领域需要深入挖掘,如环巢湖文化与淮河、皖江、新安江三大文化关系问题、环巢湖文化的形成原因、环巢湖文化发展阶段等等;环巢湖文化研究怎样从环巢湖区域走向全省、全国等,如何整合环巢湖文化研究的力量,如何使环巢湖文化的研究既深入又普及等等。
2.提升研究水平,扩展研究视野。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路径,积极地开拓视野,突破原有思维方式的约束,深入开展一些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问题的研究。关于环巢湖文化的一些观点要进一步提炼和统一,如“什么是环巢湖文化”“环巢湖文化有哪些特点”“环巢湖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及环巢湖文化内部具体的文化构成因素等问题,均需达成共识。总之,提升研究水平,克服地域局限等障碍,联系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合作攻关,使研究领域更加开阔,研究层面更加深入,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3.运用多元化研究,夯实基础研究。多元化研究是指研究者立足于不同的学科,运用交叉学科理论,多层次、多渠道交叉研究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研究需要运用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民俗学、哲学等各种学科理论和方法,分析与探讨问题。基础研究,是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各种历史文献资料,发现问题,并予以分析解决,还历史以真实面目。要使环巢湖文化研究取得深入发展,就必须运用各种学科理论和方法开展研究;进一步挖掘更多的文献资料,加强基础研究。应将环巢湖文化研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纳入重大科研规划,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思考和研究。
4.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环巢湖文化现代化、环巢湖文化时代价值、环巢湖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环巢湖文化保护、开发与利用等问题研究,必须讲究实践效应。可以说,对环巢湖文化现代化、环巢湖文化时代价值、环巢湖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环巢湖文化保护、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不仅能够深入推进对环巢湖文化研究,而且对中国文化和安徽文化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未来要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在实践层面上不断推进环巢湖文化的研究。
[1]李远明.巢县话几个本音字考[J].居巢学刊,1987(1).
[2]首届江淮文化暨巢文化研讨会在我院召开[J].巢湖学院学报,2006(1).
[3]陈恩虎.先秦时期巢湖流域文化特点浅析[J].巢湖学院学报,2002(4).
[4]首届江淮文化暨巢文化研讨会在我院召开[J].巢湖学院学报,2006(1).
[5]陈恩虎.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14.
[6]吴立,等.汉代以后巢湖流域文化衰落的环境考古学观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
[7]苏士珩.前言[M]∥费勤松,余万春.巢湖文化全书·教育文化卷.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8]陆荣.宋以前巢湖区域的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9]张媛.巢湖区域文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10]宁业高.巢湖圈:中华文明曙光升射的圣地[N].包河报,2007-08-17.
[11]翁飞.环巢湖文化摭谈[J].学术界,2008(3).
[12]刘立冬.环巢湖古塔历史文化探究[J].安徽史学,2011 (5).
[13]陈恩虎.先秦时期巢湖流域文化特点浅析[J].巢湖学院学报,2002(4).
[14]朱定秀.巢湖区域文化性格特征浅析[J].巢湖学院学报,2005(5).
[15]张媛.巢湖区域文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16]苏士珩.前言[M]∥费勤松,余万春.巢湖文化全书·教育文化卷.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17]翁飞.环巢湖文化摭谈[J].学术界,2008(3).
[18]李忠林,杨福生.略论巢文化[J].巢湖学院学报,2008(1).
[19]陈恩虎.先秦时期巢湖流域文化特点浅析[J].巢湖学院学报,2002(4).
[20]朱定秀.巢湖区域文化性格特征浅析[J].巢湖学院学报,2005(5).
[21]杨福生,李忠林.巢文化概念的确立与皖中经济发展[J].巢湖学院学报,2008(2).
[22]苏士珩.前言[M]∥费勤松,余万春.巢湖文化全书·教育文化卷.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23]张媛.巢湖区域文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24]张晗光.从范增其人看巢湖文化中的文化品格[J].巢湖学院学报,2014(2).
[25]李忠林,杨福生.略论巢文化[J].巢湖学院学报,2008(1).
[26]翁飞.环巢湖文化与大合肥建设[J].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7]宁业高.“巢文化”是巢湖流域文明的总和[N].合肥晚报·环湖晨刊,2012-03-21.
责任编校 边之
G633.5
A
2095-0683(2016)04-0016-06
2016-04-30
2012年度巢湖学院科研机构专项项目(XWY-201216);2015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项目(SK2015ZD20)
张安东(1964-),男,安徽庐江人,巢湖学院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