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内涵式学生资助发展模式探析

2016-10-09郑玉莲徐建龙

关键词:内涵式外延高校学生

郑玉莲,徐建龙

(1.安徽科技学院 学生处,安徽 凤阳 233100;2.淮北师范大学 研究生处,安徽 淮北 235000)

高校内涵式学生资助发展模式探析

郑玉莲1,徐建龙2

(1.安徽科技学院 学生处,安徽 凤阳 233100;2.淮北师范大学 研究生处,安徽 淮北 235000)

经过近10年的学生资助发展建设周期,高校学生资助模式已由外延式资助向内涵式资助转变。以经济资助为基础,立足于受资助学生优势特质,坚持立德树人、资助育人和思想育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指导思想;加强对资助考评、信息化管理和征信系统的制度建设,提升学生资助的物质文化、网络信息文化、制度文化和受助学生行为文化,构建内涵式学生资助发展模式。

内涵式学生资助;优势特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建设;文化建设

一、高校学生资助发展轨迹概述

内涵和外延究其逻辑范畴而言,内涵是指反映和规定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一事物所确指的对象范围。就事物的发展模式而言,“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优化、质量提升、水平提高、实力增强等。外延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一般指事物外部的延伸,如投资的扩大、规模的膨胀、数量的增长等。”[1]高校学生资助的发展轨迹依据外部要素投入多寡和内部资源利用率的高低以及资助育人的实际效果,又分为外延式学生资助发展模式和内涵式学生资助发展模式。外延式学生资助发展模式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扩大受资助范围、增加资助金额等措施来扩大学生资助总体规模的发展模式。内涵式学生资助发展模式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指导思想,立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体优势特质,通过挖掘现有资助资源,发挥高校教育主导性和主动性,优化资助方式,展现资助亮点,培养学生优质潜能,提升资助效果的发展性学生资助模式。也就是说,高校内涵式学生资助是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生均享有受教育机会平等权利为基本条件,以提高资助育人效果和服务社会能力为基本要求,以培育受资助学生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为根本目标的动态资助。

新学生资助政策实施伊始,我国学生资助模式是以增加财政投入,扩大受资助面,提高受资助额度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资助模式,甚至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学生资助就是帮钱帮物,可以说外延式学生资助是我国新学生资助发展模式的初级阶段。正是经过了这一阶段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的资助目标。与此同时,外延式学生资助发展模式也连带了财政压力过大、学生“等、靠、要”思想严重、资助育人效果不佳等新问题。建立在外延式学生资助发展的基础上,内涵式学生资助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优势特性——差异与特性是学生资助的切入点;更加注重学生资助的终极目标——目标是学生资助的定位器;更加注重学生资助的科学方式——方式是资助特色的优化剂;更加注重学生资助的实际效果——效果是彰显资助目标的显示屏。内涵式学生资助不再是简单的帮钱帮物的粗放式资助,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特性、优势特质、能力提升和综合发展的精准式资助模式。可以说,内涵式学生资助是外延式学生资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外延式学生资助也是实施内涵式学生资助的必经之路,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二、构建高校内涵式学生资助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一)从资助成效上看,外延式学生资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已经过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外延式发展,在资金投入、困难生受资助面和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等方面均取得巨大成绩(详见:表1)

表1 2007—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生资助人次及金额

由上表可见:8年间,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一是资助总金额投入巨大,且呈逐年增长趋势。除2008年,其他年份人均受资助金额均超过千元,尤其是2014年,全国共投入716.86亿元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比2013年增加142.75亿元,增幅24.86%,人均受资助金额达到1763.82元,同比人均增长222.17元。二是受资助面广。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受资助人数均逾4000万人次。但由于受汶川地震的影响,2008年人均受资助金额只有731.5元,同比人均下降327.08元。三是从制度上“把经济弱势学生转变为经济脱贫学生,使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状况基本处于当地同期学生平均消费水平,实现主体受教育权利的机会均等化。”[2]保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需要说明的是学生资助不能简单地把物质资助与有用之才划等号,认为只要能够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物质资助就能成为有用之才的观点是不成熟的。忽视受资助者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基础素养、心理健康等因素的前期影响及长期影响,主观地畅想“资助梦·成才梦”的美好愿景也是不实际的。

(二)就资助考评对象而言,外延式资助重资助主体轻资助客体

为了使学生资助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全国(地区、学校)学生资助中心每年都要对下一级资助单位进行资助工作考评。以安徽省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指标与评分标准为例,主要有“制度建设、政策落实、资金管理、信息管理、监督检查、宣传教育”[3]六个方面,从这六个一级指标可以看出,学生资助考评标准都是外延性因素,考评内容主要针对资助主体的工作开展情况,而对资助育人效果(家庭经济困难生受助前后的思想品德、道德素养、学业成绩、专业特长、心理健康、服务社会、社会竞争力等内涵性因素的前后对比情况)的考评内容并未制定较为明确的考核办法。也就是说,学生资助考核的标准主要是针对资助主体而非资助客体,主要是考核资助主体是否依据依规的把资助资金发到困难学生手中,至于资助客体的责任成才目标要求并未有系统的定量考核指标,这与资助效果的发展性、动态性、不确定性等因素不无关系。而资助效果和受资助者的成长成才情况是贯穿学生资助工作始终的生命线,这就迫切要求学生资助主体加强对内涵式学生资助发展模式的探索。

(三)就资助方式而言,外延式资助重资助工作的常态化,轻资助工作的常新化

学生资助“常态化”是指学生资助主体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在学生资助工作的时间、地点、方式、对象、内容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稳定状态。学生资助“常新化”是指在资助工作常态化基础上,学生资助主体在资助精准、资金利用率、资助方式等方面创新性地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过程。新学生资助政策颁布实施以来,高校非常重视资助工作的常态化建设,坚持常抓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建立困难学生信息动态数据库。稳步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国家在高校学生资助经费投入上,由2006年的182.75亿元持续增加至2014年的716.8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约66.76亿元,较好地保障了受资助学生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权利。严格遵守资助资金使用的规范性,资助资金准时、足额发放到受助学生银行卡里,切实做到不吃拿卡要、挪用、平分资助款。积极建立资助监督考核评价体系,坚决执行学生资助违规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有效说明了学生资助政策的严肃性、严格性和不可逾越性,较好地完成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常态化建设目标,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在资助育人成效性、资助工作精准性、资金使用效益性等常新化建设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尚处于从思想观念转变到实践尝试阶段,实践过程有待进一步探索、实施和检验。

(四)就资助工作的归宿而言,内涵式学生资助是外延式学生资助发展的落脚点

马克思认为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诸环节构成的,其中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核心。内涵式学生资助就是学生资助过程的否定之否定阶段。经过近10年的学生资助建设探索,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初级阶段的经济资助建设目标。如今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已进入转型期,各种新问题、新现象、新特征随之而出,单纯的依靠增加财政投入、扩大受资助面、增加主体受资助力度的外延式学生资助显然不能完全符合社会发展变化和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的需要,人们毅然认识到学生资助体系需要引进新机制,注入新动力,建制新目标,创建新模式。内涵式学生资助发展模式即是解决上述矛盾的密钥,内涵式学生资助模式以经济资助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义,立足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优势特质,充分考虑到培养学生四个“足够自信”:学业自信、能力自信、人格自信、心理自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新路标,也是外延式学生资助发展的最终归宿。

三、高校内涵式学生资助的实现途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内涵式学生资助的根本指导思想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正经历着资助结果显著和育人效果不佳“两重天”,外延式资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内涵式资助才刚刚起步,资助效果还存有“死角”,留有缝隙。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围绕立德树人、资助育人和思想育人三个方面,加强对受助学生价值观的示范引领、资助育人和思想育人,使学生资助工作不跑偏、不绕圈,缩短资助育人周期,增加资助育人效果。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立德树人。高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使命。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头戏,关乎着千万家庭的上学梦,成才梦。十八大报告,习近平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寓意着资助主体不单单是给困难学生送钱送物的“二传手”,更是塑造学生灵魂、培育学生成才的“工程师”。坚持立德树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提高全体资助工作者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通过学生资助工作来引领人、激励人、感化人。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水平资助老师和管理队伍,紧紧围绕资助内涵建设这个主题,从落细、落精、落实、落新入手,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资助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受助学生勤劳节俭、感恩奉献、自助助人、谦让宽容、自律自省的道德品质和内涵丰富的人格魅力。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资助育人。传统教育方式强调自上而下、上行下效,是由教师理论传输到学生理性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忽视了大学生价值观接受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学生很难从现实生活层面区分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的优劣,更谈不上理性认识和自我内化,教育效果一般。以学生资助为载体,在学生资助工作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从大学生价值观接受的基本规律出发,充分认识和把握接受活动的运行机理。”[4]“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具象化,以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5]125既注重学生资助主导性的平台建设,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又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意愿和性格特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心理需求,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资助活动中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入行,解决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思想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6]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摒弃了传统的“符号化”说教式教育,拓展为更具有实在感的“生活化”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倡导大学生主体地位,围绕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生活体验。学生资助工作就是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而开展的一项民生工程,是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学生资助主体围绕资助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受教育者在课堂和报告厅听到的与社会生活中感受到的不同,出了课堂走进社会,找不到对应物”[7]271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对大学生而言,学生资助活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具有实在性、说服性和教育性。

(二)制度建设是内涵式学生资助的有力保障

古人云:“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规矩就是规章制度,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遵守的法律、规则、条文、条例,是维持社会秩序和各项活动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习近平同志强调“好的法规制度如果不落实,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编在手册里,就会成为‘稻草人’、‘纸老虎’,不仅不能产生应有作用,反而会损害法规制度的公信力。”[8]围绕学生资助工作的内涵建设,应着重加强学生资助工作考评制度、学生资助信息化管理制度和学生资助征信制度的建设力度。

一是建立动态的目标管理考评制度。在学生资助绩效考评管理办法中,不仅要考核资助主体,也要考核受资助者,以百分制的形式把家庭经济困难生受资助前后的思想品德、道德素养、学业成绩、专业特长、心理健康、服务社会、社会竞争力等内涵性因素,以目标考核卡的形式纳入每年的考评目标管理体系并存入学生个人档案资料,对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资助前后的综合发展状况。坚持两条腿走路,双管齐下,增加资助育人效果。二是加强学生资助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建设力度。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提出“大力提升信息技术安全保障能力,为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9]在高校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避免不法分子通过窃取学生的家庭地址,手机、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学号,父母职业、单位等“机密信息”对学生及其亲人实施犯罪活动。鉴于上述“机密信息”外泄的可能性,学生资助系统在进行受助学生名单公示时,应隐去或安装信息加密保护软件,仅允许特殊身份的人员查看,确保学生信息安全。三是完善征信制度建设项目。“健全约束和失信惩罚机制,将违约信息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并在研究生和公务员录取、出国签证、消费贷款、职务晋升等方面予以限制,甚至追究法律责任。”[10]规避学生为获得国家奖助学金的申请资格,虚填瞒报家庭基本情况和经济收入。规避学生毕业后,违约、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等不诚信现象的发生,保障学生诚信受助、诚信还贷。

(三)文化建设是内涵式学生资助的最深层元素

文化建设是决定学生资助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要素,是固化资助成效的粘合剂。必须加强学生资助的物质文化、网络信息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建设力度,形成符合学生资助特点的内涵式文化。

一是加强学生资助的物质文化建设。以大学生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大学生应征入伍服兵役学费补偿代偿、勤工助学等资助项目为物质载体,加强对受资助者在受助过程中诚信、友善、勤俭、节约、文明的优良传统文化熏陶,使受资助者能够领会国家推行学生资助工作的深刻寓意。二是加强学生资助的网络信息化文化建设。以学生资助信息平台为载体,通过学生资助活动宣传、政策解读、信息管理、受助学生行为规范等专题活动,完善网络信息化文化建设,形成正面、典型、公开、透明、科学、精准为主流意识的高校学生资助网络信息化文化。三是加强学生资助的制度文化建设。要牢固树立用制度来管人管事管权的制度文化意识,坚决抵制“牛栏关猫”“大水漫灌”“大而化之”“大而了之”的学生资助制度文化,建立“精准滴灌”“定向施策”“有的放矢”的学生资助制度文化,确保学生资助过程公平、结果公正,使制度成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政策依据和保障体系。四是加强受资助学生的行为文化建设。受资助者的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励志、强能、实干、务实、踏实的行为能力和廉洁、自律、节俭、朴实的道德品格。学生资助的根本目标是育人,资助只是条件和手段。因此在资助工作中,不仅要严格遵守各项资助政策,更要加强对受资助者全方位的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教育,使这些文化内涵内化为受助者自觉自律自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直尺,避免家境贫寒的学生成为人穷志短、能力平庸、道德庸俗的“井底之蛙”。

学生资助工作已进入深水区,内涵式学生资助的建设目标成为摆在当前社会面前难啃的硬骨头。如今,唯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指导思想,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文化建设为深层元素,经过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建设周期,方可实现内涵式学生资助的发展目标。

[1]瞿振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3(2):12-14.

[2]郑玉莲,曹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自身蕴藏的价值哲学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3(5):127-130.

[3]安徽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安徽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暂行办法[EB/OL].http://www.ahxszz.gov.cn/show.asp?id=23725.2016-3-14.

[4]李忠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受机制探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11-15.

[5]王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的五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24-127.

[6]张永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化”向“生活化”的回归[J].教育学术月刊,2011(6):24-27.

[7]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及其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71-275.

[8]党建网.习近平给领导干部定的20条铁律.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6月26日),[EB/OL].http://www.dangjian.cn/specials/djwwpt/wxgx/201604/t20160405_3260390.shtml.

[9]中国教育信息化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EB/OL].http://www.hdedu.gov.cn/hdxxzx/ShowArticle.asp?ArticleID=805.

[10]曹玲.论高校学生资助中契约文化的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35-37.

责任编校 刘正花

G 647

A

2095-0683(2016)04-0160-05

2016-06-22

安徽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科研项目“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研究——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SRC 2014371)

郑玉莲(1982-),女,安徽长丰人,安徽科技学院学生处讲师;徐建龙(1961-),男,江苏常州人,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教授。

猜你喜欢

内涵式外延高校学生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走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道路
关于工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再认识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入坑
爱情的内涵和外延(短篇小说)
茶馆式图书馆走进高校理念浅析——基于图书馆内涵式发展的角度
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和芯片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