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容新”到“守正”
——论姚永概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2016-03-15黄晨晨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桐城派新文化运动合肥

黄晨晨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从“容新”到“守正”
——论姚永概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黄晨晨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姚永概在面对中国现代化的转型时,从“容新”转而“守正”,前为冲破桐城派固有传统,学习外国政治文化,坚持教育改革,启发新一代知识分子;后为捍卫新文化所猛烈批判的儒家思想,反对“尽弃先王之道”,固守古典传统与民族之根。姚永概针对“变”与“不变”的文化选择,是清末民初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时代缩影。

新文化;姚永概;桐城派

“新文化是对旧文化而言”①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新青年》1920年4月1日第七卷第5号。,肇始于陈独秀《青年杂志》的创办,因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而推向高潮。钱玄同首次提出的“桐城谬种,选学妖孽”,“成为新文学运动者通用的语言”而广为流传,文坛对新学手下留情,对桐城派的批判则甚嚣其上②陈平原认为:“周氏等人狠批桐城,而对选学手下留情,与五四新文化人对程朱理学极为反感大有关系。”引自《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91页。。但周作人同时也称桐城派为新文学开启了端绪。本文主要以姚永概(1866-1923)为主,看他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如何从“容新”转而“守正”,以此揭示出姚永概的变与不变:他如何在现代转型中,冲破桐城堂庑;又如何在新文化运动激进思想中,保存国粹。

一、容新:有所变而后大

(一)兼收并蓄——新学的倡导者

清末国局危乱,西潮涌来,姚永概认为“方今海宇新学,日出不穷,吾苟能兼收并畜,皆足助我化裁损益之道”③《吴先生行状》,见严云绶,施立业,江小角主编:《桐城派名家文集·姚永概集》(第1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310页。,他坚信“有学堂终胜于无学堂。吾辈处过渡之时,作过渡之人,只可行过渡之事”。④《复刘葆良观察》(1904年),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480页。故在教育上实施一系列举措:规划中西课程的比例;筹送游学者;邀请严复到堂实施新教育实验;参与女子师范学堂的筹建等,足见这一时期姚永概积极探索适宜于中国的教育课程,引进西学西政,进行教育变革,在对外国文化的传播上担任了重要的角色。

1892年姚永概北上会试,至保定莲池书院谒见吴汝纶,并跟从吴汝纶问学求教;且与严复交好,共事于安徽大学堂及北京大学。《慎宜轩日记》中记载姚永概于1899年“看英人赫胥黎《天演论》,严君复所译者”,时隔三年(1902)再次阅读《天演论》,并阅读严复《原强》一文。姚永概受二人影响颇深,对西学、西史著作广泛阅读,不拘泥于儒家经典阅读范围。1902年日记页眉处记载“自古无建中立极之圣人,但有因时就变之圣人。西学西政,亦具本末,无本不足以立国”,姚永概认为天下处竞争之势,不能再“以静当动”,需“更革”,需“动”,但“数千年之常谈”,“二百年之涵育”,早已深入人心,姚永概深知“欲其动也,岂不难哉”。①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828页。因此他认为应“集环球政教所长,作育人才,蔚为文运中兴点”②同①,第886页。,将教育作为救国第一策,开学堂为“中国一线生机所在矣”③《复黟生》(1906年),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487页。,遂致力于教育事业。

姚永概1902年就职于安徽高等学堂,此学堂为安徽高等教育之始。姚永概任总教习,于西学用力颇深,认为“变法须一切变,只变一二事而其余不变,皆与本事有间接之阻力”④《复刘葆良观察》(1904年),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480页。,多次“与常伯琦商订英文、理化教事”,录常伯琦新订四年英文、理化章程于日记中。姚永概指出西方名人所著《物理塾课》《化学塾课》之类“科学课本”最宜于中国学堂,更有“译此之意”。⑤同①,第928-930页。据《慎宜轩日记》记载,1904年,安徽高等学堂寒考内容为伦理、中史、中政、算学、测绘、图画、舆地、西史、西政、英文、法文等,中西学皆有,此时仍以中学为主,姚永概《复严复》书中自言“侧重西文,则本学堂向来亦如此宗旨。不过办学者不在行,未收西文之效耳”⑥《复严复》,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488页。,且因学堂内学生风气不佳,故姚永概多次力请严复来皖,并支持严复在安徽大学堂的一系列教育实验举措,以致学堂学子学习西方科学与文明蔚然成风。姚永概任职期间,将今日学堂分为两种,“一则招致高等人才,已深中文者,专以预备出洋入专门为目的,则其课程必宜趋重西文及普通科学,无须瞻顾以废弃国粹为忧。一则多设蒙小学堂,施以普通教育,专用开通民治”。⑦《复黟生》(1906年),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487页。安徽高等学堂无疑属于前者,姚永概“以预备出洋入专门为目的”,1905年曾写尺牍《致同乡公启》,以求经费,用于推广学务处及筹送游学者,言语真挚。

姚永概1907年亲赴日本考察自治制度,期间观察女子高等学校,看其所授课程,教授方法等,自言“因余有经营女校之志也,其意至可感”⑧同①,第1055页。,回国后,1908年4月“谒提学归,季白又约同往提学,决计办女子师范及存古学堂,命同季白拟章程”⑨同①,第1067页。,之后数次与季白商讨女师范之事。八月女师范开学,姚永概一早赶赴观看,且多次前往女师范,与其中教员亦有往来。安庆女子师范学堂为吴传绮(1858—1934,字季白)创办,民国后改为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他以从事教育、提倡新学、创办学校为改良之发轫。姚永概对女子师范学堂筹建的关注,对女性教育的重视,已是顺应时代的思潮,跳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认知,启发民智。

姚永概这位在清末担任社会文教革新角色的人物,对思想的启蒙与社会文化的蜕变,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他是晚清教育革新的一员,其背后的这股力量推动了安徽新式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代近代型的知识分子群”。新文化运动者多为留学之人,在西方国家栉风沐雨,回国后引发的变革大潮并非一蹴而就,姚永概等人的教育改革为他们学习西方文化充当了倡导者的角色,故周作人认为“今次文学运动的开端,实际还是被桐城派中的人物引起来的。”⑩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8页。

(二)因时就变——民主观念的融合

《孟子讲义》是姚永概教授正志中学时所编讲义,是书编写起于1915年1月,迄于1916年5月。姚永概认为孟子之学“以愚测之,其学固以性善为本,以仁义为用,而其宗旨则全在救民”①姚永概撰,陈春秀校点:《孟子讲义》,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孟子序说”,第10页。,将孟子的民本思想发挥到极致,认为“苟可以救世安民,圣贤未必固执己见也,无如舍我所学,从彼所好”②同1①,第30-31页。,于君民二者而言,姚永概更倾向于对“民”的关心,只要对人民有利,圣贤之学都可舍弃。这种对于经典的解读是姚永概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所认知的,正如姚永概曾大挑二等教谕,因甲午之战,清政府战败,姚永概认为弊端在于“君臣皆尚虚文,无事不讲情面,即取士之道,仍用时文、试帖。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①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588页。,遂对科举之道、仕宦之路灰心,绝意仕途。

姚永概作为民国时期的老一辈学者,在新文化派的笔下多是无所作为之辈,但桑兵指出“清季学术实已中衰,仍然不乏名家,并以各种方式尤其是通过对国学研究影响着五四和后五四两代学人。他们的学术观念或可归于文化遗民,政治上却大都并非遗老”②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83页。。姚永概并不主张参加政治活动,在政治立场上也始终如一,民国后并未妄图复辟帝制。丙辰年(1916)段祺瑞欲延请姚永概为高等顾问,总统徐世昌欲召其入晚晴簃选诗,但姚永概皆笑辞曰:“吾如处女,少不字,老乃字邪?”③《叔弟行略》,见严云绶,施立业,江小角主编:《桐城派名家文集·姚永朴集》(第1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46页。故姚永概所倡儒家伦理,不再是立足于“忠君”,而是基于“爱民”。正如姚永概对易代之际历史人物的认知异于世人,他“每怪世人之称陶潜为忠于晋室,小之乎窥潜也。彼其所怀,乃在羲农之世”,就连“张昭之劝禅吴降操,谯周之劝禅降晋”的行为,姚永概所给予的并非鄙视,而是一种理解与尊重,他认为“张、谯之意,专在生民着想,亦非为一身禄位计”。④姚永概:《与陈伯言吏部》,《慎宜轩日记》,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480页。由此可见,他认为在上位者必须保生民,若难保生民,易代也合天道。姚永概这种历史观念在当时已是一种进步,他不认为陶渊明是在为晋守节,他看到陶渊明所怀乃在和平之世。这正是姚永概的自述,他心中所怀不在清王朝,而在社会之民,与新文化运动所倡“民主”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守正:有所法而后能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钱玄同、胡适等知识分子受西方文化、科技、教育等的影响,倡民主,反封建,尊科学,拒愚昧,将旧文化、旧道德作为批判对象,深入社会,波及文坛。面对新文化运动诸多“横议”⑤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傅斯年等皆对桐城文章进行严厉批评。如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批判“归、方、刘、姚之文,或希荣誉墓,或无病呻吟,满纸之乎者也矣焉哉”;钱玄同提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的言论等。,舒芜认为:“桐城派在‘五四’时期的现实形象,便是仗着‘两杆子’来把守大门:一是国人皆曰可杀的徐树铮的枪杆子,一是行家所轻视的理绌辞穷、胡搅蛮缠的林纾的笔杆子。”⑥舒芜:《周作人的是非功过》,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76页。桐城派嫡传弟子未做任何回应吗?答案是否定的。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时,值姚永概任教于北京正志中学,这是皖系军阀段祺瑞部下徐树铮所创办的一所军官预备学校,以传统儒家思想为本位,集结了林纾、马其昶、姚永朴等桐城派健将,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传授孔孟之道。姚永概诗文作品丰富,且以教师身份传道授业,主张教育为本、人才救国,这一时期他的著作及所整理的相关讲义、选本甚多,序跋、文本注释、案语等夹杂文中,仍采用古典评点方式,对学生传授古文。姚永概的儒家本位立场尽彰显于字里行间,对新文化运动的激烈言行也持抵制态度。

(一)反对伧俗文字,崇尚“雅洁”之文

“近日学校,或主张华靡,体向齐梁;或倡言简易,力趋伧俚。漫无正轨,用导后生,斯文将丧,老成同慨。吾谓华则不实,靡则费辞。”⑦姚永朴,姚永概编:《历朝经世文钞》(第1册),《姚永概“序”》,1918年,排印本,第1页。姚永概对教育者所持伧俚之文或齐梁之风不满,认为齐梁文风“词气鄙倍”,曾戏作绝句一首:“秦皇汉武久消亡,魏晋玄风亦渺茫。巨手元和犹未见,祇应相对话萧梁。”⑧《客有言近时谈文颇尚梁体者戏成一绝》(1916),见严云绶,施立业,江小角主编:《桐城派名家文集·姚永概集》(第11卷),第454页。针对当时颇尚齐梁体之人进行讽刺。同时对新文化的“市贾牧竖”之语也深为不满,过犹不及,力趋伧俚之风尽显俗态。他倡导“养德性、长志气、助波澜、起观感”的“简雅”文章,“渊博鸿丽之篇,淡远微妙之旨,斯文章之极境”⑨同⑦,第1页。。故与其兄编选的《历朝经世文钞》多是桐城派推崇的正统文章,即姚鼐所推尊的具有文统与道统的一脉辞章,细斟慢酌,甄选出自秦汉至今“一百七十首”作品,“得讲师善诱学子”,则学生“事业且根本已立”⑩同⑦,第1页。,无视陈独秀所谈的“十八妖魔”。姚永概晚年所编讲义甚多,且皆为儒家正统典籍,以这种选本、评点方式教授学生,立场自明。如《尺牍选钞》中选录了归有光、姚鼐等人尺牍①《论尺牍十则示正志校毕业生》,姚永概辑:《尺牍选钞》不分卷,线装一册,排印本,第1-3页。安徽省图书馆藏。是书未标明印刷时间,依据《慎宜轩日记》,知为姚永概执教于正志中学所辑。,所选文章自成体系,注重“雅俗之辨”,近雅远俗。清代尺牍,姚永概尤其尊重姚鼐,认为“惟惜抱尺牍辞最深醇”。相比之下,姚永概认为袁枚尺牍则不足观,因“其笔鄙浅,其辞纤秽,而其议论尤邪陋,败坏风俗,贻误后生,一堕其中,不特文字之俗,无药可医”。②《论尺牍十则示正志校毕业生》,姚永概辑:《尺牍选钞》不分卷,第1-3页。可见姚永概对于醇厚渊雅之文的喜爱,而对鄙浅纤秽之文甚是憎嫌。

但需表明,姚永概对白话的态度并非针锋相对,仅不满于新文化运动中激进分子废弃古文,致使鄙陋伧俗之言登上大雅之堂。因其曾撰写《东游自治译文》一书,文辞雅洁,简明流畅,已为浅近平易之言,语近白话之书面语。且其兄姚永朴编写《白话史》一书,以“教导家中小儿”,“语言是较为纯正的白话”。③王达敏:《论桐城派的现代转型》,《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二)反对毁圣灭经,祖述孔孟之道

姚永概对新文化运动将旧文化全部打倒甚是愤懑,“天下之患,莫大于无是非充是非之心,毁圣灭经而无复忌惮。先王经纬,人类功垂数千年者,昌言弃绝之不顾,根于自便之私,成其鄙倍之说。”④姚永概:《张石夫遗书序》,见严云绶,施立业,江小角主编:《桐城派名家文集·姚永概集》(第1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255页。姚永概于正志中学发扬孔孟之说,他主要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教”、灭纲常伦理、尽用西学等言行。

陈焕章于1912年2月创办《孔教会杂志》,联络林纾、姚永概等二百余人于6月发起成立孔教公会,倡导“尊孔读经”活动。1917年,全国公民尊孔联合会成立,陈焕章为会长,他于1918年为选举事多次拜访姚永概,但姚永概并未有尊孔教为国教的政治行为,他重在昌明儒家圣贤伦理,认为“然斯道之在,天下昭乎如日月”。⑤姚永概:《论语述议序》,《桐城派名家文集·姚永概集》(第 1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258页。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之口号遍全国,姚永概对于“方今小雅废,谁肯谈帝王。贼恩到孝慈,异说日怪妄”⑥姚永概:《卢绍刘殿虎以母夫人七十征诗》(1920),《桐城派名家文集·姚永概集》(第1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463页。的社会现状甚是愤懑,他认为读经可救国,孙师郑《读经救国论》就间采姚永概之说,姚永概为其作序,以对抗近十年来“废经”之“怪说”。1921年姚永概在日记中写道“余欲作论数年矣,下笔辄止,欲俟学稍进乃成之。今因时变更甚,衰老将及,始奋然为之”⑦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463页。,遂作《辛酉论》八篇,分别为《上古》《五伦》⑧姚永概:《五伦》,《昌明孔教经世报》,1922年第1卷第3期,第1-3页。陈焕章等创办孔教会,编撰《孔教会杂志》《昌明孔教经世报》,大昌孔子之教,姚永概为孔教会成员。《原孝》《从众》《谊利》《政教》《真伪》《儒释》。从题名可看出姚永概作此论的目的,《慎宜轩文集》开篇即是《辛酉论》,姚永概对此八篇文论的看重不言而喻。“因时变更甚”,乃下笔成文。文论中,姚永概于君臣之义,认为“今也变君臣之名,而国之有总统,部、省之有长不能去也。事之不能无主也。若网之必在纲,乃有条而不紊。君总其纲于上,臣分其纪于下,自然之理也。有其德者,居其位。德盛者,其位尊”⑨姚永概:《辛酉论·五伦》,《桐城派名家文集·姚永概集》(第 1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225页。。认为德尊者位尊,他心中的君臣之义不再是帝制的定义,更多强调儒家的“德”,主次分明,以规范社会秩序;于伦常则认为“中国去人伦而曰吾于四万万之国人皆吾兄弟也……此无根之谈”⑩同⑨,第237页。,新文化运动为彻底“打倒孔家店”,遂对中国“孝”传统进行批斥,姚永概则对这种“取圣人所以存人道之具欲弃绝之”的行为痛斥为“禽兽之不如”,若“人伦去”在中国实行,则“神农、黄帝之遗胄,其殆绝灭也夫,其殆绝灭也夫”!感慨至深,情辞激烈。

林纾曾痛恨新文化运动者“吾国数千余年之文化教泽,彼乃以数年烬之”,姚永概有类似言论,认为中国“人心既丧,外国交通,挟其艺术以震駴。吾国之士中无所主,不择是非,不訉端末,欲尽弃先王之道以从之,亦既数十年矣。学于彼者亦至伙矣”,尽学西方文化,则导致士人“徒挟怪异之谈,以祻国人,弱益弱,贫益贫”。①《辛酉论·真伪》,《桐城派名家文集·姚永概集》(第1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231页。曾作为新学倡导者的姚永概,认识到新文化运动者的激进方式,谈到他们尽弃先王之道而学西方文化的弊端,于今仍有意义。除了在诗文集中对新文化激进行为有所回应,姚永概还以演讲方式批判社会文化思潮的弊端,倡导儒家之道,以期扭转时风,故四存学会创办之时,他与兄姚永朴皆到会讲演,认为四存学会,“实中国一线光明之存”,倡导“颜李二先生艰苦卓绝以希孔子,鄙人亦愿同会诸君子艰苦卓绝以希孔子。”②姚永概《四存学会演说词二》,《四存月刊》1921年第9期,第3-4页。四存学会提倡颜、李学说,旨在昌明孔孟之道,1920年由赵尔巽、严复等46人在北京发起,该学会团体反对全盘西化,亦反对顽固守旧,这种中西调和论的文化观念,具有经世致用的特点。故可见姚永概尊孔的实质目的,并非如陈独秀所言,支持孔教者意在“复辟”帝制③陈独秀认为:“盖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张、康虽败,而所谓‘孔教会’‘尊孔会’,尚遍于国中,愚皆以为复辟党也。”见陈独秀:《复辟与尊孔》,《新青年》1917年8月1日第3卷第6号。。

回视新文化运动,至今学者对其激进态度,如批孔教、反旧学,已有深刻反思,中国传统国粹被人拾起重视。不独今天,1922年吴宓就发表《论新文化运动》,指责:“近新文化运动,其于西洋之文明之学问,殊未深究,但取一时一家之说以相号召,故既不免舛误迷离,而尤不足当新之名也。”④吴宓:《论新文化运动》,《学衡》1922年第4期。姚永概对于儒家的坚守,对于国粹的保护,不失其赤子之心,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思想中有落后保守的一面,这是幼承庭训的姚永概,作为一个社会转型期的“过渡者”,面对激流勇进的时代风潮,自身所难以避免的文化态度。

余论

姚永概与新文化运动的正面冲突,可见于1919年《公言报》上所发表的一篇名为《示正志中学校一二班毕业诸生》的文章,此文为姚永概演讲之词,经他人记录刊载于《公言报》上,由此成为林纾一方的助力⑤姚永概:《示正志中学校一二毕业生》,《慎宜轩日记》,第20-21页。此文于1919年2月9日至10日连载于《公言报》,《公言报》刊登此文正为林纾助阵,当时林纾与北京大学新文化运动者相对抗。,加剧了新旧双方矛盾的爆发。姚永概在这次演讲中多次强调伦常礼仪的重要性,将“经术”最适宜于社会的五点原因逐一揭出,认为“五伦者始于夫妇,本于父子,成于君臣,皆天然联合者也”,“五伦既立,于是制礼以守之”。姚永概尊三纲五伦,崇六经,尊孔子,认为反伦常、去六经、灭孔教是“惑世诬民”之说,五伦、六经若去,则国无群、无礼乐、无政刑、无史、无文字,则国不成国,遂警戒学生“长毋相忘”,勉以读经而已。⑥姚永概:《慎宜轩日记》,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前言,第20-21页。此文与新文化运动所倡言的“反孔”言论直接对立,姚永概对传统的维护不言自明。

该文被激进分子SF君寄给《新青年》杂志,请杂志社予以痛骂,正值钱玄同为该报记者,遂将SF君的来信及这篇文章、编者按一起以《姚叔节之孔经谈》为题发表于《新青年》杂志六卷二号⑦《姚叔节之孔经谈》,《新青年》1919年2月15六卷二号,非《慎宜轩日记》前言中所言“1918年2月15日”,此应为《慎宜轩日记》后期刊印之误。,钱玄同于此篇回复SF君的文章中明确表示“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以姚永概之语来反击姚永概,态度坚决,文辞辛辣。是年3月18日,《公言报》刊登了一篇影响极大的文章——《请看北京学界思想变迁之近状》,“可谓对《新青年》六卷二号刊载《姚叔节之孔经谈》的响应”⑧姚永概:《慎宜轩日记》,前言,第22页。,文笔犀利,对新文化将“旧文学一笔抹杀,而且绝对的废弃旧道德”强烈反对,这篇纪事与林纾同时期发表的《致蔡鹤卿太史书》引起广泛关注,⑨《慎宜轩日记》前言中,沈寂先生将《请看北京学界思想变迁之近状》作为煽风点火的导火线,“林琴南就是被煽动得火冒万丈而跳出来的。林琴南《致蔡鹤卿太史书》反对……”但笔者查看《林纾年谱长编:1852-1924》,发现两篇文章皆于1919年3月18日《公言报》上刊登,故林纾不可能看过前者文章后再愤而作书,《慎宜轩日记》中沈寂先生所言似误。展开了一场众所周知的林琴南与蔡鹤卿信件间的学术对战。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因《答林君琴南函》而广为传播,成为其教育理念。学术争论升级为谩骂式的新旧之争,火药味十足。有关这次论战细节记载颇多,可参看他书得知,在此不细讨。可见姚永概那篇文章曾在新旧文化之争中担当了新一轮笔墨官司的契机。

在清末民初旧学危难的困境下,姚永概冲破桐城固有传统,在新时期努力转型,兴自治,倡民本,以适应时代要求,启发民智。在激进新文化运动中,坚守孔孟之道,重视经典书籍,于今看来,这种文化选择益显价值。姚永概对新文化运动有同步的举措,也有反对的逆行。面对新学,“守正容变”的姚永概,内在所存在的冲突与动力,正是桐城派于现代转型中的一种表现,也是那一代晚清民国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正如姚永概自己所言:“吾有恒言,吾国士大夫果真是旧学,未有不开通;果真是新学,未有不守法。”②《复四侄》,《慎宜轩日记》,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475页。不独当时,对于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依旧是目前学者孜孜以求的问题所在。

1

吴溦:《“兼容并包”与“谬种隐退”》一文中谈到:“百年‘天演’的结局,看似胡、蔡领先,其实,就文化价值而言,则是新旧双方打了个平手,都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见吴怀东主编:《文学研究的转型与创新:<安徽大学学报>文学研究论文精粹》,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第383页。

From tolerance to tradition

HUANG Chenchen

During the period of Chinese modern transformation,Yao Yonggai's cultural attitudes had a great change,from tolerant to traditional.Previously,he strongly advocated breaking through the tradition of the Tongcheng School to learn foreign political culture,and stood for educational reform to enlighten a new generation of intellectuals.But at this new time,he,against abandon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firmly clung to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and national root and upheld Confucianism fiercely criticized in new culture movement.The conversion of Yao Yonggai's cultural attitudes from"tolerant"to"traditional" reflected that he was the epitome of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new culture;Yao Yonggai;Tongcheng School

K026

A

1009-9530(2016)04-0098-06

2016-03-06

黄晨晨(1992-),女,安徽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达敏教授;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猜你喜欢

桐城派新文化运动合肥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桐城派的山水书写与文脉传衍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周作人“桐城派”批评之梳理与反思
融通诸体的桐城派文学理论
桐城派文化的创新与现代传承研究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