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机制构建

2016-03-15李德静王浩张政

航海教育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管理机制新常态

李德静,王浩,张政

(大连海事大学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6)



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机制构建

李德静,王浩,张政

(大连海事大学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辽宁 大连116026)

摘要: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念,对大连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中南大学的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机制进行分析,并就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机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管理机制

一、引言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指出:就业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强国之举,有利于产业、企业、分配等多方面结构优化。面对就业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必须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为促进民生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新动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全会上强调,要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15号)指出: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

目前,高校学生创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校普遍缺乏相关教育理念、课程、场地、教师资源等,造成学生创业意愿低下、能力不足。扶持政策难以落地。政府更多关注高校就业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指导和监督,虽然相关政府机构和部门近些年来陆续推出一些扶持政策,但限制严、程序多、门槛高,实际效果并不好。创新创业的氛围尚未形成。虽然大学生缺乏资金、经验和能力,但他们有梦想、勇气和知识,而大学生创新创业也是一项充满希望的事业,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他们的积极参与。

此外,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结构特点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特点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两个特点的核心都是创新。也就是说,在新常态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等等,这些无一不是以创新创业为根本的,同时也对创新创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对大连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中南大学的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机制进行分析,并就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机制提出建议。

二、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机制分析

1.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机制

大连理工大学以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作为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以创新实验学院为主导,下设创新实践中心和创业教育中心,将优秀的师资团队和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汇集在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学校将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入于课堂和实践,形成依托于创新教育而开展创业教育的特色模式,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了特朗普制,即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为了强调人才培养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学校建立每“一”名在岗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每“一”年至少提出“一”项适合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研究项目供学生选择,至少指导“一”名以上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四个一”制度,充分发挥了高水平、有影响力的教师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1]

此外,大连理工大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建立了以校级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基础,以院系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基地和校外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平台,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双渠道三结合多模式”为核心的“立体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该校目前已成立大连市软件人才实训基地以及大连理工大学IBM实训基地等,还与大连市沙河口区大学生创业就业中心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校内孵化中的项目提供资金及政策扶持等优厚待遇。

优势:该管理机制中汇集了优秀的教学团队,在团队带头人的引导下,注重教学质量与科研活动的开展;由创新实验学院统筹全校的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涵盖了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实验班、实验室等诸多方面,为工作的成功开展提供了保障;所注重的对外合作与宣传,能够为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带来新的活力。

不足: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中尚存在未经过系统和深入学习的创新创业类专业的教师,并且师资团队中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占少数;学校目前仍缺少整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更多涉及引导性课程和学生自主的项目;创新创业管理机制主要是依靠学生主动参与,没有约束机制,学生的参与度较低;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导致部分学生半途而废。

2.华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机制

华南农业大学的创新创业工作注重与社会企业的配合,采用双导师制度,为学生配备校内和校外两位导师。校内导师负责学生在校内的学习、生活和毕业论文等工作,来自企业的导师则负责学生的科研、实践和论文工作,二者相互协调共同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其中动物科学学院与北京扬翔集团建立合作关系,成立“扬翔班”,每年暑假进行课程实习,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全面培养过程。

该校还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共建教学科研基地。因持有广东温氏集团食品有限公司10%的股份,温氏集团在总部设立了华农楼,为华南农业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提供培训基地。华南农业大学有十余位优秀教师长期在温氏集团工作,提高了师资团队的实践与研究能力。这些教师将在企业中积累的经验通过课堂分享给在校的学生,实现了知识与经验的传递。学生首先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再通过培训基地的实践,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目标。

华南农业大学总结了探索创业实践项目化管理模式、实施“三级”互动创业计划竞赛、创建网络互动平台、建立全员参与的创业实践基地等教育实践经验,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学、创新类赛事、创业培训等集于一体,很好地统筹了学校对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管理[3]。

优势:双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学习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华南农业大学与广东温氏集团食品有限公司构建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采取校企共建科研基地的办学模式,实现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等环节的有机结合。

不足:“扬翔班”只能接受20名学生,温氏集团每年向华南工业大学提供的实习、工作岗位只能满足少数同学,由此,仅凭借与合作企业协同开展创新创业工作无法满足大多数同学的要求。学校需要丰富创新创业的教学形式,加大管理力度。

3.南京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机制

该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邀请知名学者到校举办讲座、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定期开展包括“创新创业系列”“南工大学生必读经典书目”等创新创业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信念;全力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同时在校内以多种形式开展相关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其次,该校设立学生创意创业中心,对全校12个创新类社团进行集中管理。其中,在近几年增设的“创办你的企业”(SYB)学员班,实现了创新创业人才的集中培养;充分发挥各学院的科研优势,先后建立24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充分利用校友和企业资源,成立了很多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科技园,吸引近200家科技型企业入驻,并与其中70余家企业共建研发中心。这些都为学生参与科研,把握科技前沿动态,熟悉商业运作环境,储备创新创业能量提供了优质的平台。

此外,南京工业大学积极整合课程资源,努力打造多层次、多元化、多维度的课程体系。学校开设创新类必修课、选修课、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三种课程互为补充,同时选拔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学生加入“精英式”培养,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为了便于学生学习、研究,锻炼实践能力,学校还设立了创业网络实验室、创业沙盘实验室等。

优势:充分发挥教师、校友、企业、政府等多方面资源,全力开展创新创业培育工作;完善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教学内容;校内实验室保证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创业基地的建立保证了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培养环境。

不足:该校的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机制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反馈机制,学校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对于课程、老师以及实践内容的满足程度。

4.中南大学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机制

中南大学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宗旨,坚持面向行业、面向区域、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坚持把创新作为学校的灵魂和工作主线[4]。该校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师引导,项目驱动,兴趣使然,自由发展,能力提升”为原则[5],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旨在打造服务型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平台,开创了中国大学生创业网,创建了大学生创业服务基地,创办了《创新与创业教育》杂志。

中南大学尤为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该校采用严格的梯级管理和运行方式,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主管副书记、各主管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设立了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统筹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学院层面,各学院选定专业辅导员,负责开展所在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在学院之下,全校各班级设置创业委员一职,专门负责班级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师资队伍方面,中南大学遵循“培养、引进、提高”的政策,聚集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及科研能力的教师。此外,还建立了“大创业教育指导教师专家库”,负责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活动。

课程设置方面,中南大学开设多元化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校园内各类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也为在校学生提供了极好的实践环境。此外,该校积极与外界交流,同中铝集团和“三一重工”等多所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校企研究开发联合体,共同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激励机制方面,学校多渠道激励在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设立了优秀学生创新创业奖,以奖励在科研、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定期举办 “经世论坛”“院长论坛”“全国高校创业教育高峰论坛”等活动,积极带动学生创业热情。

优势:中南大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并亲力支持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建设严密且层级明确的人员管理机制,以保证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序、高效开展。该校师资队伍力量强大,创新创业类组织形式多样,创新创业活动内容丰富,校外创新创业资源雄厚。

不足:中南大学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机制较为成熟,不足之处在学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同时忽略了反馈机制,导致学校可能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对于课程、老师以及实践内容的满足程度。

三、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机制的构建

1.目标定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创新型、创业型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因而学校应当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机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入创新创业元素,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营造良好环境[6]。

(1)学校要确立基本原则,遵循“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等基本准则,坚持目标性、系统性、层次性、实践性等原则,开展创新创业工作。

(2)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教师以及学校相关创新创业类社团的作用。

(3)学校要积极与外界交流,做到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

(4)“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高校应当遵循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的“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广谱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五条教学原则,随着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机制的日趋成熟,努力实现面向全体与分层施教紧密结合、在校教育与继续教育密切衔接、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统筹兼顾的格局。[7]

2.主要任务

(1)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促进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变化融合型发展;(3)丰富课程设置,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4)丰富课外活动,强化创新创业实践;(5)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

3.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机制的内容

要想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必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近年来,我国众多高校建立了创新创业研究中心等相关机构,相关研究和会议研讨促进了创新创业氛围的建立,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蓬勃发展。但是,学术界的研究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对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指导作用有限。所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提升创新创业的水平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

(1)机构独立

高校可以效仿大连理工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以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作为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建设独立的创新创业学院,开展创新创业的相关教学任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创新创业学院下设学生创意创业中心,对全校创新创业类社团进行集中管理,从而保证社团的稳健运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

(2)人员合理

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高校的教师、科研与管理人员是否有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思维,能否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精神土壤和实践发展平台。[8]由此可见,人员设置十分重要。

高校高层领导应当发挥主导作用,高度重视并配合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在校内、校外选拔专业人员来组织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可以效仿中南大学,建立层级明确的管理人员机制。集合学校高层、中层、基层领导共同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一同审定学校关于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决策;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小组,负责课程设置、竞赛实施、人员管理等工作;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小组,负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具体开展。

建设多元化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是开展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关键要素。学校要选拔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授课教师应该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拥有创新热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效仿华南农业大学“双导师”制度。而在创新创业工作开展初期时,学校可以实行单导师制度,由校内老师“一带多”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引。待发展成熟时,可聘请校外人士,实行“双导师”制度。

此外,对于教师,高校还应当重视其自身能力的提高以及自身创业的健康发展,以推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快速成长。

(3)场地充足

创新创业学院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地,此外,高校应在创新创业学院中设置信息服务中心,负责发布创新创业相关资讯,如比赛、讲座、最新政策等;设立讲堂,定期开展讲座、报告会、交流会等活动,邀请成功的企业家、创业者和校友分享成功的经验,交流心得体会;成立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场地以及实验所需的器材;设立独立的创业咨询、辅导中心,为学生解决创业难题,提供创业帮助。

国家将推动涉及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不同组织和领域相互合作,重点包括运用市场手段、政府职能和社会参与等多种力量和多种方式实现联动。[9]

高校应当积极进行政校合作、校企合作,与政府、企业合力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科研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与机会,使其充分发挥所学。

(4)经费保障

高校应当高度重视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设置创新创业经费以供师生教学、科研使用。除教育经费以及项目经费外,学校应当增设相关方向奖金,以激励教师、学生的创新热情。

高校应与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政府部门和企业进行协商,得到合作单位的配合与支持,设立政府奖学金、企业奖学金,以奖励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5)氛围营造

一是加强校园创新创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创业项目、创业资源、创业政策等信息咨询和宣传服务。二是利用广播、校报、校园专栏、校园网等工具,积极宣传创新创业知识、普及创业意义;三是将大学中的创新创业社团转化为大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发挥其创新创业意识普及和技能教育的载体作用;四是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由此形成既崇尚科学又勇于创新、既积极进取又乐于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4.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机制的发展

(1)设施方面。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初期,由于经费有限,可以在校内设立少数实验室,但要以满足学生实践所需为底线。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应该增设实验室,增加实验器材,丰富学生实践内容。此外,学校应当积极与外界沟通,逐步加强外联力度,与企业、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创办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习实践基地,以实现人才的集中化、专业化培养。

(2)课程方面。初期可以只开设必选课和任选课两类课程,在管理机制发展较为成熟的时候可以效仿南京工业大学,增设专业课程,帮助学生广泛地获取知识,为创业积蓄力量。

(3)师资方面。初期着手工作时可以适当放宽任课教师的筛选条件,随着机制的不断发展完善,学校应当逐步重视师资力量,在一些有难度的课程上选择专业人士进行讲授,在实践类课程以及实践基地中聘请有实战经验的教师或是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培训。

(4)反馈机制。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应当日益重视学生对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程度。因此,应成立反馈小组,通过问卷调查、抽查访谈、定向访谈等途径定期与在校学生进行交流,并通过对反馈信息的整理、总结,及时改正教育及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及时解决学生对现存机制的疑惑,减少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

(5)激励机制。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开展,需要约束机制,更需要激励机制,以实现大学生教育的协调发展。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记录其学习情况、实践情况、创新创业类竞赛的参与及完成情况等信息并进行考查,再结合适当的奖励机制,如增设相关方面的奖学金,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激励机制的建立,例如增设相关创新教育奖金、记入教师年终考评等,能够对教师形成一种督促作用,促进教师及时改正自己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结语

新常态下,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校优秀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此形势下,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念及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必要性,对4所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在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机制构建方面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朱泓.大连理工大学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15(1):75-78.

[2] 阚婧.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以大连连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30-41.

[3] 戴育滨.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0(4):129-132.

[4] 李涛.转型期我国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研究——以中南大学为例[D].武汉:中南大学,2011.

[5] 杨芳,韩雷,尹辉.中南大学扎实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J].中国大学教育,2014(10):33-35.

[6] 张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辨析与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45-46.

[7] 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56-63.

[8] 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9] 李家华.关于健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3):15-17.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724(2016)01-0024-05

作者简介:李德静 (1965-),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指导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25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管理机制新常态
试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