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型综合大学发展航海教育的思考

2016-03-15邹春明文元桥

航海教育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发展方式人才队伍建设

邹春明,文元桥

(武汉理工大学 航运学院,武汉 430062)



研究型综合大学发展航海教育的思考

邹春明,文元桥

(武汉理工大学 航运学院,武汉430062)

摘要:从高等航海教育的特点出发,结合高等航海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及其面临的问题,分别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分析了研究型大学发展航海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型大学发展航海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式。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航海教育;发展方式;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人才队伍建设

一、高等航海教育的特点

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为了满足国际公约(STCW公约等)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对专业目录设置进行了调整,使之更加综合化,办学层次定位也更加清晰。目前,高等航海类专业学历教育有研究生、本科、专科三个层次,不同层次航海教育的目标和特点差异较大[1],具体体现在:

(1)专科层次的航海类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比较明确,以职业教育(岗位教育)占主导地位,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本科层次的航海教育界于职业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其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较为复杂,其人才培养具有双重性标准。从本科教育出发,应满足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学生毕业后取得国家颁发的学士学位;从职业要求出发,应满足STCW公约规定,毕业时通过国家海事局适任评估及理论考试并取得相应等级的船员适任证书。

(3)研究生层次的航海教育培养目标和要求也十分明确,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航海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1.专业吸引力下降,培养规模萎缩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就业观念和生活观念的改变,航海类专业的吸引力逐渐下降,传统航海教育面临生源短缺的局面,从而导致航海院校的数量、招生规模都呈逐步缩小的趋势。

2.培养模式多元化,培养层次清晰化

航海教育根据人才需求特点,逐步形成比较完整、规范、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从教育时间上看,主要分为短期(几天至几周)、中短期(几个月至1年)、中期(1至2年)、长期(3年及以上)等几种模式;从教育内容上看,有适任培训、学位教育、学历教育等多种模式;从教育体制上看,主要有学年制、学分制、学分学年相结合等几种模式。在多种模式逐步发展完善的条件下,促进了航海教育层次逐渐清晰化,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出现明显的分离,职业教育逐步以培养在船上从事航海工作的人才为主,而高等航海教育逐步转向航海服务、管理、科研的人才培养方向。

3.需求刚性发展,人才培养与职业定位观点转变

国际航运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支柱型行业,世界贸易的发展依然高度依赖航运业。随着船舶大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发展,航运业对高端航海人才依然呈现刚性需求。但与此同时,从业人员职业发展与定位也在悄然变化。现代航海教育在人才培养与职业定位中,考虑到航海从业者不再把航海作为终身职业,正逐步根据人才自身发展的需求,调整培养方式和教学内容,适应行业发展和人才自身发展的双重需求。

三、研究型大学发展航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研究型大学是以知识的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教进步和文化繁荣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2]在国内当前环境和条件下,研究型大学办航海教育面临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的冲突

从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看,研究型大学的定位是培养社会的高层次人才。以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例,虽然不同研究型大学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会有所差异,但从总体上来说基本都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2)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和精神、宽厚的专业基础等基本素质的高素质人才;(3)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的人才。[3]

从我国高等航海教育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目前普遍定位于“培养高级航运人才,即未来我国船员队伍的骨干,并具有成为航运管理人才的潜能”,在人才培养中,要兼顾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既有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和宽广的船舶工程、航海技术、海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又要理解船舶运输的实际操纵和具备一定的海上实际经验。[4]

从上述培养目标定位来看,无论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要求、内涵要求,还是专业要求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冲突。

2.人才培养模式的冲突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研究型大学普遍采用学分制,实行大类培养,低年级实行宽基础的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并且依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改革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平台课建设,丰富选课制,强调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在培养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基于研究,自主学习,教学互动”。此外,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和转院系制等制度也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5]

根据航海教育的特点以及相关国际公约(如STCW公约)的要求,航海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更适合采用特色教育模式及学年制和半军事化管理。虽然目前也在积极探索航海的学分制教育、大类培养以及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受教学条件、教学时间、企业需求等多方面的限制,仍然与研究型大学普遍采用的模式产生比较明显的冲突。

3.人才队伍建设的冲突

为满足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建设创新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关键。从研究型大学的师资队伍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品质特征来看,其内在特性表现为未知探索性、多元异质性和动态均衡性,其外部特性表现为学术引领性、平等竞争性、评价模糊性和高端人才的会聚效应。因此,对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来说,学术研究是工作的主要部分,如果不从事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就不算是合格的研究型大学教师。研究型大学对教师学历层次要求很高,教师博士比率一般要达到95%以上。对教师的学术评价主要是根据教师在其所属的专业领域里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公认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的质和量来衡量。此外,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在学术经历、学术渊源上存在差异,在学缘构成上较好地避免了近亲繁殖的问题。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能够紧跟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能够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专家学者交流和竞争。[6-7]

从航海教育的特点来看,其对教师的要求除了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学术能力和专业背景之初,还要求教师具有较长的船上工作资历,持有高级船员适任证书。对教师的评价除了学术论文、科研能力的要求之外,还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

从两种教师要求的差别可以看出,当前研究型大学航海类教师的定位与单纯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定位之间是有较多冲突的,特别表现在国际化水平、学缘构成、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冲突更为突出。

四、研究型大学发展航海教育的思考

1.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航运市场长期的低迷,航海类专业招生、就业均出现了下行趋势,同时航海类专业学生投身海运事业的意愿也有下滑的趋势。这种趋势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受教育者有了更多的教育选择的客观反映。但这种变化是否意味着我国的高等航海教育会停滞发展并逐步走向职业化教育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目前的这种下滑与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是不相符的。

首先,航海教育是支撑国家海洋强国梦的重要内容。21 世纪是海洋世纪,人类将进一步开发海洋和综合利用海洋,同时,毫无疑问对于海洋资源的争夺也将更加激烈。“建设海洋强国”概念已经进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国家正在努力实现海洋强国和海运强国的宏伟目标。海上交通运输在整个国家海洋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航运业是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人才、战略、机制是一个行业发展的三大关键“软实力”要素,其中人才要素是主导,起决定性作用。航海教育承担着培养航海类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航运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航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航运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航海教育应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大限度地在我国开发和利用海洋、巩固海防、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发展航海教育是全球化视野下国家宏观战略的重要内容。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在不断加大的同时资源依靠国际市场的程度也在加剧。国际上的政治、军事与经济动荡与变化都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必要从全球战略思维的角度来深入认识航运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海员作为远洋运输业中最活跃、最核心与最宝贵的要素,在整个产业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达国家一直将海员视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将商船队视为第四武装力量,是国家外贸运输和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8]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全球发展的视野下重新审视高等航海教育,深刻认识发展我国航运业和航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的高等航海教育会继续得到高速发展,国家也会继续高度重视高等航海教育的发展。2012年,教育部与交通运输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9],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航运业人才培养的重视,也为航海院校提高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指明了方向,也是国家重视和积极推进高等航海教育的一个信号。

2.研究型大学发展高等航海教育的优势

虽然研究型大学发展航海教育面临很多挑战,但也有其明显的优势,具体体现在:

弹性分析法是国际贸易领域中常用的研究工具[11]。需求弹性(elasticity of demand)又称为需求价格弹性或者价格弹性,用来反映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性程度,即价格每变化一个百分比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幅度。本文将利用需求弹性构建中国乳制品进口需求弹性的双对数模型,对中国乳制品进口进行定量分析。

研究型大学高质量的生源为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毕业生质量提供了基础保障。和其他类型的大学比较起来,研究型大学更容易吸引高质量的生源作为培养对象,这将有助于学校在更高的平台上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航海类人才,从而提高学校在航运领域的社会声誉和地位,促进航海学科更好地发展。

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的师资为培养出高质量的航海类人才提供了核心竞争力。教师的能力、水平、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效果,影响到办学声誉,教师队伍的实力则集中代表了学校的办学实力。研究型大学聚集了一流的学术大师,拥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培养一流的人才、打造一流的教学质量和学科水平提供了核心竞争力。从近几年航海教育的发展来看,正是由于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航海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以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为例,40岁以下的教师基本都为国内外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博士毕业,多数拥有1年及以上的海外学习经历。这种师资的群聚效应在普通大学甚至国内一流的单纯航海类院校也是不可能出现的。

研究型大学充足的科研经费和高层次的科研成果有助于推动和引领学科的发展。研究型大学一般都有充裕的科研经费, 在经费有保障的情况下, 高层次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而也使得学校能够站在学科的最前沿,成为学科的引领者。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近年来,航海专业相关科研经费在整个学校增长最快,经费最为充裕,极大地促进和带动了整个航海教育的发展。在短短的10年左右时间,航运学院建设了2个博士点(其中一个为共建),2个硕士点,2个省部级基地(其中一个为共建),3个国家级实验实训、仿真训练中心,共建1个国家工程中心。这些都是在研究型大学发展方向指引下的成果。

研究型大学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出的高水平人才有助于丰富和完善行业人才结构,提高行业人才的总体水平。研究型大学一般通过不同领域相应的科学研究,培养具有创造性精神气质, 具有创造性的“复合能力”,具有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复合技法,讲求整体性、比例性、层次性、动态性的综合素质的精英人才。这种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人才职业的完善发展。研究表明,对于资深高级船员 (船长、轮机长、大副、大管轮)来说,工作效率更取决于其综合管理能力而非专业技术能力,这种基于科学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资深高级船员的综合管理能力以及提高其海上适任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此外,科学研究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实现职业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现在的教育情况来看,航海类学生经过多年的在船工作后实现职业转型非常困难,就在于转型时面临知识结构不足、专业能力不足的困境。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很好地弥补这种不足。

3.研究型大学高等航海教育的定位

研究型大学要发展什么样的高等航海教育,需要从当前航海教育发展的现状、未来航海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来综合考虑。研究型大学的高等航海教育可以如下定位:从国家全球战略和海洋战略发展的高度,充分利用学校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平台优势,以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培养高层次研究型航海人才为目标,实施航海精英教育,引领研究型高等航海教育的发展方向。

五、研究型大学发展高等航海教育的方式

1.明确研究型航海教育的定位,发展航海精英教育

2.控制招生规模,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

根据精英教育的模型,缩小现有招生规模,师生比控制在1∶10左右。逐步取消航海技术专业降分录取政策,扩大生源区域,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

3.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和素质,打造与研究型航海教育相匹配的师资队伍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特别是与航运学科相关的学科高级人才、海外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面向全球招聘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围绕航海相关学科方向(如信息处理、智能控制、安全保障等方向)组建高水平学术团队。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双轨制,学术型人才引领学术发展,技术型人才(如高级船长、轮机长)引领技术进步。坚持用研究型大学一流师资水平的考核标准引导师资队伍的建设。

4.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方案

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实现航海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完全学分制模式,在强化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实现航海基础教育与后续专业教育适度分离的方式,让真正对航海有兴趣的人才走向海洋成为一流的高级船员(船长、轮机长、高级引航员等),让对航海兴趣不强的人才成为行业服务型人才(从事航海相关科学研究、教育、管理等)。尝试推进多层次、类型丰富的研究型航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培养模式如下。

5年制本科卓越航海人才:3年完成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教育,1年实习,1年航海专业课程学习与二副/二管轮适任培训,毕业时适任考试合格可获得二副/二管轮适任证书;

6年制专业硕士教育:3年完成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教育,1年实习,1年硕士课程,实习半年,半年毕业论文与大副适任证书考试,毕业授予专业硕士学位,适任考试合格发大副白皮证书;

7年制学术硕士:3年完成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教育,1年实习,1年硕士课程,实习1年,1年毕业论文与大副适任证书考试,毕业授予工学硕士学位,适任考试合格发大副白皮证书;

5年制博士(本科起点):1年硕士课程,工作1年(实习二副),1年博士课程,半年船上工作(实习大副),1年半年毕业论文与船长适任证书考试,毕业授予工学博士学位,适任考试合格发船长白皮证书(大副资历2年后换船长适任证书);

4年制博士(硕士起点):1年博士课程,上船工作1年(实习大副),2年学位论文与船长适任证书考试,毕业授予工学博士学位,适任考试合格发船长白皮证书(大副资历1年后换船长适任证书)。

5.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建设高水平学科发展平台

研究型大学的最大优势就是有高水平的多个学科交叉发展,研究型航海教育也必须建立在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基础之上。现代的航海教育是电子、信息、通信、控制、制造、机械、管理等多个学科高度交叉和融合发展的综合体现。综合型大学已经在相关学科具有了良好的学科基础和发展水平,这为未来航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科积累。充分利用研究型大学的高水平学科平台优势,围绕航海教育所需人才,建设高水平的航海学科发展平台,对于保障和推进研究型大学的航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六、结语

本文结合国内外航海教育现状和部分研究型大学航海教育发展状况对我国航海教育及研究型大学发展高等航海教育进行初步探讨。本文观点的可行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中国的高等航海教育任重道远,只要我们朝着既定的目标踏实前进、努力奋斗,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 东昉.关于我国航海本科教育的几点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5(3):1-4.

[2] 王勇,谢雪梅.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特色分析与定位[J].教育现代化,2005(1):31-28.

[3] 孙琪.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及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8(6):109-114.

[4] 胡以怀.航海本科教育的“3+1”模式探索[J].航海教育研究,2011(1):25-26,33.

[5] 陈未央, 谈静艳.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研究[J].教学实践研究,2013:615(19):130-132.

[6] 吴庆文,张利君.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特性及其优化的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75(11):108-110.

[7] 周涵.研究型大学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管理方略,2011(13):23-24.

[8] 翁跃宗.建设“船员强国”下的海船高级船员资源分析[J].中国航海,2011,34 (2):78- 81.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3-07-05) [2012-03-20].http:∥www. Moc.gov.cn/kejisi /jiaoyupeixun /20120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0-15

文章编号:1006-8724(2016)01-0001-05

作者简介:邹春明(1969-),男,讲师,主要从事航海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研究型大学发展方式人才队伍建设
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阅读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建设高水平大学数学教学团队
精益管理理念下的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实证研究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研究型大学中教师角色分析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创建研究型大学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