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
——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
2016-03-15张耀峰李兰兰
张耀峰,李兰兰
(1.湖北经济学院信息管理与统计学院,湖北武汉430205;2.湖北大学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62)
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
——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
张耀峰1,李兰兰2
(1.湖北经济学院信息管理与统计学院,湖北武汉430205;2.湖北大学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62)
湖北经济学院作为湖北省最早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单位之一,积累了丰富的联合培养经验。本文首先分析了湖北经济学院和湖北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然后,从重视联培工作、加强沟通交流、解决实际困难、完善育人体系、加强质量管理等方面总结了顺利开展联合培养工作的五大保障。最后,提出了提升联合培养质量的几点建议。
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质量
随着协同育人理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不断深入,联合培养研究生得以普遍开展。与高校独立培养研究生相比,高校间联合培养研究生存在如何规定双方单位的权利、义务,如何有效发挥联合培养单位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作用,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等一系列全新问题。应湖北省学位办组织号召,湖北经济学院早在2009年就开始了与湖北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并于2014年获批湖北省法学博士、金融硕士以及应用统计硕士的联合学位计划,是湖北省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开展最早、效果最好的单位之一。本文在湖北经济学院和湖北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工作的实践基础上,对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经验进行总结,为提升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一、湖北经济学院与湖北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
2009年,在省学位办的大力支持下,湖北经济学院与湖北大学正式签订了联合培养硕士生协议。按照协议,湖北大学选聘湖北经济学院优秀教师担任湖北大学兼职导师,在湖北大学导师的指导下对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联合培养研究生需在湖北经济学院校区内完成3年的学习和生活,由湖北经济学院教师全面参与研究生的培养、指导工作。
开展联合培养工作7年以来,共招收联合培养硕士生65人。联合培养硕士生的专业从最初的1个增加到现在的8个,涉及会计、金融、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法学、翻译、应用统计、国际贸易等专业。在培养过程中,湖北经济学院的相关培养院系严格执行湖北大学的联合培养方案,按培养方案开设课程。各专业选拔最优秀的教师进行授课,确保教学质量。院系成立了联合培养导师组来共同制定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并共同开展培养、指导工作。研究生处重点抓研究生教学的督导和质量推进工作,推动导师组的校际高水平教研、科研以及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导师的指导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经过不懈努力,湖北经济学院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湖北大学的高度认可,同时为湖北经济学院独立开展研究生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联合培养研究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湖北经济学院已于2011年成功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项目”试点单位,开始独立培养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研究生。
二、联合培养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
(一)重视联培工作
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是未获得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挂靠单位)在已获得研究生培养资格高校(母体单位)的支持下,积累办学经验、夯实学科基础的有效模式,也是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需要。挂靠单位需要高度重视、重点支持此项工作的开展,采取为研究生量身定制合理的研究方向,配备研究力量雄厚的指导教师和优质的授课教师,有效保证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优越的住宿环境、生活补贴以及往返联合培养单位之间的交通便利,提供额度高、覆盖面广泛的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保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生活条件。
(二)加强沟通交流
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涉及到联合培养单位间多层次的交流,具体包括挂靠单位和母体单位的研究生院(处)间的交流、院系间的交流、指导教师间的交流和研究生间的交流。研究生院(处)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的职能部门,在招生简章的制定、招生指标和专业的确定、制度的完善等方面需要加强沟通和交流,这是联合培养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关系。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具体培养会落实到院系,因此挂靠单位和母体单位各自的对口院系需要就研究生培养计划、生源推荐、课程讲授、论文答辩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具体沟通交流。通常情况下,挂靠单位和母体单位对口院系应分别选派一名指导教师,联合指导联合培养研究生,这就需要合作导师间对学生日常表现、课程学习、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交流沟通。最后,由于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日程生活和学习基本在挂靠单位一方进行,需要通过学术沙龙、研讨会等方式相互访问,增进学术交流。
(三)解决实际困难
由于联合培养研究生跨挂靠单位和母体单位学习,会遇到很多非联合培养学生遇不到的学习和生活问题。例如,入学报到、医药费报销、党员发展等等。为了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挂靠单位主动与母体单位相关部门联系,获取母体单位的支持。以湖北经济学院和湖北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为例,每年秋季联合培养新生都先到湖北经济学院报到,然后再由湖北经济学院统一派车安排新生到湖北大学报到,随后新生会分别参加湖北大学和湖北经济学院的开学典礼。由于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医疗保险在湖北大学购买,因此原则上学生看病也要到湖北大学校医院,未解决两校相距较远的切实困难,湖北经济学院为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和本校研究生相同的医疗报销优惠。经过与湖北大学校医院的进一步沟通,联合培养研究生还可以凭湖北经济学院校医院出具的转诊单作为在湖北大学校医院报销的依据。同样,在湖北经济学院党校学习的结业证也可以作为联合培养研究生入党的有效依据。
(四)完善育人体系
挂靠单位除按母体单位的相关培养标准进行培养外,还需要根据联合培养的具体特点进一步完善育人体系。在导师的指导下,要求联合培养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并形成科研成果,早日熟悉科学研究规范,培养研究生良好的科学研究素质和潜能。创造各种机会引导联合培养研究生开展对外交流,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参与海外游学等活动,开拓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他们的国际化思维。积极引导和鼓励联合培养研究生参加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ERP比赛、市场调查大赛等各种学科竞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利用已有的实习实训平台以及实习实践基地,组织研究生开展实习实践,提高研究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加强质量管理
联合培养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利用母体单位和挂靠单位的优势资源,共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社会提供更高水平的实用人才。这就要求联合培养单位要加强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管理,尤其是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在学位论文的指导过程中,要强化指导教师作用,加强对研究生的全方位指导,特别是与母体单位合作导师的联合指导。严格按照母体单位的培养标准和规格,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答辩、中期检查、论文送审和毕业答辩。在论文撰写和答辩等重点环节上,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指导,严格按照母体单位和挂靠单位的双重标准,严把论文质量关,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进一步提升联合培养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充分发挥联合培养的师资优势,由母体单位和挂靠单位双方的优秀学者作为指导教师,进而组成导师组,并以导师组的形式共同负责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建立联合培养导师之间的沟通机制,定期开展导师组会议,共同商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事宜。通过联合培养工作,推动母体单位和挂靠单位间教师的合作交流,扩展联合培养的内涵,辐射母体单位和挂靠单位的全方位合作。
(二)根据母体单位和挂靠单位对口院系自身优势和特色,补充完善课程内容,将各自擅长的知识体系融入到课程教学,优化联合培养研究生获取的知识结构,双方指导教师或任课教师通过听课等方式互通有无、交流学习,也可以尝试“多师同课,多师同堂”等创新教学模式。
(三)母体单位和挂靠单位可以签订实验室和实习、实践基地的共享协议,充分挖掘和利用母体单位与挂靠单位各自的优势资源,为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实习、实践环境。加强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实验、实习、实训课程等方面的沟通交流,引导研究生自主选择参加任一培养单位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实现互认互通,互助互补的联合培养模式。
(四)积极引导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导师组的联合指导下撰写学位论文,严格执行学位论文选题、开题、预答辩和答辩制度,母体单位和挂靠单位双方的指导教师以及导师组均同意答辩方可答辩。结合教育部政策,严格执行双盲审制度,保证学位论文质量。
四、结语
联合培养研究生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较晚,研究成果尚少,缺乏可遵循的培养经验。本文以湖北经济学院和湖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为例,探讨了保障联合培养工作顺利进行的条件,给出了提高联合培养质量的建议。本文总结的培养经验,为高校间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也为高校内部跨院系培养研究生提供了思路。同时,为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国外高校等开展不同形式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提供借鉴。今后,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开展探讨:(1)全面了解我省联合培养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优点与不足,加强研究生培养单位及教师提升联合培养研究生质量的意识;(2)通过构建日常教学、实习实践以及论文指导等联合培养环节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真正提高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质量;(3)通过联合培养单位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导师团队,有效提高研究生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节约教学成本;(4)深入分析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新特征,构建联合培养单位沟通的新机制,提高校际沟通效率,促进信息共享;(5)丰富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理论,为提高联合培养研究生以及其他形式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注: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368,2014345;湖北经济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027)
[1]刘贤伟,马永红.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方式研究——基于战略联盟的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10-15.
[2]杜建军.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办学实践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迪[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16-19.
[3]刘云,李阿利.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23-25.
[4]王家华,王瑞.校政企研联合培养金融硕士模式创新与策略研究-以南京审计学院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1):80-85.
[5]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建设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23-26.
[6]郁嘉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