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青年政治倾向问题研究

2016-03-15曹琬茜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香港运动

曹琬茜



香港青年政治倾向问题研究

曹琬茜

香港青年的政治倾向存在着若干问题,影响着特区行政主导体制的有效运作、香港社会的和谐发展、香港与内地的双向互动。本文通过分析香港青年政治倾向趋向极端化与偏激化的原因,探讨如何开展香港青年工作,重塑香港青年的政治倾向以及增强香港青年对祖国的向心力。

香港青年;政治倾向;民主

一、香港青年政治倾向存在的主要问题

香港回归祖国十八载,其政治、经济、文化在“一国两制”轨道下循序渐进地发展。随着近年香港政治生态的变化,内地与香港的融合,“港独论”、“城邦论”、“激进本土主义”等言论与思想出现在香港社会上,并在香港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与发酵,香港青年在政治倾向问题上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泛政治化严重:影响特区行政主导体制的有效运转

自2003年香港七一大游行开始,香港青年以政治、民主为诉求的社会运动接连不断,政治参与热情空前高涨,香港更被称为“示威之都”,开始进入“泛政治化”时代。由于香港青年在西方民主、自由理念的熏陶下成长,亦有叛逆、喜爱抗争的天性,加上对社会、政府与现实抱有极度的不满,因此在各类社会运动与民主运动中往往处于最前线。

街头政治的爆发是香港青年泛政治化严重的具体体现。2003年50万名香港民众走上街头,发起了以反对《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为目的的香港七一大游行运动,应香港市民对“第二十三条”立法的强烈反对,前特首董建华先生在同年的9月5日宣布撤回《国家安全(立法条文)条例草案》,中止立法程序,此次社会运动直接影响了香港特区政府的立法与施政。从此走上街头,发起游行示威等社会运动,成为香港青年表达诉求、申诉民主的最直接途径。此后,除了每年以争取民主为主题的七一大游行外,2006年的保卫中环天星码头运动、2007年保卫皇后码头运动、2010年的反高铁运动、2012年的反国教运动以及各类反内地,反对自由行等社会运动,在香港陆续出现。其中反高铁、反国教运动得以奏效,更是进一步激发起香港青年利用社会运动与民主运动表达诉求的热情。据统计,在“占中”运动的人群中,25岁以下占48.8%;26-40岁占42.9%;41-60岁占7.4%;61岁或以上的占0.8%,即青年人群占有91.7%的巨大比率[1]。面对香港“普选”问题,香港青年企图通过更大规模的社会民主运动,影响政府决策,阻碍特区政府行政主导体制的有效运转。

除了街头政治运动激烈,香港高校政治化也日趋严重,高校成为了政治角力的战场。“占中”期间,382名香港大专院校的教职工联合署名支持学生罢课,为争取“民主”而抗争;香港大学纵容教师、学生进行非法占中,任由港大沦为“占中”温床,港大学生会刊物《学苑》更是以民族自治论为观点,散播“港独”言论;“占中”过后,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温文灏在授课期间对“占领”行动的文章加以赞颂,并以其为学生指定读物,引起学生反感。直到港大出现遴选风波,激进学生冲击港大校务委员会,抗议校方暂缓副校长候选人,学生的激进手段再一次引起社会轰动。在香港的高校里,反对派和一群以追求“民主”为己任的学生骑劫了大多数学生的想法,企图通过破坏制度与秩序来表达诉求,以暴力抗争等不文明的方式达到自身政治目的,香港的大学已沦为政治角力的战场。

(二)自由、民主意识凌驾于法治之上:影响香港社会的和谐发展

近年来,香港青年的政治观念转变较大,对自由、民主的渴求不断加深,甚至超越对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的追求。根据《香港青年趋势分析2015》公布的数据,2005年,香港青年认为“社会稳定重要过民主发展”的占81.2%,到2014年,香港青年认为“社会稳定重要过民主发展”的政治观念已降至55.3%;而“个人自由重要过社会秩序”和“民主发展重要过经济发展”的比率分别从2005年的26.6%和44.9%上升至2014年的38%和60.4%。香港青年认为自由比社会秩序重要、民主比经济发展重要的政治观念正在不断上升,自由、民主的意识亦逐渐凌驾于法治之上[2]。

在2017年香港普选方案中,出现了关于提名机制的核心争议。面对香港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反对派提出了以“公民提名”的方式,一人一票选特首。此举,偏离于法治之外,严重漠视了《基本法》。另外,随着“831决定”的出台,“占中”三子之一的戴耀廷即在 “占中集会日”上,宣布香港进入“抗命时代”。“公民提名”的失败,将演变为“公民抗命”,以否决政改方案为目的的“占中”运动一触即发。“专上学生联会”和“学民思潮”等激进组织发动学生罢课、带领学生冲击立法会,占领金钟、铜锣湾、旺角等路段,香港的青年、学生成为了“占中”运动的主角。79天的“和平占中”慢慢演变为暴力、非法的行为,完全背离了民主的初衷,反对派人士以及一众激进青年、学生漠视市民权益,挑战警方权威,践踏香港法治基石,动摇香港法治的核心价值,造成社会撕裂。同时“占中”运动对香港的零售业、服务业以及店铺、食肆的生意额造成沉重的打击,严重影响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影响了香港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 本土主义澎湃:影响香港与内地的双向互动

近几年本土主义在香港发展澎湃,各类标签着本土主义的社会运动层出不穷,“本土意识已经成为青年社会运动的核心理念,并且构建了一套相对独立的论述”[3],此套论述经过不断发酵以及被激进人士歪曲、利用,使根植于香港原有的本土意识不断变化,甚至呈现病态化的发展,成为了现今以排斥内地同胞,抗拒内地与香港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的相互交往与融合为目的的“病态本土主义”。

本土主义的异化严重阻挠了两地的经济发展与两地民间的正常交往。香港回归后,为加强两地经济贸易更紧密和深入发展,中央政府与特区政府计划建设广深港高速铁路。广深段早已建成并通车,但香港段的高铁建设项目却遭到香港青年的强烈反对。他们以捍卫本土主义为理由,举行多个激进的游行示威活动,要求立法会停止对高铁建设进行拨款,并且搁置高铁建设的方案。“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也遭到香港青年如出一辙的反对。反对派以及本土派人士以环境保育、注重发展在地经济等本土论述为理由,反对各类连接粤港两地的建设方案,企图利用本土主义全力阻挠两地经济合作,阻碍两地进一步融合。另外,本土主义下的反内地、反自由行等社会运动在香港此起彼伏,“光复论”、“驱蝗论”触发本土意识膨胀,矛头直指内地旅客、港漂学生、赴港就业的内地专才。本土派甚至以“换血”、“人口移植”“替换人力资源”来形容特区政府输入内地专才的计划,以“蝗虫”形容赴港的内地游客,加剧了两地民众之间的误解与社会矛盾。

异化的本土主义冲击了中央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为《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本是香港广大市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却被香港青年妖魔化为剥夺港人人权和自由的法律条文;推行国民教育,本是增强香港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感及凝聚力的常态化课程,却被香港青年默认为“洗脑教育”,各种反对二十三条立法、反国教的社会运动,严重阻碍了爱国爱港力量的发展。香港与中国是利益、命运的共同体,所谓的“本土主义”在反对派的利用下,逐渐发展为本土分离主义,以维护本土的人权自由、思想自由为借口,把香港本土独立于“母体”外,严重割裂了“爱国”与“爱港”,分离了本土利益与国家利益,不断冲击着中央对香港的全面管治。

二、香港青年政治倾向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一)民生问题突出

1.贫穷问题、就业前景严峻

近几年,香港青年就业压力增大,晋升速度慢,学历与薪金不符,大学生毕业后的起薪点持续下降,对自身未来的出路甚感担忧。根据数据显示,“按个人月入不超过8500元的即视为在职贫穷青年,香港15-24岁的在职贫穷青年人数占该年龄层人数的21.6%,15-34岁的在职贫穷青年则占该年龄层人数的10.3%。”[4]部分香港青年薪酬处于偏低水平,并多年维持在同一水平上,贫困问题较为严峻,贫穷困境一直未能突破。同时,部分香港青年面对就业出路的不确定性,高学历低收入的差距性,经济发展与薪酬的不匹配性,对政府、社会不满的情绪逐渐产生,并演变为一波又一波的社会运动。另外,在就业竞争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内地专才赴港工作,对香港青年的就业问题造成另一波冲击,以致部分香港青年以“本土主义”的名义,阻挠香港与内地两地融合,反对内地专才赴港工作。

2.住房问题成香港青年头等大事

香港集思会对香港青年的处境和诉求做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其中问及“就香港社会而言,香港青年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前三位均与房屋问题有关,分别是“压抑租金/楼价”,占38.7%;“多建公屋/居屋”,占28%;以及“提高整体房屋供应”,占26.1%[5];可见香港青年对房屋的渴求非常迫切。但香港寸土尺金,楼价高企,凭借香港青年微薄的薪金以及有限的购买力,要在香港购买属于自己的房屋,负担非常沉重,加上申请公屋也绝非易事,因此“上楼难”成为香港青年的普遍现象。有限的购买力与迫切的需求,产生新的社会问题,香港青年把矛头直指政府与内地同胞,指责内地同胞赴港买楼,推高楼市,并通过各种反内地的社会运动宣泄情绪、表达诉求,希望引起政府重视。

3.社会向上流动性减弱

由于香港青年就业问题严峻,住房问题扼杀其发展空间,社会向上流动性随之减弱。从毕业后至今对“第四代香港人”代内的社会流动情况进行调查,有74%停留在原阶层,有20.4%经历向下流动,只有5.6%呈现向上流动的状态[6]。若以收入来体现香港青年的社会流动性情况,香港大学研究调查指出“属于最低收入组别的雇员,当中54.1%在工作十年后仍停留在同一收入组别。”[7]薪酬原地踏步、阶层停滞不前,是当代香港青年对自身职业生涯的最深刻体会。面对香港市场的紧缺、经济结构单一、发展空间有限,香港青年极力反对内地青年赴港求学、就业,占据香港有限的空间与资源,同时因为对内地存有偏见,也让他们抗拒到拥有广阔资源的内地去工作,抗拒与内地的双向互动。

(二)内地与香港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

1.内地经济赶超香港经济

香港回归后,经历了金融风暴、沙市疫症、各类社会运动以及民主运动,对香港服务业、零售业等造成严重的冲击,香港经济呈现缓慢发展的趋势。相反,内地经济发展迅速,上海、北京的GDP早已赶超香港,加上内地自贸区的纷纷建立,大力开放金融、航运、专业服务等市场,香港在中国独一无二的战略地位受到动摇,内地与香港的经济正在发生巨大的逆转。香港原有的优势以及竞争力在逐渐减退,香港青年原有的优越感也在不断弱化,他们把消极、不安的情绪转化对为社会、对政府的不满,对内地同胞的排挤。在反对势力的鼓动下,香港青年通过各种反政府、反内地的社会运动宣泄情绪,申诉不满,希望通过实现政治民主改变社会现状,以致街头政治爆发在香港社会中。

2.自由行对两地民间交往的冲击

自香港全面开放自由行以及在深圳实行一签多行以来,吸引了大批内地民众赴港旅游、购物,两地民众交往越趋频繁与密切。据统计,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出台后,内地的访港旅客有8467千人;十年后,2013年内地的访港旅客人数急剧递增,高达40745千人[8]。2014年更达到47248千人,同比增长16%,内地访港旅客占访港旅客总人数的77.66%[9]。自由行与一签多行确实对香港经济的回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对香港市民的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自由行与一签多行的实施,其最主要受惠的人群为上层人士和低下层人士,以及地产行业、旅游业、零售业等一些既得利益者身上。而恰好以青年人为主的香港中产阶层,并没有感受到自由行所带来利益与好处,对他们而言,自由行及一签多行政策的实施,只会带来城市拥挤,交通堵塞,物价上升,资源被内地人夺去,就业升学机会被内地青年占据,中港融合则是“中国强权对香港的欺压,是中国文化对香港本土生活方式的入侵”[10]。自由行带来的利益分配不均,造成香港中产阶层对内地民众存有偏见,各类情感与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日益积压,最终导致其抗拒两地双向互动,抗拒两地经济、文化、社会相融合。

3.香港青年对祖国国情的陌生

第四第五代香港人普遍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因两地的政治制度、社会形态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并且香港青年又长期接受西化的教育,吸收西方的民主思想,对祖国的历史和国情缺乏深入的了解。加上香港回归后,国情教育一直没有得到落实,大多数香港青年抵触内地事物,抗拒赴内地旅游、接受教育以及就业,他们只通过网络、书本、电视等去了解祖国情况,容易吸收错误、片面以及不实的观点,对祖国产生负面或片面的认识。最终导致香港青年只能割裂地看待香港与祖国的问题,没有把香港与中国看作是命运的共同体,更没有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两地交往与融合的问题。

(三)新媒体的影响

近年,在香港的社会运动和民主运动当中,新媒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根据香港青年协会调查发现,大多数青年热衷于网上讨论社会事件,60.5%的香港青年有通过“按链接键以关注议题专页”去了解社会事件,有“参加意向投票”的香港青年占47.4%,有通过“填写意见调查”与“参与签名行动”参与社会事件的,分别占46.8%和41.8%[11]。新媒体成本低廉、即时性强、渗透性强、发声自由、时间空间不受限制,把政治、社会事件与香港人的生活大大拉近,渐渐成为香港青年关心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表达意见、申诉不满的有效途径,亦成为香港青年监督政府的平台。同时,反对派人士、激进人士以及外国势力利用新媒体散布不实舆论、歪曲事实、丑化祖国,以达到加剧内地与香港的矛盾、分化祖国与香港的目的,对香港青年的思维、想法、人生观以及世界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新媒体成为反对派与外国势力散播不实舆论的工具

在自由、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世界以及标榜言论自由的香港社会里,每位民众都可以是新闻、舆论的创造者以及接收者。反对派以及某些外国势力利用新媒体散播不实舆论,严重影响了香港青对内地的认知,如把国民教育妖魔化为“洗脑教育”,引起广大香港青年的反对;把内地食品安全问题夸大化报道,引起广大香港青年的误解;把两地矛盾事件反复在网络上热议与评论,引起广大香港青年对内地旅客的不满。各类不实舆论在网络上传播,放大了内地与香港民众的矛盾,削弱了特区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的威信。面对历史、事实被扭曲,不实言论迷惑人心,政府以及建制力量在被反对派骑劫下的新媒体中,毫无反击之力,新媒体逐渐沦为反对派与外国势力散播不实舆论的工具,成为影响香港青年对内地认知的载体。

2.新媒体成为反对势力发起社会运动与民主运动的平台

“占中” 期间,新媒体火速崛起,如“热血公民”、“人民力量”及“社民连”等反对势力利用各类新媒体作为平台,号召学生青年“揭竿起义”,参与占领运动;“占中”过后,反水货客、反内地游客的“鸠呜运动”,也是反对势力通过facebook、高登论坛等新媒体发起并号召青年参与运动。反对势力利用新媒体发表大量鼓动性言论,刊登大量偏激性文章,煽动香港青年参与游行示威活动,进行政治动员,新媒体成为了组织和动员社会运动的有效工具。根据香港青年协会公布的数据,“2014年香港青年获邀参与社会行动(例如集会/游行/请愿)的网上途径”,其中通过社交网站的,占39.1%;通过网络即时短信/微信的,占20.5%;通过电邮以及网上讨论区/论坛的,分别占4.9%和3.8%[12]。社交网络与网络即时短信/微信成为了发起和号召香港青年参与社会运动最主要的网络途径。

三、改善香港青年政治倾向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回归国民教育是塑造香港青年爱国爱港的最有效途径。吸取近些年来推行国民教育失败的教训,其推行的方法与方式应软化以及多元化,符合香港青年的“口味”。例如以中华文化为抓手,渗透爱国主义文化,在中小学以及各社区普及中华文化教育,举办书法、剪纸、刺绣等中华文化传统艺术兴趣班,培养青少年热爱中华文化,从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深层次的民族内涵,凝聚中华民族在香港青年心中的向心力。

(二)内地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共同加强对香港青年创业、创新的支援。在内地针对香港青年建立创业基地,为其提供创业、就业机会,提供有利条件与环境。既可达到优秀人才的引进,也可以缓解香港青年就业、住房和贫困的压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香港青年赴内地创业就业,能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更加深入、更加客观地认识内地,消除偏见,重塑对祖国的向心力。

(三)投入资源开拓网络新媒体市场,把网络新媒体作为与香港青年接触、交流、互动的平台以及丰富国情教育的载体。政府与建制力量必须掌握舆论的主导权,通过建立网站、在社交媒体上建立自己的群组等方式,吸引香港青年关注,融入青年群体当中,并积极发布两地正能量新闻与资讯,在潜移默化中感染香港青年,凝聚香港青年力量,拉近香港青年与祖国的距离。

[1]香港青年协会.香港青年趋势分析[R].香港:香港青年协会出版,2015:91.

[2]香港青年协会.香港青年趋势分析[R].香港:香港青年协会出版,2015:162-163.

[3]刘乃强.香江话民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306.

[4]香港青年协会.香港青年趋势分析[R].香港:香港青年协会出版,2015:9.

[5]香港集思会.香港年青人的处境和诉求研究[R].香港:香港集思会,2015:28.

[6]沈旭晖,黄培烽.第四代香港人[M].香港:圆桌精英有限公司,2012:40-44.

[7]萧少滔.世代之战[M].香港:天窗出版社有限公司,2015:60.

[8]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J].香港统计年刊2014年版,2014:328.

[9]新华网:2014年访港旅客突破6000万[EB/OL].[2015-02-03] http://travel.news.cn/2015-02/03/c_127449832.htm.

[10]香港大学学生会学苑.香港民族论[M].香港:香港大学学生会,2014:157.

[11]香港青年协会.香港青年趋势分析[R].香港:香港青年协会出版,2015:90.

[12]香港青年协会.香港青年趋势分析[R].香港:香港青年协会出版,2015:90.

责任编辑:徐映奇

2016-01-20

曹琬茜,女,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助教。广东 广州,510030。

D676

A

1672-3562(2016)02-0049-05

猜你喜欢

香港运动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不正经运动范
展与拍
我们应该向香港学什么---参加香港工商业研讨班感想
香港
大搜寻·疯狂的运动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