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异化的扬弃之路——从异化劳动到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2016-03-15孙全胜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私有制分工异化

孙全胜



自我异化的扬弃之路
——从异化劳动到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孙全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面简称《手稿》)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占有关键地位,而其中对工人在劳动中的“自我异化”的论述日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思考。马克思从具体的、历史的现实实践实例中去阐释人的自我异化问题。他从现实的经济事例出发,引入异化劳动这一范畴,详细论述了人在异化劳动中之所以自我异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克服工人这种“自我异化”的可能和途径。对马克思人的“自我异化”的提出、内涵和扬弃的条件,目的和途径做一简单论述,可以使我们对马克思的自我异化理论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随着人们对马克思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化、具体化和精确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以《手稿》原文文本为基础,进行阅读和深入探讨,有助于更加确切的理解马克思思想中的核心范畴。

马克思;自我异化;私有产权;扬弃之路

一、人的“自我异化”的原因:异化劳动

提出异化劳动范畴是马克思个人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马克思之前,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已在他们的哲学中阐释了他们对异化的不同理解。如黑格尔把异化看作自己哲学的中心范畴,认为异化就是世界意志的分化与隔离。而费尔巴哈则把异化看成人理智的迷失,认为异化就是自由意志的背离。原则是从经验事实抽象总结出来的,但马克思不相信原则,他更倾向相信眼睛能够看到的事实。马克思的批判精神让他不相信一切理论,而甘愿立足于当前的社会现实以总结出自己的理论原则。他指出,经济研究不应该从已有的抽象理论原则出发,而要立足于具体的事实。他立足于劳动工人阶级的劳作事实,在谈了劳动的物的异化后,又考察了劳动中工人的自我异化。人的高贵之处就在于人能自由活动,人凭借自由意志存在于大地之上。人也是凭借自由意志获得存在的理由和动力。强烈的阶级意识让马克思更关注工人阶级的生活现实,更强调劳动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他相信,劳动创造了人的一切,“生产活动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1]人具有高贵的自主意识,动物则没有,人的各类活动是自觉的,动物的活动则是不自觉的。人的自由意志把人从动物里区别出来。虽然,自由意志让人意识到了痛苦的滋味,但也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幸福。人具有独特的意识体验,这种意识体验让人确证自己在世界的存在。但光有意识体验不能成就人的存在。人也需要在变革外在世界中确证自己的存在。人把自然变成自己的作品,变成自己能承受的东西,因此,劳动也是人自由意识的外在对象化。人的劳动承担着实现人本质的使命,不仅生产了人所需要的产品,而且也满足了人的精神需求。可是,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异化了,不仅夺去了工人的产品,而且夺去了工人的自由意志,从而让工人在劳动中生不如死,工人不仅对劳动丝毫不感兴趣,而且千方百计想脱离劳动。这样一来,异化劳动使工人的身体,工人的自由意志,工人的能动意识同工人自己相背离。异化劳动是私有制的产物,而私有制是劳动分化的结果,也就是说劳动分化是异化劳动的根源。尽管,劳动分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但劳动分化也带来了社会的复杂。人更愿意接受简单的社会,而难以承受复杂的事实。劳动的复杂化超出了人的思维能力,导致了人的意识混乱,反而被外在劳动支配。这样,在工人看来,私有制主导下的劳动就既是对象化的过程,又是异化的过程。

异化是与同化相对立的范畴。同化指的是一种使某类事物趋于相同、相适应、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强大力量。而异化是强烈阻碍劳动工人走向幸福生活的一种斥力。简单的生活,单纯的意识就是幸福,可资本运作下的劳动不再简单,而是相当复杂和细化,这让工人难以把握,产生了被操弄的感觉。异化劳动像癌细胞一样渗透到了资本主义肌体的方方面面,而且异化劳动并不只是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才有的毒瘤。在如今的发达工业社会中,依然能够感受到异化劳动带来的痛楚,而且在实现公有制的社会依然存在。资本运作让人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也让人有了更多的欲望。很多人为了满足欲望不得不从事自己毫无兴趣的职业,大多数人在工作中感到的也是被奴役和盘剥,而不是付出的愉快和满足。人们进行劳作只是为了生存,而不是为了体现人的自由意志和价值追求。在发达工业社会,异化非但没有消除,反而借着科技的东风日益细化。异化不仅更专业化,而且变得多种多样,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而且深入精神层面。很多人都赶不上资本主义运作的节奏,而宁愿回到过去简单的田园生活。资本主义开阔了人的意识,唤醒了人的自主意识,但没有为人自主意识的发挥提供足够的条件。工人已经被唤醒的自主意识和资本主义雇佣的生产关系产生了尖锐矛盾。尽管,资本家一再声称他们和工人是协作关系,但现实的劳作事实让工人感觉自己仍然是被奴役的对象。异化劳动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就是道德的异化。道德是伦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一种依靠人内心自觉来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非强制力量。人们运用道德的力量能够自觉的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维护社会的平稳发展及保护自然环境的良好等等。同时,不同的生活领域会出现迥异的伦理规范,例如在家庭生活中有父子伦理、在工作生活中有职业伦理、在公共生活中有社会规范等。这些道德规范能够使公民自觉地按照规范要求来做,以维护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但是,在经济发达的当代社会,道德异化的现象还是出现了,如医生本应以救人为己任,可在现实中,大多医生只把治病当作一种挣钱的手段,出现了一些认钱不认人的现象。有些医院坚持传统的等级观念,完全没有职业道德,规定不缴纳手术费就不给治病,导致一些穷人根本无法看病。不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一个人应该坚持的起码道德选择,但是,现在很多人仍秉持传统明哲保身的做人原则,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的利益,让整个社会仍是丛林社会。因此,道德异化仍旧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

人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人的劳动的分化和细化推动了私有制的产生,私有制产生后加深了劳动的异化。因此,是先有劳动才有私有制。正如,不是神导致了人的迷失,而是人的迷失才有了神。私有制产生后,人的劳动和私有制变成了相互影响的关系。也就是说,劳动的分工是私有制产生的原因,私有制产生后让劳动异化了。劳动分工推动了人的私有理念对象化为私有制度。私有制加剧了劳动的异化,而劳动的分化导致了私有制,因此马克思主张消灭私有制,但对于导致私有制产生的劳动他保持赞扬的态度。劳动分工和私有制的强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劳动发展的细化是经济领域发生异化的基本原因。既要强化劳动分工,又要消除私有制,就是马克思克服异化劳动的基本思路。

二、颠倒的意识世界:工人在劳动中的“自我异化”

马克思首先对自己的经济学研究与国民经济学家的研究进行了比较。他一方面指出自己的研究是承继国民经济学的,即借鉴了国民经济学家的很多观点,“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2]另一方面,马克思又揭示了国民经济学的缺点:从私有制的经济事实出发,并用这些经济事实去论证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由于本末倒置,国民经济学家想说清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时候,却时常陷入空洞的理论说教中。尤其是,国民经济学家只从宏观的社会整体出发,而对工人的劳作事实没有做具体考察。处于不同层次的人具有不同的感受。很多工人尚在为温饱努力,国民经济学家却在高唱自由、民主的可贵。他们没有意识到社会的发展有时会被那些最低层次的部分制约的。他们的抽象理论也许对社会的整体经济运作有指导意义,但对于立即减轻工人的沉重体力劳作却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总是不能真切的感受劳动工人受苦的现实,也不能了解劳动工人的反抗心声。他们把现实当作确定的存在,竭力论证现实存在的合理性。相反的是,马克思竭力论证现实的不合理性,并提出当前的经济现实应该被推翻。

接着,马克思指出了当前劳动工人的悲惨生活现实,这就是:他们的劳动量和他们的生活发生了严重的断裂,“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3]劳动工人的生活事实表明了,劳动工人的劳动产品成了一种异于工人的存在,同工人隔离了。劳动是受人自由意志支配的活动,体现人的高贵智慧。人的高贵之处就在于能凭借自由劳动表达自己的意识和意愿,劳动实践就是将人的自由意志外在的产物。可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仍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活动,他的活动背离了自己的自由意志,降低为动物般的盲目活动。工人在异化劳动中处于悲惨的境况,工人通过劳动非但不能满足温饱,简直还要饿死。工人在异化劳动中被夺去了自由意志,退回到动物的盲目状态。“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4]在农业社会中,大部分人承受着沉重的体力劳作,但那时人们普遍贫穷,这让人们感到自己不是最不幸的那个。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很多人已经通过资本投资摆脱了贫困,而工人仍然要通过沉重的劳作才能获得温饱,这让工人对资本家充满仇恨。巨大的贫富差距,让工人感到,他在劳动中失去了自由意志,变成了劳动对象的奴隶和工具。这时,工人首先是作为合同的履行者,其次才是作为一具充满本能欲望的肉体才能存在。工人在异化劳动中成了机械的工具、本能的动物。他参与集体劳作越多,就感到自己越低贱,越畸形,越野蛮。此时,工人的人性被扭曲了。工人已经丧失了作为一个自由人的一切。劳动使工人失去了自由意志,在大规模的集体劳作中,变得冷漠和痴呆。

马克思又从劳动对象化的角度论述了工人的自我异化情景。劳动是将人的意识对象化过程,但科技的进步,让工人只是如同机器一样机械劳作。工人在异化劳动中不能感觉自己的存在价值,而是感到自己的存在毫无意义。工人只有凭借不断满足自己的低等本能时才能确证自己的存在,即吃、喝、生殖的时候,才感到自己还存活于世,而在劳动时却感到自己退化成了动物。“人的生产表现为公众的不幸。”[2]人因为放弃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重回动物状态。吃、喝、生殖对于人是很重要的,但人如果只关注这些本能的满足,那就只是动物,而不是人了。农业社会中,人的体力劳作固然是沉重的,但再沉重也没有达到高密度和高强度。而在资本主义早期社会中,体力劳作是高精密和高强度的,这超过了很多人的身体承受极限,让他们极力想摆脱这种不人道的工作。马克思在谈了工人与劳动的背离后,又论述了异化劳动中工人同自我精神的背离。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能动存在,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凭借自由意志确证自己的存在,可在异化劳动中,工人的自由意志迷失了,工人退化到动物。工人同自己的自由意志完全背离了。私有制让劳动的对象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复杂现象。劳动的复杂化让工人无所适从,产生了被控制的感觉。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运作过程的实质:赤裸裸的资本利益关系。

马克思还从劳动分工的角度考察了异化劳动的由来和发展。劳动分工是指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社会分工,实际上就是让劳动工人进行各种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职业性工作。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劳动分工,劳动分工是人类生产实践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随着劳动分工的细化加剧了个人利益和政府利益的冲突,分工发展为带有强制性的职业分工,成为社会分工。国家代表公共利益只是一种虚假现象,其实是统治阶级借以实现其权力欲望和经济利益的组织形式。所有制是个人与劳动资料、工具和产品的占有关系,任意占有他人的劳动力和资源就是私有制,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就是对劳动力的不同支配形式。分工的不同就是对劳动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分配或占有的不同,由于这种分工活动的不平等,就会出现劳动资料和劳动产品为少数人支配的格局,从而促进私有产权制的完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说,劳动分工与私有产权制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以犀利的笔触谈及了资本家和劳动者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在资本运作过程中,工人不是作为有尊严的个体存在,而是依附于资本家的集体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劳动使其他很多人有得以生存的物质条件,而其本身却受到最基本生存需要的压迫。马克思对和自己一样处于贫困状态的劳动工人深表同情,并迫切想摆脱自己和工人的贫困状况。沉重的生存逼迫,让马克思无暇顾及每个人的生存需求,而只能先考虑大多数工人的利益。马克思立足于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每个人的利益。这种考量是基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而在共产主义阶段他就主张实现每个人的生存需求。自由及创造是人的天性,一切阻止人天性发展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同时也是不人道的,这种行为都应该遭到批判和扼杀。马克思秉承着对人道主义的忠诚,对资本制度中的异化劳动给予了强烈的批判。

以上表明,劳动分工既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产物,又是私有产权制形式和其他社会交往方式的原因和基础。从生产力方面看,劳动分工表现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劳动分工表现生产的社会化,意味着人们多方面的经济关系的存在。历史上各个阶级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建立在分工基础上,而且这种劳动分工是强迫的,造成了对他人劳动的支配。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劳动分工起着中介的作用。生产力通过劳动分工对生产关系起着制约作用。在私有产权制条件下,分工是强加于劳动者的,它还使个人失去了一切自主活动,因此,人的个性的发展是片面的,要使每个人既有劳动又能享受,既从事生产又从事消费,既进行物质活动又进行精神活动,消除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之间的矛盾,并使每个人都得以自由进步,就要消灭这种分工。马克思从劳动分工的角度,将异化的表现形式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种。物质的异化情形是劳动分工直接造成的。精神的异化现象则是因为分工和私有制的日益细化。统治阶级为了获取更多利益,利用国家机器强行分配各种资源和利益,结果公共利益就披上了国家的虚幻共同体外衣,麻痹了大众。

三、填平自我与世界的鸿沟:“自我异化”克服的可能和途径

(一)扬弃异化的途径:私有产权的积极扬弃

马克思认为,要想克服人的自我异化,达成人对自己本质的完全拥有,只有通过消除私有产权制度才会实现。异化劳动只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必定随着新的时代的到来而消除。也就是说,异化劳动是人类社会必经的历史阶段,工人的受苦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未来的社会也可能有另一种形式的“异化”,但不克服现有的异化,人类就无法前进。工人要反抗资本家的压榨,要实现自己能动性的全面提升。马克思把工人幸福生活的达成寄托在私有产权制的消除上。异化劳动的形成与发展都与私有产权制紧密相关。因此,私有产权制导致了劳动发生了异化,只有消除私有产权制,才能让劳动复归正常,比较彻底的清除人性异化现象。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运作过程中,劳动成为私有产权的附属品,仅仅是维生的手段。资本家靠增加劳动强度的办法缩减工资,即使给劳动工人再多的工资报酬,也消除不了劳动工人的被奴役感觉。不必受制于人,就能轻松的生活,成了劳动工人的梦想。看到异化劳动的现实,马克思积极寻求解决的途径,并发现了异化劳动根基,即私有产权制度。在马克思哪里,私有产权制的消除成为了解放劳动工人的突破口。但私有产权制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公有制的实现也不是自然而然的,而需要极大的物质前提和精神条件。只有高度的生产力条件下,人才不必再依靠私有产权的形式解决生存需求。资本运作的基础是私有产权的明确,因而,解决资本运作矛盾的必然出路就是消除私有产权,进入共产主义,消灭阶级的差异,这种共产主义就是完全的自然主义及人本主义,也是马克思一直极力阐释的人道主义,显示了马克思也有人道主义追求。

马克思以分工和所有产权制发展的不同特征来说明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社会制度,并以此为基础,从理论上设想了未来的人类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关于私有产权制度的废除马克思基本保留了积极扬弃的态度。一方面私有财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凝结了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物质力量,另一方面,它的私有性质,也使它成为劳动关系异化的外在形式,对它应是积极的扬弃。扬弃私有制就是既保留私有制的积极因素又抛弃私有制的消极因素。随着革命实践的推进,马克思采取了更积极的策略:消除私有制。他认为,只有消除私有产权制,才能解放人的天性和自由意志。那时,人的一切天性将完全属于人自己,人将获得充分的自由。但目前的社会阶段,人类仍然需要异化劳动,因为异化劳动能够生产出的物质财富,能为人的自由提升提供物质前提。而私有产权制度也能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让人能有社会安全感。“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4]未来的完全公有制社会就是每个人的自由结合体。在这个结合体中,人将完全占有自己的本质,也就是说,人的人性将得到充分发展,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得到真正实现。

(二)共产主义是私有产权制度的消除

共产主义不是对过去黄金时代的简单复归,而是建立在极高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提升。人的自由和平等都是必须的,缺一不可。但在生产力不是充分发达的社会,不能保证每个人的自由和人权。马克思将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看作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他较系统的指出了资本主义的不足之处,并试图用消除私有产权制的方式克服这些不足。资本主义来自封建社会,大大提升了生产力。“科技和管理, 又推动了机械生产的连续、高效生产, 导致资本、人口、权力高度集中于城市。”[5]但资本主义社会终归只是历史的一瞬,人类仍要努力创建新的社会体制。早期资本主义暴露出来的病患,让人们恐慌,人们宁愿退回到封建社会也不愿接受新来的资本主义恶魔。马克思的一些主张适应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恐慌心理。马克思主义废除私有产权制的主张,是以过去的“黄金时代”为参照的,但不是简单的回到过去的“黄金时代”,而是在过去的“黄金时代”的基础上登上人类社会发展的更高峰。

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物质财富的取之不尽和人们自觉的集体主义意识。人们一直在通过转换各种资源的方式获取物质财富,人们应该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因为地球资源终究是有限的。原始社会也有共产主义的特征,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不是让人直接退回到过去,而且回到过去也是很难办到的。人人都大公无私不一定能实现共产主义,但每个人都有权利憧憬天下大同。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的确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但人也有别的需求。人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也许物质财富的增长永远赶不上人的需求。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人的欲望,再丰富的物质财富也满足不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后,劳动者(无产阶级)已经觉醒,他们的目标不但是要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制度,而且是要最终连自己都要“消灭”。无产阶级不但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也是自己的“掘墓人”。共产主义运动萌芽于19世纪早期,一百多年来它饱经沧桑,历经灾难而从不屈服。马克思的自我异化学说将号召大众推翻现存社会制度,实现理想生活。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彰显着“弥赛亚”拯救世界的理想诉求,而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对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倡导,引领了一系列革命实践。

在整部《手稿》中不难看出马克思始终把人作为社会和历史的主体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时刻为维护人的尊严和生存辩论。在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和批判异化劳动的过程中,他始终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从人性的根本需要出发。共产主义在最初就是抱着摧毁不合理旧制度、实现完全的人道主义崇高理想的。西方传统的人道主义大多表现为实现个人理想的追求,或者是人人都对自己负责的行事原则以及普世的自由、平等、民主口号。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因素是值得后人探析和借鉴的。

四、马克思自我异化学说的当代意义:实现人的全面提升

马克思在《手稿》中,以劳动为中心概念,对劳动的对象化与异化这两个方面做了确切的区分与具体的界定。马克思的劳动对象化与异化理论是在资本主义早期,通过透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而产生的,然而,它的产生不但揭示了被隐藏的资本运作过程的本质:工人对资本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而且在新时期对新的社会制度亦有借鉴功能。尽管,共产主义在西方遭受了一些挫折,但这并不表明资本运作模式的全面胜利、马克思主义学说已经走向末日,要永远沉沦,不再给我们学会生活的启示。马克思的自我异化学说对当代仍有重要影响。马克思的自我异化学说将为我们排解灵魂上的孤独,抚平记忆的创伤,从而获得内心的坦然和平和。这种跨时代、跨社会制度的指导价值,更显示了它的独特魅力。

随着人类生存困境的加深和各种弊端的逐步显现,重思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和人的本质的探索,尤其是对马克思“自我异化”的扬弃之路作当代解读,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人在其活动中表现生命本质,在现实生存条件下解放和发展自己,同时也在其现实活动和现实生存条件中逐步异化,并产生扬弃异化的因素。人的生命是实践的存在,尽管在人类历史的一定阶段,人是异化的,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异化的扬弃也是现实的,通过实践批判在生活中实现异化的扬弃。通过引入“实践”这个概念,马克思把哲学改造为改变现实的理论武器。因此,理论在为人生提供指南,为自己灵魂负责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探讨马克思的自我异化理论,不仅是为了解决人生的安身立命问题,也是期许在总结过去经验之后更好地融入现实生活。马克思后来正是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以共产主义学说为指导指出扬弃自身活动和生存条件的异化的道路,才开辟了无产阶级的真正出路。在当前经济高速增长的形势下,要消除自我异化就要竭力保持个人的人格健全与精神充实。全面发展的人将最大限度发挥沉睡于自身的肉体和精神素质,以此推动自己和他人的协调进步。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26

[3]孙全胜.消费社会背景下都市化的问题及革命性变革[J].商业经济研究,2015(1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8

[5]孙全胜.论“空间异化”批判主题的逻辑关系[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4)

责任编辑:李玲

2015-11-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科技伦理的应然逻辑研究”(12BZX07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科技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发展研究”(08JA720004)。

孙全胜,男,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山东 济南,250014。

F014

A

1672-3562(2016)02-0017-06

猜你喜欢

私有制分工异化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女性地位变迁的探究
从“消灭私有制”看私有财产的是与非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