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展公共外交的华侨华人作用研究
2016-03-15廖小健
廖小健
我国开展公共外交的华侨华人作用研究
廖小健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持续上升,“公共外交”已成为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海外华侨华人拥有居住海外和人数众多等多种优势,他们可以通过改变自身形象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可以通过大众传媒等途径帮助他国民众了解真实正面的中国,还可以通过各种文化和民俗活动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在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独特和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海外华侨华人进一步扩大与当地民众的交流与沟通,他们在推进中国公共外交中,将继续大有可为。
公共外交;华侨华人;作用
近年,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持续上升,“公共外交”已成为外交工作重要内容之一。2009年7月,我国领导人,时任总书记的胡锦涛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上,首次提出中国要开展公共外交,标志着公共外交正式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此后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中央文件,多次提出开展公共外交。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我们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 2013年下半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根据“一带一路”战略的“互联互通”主旨,以及根据2015年3月我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行动方案精神,开展公共外交,加强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亦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关系密切,在中国推翻帝制、抗日战争、以及建立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都给予祖籍国大力支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海外华侨华人依然是中国非常宝贵的海外社会资源,广大华侨华人为中国国内的建设与发展,为中国各个时期外交关系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中国大力拓展公共外交,加强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新时期,海外华侨华人将起什么作用?非常值得关注。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共外交与侨务公共外交
1.何谓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最早是美国学者和外交官使用的说法,在英国称为文化外交(culture diplomacy),主要用来指一国政府所从事的对外文化关系。“公共外交”作为一个术语,首次出现在1965年,当时美国塔夫斯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院长埃德蒙·古利恩将其定义为:“公共外交旨在处理公众态度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所产生的影响。它包含超越传统外交的国际关系领域:政府对其他国家舆论的开发,一国私人利益集团与另一国的互动,外交使者与国外记者的联络等。公共外交的中心是信息和观点的流通。”[1]此后政府和学界对公共外交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界定。
美国早期的公共外交,主要指美国新闻署所从事的非传统性外交活动,其目的是和前苏联争夺对世界的影响,1991年前苏联解体,美国一度放慢有关工作,2001年发生“911事件”后,美国再度重视推展公共外交。与此同时,随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公众对国际事务的兴趣与日俱增,除传统政府外交活动外,世界各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公共外交,各国政要都认为让其他国家的人民了解本国的政策和发展,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对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是非常必要的。不少国家如俄罗斯、新西兰、文莱、法国、英国等开始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通过各种途径,向外国公众介绍本国各种信息,希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随着国际社会对公共外交的日益重视,特别是2009年我国政府将发展“公共外交”提到议事日程以来,我国相关部门和学术理论界,对“公共外交”进行了各种讨论,并成立了不少相关的研究机构研究中心,至今,“公共外交”不仅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社科研究的前沿课题。
综合国内外有关“公共外交”各种提法,以及“公共外交”的各种活动,笔者认为“公共外交”,主要是指政府和人民通过文化交流、信息传播等形式,影响国外公众,减少其他国家政府和民众对本国的误解和猜疑,提高本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一种外交方式。
2.公共外交的特点
和传统外交比较,新时期的公共外交,有如下几个特点:
(1)公共外交的对象:主要是他国公众
公共外交的对象是各国公众,公共外交的直接目的是要影响各国公众的态度。主要是减少其他国家人民对本国的误解和猜疑,增进国与国之间、民众与民众之间的了解与互信,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本国的国际影响力。
(2)公共外交的主体:包括政府、民间团体、一般人士
公共外交有狭义与广义的说法。狭义的公共外交,又称传统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对他国民众的外交形式;广义的公共外交,又称为“新公共外交”[2],则指进行公共外交的主体比较多元,不仅有政府外交部门,还有非政府组织和各国民众,如文化团体,社团组织、媒体、社会精英,普罗大众等等,他们借助各自国际交往的平台,面对外国的非政府组织、公众,甚至政府机构,从不同角度表达本国的国情和政策。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时期,民间的国际交往异常自由和频密,非政府组织以及各国民众在各国公共外交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3)公共外交的方式:广泛多元,无处不在
公共外交形式多种多样,在国际场合中几乎无处不在。社会各个阶层,包括官方与民间人士,在各种文化、艺术、媒体、教育、人文、经贸等交流中,都有意无意地促进了公共外交,如宣传广播,参加会议、彼此交谈、文艺演出、节日庆典、旅游留学、经商谈判,等等,很多人往往是在与某国公民直接接触的过程中,对某个国家产生感性认识,增加对这个国家的兴趣与好感。
(4)公共外交的效果:长期渐进,经常变化
因为公共外交的目的是彼此了解,增进互信,希望在其他国家民众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本国的影响力。因此需要通过彼此沟通、理解与认同等循序渐变的过程,才会逐渐产生效果。而不是像政府之间谈判签订协定,以及企业谈生意签合同那样,立竿见影。而且,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各种因素都有可能会对公共外交的效果产生影响,公共外交的效果还因此具有多变易变等特点。英国负责进行软实力调查的《Monocle》杂志主编泰勒·布鲁尔曾表示:“提升软实力很困难,但失去却在一瞬间。”[4]
3.侨务公共外交
海外华侨华人在中外关系发展中的作用,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早在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不久,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曾经表示:“中国与世界各国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机遇。比如我们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对祖国作出了许多贡献。” 邓小平同志特别指出:“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可以打开各方面的关系。[5]
同样的,在中国大力开展公共外交的进程中,海外华侨华人推进中国公共外交的作用,也得到高度的重视。2011年10月21日举行的全国侨务工作会议首次提到“侨务公共外交”这一概念。时任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在会上强调要“拓展侨务公共外交”, 时任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在大会发言时指出,“十二五”时期,要“以‘以侨为桥——沟通中国与世界’为主线,加强侨务公共外交”。 时任中国侨联主席林军也多次指出,要充分发挥侨联的优势,加强侨务公共外交。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2011~2015年)》,对未来五年的侨务工作做出了规划和部署。《纲要》首次把“拓展侨务公共外交”列为我国侨务工作未来五年重要任务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6]
什么是侨务公共外交?即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优势,鼓励海外华侨华人以多种方式,向住在国政府及主流社会介绍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帮助他们客观看待和认识中国的发展进步,进而提升中国影响力和感召力,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一种民间外交形式。
2013年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以来,华侨华人的作用继续得到高度重视。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在各种场合鼓励海外华侨华人在住在国开展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商业、经济方面,也包括人文交流。国侨办副主任何亚非认为“民心相通”对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具有重要地位,而华侨华人是最好的中国故事讲述者,能用住在国人民听得懂的语言和方式,讲中国故事,使中国发展能够为周边国家所接受。[7]在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外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新时期,华侨华人的作用,显然不可或缺。
二、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公共外交的优势
如上所述,开展“侨务公共外交”,主要是要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优势,以“以侨为桥——沟通中国与世界”,那么,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公共外交优势何在?笔者认为如下几点特别突出:
1.居住海外和人数众多
新中国建立以来,世界华侨华人人数持续增加,从建国之初的1000多万,增加到20世纪末的3976万。[8]进入21世纪,世界华侨华人数量继续大幅增加,据学界估计,2007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已增达4543万。由于出国移民人数的增加与移民流向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世界华侨华人分布状况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高度集中于东南亚的格局已被大规模的新移民所改变。2007年东南亚华侨华人总数约3348.6万,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比例,从此前的近80%降到73%左右,同年北美华侨华人多达530万,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近12%,欧洲华侨华人200余万,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近5%。华侨华人聚居区几乎遍及全球各大洲的各个国家,尤其是拉丁美洲、非洲和中东各地,也出现多个华侨华人聚居区[9]。华侨华人除了来自中国大陆,还有不少来自香港、台湾,以及从东南亚国家二次移民,三次移民的。到2015年,海外华侨华人估计已增达6000多万。[10]
世界华侨华人迅速增长,人数众多,遍布世界各国,为广泛地促进公共外交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因为公共外交的工作对象,是其他国家的公众,居住海外的华侨华人与世界各国人民接触了解的机会很多,促进公共外交比国内机构与公民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与便利。由于非政府组织和各国民众,如学校,文化团体,社团组织、媒体、社会精英,普罗大众等等,都可以是开展侨务公共外交的主体,也由于公共外交的形式广泛多元,无处不在,社会各个阶层在各种场合,诸如彼此交谈、旅游考察、经商谈判,参加会议等等,都可以有意无意地促进公共外交,人数众多的海外华侨华人,以及他们的各种组织,遂可成为推动中国公共外交的一股巨大的力量。他们可以借助各自国际交往的平台,面对外国的非政府组织、公众,甚至政府机构,从不同角度传递有关中国国情和政策的真实正面信息。
2.对中国的认同与日俱增
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华侨华人与中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中国的认同程度也与日俱增。无论是长期居住海外的老华侨华人,还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移民国外的新华侨华人,他们虽然身居国外,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为中国的繁荣强大感到非常自豪,一心希望祖国统一、兴旺发达。
一位美籍华人对媒体说:我们海外华人始终“身在海外,情系中华”。我们有的虽已入了外国籍,但我们还认为自己“永远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无论我们在哪个国家”,我们将通过自己的切实行动,“时刻关注中国的成长,时刻捍卫着祖(籍)国的荣誉、利益和尊严”。[11]
华侨华人促进侨务公共外交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对中国的认同程度,认同程度高,对中国的描述将比较正面,反之,则可能会比较负面,从而影响中国的形象。随着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国的认同与日俱增,不少华侨华人,无论是老移民,还是新移民,都纷纷表示,将发挥自身的优势,集侨力、汇侨智,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优良传统,努力为促进祖国发展、促进中国人民同当地人民的友谊作出贡献。在他们的努力下,侨务公共外交应产生越来越大的成效。
3.影响力大大提高
随着世界华侨华人的数量剧增,以及华侨华人在各个领域的杰出表现,华侨华人的社会地位已不断提高。
首先是经济地位持续提升。海外华侨华人历经艰辛、艰苦创业,创造了无数令世人惊叹的业迹。例如东南亚华侨华人,早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就因经济发展、资金充沛和家庭富裕,被称之为“钱袋”。至今东南亚华人企业家依然是富甲一方。即使是欧美等国,华侨华人的经济实力也在迅速提升,如2013年4月21日英国揭晓的“千人富豪榜”中,五位华人榜上有名。刘銮雄以46亿英镑身家位列第14位。[12]再如美国,美国华人高收入者占华人就业总数的比例高达1/3,他们主要是大学教师和技术工程师等专业人士,也有小部分医生、律师、高级行政主管、企业家等。
其次是政治地位。作为传统的移民目的地,东南亚华人很早就投身当地政治,如马来西亚华人20世纪40年代已积极参政,至今有华人的执政党和华人的反对党,有华人部长、州长等各级华人行政官员,有华人国会议员,州议员等。印尼等国华人参政也非常活跃,至今也有华人国会议员,华人省长等。欧美国家的华人参政虽然起步较迟,但至今也是成就斐然。如美国华人近十多年有出任美国部长的,出任各级议员、参议员、行政官员的华人也越来越多。其他国家的华人参政,同样是捷报频频,如英国出现的华人勋爵和华人地方议员,法国出现的华人区长等等,不一而足。
此外,海外华侨华人优秀人才几乎遍及各行各业。例如,华人在科技文教领域,人才辈出,群星闪烁,如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世界量子化学泰斗潘毓刚等,早已蜚声中外。不少华人大学教师、工程师、医生、律师,在居住国都颇有声望。华人在体育运动领域也不甘人后,美国华人林书豪在篮球场上大放异彩,一度倾倒全美。
由于社会地位提升,加上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影响,海外华侨华人越来越多地为所在国主流社会接受、关注与重视,日趋融入主流,进而可以比较有效地影响主流社会,影响所在国国民与政府。这为海外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公共外交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三、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公共外交的作用
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任务,是以多种形式向世界说明中国,促进外国公众认识真实的中国——包括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经济状况、政治体制和对内、对外政策等,目的是减少其他国家人民对本国的误解和猜疑,增进国与国之间、民众与民众之间的了解与互信,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公共外交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他们通过自身形象和多项活动,产生了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各种效果:
1.通过改变自身形象提升中国国家形象
“中国领导人经常讲一句话: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国的一张名片和一个窗口”。[13]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几千万华侨华人表现如何,对中国形象的影响不可忽视。他们在传递、诠释中国形象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是所在国人民了解中国、中国人的主要窗口,很大程度上起了中国形象代表的作用。正如一些华人自己说的,“一旦踏出国门,你代表的就是中国。你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他人对中国的看法。”“如果你表现不好,甚至可能打消别人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愿望。”[14]随着世界华侨华人地位的不断提升,群体形象不断改善,世界各国的当地其他族裔国民,已逐渐改变了对中国的固有形象,增加对中国的好感,相关例子多不胜数。
为了促进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不少华侨华人都表示,要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为提升中国形象而努力。例如,法国青田同乡会会长孙爱平表示,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国的名片,我们要进一步树立好华侨华人的形象,加强自身的修养和行为规范,在保持我们优秀品质的同时加强融入,与住在国人民和平相处,建设一个和谐、包容、进取的华侨华人社会,通过我们自身的行为展示大国侨民的风范。这对世界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5]
2.帮助他国民众了解真实的中国
海外华侨华人帮助居住国民众了解真实中国的有关途径很多,例如通过海外华侨华人向所在国人民介绍有关中国的正面信息,或组织协助外国民众访问中国,让他们直接感受真实的中国。如有着20多年历史的美国华人“百人会”,按其会长吴建民的介绍,美国“百人会”在推动当地社会了解中国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不仅通过各种场合向政界人士介绍中国,还经常组织美国的教师、媒体界人士以及少数族裔社团领袖,前往中国实地参观。他说,“我们会让他们自主选择目的地,让这些人根据自己的判断来了解真实的中国,并传达给他们身边的美国人。”[16]
通过海外华文传媒平台宣传展示真实中国,作用尤其明显。因为缺乏沟通,缺乏客观公正的信息,是西方媒体和公众对中国认识滞后的重要原因,那如何向世界发出信息?让国际社会了解更真实的中国?在公共外交中,大众传媒历来被视为传播信息和影响外国公众的主要方式之一,中国境外有数千万华侨华人,拥有纸质和电子的各种华文传媒数以千万计,华语电台、电视、网络也不断增加。一般国家都有大小规模不一的数种华文报刊,华侨华人较多的国家,华文报刊更是多达数十种,大型华文日报的订户高达20万之众,华文网络的点击率成千上万,影响之大,不言而喻。不少海外著名的华文传媒企业集团还是跨国传媒集团。如新加坡的联合早报报业集团,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集团,它们在欧美多个国家都有投资,除了经营华文传媒外,还经营英文传媒,参与华文以及英文影视网络等业务,经营渠道和传媒产品的影响,早已超出华侨华人世界。
阅读观看华文报刊和电视的,除了华侨华人外,也有不少外国人。华文传媒内容丰富,除了报道当地华侨华人和全球各国华社的新闻,也报道华侨华人居住国的政治、经济、文教和社会情况,报道国际时事和中国新闻,报道有关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各种真实信息和正面信息,有效地消除国外公众的误会,维护中国的国际形象。例如美国的“侨报”,其主旨是“在美国-读懂中国”,为了让美国华人及当地民众了解中国,它及时报道中国的相关信息,例如在我国推出“一带一路”战略后,该报及时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和愿景给予各种正面的报道,详细介绍 “一带一路”的基本情况和“一带一路”愿景,指出“一带一路”可以做大全球蛋糕,促进各国交通、旅游、教育、文化大发展。[17]有关专题报道,无疑为美国当地民众提供了解中国这一重大战略的详尽信息。
可见,海外华文传媒实际上已成为介绍中国的重要载体,成为国际社会了解真实中国的重要窗口,成为促进中国公共外交一股重要的力量。
3.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如何让各国公众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途径也很多,其中,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优势和交流平台,对迅速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作用尤为明显。例如:
通过海外华文教育平台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海外大约有几千所到上万所比较正规的华文中小学,至于华侨华人创办,以及非华裔开办的各种形式的华文学习机构,周末班等则不计其数。随着中外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和中文经济功能的增强,世界各国掀起一波又一波学习“中文”的热潮,不少非华裔学龄青少年,乃至非华裔成年人,也纷纷到华文学校或机构接受华文教育。虽然,非华裔子弟学习中文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可以谋求更好的职位和薪金,但为了学好中文,他们都有意无意地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兴趣,中文班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也会介绍中国的各种情况,包括中国的传统价值,文化艺术、书法绘画,等等。因此,无论学生是华裔还是非华裔,不论通过什么渠道什么机构学习华文,都有可能促进他们阅读和观看更多的中文读物和涉及中国的外文读物,引起他们对中国及其文化传统的浓厚兴趣,增进他们对中文、中国、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好感。再如,通过各种文化活动传播中华文化。例如马来西亚华人社团每年举办的华人文化节,表演、展览、比赛、研讨等各种文化活动轮番上演,断断续续地持续一个多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参与活动的除了华侨华人,也有马来人,印度人等当地其他民族,影响很大。例如加拿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占地6万多平方米,中心设施包括中心大楼,展览室、博物馆、图书馆、课室、会议室、大会堂、剧院等,每年举行的文化活动可以说是连绵不断,不仅吸引当地华侨华人,也吸引了不少的西裔人士。该中心负责人表示,中心的目标是发展成为主流的文化传播机构,而不仅仅是华族的文娱中心[18]。 此外,遍布世界各国的华侨华人文化艺术团体,也是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他们将中华传统文化以戏曲、舞蹈、武术、诗词、民乐、书法、茶艺、国画等多种形式,向各国人民生动地呈现出来,既丰富了住在国的多元文化,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风采,让世人领略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唤起住在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增强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还有,通过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展示中华民俗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例如中国的春节,在海外华侨华人的努力下,中国的春节不但走出国门,还走进了外国人的生活,春节俨然成了“世界年”,成为世界文化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全球关注中国的文化符号和品牌。春节期间,在华侨华人聚居的许多国家,不仅华人聚居区,就连市政中心,城市广场也挂上了大红灯笼,到处都贴着大大小小的“福”字,大红灯笼、红色彩带、贺年春联,到处都是喜庆十足的“中国红”,到处都能听到“恭喜发财”、“一本万利”等春节歌曲。越来越多的“老外”,对“中国年”由好奇、欣赏直至加入到“过大年”的行列,一声声“大吉大利”、“恭喜发财”的祝福,不断从他们的口中传出。 2013年2月8日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在唐宁街10号的官方网站发布视频,向中国人拜年。卡梅伦在视频中说,“迎接蛇年的时候,英国各地举办的一些华人庆祝活动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广博,以及英国的华人所作出的贡献。”[19]由此可见,海外华侨华人通过中国传统节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结 语
综上所述,世界华侨华人凭借独特的优势和无限的热情,向居住国民众传达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状况、内外政策的各种真实信息,为各国人民带去了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风范、精神,使各国人民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有效地增进了他们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感情和信任感,确实做到了“以侨为桥——沟通中国与世界”,在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独特和重要的促进作用。世界华侨华人如能进一步“基于华社,超越华社”,进一步“敞开大门”,扩大与当地民众的各种交流与沟通,相信在推进侨务公共外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在促进中外人们交流与民心相通,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方面,都将继续大有可为。
[1]韩方明.公共外交概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8-26.
[2]郑华新.公共外交内涵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启示[M].载《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1,4.
[3]李性勋.英国软实力全球首位 鸟叔助韩国夺第11[N].(韩国)《朝鲜日报》,2012-11-21.
[4]浅谈邓小平关于华侨华人作用的论述[EB/OL].http://www.zhgpl.com/,2012-9-8.
[5]谢萍.全国侨务工作会议首提“侨务公共外交”[EB/OL].http://www.chinanews.com/,2011-10-21.
[6]柳杨.侨报专访何亚非:“一带一路”孕育无限商机[EB/OL].美国侨报网,http://news.uschinapress.com/,2015-4-19.
[7]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编著.华侨华人概述[M].九州出版社,2005:229-235.
[8]庄国土.等,华侨华人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J].侨务工作研究,2010(4).
[9]柳杨.侨报专访何亚非:“一带一路”孕育无限商机[EB/OL].美国侨报网,http://news.uschinapress.com/,2015-4-19.
[10]美籍华人中国梦:时刻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与利益[EB/OL].http://www.chinanews.com/,2013-5-16.
[11]泰晤士报英国千人富豪榜出炉 五位华人榜上有名[EB/OL].http://www.chinanews.com/,2013-04-27.
[12]张新.列席两会 邱爱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侨胞大有可为[N].(法国)欧洲时报,2013-3-8.
[13]张红.代表委员谈“中国梦”:全球华侨华人共同托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3-8.
[14]黄冠杰.旅法侨胞:做实现“中国梦”的海外生力军[N].(法国)欧洲时报,2013-3-18.
[15]美国“百人会”会长拜访裘援平 愿为中美做义工[EB/OL].http://www.chinanews.com/,2013-04-12.
[16]“一带一路”将给亚太和世界带来些什么?[EB/OL].美国《侨报网》,http://news.uschinapress.com/,2015-03-30.
[17]吕伟雄.海外华人社会新观察[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87.
[18]蒋林.春节“走俏” 俨然世界年[N].广州日报, 2013-2-10.
责任编辑:徐映奇
2016-02-20
本文是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华侨华人在中国大国外交建设中的作用与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5AMZ012)阶段性成果。
廖小健,女,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 广州,510632。
D824
A
1672-3562(2016)02-0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