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孟浩然山水诗中的生态和谐

2016-03-15孙树山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山水诗孟浩然

孙树山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浅谈孟浩然山水诗中的生态和谐

孙树山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重要体现。结合中国传统的生态观念对孟浩然山水诗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其山水诗中的生态和谐有着以清而显自然闲淡;以幽而回融万籁俱寂;以雄浑而显生态和谐力度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也使其山水诗中的生态和谐拥有着透视盛唐帝国形象和全方位再现盛唐山水诗人对传统文化融合的审美价值。生态和谐之美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重要特征,并且这种特征也使其山水诗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孟浩然;山水诗;生态和谐

和谐作为一种兼容并包,是不同种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相辅相成,相互融合之美,是动态的辩证统一。

盛唐中很多诗人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都体现了“和谐”这一主题,他们“和谐”也有各自的特点。李白诗歌中的和谐是一种极度奔放和精神逍遥般的和谐。王维诗歌中的和谐则更多体现出一种自然生命的空寂。孟浩然是盛唐诗歌中的又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山水诗相对于李白、王维等诗人来说,其和谐之美则表现为一种“生态和谐”。

一、孟浩然山水诗中的生态和谐特征

孟浩然作为盛唐时期的著名山水诗人,他也追求者一种万物与自我相融的“天人合一”的状态。他一生中隐居、漫游、拜访禅师都是这种追求的重要体现。盛唐是山水诗的一个兴盛时期,盛唐山水诗人群体所创作出的山水诗都有着“和谐”的体现,而孟浩然的山水诗多集中表现为一种“生态和谐”。换而言之,孟浩然山水诗中的这种生态和谐有着别样的清、幽、雄浑的特征。

(一)以清而显自然闲淡

闻一多先生评价孟浩然的诗说过:“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1]30这个“淡”字也正是表现了孟浩然不加雕饰般的自然和清淡,也更加体现了孟浩然山水诗中的生态是那样的和谐、美好。在孟浩然的诗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许多篇诗歌中都提到了“水”。“水”清纯明净,涤除尘埃,孟浩然山水诗被“水”洗礼得清淡而又自然。孟浩然山水诗中的“水”可谓是内容丰富,“水”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江水”,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雨水”,有“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的“溪水”。在他的笔下,一切生态都因他的“水”而变得自然闲淡、纯净和谐。

孟浩然在他的《初春汉中漾舟》中写道:“漾舟逗何处?神女汉皋曲。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2]16这首诗中写了小舟在汉水中轻轻地漂游,大地回暖,积着的冰雪又一次开始消融,潭水因积雪消融而变得又深又绿,驾一叶扁舟恣意来往,清水倒映着岸上的枝叶,并在小舟行驶的驱动下晃动摇摆。水面波光耀眼,一派祥和之气,这样的美景连鱼鸟都为之陶醉。“莺”与“花”是春天的象征,表现了初春汉江的和谐之美。整首诗从其手法和笔调来看,孟浩然并未对此过分的雕琢,也并没有使用过分华丽的词藻,只是用了素笔勾勒,就把初春漾舟汉江的所见之景描绘了出来。孟浩然用了他一贯使用的“清”的风格特征,将畅游汉江时所见的水中之鱼、天上飞鸟、岸上花草、江中游人融为一体的欢乐和谐之景悉数展现出来。在这首诗中,孟浩然很好表现了其山水诗生态和谐的“清”的特征。孟浩然的另一首五言古诗《万山潭》中说:“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2]128-129整首诗有如素描一般描绘景物,形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自然闲淡的生态和谐之景。在孟浩然的笔下,一切生态不需用色彩去着意涂染,它们都是和谐而闲淡的。

孟诗之“清”曾被许多诗评家所承认,如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可堪传”;高棅《唐诗品汇》评其“清远”“清雅”;胡震亨《唐音癸签》评其“气象清远”;胡应鳞则以“清空闲远”“清空雅淡”评孟诗[3]111。孟浩然自然闲淡般的“清”是其山水诗生态和谐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以幽而回融万籁俱寂

盛唐时期,王维的山水诗给我们呈现出一种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山水诗带给我们的则是生态和谐下万籁俱寂般的幽。盛唐时期,自然界的生态万物有其原始的风貌,甚至有许多地方是人类尚未踏及的,这使得孟浩然山水诗中的生态和谐有着良好的成长土壤。孟浩然一生虽然也像盛唐文人那样渴望出仕,但他对隐逸生活也有着追求,他所生活的荆楚之地有着众多的隐士形象。朱光潜说:“诗或是‘表现’内在的情感,或是‘再现’外来的印象,或以纯以艺术形象产生快感,它的起源是以人类天性为基础的。”[4]9这就说明了孟浩然的山水诗就是在对盛唐山水生态的描绘中表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即是他内心对归隐的一种向往。这使他的山水诗中的生态和谐有一种万籁俱寂般的幽。

孟浩然在他的山水诗中营造各种幽寂般的境界,塑造各种幽的景象。如他的五言古诗《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迳。”[2]18此诗写了夕阳西下,天色都已黯淡,松间泛起了阵阵的寒意,泉水涓涓的流淌,打柴的樵人也已归家,鸟儿都已安定,只有作者一人还在孤独的等待着友人的到来。全诗通过夕阳、松月、鸟儿、泉水等意象营造了一个寂静而又清幽的意境。孟浩然在他的《武陵泛舟》中所创造出的万籁俱寂般的意境则更为典型。在这首五言古诗中,诗人是这样描绘的“武陵川路狭,前棹入花林。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水迴青嶂合,云渡绿溪阴。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2]291这首诗的前四句是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桃花源”在陶渊明的理想中就是一个纤尘不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地,诗中使用了“桃花源”这个典故,也使武陵山水更加具有一种与世隔绝,不受外界纷扰的状态,也更加增添了武陵山水生态的“幽”,并且诗中写了青山相接、云水相绕、猿声鸣啸,这使生态和谐的特征尤为凸显。这首诗中,孟浩然通过用典和对幽寂意象特写的艺术手法,非常典型的表现了他山水诗中一切生态都是那样的和谐,并且这种生态间的和谐有着幽寂的特征。

(三)以雄浑而显生态和谐的力度

盛唐时期,原始的生态之间相互融合,联系紧密。在盛唐优越理性掩映下,生态之间似乎有一种强劲而有力的力度,这使得盛唐山水诗人对这种生态产生一种崇拜和敬畏之情,其笔下的山水也会显得十分的雄壮。作为盛唐山水诗人的孟浩然,虽在他的二百六十多首诗歌中,大多数为淡、幽的特点,但也有一些诗歌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特点便是孟浩然部分山水诗中的生态和谐也有着一种雄浑风格。

在展现雄浑特征的山水诗中,我们最为熟悉的便是《望洞庭湖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2]272中国古代的许多文人都以洞庭湖为题材进行创作,孟浩然的这首诗称得上是佳作。八月的洞庭湖正值雨季,湖水上涨,一望无际,雾气笼罩在整个湖面上,仿佛与天相接,混而为一。这首诗的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把八百里洞庭湖的气势作了描述,正因有了前三句的描绘,才使得最后的“波动岳阳城”来的十分有力度。整首诗把洞庭湖畔的生态和谐用雄浑的风格表现了出来。《唐诗品汇·五言律诗》曰:“起得浑浑称题,而气概横绝,朴不可易。‘端居’感兴深厚。”[5]534在他的另一首山水诗《彭蠡湖中望庐山》亦有雄浑的特点,诗中写道:“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2]22-23清晨天还未亮,月的四周还有云气环绕,船夫扬起了风帆,等待天明出发,庐山在此时尚未迎来第一缕阳光,但气势磅礴,似乎有压倒江水的气势。日出东方之际,阳光抛洒在瀑布上形成了一道道彩虹。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八是这样评价这首诗的:“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6]139通过此句的评论,即可知其雄浑之气,也写出了山水生态和谐的雄浑特征。

总之,孟浩然的山水诗为中国山水诗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山水诗中处处有一个“我”融于其中,把人与自然的和谐抒写到了一种纯熟的状态。他的山水诗中展现了生态和谐的特色,并且这种生态和谐具有自然闲淡的“清”、万籁俱寂般的“幽”、生态力度般的“雄浑”,这将他真挚淡泊的情怀巧妙抒发了出来。他的山水诗中的“和谐”是通过生态万物的差异性展现,生态画面又是通过“和谐”来展现的,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相互联结,相辅相成。孟浩然山水诗中生态和谐是其重要特色,而且又有着深厚的哲学蕴味。

二、孟浩然山水诗生态和谐的审美价值

中国山水诗可谓是韵味十足,到了唐代,山水诗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孟浩然在山水诗创作上“求真”“求淡”“求自然”的审美方式使他的诗中呈现一种生态和谐。这种生态和谐对于理解盛唐山水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有着极其重要的审美价值。

(一)透视盛唐帝国形象的多棱镜

盛唐气象下的诗歌多有雄壮与浑厚的特点,但孟浩然的山水诗却别具一格,多有一种冲逸闲淡之状。他的山水诗中蕴含的是生态和谐,这种生态和谐折射出盛唐山水诗人的审美追求和帝国神韵下的自然生态之美。

1.以平淡显现盛唐山水诗人兴寄山水的情怀

盛唐的山水诗人所创作的山水诗并不只写山水景象,而是常常将功名抱负、人生意气等主观情感融入其中。李白的《望天门山》将自己潇洒浪漫情怀兴寄其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将与友人别离的不舍之情融于其中。王维的山水诗多将自我由禅入定的精神境界融于其中。而孟浩然的一些山水诗中虽是生态和谐,却也将或是出仕为官或是隐遁山林的个人情怀融入其中。如他的《望洞庭湖上张丞相》,诗人于太虚之中,把自我的身心全部融入,聚精会神的感受洞庭湖天水混茫、波涛汹涌的气势,并借欣赏洞庭山水的和谐之气,用舟楫暗喻希望有人引荐,以实现自身的抱负。盛唐山水诗人还通过对山水生态的描绘来表现盛世的安逸,形象再现了盛唐的大国气韵。就拿孟浩然的《春晓》来看,诗中只选取了春天清晨这一个画面,就通过其听觉写了鸟鸣、花落等景象,让人去想象和体会那个雨后生机盎然、风光迷人的春季,而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也正是盛唐那大气恢宏、热烈奔放的时代写照。

2.以秀美呈现盛唐诗人眼中的自然生态

盛唐的自然生态系统之内,各种活动都是以一种与自然规律相适应、相顺应的方式而进行的,整个自然生态之间也都保持一种融洽、健康的状态。孟浩然畅游山水,沉醉于自然,因而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他通过吟咏诗文,把山水气势、虫鱼鸟兽相融相生的生态和谐之貌描绘了出来,并创造出了一个山水自然秀美的艺术仙境。

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中有“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夕阳、群壑、松月、风泉意象优美,营造的意境是那样的和谐、幽寂,从而让人心旷神怡。他的《彭蠡湖望庐山》中有“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清晨的一抹阳光洒在庐山的瀑布上,水映着阳光,瞬间变成彩虹,这种自然现象规律的描绘,把盛唐生态写得和谐而有力。孟浩然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山水自然与人息息相通,生态万物也人格化了,他的山水诗是那样的和谐。孟浩然山水诗中的生态和谐正是盛唐时代下自然生态的秀丽之美。

(二)以全方位再现盛唐山水诗人对传统文化的融合

盛唐国度开放,在盛唐的气象下,儒、释、道三教并行且发展较快,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盛唐山水诗人的创作。儒家的孔子提倡“乐山乐水”,这就直接表现了儒家思想与山水诗的融合。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以来,与中国文化逐渐相融,五台、峨眉、九华、普陀四大佛教名山也都有历代文人的墨迹。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宣扬在名山名水、洞天福地潜心修行,昆仑与蓬莱两座名山便是道教文化与中国山水相融的代表。

盛唐山水诗人的作品中,许多都表现了与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儒家思想长期作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山水文人的创作也折射出了儒家的光辉。这其中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便是杜甫,他深受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影响,他早年的《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体现了儒家在寄兴山水时却仍不忘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人生抱负。佛家的教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一个“空”字,这个“空”也影响了盛唐山水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交融。王维的山水诗中多有“空”的意象,“空山新雨后”“积雨空林烟火迟”等都可看出诗人心灵与生态的自然融合。道教则倡导一种清静无为、乐在逍遥的精神自由,故而深受其影响的李白创作了许多诸如《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豪放飘逸的山水诗篇。

作为盛唐山水诗人的孟浩然,他的山水诗中有生态和谐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却恰恰呈现了孟浩然对儒、释、道三种文化的融合。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隐逸避世的佛家思想、无拘超然的道家思想都在他那生态和谐的山水诗中有明显的显现。他的《望洞庭湖上张丞相》正是借写洞庭山水表现了儒家济时用世的进取思想;他的“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正是体现了佛家的空寂情怀;他的《游精思题观主山房》中有“渐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恰当表现了道家所要追求的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孟浩然的山水诗将儒家的理性精神,道家的仙性情怀,佛家的隐遁之情相融合,使其山水诗境界开阔,内容丰富。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审美原则,这一原则为历来文人墨客所吸引,因而他们的作品中或多或少的表现了各种各样的和谐,有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孟浩然作为盛唐时期一位重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山水诗中所散发的是一种生态和谐。这种生态和谐在他的诗中有着清、幽、雄浑的特征,从而也使得他的山水诗给我们一种全新的味道。通过其山水诗中的生态和谐,我们看到了盛唐帝国的气象,欣赏了盛唐自然生态的画卷。孟浩然凭借其生态和谐的山水诗推动了盛唐诗歌的演进,并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是一位伟大的山水田园诗人。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唐诗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8.

[3]张兆勇.沧浪之水清兮[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

[4]朱光潜.诗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5]高棅.唐诗品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潘德舆.养一斋诗话[M].朱德慈,辑校.北京:中华书局,2010.

(责任编辑:陈道斌)

Ecological Harmony in Meng Haoran’s Landscape Poems

SUN Shushan

(College of Litera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0, China)

Key words:Meng Haoran; Landscape poem; Ecological harmony

Abstract:Harmony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well reflected in Meng Gaoran’s landscape poems. It finds that, in his poems, pureness, quietness and vigorousness are well reflected the ecological harmony of the nature which demonstrates the image of the flourishing Tang Dynasty and manifest poets’ aesthetic value integrated into traditional culture. Beauty of ecological harmony is of characteristic of Meng Haoran’s landscape poems, and this feature also makes the landscape poems have high aesthetic value.

收稿日期:2016-05-10;

修订日期:2016-06-12

作者简介:孙树山(1991— ),男,安徽泗县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6)06-0022-04

猜你喜欢

山水诗孟浩然
舟中晓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瞻谢公亭
论中国山水诗的成因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春晓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春晓
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山意象探微
论王维山水诗的“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