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葛亮文化”内涵浅探

2016-03-15余鹏飞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三国诸葛亮

余鹏飞

(湖北文理学院 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湖北 襄阳 441053)



“诸葛亮文化”内涵浅探

余鹏飞

(湖北文理学院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湖北襄阳441053)

摘要:“诸葛亮文化”是以历史上诸葛亮的生平事迹为源,以诸葛亮故事的传播演变为流,以《三国演义》及其诸多衍生现象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文化;它是世代累积型的文化,是漫长历史时期民众心理的结晶。

关键词:诸葛亮;三国;诸葛亮文化

“诸葛亮文化”一词是近年来在掀起的“三国文化热”[1]中出现的。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大家在报刊杂志上频繁地使用“诸葛亮文化”这一概念。但,究竟什么是“诸葛亮文化”?“诸葛亮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并未形成统一看法,而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无非是两种观点:史学家认为,史书中所记载的诸葛亮的思想观点、政论文章、科技成就等等才是“诸葛亮文化”的核心内容;而文学家认为流传于民间的有关诸葛亮的传说故事和《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诸葛亮的形象才是“诸葛亮文化”的内涵。这两种观点所用的材料不同,所观察的角度和研究的着重点也不同。前一种是站在传统的史学角度,以史实为依据来谈“诸葛亮文化”;后一种是从文学的角度以历史及其后演变衍生至今的多种艺术形式来认定“诸葛亮文化”。应该说这两种观点都失偏颇,笔者认为将上述两方面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诸葛亮文化”。

历史学上的“诸葛亮文化”观是有其科学内涵和研究价值的,它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以诸葛亮出生地及其以后成长过程中足迹所至而留下所形成的名胜古迹和死后各地所建立起来的纪念性的祠庙建筑,就是物质文化的体现。目前全国有关三国的名胜古迹有近三百处之多,在这众多遗迹中与蜀汉有关的遗迹占绝大多数,而其中又以与诸葛亮有关的遗迹为主。这些遗迹大部分并非严格意义上由当年诸葛亮所遗留至今的古迹,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诸葛亮传说故事有关的名胜古迹。尽管它们不能完全证明诸葛亮的真实历史事迹,但却寄托了历代对诸葛亮这一伟人的追慕和缅怀,充分表现了人们对诸葛亮及其所代表形象的爱憎、理想和愿望。它们的形成演变本身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并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心灵变迁的过程,具有极其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研究价值,同时也是极其重要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这众多的诸葛亮遗址,基本上可分为四类:一是少量由诸葛亮在世时或三国末期所遗存至今的古迹,如:汉中勉县武侯墓和武侯祠等。二是虽源于三国历史事实,但已经渗入《三国演义》和历代民间传说故事内容,如:襄阳隆中武侯祠、四川成都武侯祠等祀庙建筑。襄阳隆中是诸葛亮躬耕之地、四川成都是诸葛亮治蜀之地,都是著名的三国遗迹,但这两地的武侯祠并不是三国时期的建筑遗存,而是后来人们为怀念诸葛亮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襄阳隆中的武侯祠始建于西晋时期,四川成都武侯祠始建于公元四世纪成汉时期。祠中塑造的人物虽然是三国历史时期实有的人物,但人物造型和手持的器具明显受到了《三国演义》和历代传说三国戏剧的影响。如:诸葛亮身着八卦衣、手拿鹅毛扇的形象,关羽骑着赤兔马、手提青龙偃月刀的形象,张飞手持丈八蛇矛的形象等。三是虽多多少少沾有一点诸葛亮生平事迹的边,却因《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故事影响而与历史记载完全不同,如:湖北蒲圻赤壁武侯宫、奉节白帝城八阵图遗址。四是出自史实的附会,或者纯系《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的产物,如:河南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湖北蒲圻南屏山、云南保山武侯祠等。

诸葛亮在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政策属于制度文化。《三国志》及裴注和《诸葛亮集》等书集中展现了诸葛亮的哲学思想、政治制度、军事理论、战略战术、韬略计谋。其中尤以“一对一表”最为突出。《隆中对》不仅统观全局,洞察形势,分析中肯,措施严密,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而且全篇语句优美,铿锵有力,堪称传世佳作。《出师表》情辞恳切,通脱质朴,体现了诸葛亮的忠贞。此外,诸葛亮组织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舍、栈道,亲自视察盐井、织锦、养蚕,冶铁,参与制作木牛流马、连弩等器械设计制作方面的成就也都属于“制度文化”。

诸葛亮在伦理道德、社会心理、民间风俗、绘画和建筑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属于精神文化。诸葛亮身为两朝大臣,无论对先主、后主都是竭忠尽智、尽责,慎始至终,直至殒身于五丈原军中;他知人善任,重用贤能,谦虚谨慎;对子女依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严格要求,在《诫子书》中,一讲修性立身的根本,二讲经世济民的责任;他为官尽职尽责,不为私利,身为一国丞相,生时只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死时“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总之,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有关解决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与物质财富及其占有和享用关系上、人与人关系以及人自身等问题上都有极高的建树,因此,历史学意义上的“诸葛亮文化”观,具有永恒的研究价值。

文学上的“诸葛亮文化”观,是以史籍所记载的诸葛亮的生平、业绩、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史实为依据而发展和衍生出来的综合性文化。

公元234年诸葛亮溘然去世后,“百姓巷祭,戎夷野祀”,他英雄般的伟绩和崇高的品格很快就在民间广为传颂,“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历代人的不断加工、整理和改编,有关诸葛亮的传说故事更是日益丰富和精彩。南朝刘宋时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就广泛搜集了两百多种资料。此后诸葛亮的名声更加扬名四海,人们通过论赞诗文、绘画雕刻、话本戏曲、小说平话、横额楹联等等形式来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向往。

从东晋桓温的《八陈图》开始,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歌就不绝于书,仅唐代就达40首之多,其中以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五为名篇,清代沈德潜评述道:“此议论之最高者。后人谓诗不必著议论,非通言也。”[2]462唐代大画家阎立本还绘有诸葛亮画像,宋代朱熹曾立孔明木刻像在白鹿山洞内。金代院本中就已有三国戏,元代七百多种杂剧剧目中,三国题材剧目就有50多种,其中有关诸葛亮的剧目就有15种之多。元代中期《三国志平话》中诸葛亮的形象已被神化了,该书云:“诸葛本是一神仙,自小学堂,时至中年,无书不览,达天地之机,神鬼难度之志,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此后,在文学作品和戏曲中,诸葛亮便成了“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形象。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吸收了宋元以来民间说唱艺人的说唱及平话的描述,将诸葛亮的才干和谋略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把诸葛亮形象推向到了一个新的顶峰,在这部脍炙人口的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将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个高雅、睿智、充满崇高理想色彩和丰富艺术魅力的神化了的人。这个形象比历史原型更高大、更美好,成为中华民族忠贞品格和无比智慧的化身,成为中外人民共同景仰的不朽英雄。诸葛亮成为该书中的真正主角和维系全书的灵魂。此后,依据该书改编的戏曲、电影、电视剧以及动画、磁卡、邮票、游戏卡等等更是不计其数,这些都是对“诸葛亮文化”内涵的丰富、发展和补充。

综上所述,所谓“诸葛亮文化”是以历史上诸葛亮的生平事迹为源,以诸葛亮故事的传播演变为流,以《三国演义》及其诸多衍生现象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文化;它是世代累积型的文化,是漫长历史时期民众心理的结晶。一千年来,这一文化现象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积极意义的“诸葛亮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是一个值得我们永远不间断地去研究和探索的主题,是我们必须继承的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参考文献:

[1]沈伯俊.“三国文化”概念初探[J].中华文化论坛,1994(3):98-101.

[2]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陈道斌)

Connotation of Zhuge Liang Culture

YU Pengfei

(Institute of Xiangyang and Three Kingdom’s Histoy & Culture,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441053, China)

Key words:Zhuge Liang; The Three Kingdoms; Zhuge Liang culture

Abstract:Zhuge Liang culture originates Zhuge Liang’s life stories in history, was spread thorough stories of Zhuge Liang. The main content focuses onThe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and its derivative phenomena. Zhuge Liang culture is accumulated culture by generations, and it is the mental crystalization of the public during the long historical period.

收稿日期:2016-03-15

作者简介:余鹏飞(1936— ),男,湖南长沙人,湖北文理学院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三国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6)06-0005-03

猜你喜欢

三国诸葛亮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亮隆中决策
三国乱谈(2)
三国乱谈(1)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