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吴荆州十七郡太守考

2016-03-15叶周杰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孙吴太守荆州

叶周杰

(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孙吴荆州十七郡太守考

叶周杰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荆州是孙吴政权的战略要地,荆州各郡太守的任命与孙吴政权的兴衰息息相关。今依据《三国志》等文献资料中关于孙吴荆州所辖各郡太守的记载,搜集、梳理和考辨出了17郡54任太守的姓名及其籍贯、官任等,以供三国历史人物和历史地理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孙吴;荆州;太守

孙吴荆州(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市),北接曹魏荆州,西临蜀汉,南面交广,东通江左,为孙吴军事战略要地,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江夏、南郡等地。太守掌一郡之军政,上承州牧,下管吏民,对其选任的研究颇有意义,特别是荆州各郡太守的籍贯、出身、职事等方面,在时间和地域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然当今学术界对孙吴政权的郡太守尚未作出系统考证,后学不敏,根据相关的史料,对孙吴政权的太守做出考证。

本文即是孙吴太守考述的荆州部分,对荆州辖下各郡历任太守逐个进行考述,并将各郡所辖县和现今区域进行附注。这里所谓的太守指由孙吴势力主导推荐或任命的太守,包括遥领和虚职,不包括郡级典农校尉和都尉;时间上限为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年)孙坚为长沙太守,下限为吴末帝天纪四年(280年)孙吴灭亡;区域范围为孙吴实际占据的荆州地区,依据陈健梅先生的《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包括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江夏郡、武陵郡、长沙郡、衡阳郡、湘东郡、零陵郡、始安郡、桂阳郡、始兴郡、临贺郡等13个常设郡,以及汉昌郡、武昌郡、西陵郡、固陵郡4个废郡,缺少天门郡、营阳郡、昭陵郡等郡相关太守的记载[1]。当然,由于学力尚浅、资料不足,肯定还有疏漏之处,以待专家学者指正、补缺。

一、长沙郡*《补三国疆域志》载:“长沙郡,秦置,吴领县十。临湘、攸、下隽、醴陵、浏阳、建宁、吴昌、罗、蒲圻、巴陵。”《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同,“长沙郡辖境包括今湖南省湘江东部支流汨罗江、浏阳河、渌水流域(不包括萍乡市)以及湖北省陆水流域。”(第192-193页)(共3任)

孙坚吴郡富春人,汉中平四年至初平元年任。《三国志》[2]卷四十六本传:“时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乃以坚为太守。”“灵帝崩……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按:《资治通鉴》[3]卷五十八:“(四年)冬十月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

濮阳逸陈留人,约汉建安年间、吴大帝时在任。《三国志》卷六十四《濮阳兴传》:“父逸,汉末避乱江东,官至长沙太守。”卷五十七《陆瑁传》:“陈留濮阳逸……就瑁游处。”按:陆瑁乃陆逊弟,据文意,濮阳逸与陆瑁年岁相仿。

习温襄阳人,约大帝时在任。《襄阳耆旧记》[4]卷一:“习温识度广大,历长沙、武昌太守。”按:习温父习珍原为刘备部下,于孙权讨平关羽后死。

二、江夏郡*江夏郡为魏、吴分据。《补三国疆域志》载:“江夏郡,汉置,吴领县三。……邾、竟陵、云杜。”《孙吴政区地理研究》认为吴属江夏郡有鄂(武昌)、沙羡、竟陵、云杜、安陆、新市、柴桑、下雉、阳新、石阳等县,“江夏郡为吴边郡,郡境不常。其辖境常有蒲圻以下至柴桑段长江南岸今湖北省咸宁、黄石市地以及汉水南岸今潜江、仙桃和武汉市地。”(第176-180页)(共9任)

周瑜庐江舒人,汉建安四年始领*周瑜所领之江夏太守为虚职,遥领,时江夏为黄祖所据。《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裴松之注:“臣松之按:孙策于时始得豫章、庐陵,尚未能得定江夏。”。《三国志》卷五十四本传:“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按:时孙策攻江夏在建安四年。

程普右北平土垠人,建安十四年至十五年,建安十五年至二十年任。《三国志》卷五十五本传:“破曹公于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拜裨将军,领江夏太守。”“周瑜卒,代领南郡太守。权分荆州与刘备,普复还领江夏,迁荡寇将军,卒。”*程普“走曹仁”当在建安十四年,《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十四年……仁委城走。”周瑜卒年当在建安十五年,《志》卷五十四本传裴松之引《江表传》:“公瑾与伯符同年”,“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又“权分荆州与刘备”当在建安二十年,《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二十年……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

蔡遗籍贯不详,约建安年间任。《三国志》卷五十四《吕蒙传》:“常以部曲事为江夏太守蔡遗所白,蒙无恨意。及豫章太守顾邵卒,权问所用,蒙因荐遗奉职佳吏……”。按:吕蒙卒于建安二十四年,故言蔡遗约在建安年间任江夏太守。

孙奂吴郡富春人,建安二十四年至吴嘉禾三年*任职时间有争议之处,《三国志》本传:“以扬武将军领江夏太守。在事一年,遵皎旧迹……”,有任职江夏太守一年之意,则任期为建安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然下文有言“黄武五年,权攻石阳,奂为地主……子承嗣,以昭武中郎将代统兵,领郡”,意指孙承袭父江夏太守一职。而石阳即在江夏,《吴主传》“(五年)秋七月,权闻魏文帝崩,征江夏,围石阳”,孙奂既为“地主”,当指其为江夏太守。故言孙奂任期为汉建安二十四年至吴嘉禾三年。。《三国志》卷五十一本传:“兄皎既卒,代统其众,以扬武将军领江夏太守……年四十,嘉禾三年卒。”

孙承吴郡富春人,嘉禾三年至赤乌六年任。《三国志》卷五十一《孙奂传》:“嘉禾三年卒。子承嗣,以昭武中郎将代统兵,领郡。赤乌六年卒,无子。”

刁嘉籍贯不详,约吴大帝时任。《三国志》卷六十二《是仪传》:“典校郎吕壹误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

刘朗籍贯不详,约吴末帝时任。《晋书》[5]卷四十三《王戎传》:“吴将杨雍、孙述,江夏太守刘朗各率众诣戎降。”

陆涣籍贯不详,任期不详。《水经注》[6]卷三十五:“山上有吴江夏太守陆涣所治城。”

孙壹吴郡富春人,任期不详。《文选》[7]卷四十四引《吴志》曰:“孙壹为江夏太守……”。按:《志》卷五十一《孙奂传》中只言孙壹袭兄孙承业将。为孤证,存疑。

三、零陵郡*《补三国疆域志》载:“零陵郡,汉置,吴领县十……泉陵、祁阳、零陵、营浦、洮阳、永昌、观阳、营道、舂陵、泠道。”《孙吴政区地理研究》认为零陵郡辖泉陵、永昌、祁阳、洮阳、观阳、零陵六县,“零陵郡辖境包括今湖南省祁东县以南的湘江流域(不包括今道县、宁远以南潇水上游地区)和广西兴安、灌阳、资源、全州等县地。”(第205-207页)(共5任)

程普右北平土垠人,汉建安年间任。《三国志》卷五十五本传:“后拜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

殷礼吴郡云阳人,吴黄武年间至赤乌年间在任。《三国志》卷五十二《顾邵传》裴松之注引(下文简称裴注)《通语》:“后与张温俱使蜀……稍迁至零陵太守,卒官。”《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零陵太守殷礼言于权曰……”。

刘略广陵人,约大帝时任。《三国志》卷五十三《严畯传》:“其弟略为零陵太守,卒官,颖往赴丧,权知其诈病,急驿收录。”

徐陵会稽太末人,约大帝时任。《三国志》卷五十七《虞翻传》裴注引《会稽典录》:“徐陵字元大,历三县长,所在著称,迁零陵太守。”

殷基吴郡云阳人,任期不详。《三国志旁证》[8]卷一:“殷基《通语》,吴零陵太守。”按:殷基父殷礼为零陵太守,而此言殷基任零陵太守。为孤证,存疑。

四、南郡*《补三国疆域志》载:“南郡,秦置,吴领县九。江陵、编、当阳、华容、枝江、州陵、石首、作唐、孱陵。”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认为此外还有监利、旌阳二县,“南郡辖境相当于今江汉平原西段以及长江以南洞庭湖平原北段沿江地区。”(第155-159页)(共5任)

周瑜庐江舒人,汉建安十四年至十五年任。《三国志》卷五十四本传:“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按: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是在建安十四年,周瑜卒于建安十五年。

程普右北平土垠人,建安十五年至二十年任。《三国志》卷五十五本传:“周瑜卒,代领南郡太守。权分荆州与刘备,普复还领江夏。”按:见上文江夏太守程普条。

吕蒙汝南富坡人,建安二十四年任。《三国志》卷五十四本传:“荆州遂定。以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年四十二,遂卒于内殿。”

诸葛瑾琅琊阳都人,建安二十四年至吴黄武元年任。《三国志》卷五十二本传:“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住公安……黄武元年,迁左将军,督公安。”

张玄广陵人,约吴大帝时任*根据《吴主传》与《张纮传》,张纮卒于汉建安十四年,时年六十,张玄乃张纮子,而建安年间孙吴数以重臣为南郡太守,时张玄资历尚浅,且建安年间南郡太守时序较为紧密,故推之张玄约在吴大帝时任。。《三国志》卷五十三《张纮传》:“子玄,官至南郡太守、尚书。”

五、汉昌郡*汉昌郡乃分长沙郡置。《孙吴政区地理研究》:“考吴汉昌郡所领当为吕蒙奉邑中长沙郡所属的下隽、刘阳、汉昌三县。”(第230-231页)(共2任)

鲁肃临淮东城人,汉建安十五年至二十二年任。《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十五年……分长沙为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屯陆口。”卷五十四《吕蒙传》:“鲁肃卒,蒙西屯陆口,肃军人马万馀尽以属蒙。又拜汉昌太守……”按:鲁肃卒于建安二十二年。

吕蒙汝南富陂人,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任。按:见上文南郡太守吕蒙条和汉昌太守鲁肃条。

六、桂阳郡*《补三国疆域志》载:“桂阳郡、汉置,吴领县六。郴、耒阳、便、临武、阳安、南平。”《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同,“桂阳郡辖境相当于今湖南耒阳以南的耒水流域和舂陵水上游地区。”(第219-221页)(共5任)

吕范汝南细阳人,汉建安年间任。《三国志》卷四十六《孙破虏讨逆传》裴注引《吴录》:“‘臣讨黄祖……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按:时桂阳郡非孙策所踞,吕范桂阳太守一职为遥领。

全柔吴郡钱塘人,建安年间任。《三国志》卷六十《全琮传》:“孙权为车骑将军,以柔为长史,徙桂阳太守。”

李肃南阳人,约吴大帝时任。《三国志》卷五十二《步骘传》裴注引《吴书》:“求出补吏,为桂阳太守,吏民悦服。”

羊衜南阳人,约吴大帝时任。《三国志》卷五十九《孙登传》裴注引《江表传》:“位至桂阳太守,卒。”

范克南阳人,约吴大帝时任。《渊鉴类函》[9]卷三百五十六:“谢承《后汉书》曰:‘南阳范克为吴桂阳太守……’。”

七、临贺郡*《补三国疆域志》载:“临贺郡,吴黄武五年分苍梧置,领县六。临贺、谢沐、冯乘、封阳、建兴、富川。”《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同,“临贺郡辖有萌渚岭南北珠江水系的贺江流域和湘江水系的潇水上游江永、江华两县。”(第227-229页)(共1任)

严纲籍贯不详,吴大帝赤乌二年在任。《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秘所领都督廖式杀临贺太守严纲等。”

八、湘东郡*《补三国疆域志》载:“湘东郡,吴太平二年分长沙东部都尉置,领县六……酃、茶陵、梨阳、阴山、新平、新宁。”《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同,“湘东郡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洣水流域、耒水和舂陵水下游以及常宁县地。”(第200-203页)(共3任)

虞耸会稽馀姚人,约吴末帝时任。《三国志》卷五十七《虞翻传》:“耸,越骑校尉,累迁廷尉,湘东、河间太守。”*蒋天枢先生在《<三国志·吴书·虞翻、张温传>校记》一文中言民国时发现的晋本残卷《三国志》与现行宋本在此处有差异,虞耸处省“累迁廷尉,湘东、河间太守”十字,虞昺处省“尚书,济阴太守”六字。故存疑。

张咏籍贯不详,天玺元年在任。《三国志》卷四十八《三嗣主传》:“天玺元年……会稽太守车浚、湘东太守张咏不出算缗,就所在斩之,徇首诸郡。”

孔恬会稽山阴人,约吴末帝时任。《晋书》卷七十八《孔愉传》:“祖竺,吴豫章太守。父恬,湘东太守。”

九、武昌郡*《补三国疆域志》载:“武昌郡,汉建安二十五年吴分江夏置,领县五。……武昌、下雉、柴桑、沙羡、阳新。”《孙吴政区地理研究》认为武昌郡建于魏黄初二年(222),即吴黄武元年,且置郡时间短暂,至迟于黄武六年(226)已被废。(第231-233页)(共2任)

士廞苍梧广信人,汉建安二十五年至吴黄武五年任。《三国志》卷四十九《士燮传》:“建安末年,燮遣子廞入质,权以为武昌太守……及燮质子廞,皆免为庶人。”按:据《吕岱传》,士廞被免为庶人当在黄武五年。

习温襄阳人,约吴末帝时任。《襄阳耆旧记》卷一:“习温,识度广大,历长沙、武昌太守、选曹尚书、广州刺史。”

十、武陵郡*《补三国疆域志》载:“武陵郡,汉置,吴领县十一。临沅、龙阳、吴寿、沅陵、辰阳、酉阳、黔阳、镡成、沅南、迁陵、舞阳。”《孙吴政区地理研究》认为未见黔阳县,“武陵郡辖境相当于沅江西部支流酉水、武水、辰水、潕水流域以及沅江上游清水及其支流渠水流域。”(第183-186页)(共5任)

黄盖零陵泉陵人,汉建安年间任。《三国志》卷五十五本传:“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

谢承会稽山阴人,约汉末吴初时任。《三国志》卷五十《妃嫔传》:“后十馀年,弟承拜五官郎中,稍迁长沙东部都尉、武陵太守,撰《后汉书》百馀卷。”

卫旌广陵人,约吴大帝时任。《三国志》卷六十一《潘濬传》裴注引《江表传》:“时濬姨兄零陵蒋琬为蜀大将军,或有间濬于武陵太守卫旌者。”

钟离牧会稽山阴人,吴永安六年始领。《三国志》卷六十本传:“永安六年……乃以牧为平魏将军,领武陵太守,往之郡。”

孙恢吴郡富春人,约吴末帝时任。《三国志》卷五十一《孙韶传》:“楷弟异至领军将军,奕宗正卿,恢武陵太守。”

十一、宜都郡*《补三国疆域志》载:“宜都郡,汉建安十三年魏平荆州分南郡枝江以西为临江郡……二十四年郡移属吴,领县三。……西陵、夷道、佷山。”《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同,“宜都郡辖境相当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及枝城市长江两岸包括黄柏河流域和清江下游地区。”(第162-164页。)(共5任)

陆逊吴郡吴人,汉建安二十四年至吴黄武元年。《三国志》卷五十八本传:“逊径进,领宜都太守……是岁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也……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

顾裕吴郡吴人,约吴景帝时任。《三国志》卷五十二《顾雍传》裴注引《吴录》:“裕一名穆,终宜都太守。”

雷谭籍贯不详,约吴末帝时任。《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宜都太守雷谭言至恳切,抗欲服众,听令一攻。”

王岐会稽山阴人,约吴末帝时任。《三国志》卷五十七《虞翻传》裴注引《会稽典录》:“交同县王岐于孤宦之族,仕进先至宜都太守,忠乃代之。”

虞忠会稽山阴人,约吴末帝时任。《三国志》卷五十七《虞翻传》:“汜弟忠,宜都太守。”另见上文王岐条。

十二、始兴郡*《补三国疆域志》载:“始兴郡,吴甘露元年分桂阳南部都尉置,领县七。曲江、桂阳、始兴、含洭、浈阳、中宿、阳山。”《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将阳山列之于外,“始兴郡辖境相当于今北江流域及其支流浈水、武水(不包括上游今湖南临武、宜章两县)、滃水和连江诸水系流域。”(第224-225页)(共2任)

羊衜南阳人,任期不详。《三国志》卷六十《钟离牧传》裴注引《会稽典录》:“始兴太守羊衜与太常滕胤书。”

蒋珩零陵泉陵人,约吴末帝时任。《光绪湖南通志》[10]卷一百六十:“蒋珩,泉陵人,初仕吴为始兴太守、广州都督。”

十三、衡阳郡*《补三国疆域志》载:“衡阳郡,吴二年分长沙西部都尉置,领县十。……湘乡、重安、湘南、湘西、烝阳、衡阳、连道、新阳、益阳、临烝。”《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同,“衡阳郡辖境包括湘江西部支流沩水、涟水、蒸水流域(不包括衡阳市)及资水下游地区。”(第196-199页)(共2任)

缪祎沛郡人,约吴末帝时任。《三国志》卷五十三《薛琮传》:“顷之,选曹尚书同郡缪祎以执意不移,为群小所疾,左迁衡阳太守。”

葛祚丹杨句容人,任期不详。《搜神记》[11]卷十一:“吴时葛祚为衡阳太守,郡境有大槎。”

十四、西陵郡*《孙吴政区地理研究》认为西陵郡废于汉建安二十五年(221)。(第231页)(共1任)

甘宁巴郡临江人,汉建安二十年在任。《三国志》卷五十五本传:“权嘉其功,拜西陵太守,领阳新、下雉两县。”

十五、固陵郡*《孙吴政区地理研究》认为固陵郡废于吴黄武元年(222)。(第231页)(共1任)

潘璋东郡发干人,汉建安二十四年至吴黄武元年任。《三国志》卷五十五本传:“璋部下马忠禽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权即分宜都巫、秭归二县为固陵郡,拜璋为太守……刘备出夷陵,璋与陆逊并力拒之……拜平北将军、襄阳太守。”

十六、建平郡*《补三国疆域志》载:“建平郡,吴永安三年分宜都西部置,领县六。巫、秭归、兴山、信陵、沙渠、建始。”《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同,“建平郡辖境相当于今重庆市奉节以东、湖北省空泠峡以西的长江两岸包括北岸大巴山区的大宁河流域、鄂西山地的香溪流域和南岸清江上游山区。”(第168-170页)(共2任)

盛曼籍贯不详,吴永安七年在任。《三国志》卷四十八《三嗣主传》:“七年春正月……镇军将军陆抗、抚军将军步协、征西将军留平、建平太守盛曼,率众围蜀巴东守将罗宪。”

吾彦吴郡吴人,约吴末帝时任。《晋书》卷五十七本传:“稍迁建平太守。时王濬将伐吴。”

十七、始安郡*《补三国疆域志》载:“始安郡,吴甘露元年分零陵南部都尉置,领县七。始安、始阳、平乐、荔浦、尚安、熙平、永丰。”《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将始阳、熙平列之于外,“始安郡辖境相当于越城岭以南漓江和洛清江上游地区。”(第212-214页)(共1任)

黄盖南海人,吴甘露元年在任。《广西名胜志》[12]卷一:“三国吴甘露元年,以零陵南部置始安郡,其时黄盖为始安太守。”

以上述十七郡太守为依据,可归纳出以下几点关于孙吴荆州太守的现象和结论:其一,由于天门郡、营阳郡、昭陵郡等郡置郡时间较晚*天门郡置于吴永安六年(263),营阳郡置于吴甘露元年(256),昭陵郡置于吴宝鼎元年(266)。,又受历史原因影响,故到目前为止缺少其太守的记载;其二,以各郡太守多寡而言,以江夏、零陵、南郡、桂阳、宜都、武陵等郡为最,而这些郡基本与魏蜀两国相邻,为边境军事要地,充分体现三国时代战乱纷争的时代特点和《三国志》重战事叙述的笔法;其三,就太守籍贯而言,在孙吴立国前,太守多为孙坚、孙策时的部将,多为长江以北人士,以淮泗地区为最。在孙吴立国后,太守多为孙吴本土所占区域的士人,以吴会地区为首。

当然,尚有一些现象,如桂阳郡在孙吴立国后的三任太守都为南阳人,宜都郡太守除一位籍贯不详外,都为吴会之人,再如孙吴荆州太守中孙姓宗室所占的比例明显不如扬州等等,限于篇幅,以待学者继续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8.

[2]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习凿齿.校补襄阳耆旧记[M].黄惠贤,校补.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5]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0.

[6]郦道元.水经注[M].陈桥驿,注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7]萧统.文选[M].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

[8]梁章钜.三国志旁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张英,王士桢.渊鉴类函[M].北京:中国书店,1985.

[10]李瀚章.光绪湖南通志[M].长沙:岳麓书社,2009.

[11]干宝.搜神记[M].汪绍楹,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12]曹学佺.广西名胜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3]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4]蒋天枢.《三国志·吴书·虞翻、张温传》校记[C]//纪念陈垣诞辰百周年史学论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陈道斌)

Prefects from Seventeen Counties of Jingzhou in the State of Wu

YE Zhoujie

(School of History & Cultur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gchong 637009, China)

Key words:State of Wu; Jingzhou; Prefect

Abstract:Jingzhou is the strategic location of the State of Wu.The commission of Jingzhou prefec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tate of Wu. Now, the 54 prefects’names, native places, officials terms in 17 countries were collected and selected based on the recordation of prefects in Jingzhou, such asRecordsoftheThreeKingdoms, to offer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ers on historical figures and geography.

收稿日期:2016-04-07;

修订日期:2016-04-19

作者简介:叶周杰(1992— ),男,浙江嵊州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K23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6)06-0011-05

猜你喜欢

孙吴太守荆州
骑风火轮的跑片员(短篇小说)
让子弹飞
荆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崛起的荆州诗歌
小中见大尺水兴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荆州》
冒充太守,得认识儿子
荆州:湘鄂西苏区的中心地带
孙吴“赤乌改元”考论
论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长江防御体系
“太守”是怎样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