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2016-03-15杨奇靖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灌输受教育者显性

杨奇靖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永安 366000)

浅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杨奇靖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永安 366000)

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不同点。主要从各教育要素(教育方式、教育情境、对教育者的要求、适用范围、定位、教育效果)等各方面进行剖析比较,从而得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旨在为科学把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全面研究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认知基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区别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将一定的教育目的隐藏在其他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人际交往、娱乐活动、管理、学习生活)中,让受教育者在无明确感知的状态下,以愉快的正面情绪主动接受教育,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无明确感知的状态指的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无意识”状态,即缺乏明确感知。但是无意识并不代表没有意识,只是这种意识是不清晰的、自然而然的。另一种就是有所感知,但是并未加以关注。

而所谓的“隐性”,并不代表绝对的无形之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具体存在类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备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各类要素,如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目的等,这些教育要素缺一不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隐去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专门类型的实践活动,它采用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隐藏在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同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有教育者的意志目的成分,而不是毫无目的。

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对比,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同时也能够更加直观地说明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视角,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方式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本质就是由外到内的灌输。在一定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将教育内容灌输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通过内化和外化过程,最终实现思想品德的形成。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上的区别,就在于“灌输”的方式不同。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具有开诚布公的特点,采用“有形”的思想教育的专门方法,如政治理论教育、先进人物报告等,把教育内容显现在受教育面前,直言不讳地告知教育目的,它是一种“有痕灌输”。同时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注重“正规性”,通常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场所开展,比如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其授课学时、教学进度、授课地点都必须按照规定进行。不在规定的上课时间,你就无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从这方面来说,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方式还具有固定性、封闭性的特点。

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它将教育目的隐藏在一定的教育载体即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通过巧妙的渗透融合过程,让受教育者自行体会。这种“灌输”是无痕的,通常采用富有艺术性的启发、暗示、感染、熏陶等无形的方式进行。同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开展。比如,在高校中,学生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接受良好校园氛围的熏陶。而接受教育的空间不局限于现实生活中的场所,也可以是虚拟的网络空间。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方式呈现灵活、开放的特点。

二、教育情境不同

教育情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创设的施教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在轻松、愉快、平静的环境下更容易接受感知到的信息,反之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排斥所感知的信息。因此,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良好的情境保证。

长期以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很容易让人陷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误区,那就是教育者为主体,教育者说什么,受教育者就应该做什么。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们往往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定义为领导与服从。教育者采用的强制灌输而忽略受教育者情感需求的方式,很容易让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产生排斥的心理。因此,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在一种互相排斥、充满矛盾的敌对情境下开展。受教育者在无奈、压抑、抵触的负面情绪下被迫接受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将受教育者置于主体地位,关注其需求,重视其内心体验,而教育者从原来高高在上的主讲者转变成了真心实意的服务者,通过精心挑选为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以暗示、感染等方式施教。受教育者摆脱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外在灌输的强制要求,而始终处于自觉求解、觉悟的状态,其自尊心得到了最大的维护和满足,从而自觉自愿地敞开心扉,与教育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信任友爱的情感关系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创设的教育情境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受教育者在愉悦、平等、轻松的环境下自觉接受教育。

三、对教育者的要求不同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要充分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之外,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也是不容小觑的。教育者的施教理念、施教技能等因素直接影响了教育结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实践形式的不同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区别。一个是直接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一个是通过相关社会实践活动间接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因此,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单一而明确,就是以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己任。而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具有多重性,不仅要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要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当好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且还是一名实践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者角色定位具有多重性,对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施教技巧、实践能力等各方面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

四、适用范围不同

首先,适用的教育内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是政治理论类;二是人文素质类,即以培养人的素质、品德为目的的教育内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较强的政治宣传功能,因此,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更适合政治理论类的教育内容,具备时效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在表达思想政治主张、观点,快速地控制政治局面上具有优势。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更适合运用在以培养人的道德意识、品德修养为教育内容方面。这是因为,道德意识、品德修养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它需要个体认真地去体会,并在外界因素的不断影响下巩固、强化,并外化为行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渗透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与之相呼应。

其次,适用的教育对象不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强制灌输的方式进行,以知识观点类的教育内容为主,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主要动用到的感官就是“听”。通过不断强化受教育者的认知,达到教育目的。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让受教育者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自我体会、感悟。它要求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听”、“说”、“想”、“动”等多种感官,最为关键的是它需要受教育者最终感悟到隐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教育目的和内容。因此,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适合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领悟能力,内心情感丰富的人群,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叛逆心理的教育对象更适合使用隐性施教的方法。

五、定位不同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一个主导者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所承担的特殊使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阶级性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旗帜鲜明。当然,这里的旗帜不是指某种特定的实践形式,而是教育立场和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出要求,那就是必须要鲜明、外显。例如在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其它形式的施教都无法将其取代。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一种重要的补充。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旗帜鲜明的要求,但是那只是针对教育立场与观点而言。对于教育的具体实践形式,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旗帜鲜明的要求并不构成矛盾,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种具体类型。而且,它的渗透性、隐蔽性等特点能够消除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让受教育者自觉接受教育;它的开放性、生活性等特点能够使思想教育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吸引受教育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特点恰好是长期以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痛点”,能够很好地克服缺陷,弥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层面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更不能相互取代。要想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必须充分利用显性和隐性教育方法的优点,刚柔并济,正确处理显隐关系。

六、教育效果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或者改变。如果受教育者的这种变化符合预期的施教目标,那就称之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效果是任何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类型都追求的价值目标,但是每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都存在效用发生速度和效用持续长度的差异。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即时性和短时性。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采用面对面、直接、直白灌输的方式进行,它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思想认知,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达到一定的刺激量,受教育者能够很快认知和了解到思想政治所传达的信息。同时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具有正规化(正规部门组织、正规形式)的特点,通常有强制性的因素(上级强制要求)保障教育的开展,因此,受教育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迅速掌握教育内容,这是它的“即时性”。但是,由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片面强调“知”的强化,而忽略了对受教育者“情、意、行”的关注和促进,没有促成受教育者把习得的“知”通过内化、外化成为固定的道德行为。因此,在教育效果方面,它具有易逝性。此外,受教育者所获得的“知”,也很容易随着时间而被淡忘。因此,教育效果是短暂的。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滞后性和持久性。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所关注的焦点首先是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对于教育目的感知则需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需要通过经历一个参与实践、自我体验、情感升华的复杂过程,最终才能达到施教预期的道德素养,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隐蔽性”特点以及“潜移默化”的功能决定了其教育效果的滞后性。但是,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作用于思想品德形成的五个要素,即知、情、信、意、行,充分覆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能够不断促进“知”到“行”的反复良性循环,因此,它对受教育者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历久不变的。由此看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对于“情”和“意”的教育培养,而不是注重“知”的灌输。而情感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深刻性的特点,这成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持久性特点的一个因素。

[1]杨素稳.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内涵的辨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

[2]焦悦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与隐性教育互补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4(64).

[3]滕姗.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0.

[4]白显良.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建设的几个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

[5]罗媛媛.网络时代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江汉论坛,2012(12).

[6]冯颖.以知情意行关系为指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J].高等农业教育,2006(4).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Dominant One

YANG Qi-jing

(Fujian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 Yong'an 366000, China)

The recessive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is compared with domin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Mainly from the factors of education (education mode, education situation, the requirements to the educators, scope of application, position, education effect,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making the analysis and the comparison, thus pointing out the advantage of the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lay the cognitive basis for scientifically grasping the recessive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ept, and comprehensively studying the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omin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fference

2016-10-03

杨奇靖(1985- ),女,硕士,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1-3974(2016)04-0037-03

猜你喜欢

灌输受教育者显性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