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起点抓住本质关注联系
——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思考
2016-03-15天津市东丽区徐庄小学
■天津市东丽区徐庄小学 张 宇
找到起点抓住本质关注联系
——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思考
■天津市东丽区徐庄小学张宇
自从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以来,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说层出不穷,很多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也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讨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以求达到向40分钟要效率的目的。而所谓的高效课堂,也渐渐有了逐渐清晰化的标准:一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即学会知识;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多元化的探究,均衡发展各方面能力,即会学知识。全国各地的优秀学校也率先引领研究出比较成功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教学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等都非常有名,成为全国课程改革的成功案例。纵观这些高效教学模式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学”已然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教师越说越少,越少说越好,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高效的课堂虽然留给教师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并不是说教师的角色就不再重要了,而是要求教师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起到更大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供探究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总结交流。做一个优秀的驾驭者,运筹帷幄,其实并不容易。下面就从以下3个方面谈谈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要把握好的关键。
找到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习起点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前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找到学生的起点才能更好把握知识的增长点。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很多教师都绞尽脑汁创设很多新奇有趣的情境,为的就是引起学生的好奇欲望。一个美妙的情境,能够引起学生连绵不断的赞叹之声,让整节课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是扪心自问,这些情境是不是都是高效的,是不是都是必要的,有没有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嫌疑,是不是真的激起学生内心的涟漪,让他们愿意继续探究下去呢?
是什么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决定了学生探究的有效性?准确的说应该是基于学生现有认知起点和能力范围的兴趣,这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动机,也就是教育学上所说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生的起点在哪里。这些工作不是课堂上教师仅有的时间能够完成的,一定是在课前长期与学生交流、互动,精心设计课前小测所得到的一手资料和经验。
例如,在高年级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和能力的发展,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可以安排自学的,比如:“负数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等,知识本身的难度不大,而大多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们不仅会读、会写,甚至很多学生都明白其含义,因此一些内容根本不需要占用课堂时间来教学。反之,即使教师讲了,课堂效果也不会好,学生可能会感觉无趣,精神无法集中,原因就是这根本没有顾及到学生的知识起点,根本不可能有知识增长点,学生没有欲望去听已经知道的知识,这种课就成了鸡肋。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会这样处理:提前一天布置预习作业,然后用一些问题去测试学生的学习结果,这样学生会解答的自然不会再有什么问题,学生不确定的也会提前自学、查阅,第二天的课堂俨然成为了学生们汇报交流的时间,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或者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只需要适当“插上一脚”控制好节奏,做好总结、梳理的工作就可以轻易突破所有的重点难点。
不要忽视学生的能力,更不要以为他们无知,何不多给他们一些空间,我们姑且来做一个识千里马的伯乐,岂不悠哉?
深入探究知识的本质
“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句经典的语言诠释了教师和教材的关系。教材就像剧本,而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再好的剧本,演员不能进入角色也是枉然。既然教师是导演,就要深刻理解编剧的意思,不仅是表面的意思,更是深层次的内涵,所以,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而不是仅仅将课本上的文字转达给学生——这根本不需要你来做,要深刻挖掘知识的本质,解决“教什么、为什么教”。
教师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是课堂教学能否有效的关键。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整本教材甚至整套教材都熟知,明确其知识层次和知识体系。每一个单元是如何编排例题的,例题和例题之间有什么关系,每个例题要解决问题的侧重点是什么,都需要教师认真研究,体会。
例如:一年级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一课,教材先是安排了让学生们在10×10的表格里填写1-100这些数,然后才出现比较大小。有的教师并没有理解教材这样安排的意图,将两部分内容割裂开来去讲解。甚至感觉这节课前半部分填写表格没有作用,有些浪费时间。其实,一年级的孩子对于数感的建立只是一个初步的表象,两个不同的数去比较,他们对谁大谁小并没有确切的感受,而教学这部分内容借助实物的可能性也不大。教材就是希望能够通过1-100的数表来建立一个左小右大、上小下大的表象,让学生通过数的位置初步感知数的大小,然后再脱离表格之后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再如,三年级下学期的《统计》一课,教材出现了两个例题,一是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二是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学生很快能够看出统计图与之前所学习的不同之处,教师就可以顺利告诉他们这个统计图的名称,然后进一步让学生们发现特点。但是教师有没有想过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学习这两种统计图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应该从这两个例题中学到什么?如果深入研究了教材你就会发现,其实知识本身并不难,甚至即使对象是三年级的孩子,他们也能自己看明白。但是关键在于这两种统计图的本质是让孩子们理解:在现实中,有些时候由于版面的限制,或者为了更明显突出差别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便于观察的形式来绘制统计图,而统计图本身是服务于生活的,没有特别的标准,关键在于你想要表达什么,和怎样表达才能更加清楚明白,这其实才是对数据整理分析的目的所在。在学习了一节课之后,并不是让学生回答我学会了横向条形统计图,而是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哪种图效果会更好。任何一种知识的本质都是能力的提升。
研读教材是一个教师基本的能力和基本素养的体现,要及时反思和交流,才能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提升自己的同时更不会误人子弟。
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指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布鲁纳认为,促进认知发展的学习,应该以学习“学科知识的结构”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在知识的整体与局部、本质与现象的联系中掌握知识。
知识与知识之间绝不是割裂的,一个人的能力水平的强弱体现在他的综合素质上,体现在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数学学科更是如此,它是一切自然学科的基础,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共识:越是生活阅历广泛的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探究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就越活跃,解题方法就越灵活。
的确,学习数学贵在一个“通”字。提到“通”就会想到著名教师刘德武老先生的《塞舌尔和他神奇的骑士图》一课。刘老师用一幅著名的画作引入,为学生们诠释了密铺的意义,并且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究“无重叠、无空隙”的特征。课程到这里,情境的引入新鲜有趣,学生的探究主动、全面,课件的演示效果良好,可以说已经是一堂高效的课了,但是刘老师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深入分析了《密铺》这一内容所体现的知识本身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不重复,不遗漏”这一特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让学生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密铺,更明白一种思考问题的有效方法,使整节课的知识体系得到升华。
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捷径,很多教师已经对此开始重视,小到一道综合性题目的解法,大到整个单元的知识结构整理,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的能力。很多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但是却仍旧苦于学生的质疑往往没有效果,不知该如何质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根本不知道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无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必然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对知识之间联系的关注开始,逐渐引导和适当鼓励,决不能盲人摸象、断章取义。
总之,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键。课改之后,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减少了,但是课前的任务却更重了,总结起来就是:一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二要理解知识的本质,三要掌握知识联系,这样才能在课堂上驾驭自如,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