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直播的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
2016-03-15魏海燕周茂银
魏海燕 周茂银
(长沙市图书馆 湖南 长沙 410008)
基于网络直播的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
魏海燕 周茂银
(长沙市图书馆 湖南 长沙 410008)
随着网络直播的逐渐火热,越来越多的直播形式开始进入大众的视线,引起社会各界的深思。作为对社会承担重要公共服务责任的图书馆,如何将网络直播与馆内阅读推广活动相结合,成为了图书馆人需要关注的话题。从当前趋势、需求分析、内容支持、设备与人员保障四个方面分析了网络直播形式与阅读推广活动相结合的可行性,同时提出构建直播平台的具体举措,旨在丰富阅读推广手段,扩大馆内活动的受众面积,增强活动影响力。
网络直播;阅读推广;直播资源
近两年,网络直播作为新的传播方式兴起。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5月31日,国内的网络直播平台高达250余家,拥有用户2.4亿,其中移动直播平台则超过100个。这说明网络直播已开始渗入到人们的信息生活,并将在未来影响更多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全民网络直播时代已来临。诸如,众多直播APP如“斗鱼”、“映客”等直播平台呈现“井喷”之势。可以说,无论是网络直播还是手机直播,都迎来了发展的大高潮。以阅读推广为重要职能的图书馆,能否开发与直播形式相结合的阅读推广手段,搭上“互联网+”这趟便车,更好地培养读者阅读习惯,促进全民阅读,是图书馆人亟待思索的问题。
1 网络直播概述
1.1 网络直播定义
网络直播是指同一时间内通过网络系统在不同的交流平台观看影片。从狭义角度来看,网络直播是新兴的高互动性视频娱乐方式,这种直播通常是主播通过视频录制工具,在互联网直播平台上,直播自己唱歌、玩游戏等活动,而受众可以通过弹幕与主播互动,也可以通过虚拟道具进行打赏[1]。
1.2 网络直播特点
1.2.1 传播迅速,即时性强
快,是直播的显著特征,能够使受众在第一时间接收到信息,使网络直播有着极高的时效性。即时性的增强能够使活动更易被大众接受并喜爱,适应社会发展的快节奏。现场直播节目的直接性传播优势体现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直达观众,无需转述,避免了由于“多级传播”造成的“信息损耗”,增强了信息的可信度。传播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在接受信息传播时,其信任程度与传播层次成反比,即信息转述层次越多,信息损耗或变形越严重,可信性越差;反之传播层次越少,可信度也就越高[2]。因此,网络直播减少了“多级传播”这一过程,信息直达受众,传播效果显著提升。
1.2.2 接地气,增强受众参与感
主播在直播的过程中能够与受众良性互动,受众亦可通过“弹幕”或留言发表自身的意见想法,传播中的互动性增强。受众通过参与新媒体事件的传播,实现自身话语权利的扩展,从而获得更多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政治、文化资源,扩大个人权利的空间[3]。受众参与性越强,传播的效果就越显著。
1.2.3 部署便捷,成本较低
现今的直播只需在电脑或手机上下载相关直播软件即可进行直播,网络直播相较电视直播而言,省去了繁杂的硬件设施和技术手段。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直播,直播的部署简单易操作。并且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直播的成本,使网络直播大发展成为可能。
1.2.4 内容生动,提升传播效果
网络直播可以实现对现场的影像实时传播,以视频的方式向受众传递信息,内容生动有趣,画面内容清晰。以视频内容为主的网络直播相较于文字或图文内容,更显活力,且不受受众文化程度的限制,更易扩大传播的受众群。
2 网络直播与图书馆阅读推广
2.1 网络直播与阅读推广的关系
网络直播是将信息同步公开面向受众传播的一种及时播出、具有双向流通过程的信息网络发布方式[4]。阅读推广是图书馆及社会有关方面为培养大众阅读习惯、激发大众阅读兴趣、提升大众阅读水平进而促进全民阅读所从事的一切工作的总称[5]。
网络直播和阅读推广的相关性在于,二者都符合传播的定义: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因此,网络直播和阅读推广都是传播的具体手段。根据传播学理论,任何阅读推广活动,不外是对推广主体、阅读者、对象以及推广媒介等要素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进行一定的设计、组合、组织和配置的结果,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达成诸如“促进知识分享、提升精神层、获得有用信息以及愉悦身心”等阅读目的[6]。由此可见,网络直播和阅读推广相结合的过程,是一种网络直播作用于阅读推广,而阅读推广反作用于网络直播的相互促进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推动网络直播和阅读推广的共同发展。
2.2 网络直播资源与多媒体资源的关系
多媒体资源库是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资料的集合,并基于网络进行资料检索和使用,其信息储存量巨大、使用便捷、视听效果优越[7]。图书馆多媒体资源包括音乐、电影、讲座等视音频资源和数字媒体资源[8]。网络直播资源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源,是多媒体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直播后的视频留存,同样可以作为图书馆馆藏的多媒体资源给予公众共享,达到丰富资源、为市民提供娱乐休闲、文化熏陶的目的。
3 阅读推广新路径——图书馆网络直播的可行性分析
3.1 当前趋势:新媒体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
基于数字信息技术的新媒体的发展为图书馆带来了全新的网络环境,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获取和阅读方式[9]。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促进了网络直播的发展。从上传个人小视频的直播1.0时代,再到网页端的“秀场”直播2.0时代,直播平台如今已经进入了“随走、随看、随播”的3.0移动视频直播时代。从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参与直播领域的人数暴增这一现象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一媒介形态是越来越认同的[10]。
3.2 需求分析:图书馆用户是网络直播的受众
现代人忙碌的生活状态使得很多受众已经不具备更多的时间来接受图书馆的阅读推广行为。因此,针对一些反响强烈但很多受众无法到场参加的馆内活动,开设在线网络直播通道就显得尤为必要。阅读推广是图书馆及社会有关方面为培养大众阅读习惯、激发大众阅读兴趣、提升大众阅读水平进而促进全民阅读所从事的一切工作的总称。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利用新媒体技术扩大馆内活动的影响力,将网络直播与阅读推广工作相结合,使受众参与馆内活动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图书馆强化为受众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由之路。
3.3 内容支持:图书馆现有馆内活动为网络直播的实现提供土壤与生存环境
目前各大图书馆所推出的各项常规的阅读推广活动,主要有以下类型:讲座、读书交流会、阅读推荐、主题书展、大课堂等等。而以上这些活动都存在和直播进行结合推广的可能。
3.3.1 直播与讲座
以长沙市图书馆为例,目前该馆的王牌活动是讲座。该馆不定期邀请一些行业优秀人士或名人作家来馆举行讲座,讲授知识和传递文化,给读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一定正面影响,帮助读者了解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近期,该馆举办的“王跃文·从《大清相国》看陈廷敬的人生选择”及“阎真·从《沧浪之水》到《活着之上》”的两场讲座,场场爆满,座无虚席。两位知名作家大谈理想与现实,给读者带来了非凡的视听盛宴。但由于场地有限,现场参加人数受到了限制,很多读者无法亲临现场聆听作家教诲,活动的意义也局限在场内受众,活动影响力也有限。对于这点,图书馆工作人深有感触。如果能引入网络直播的形式,则可以实现更多人在线收看讲座,让一些无法到场的读者参与其中,同时能在现场开通互动环节,解答线上与现场观众的问题,让讲座的辐射范围更广,能够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并且还能对直播的视频予以留存,在各大平台集中推广,以产生持续性的传播效果。这是图书馆人可以做出的一次创新与尝试。
事实上,国家图书馆已尝试定期以数字推广工程为依托,联合各地图书馆(江西图书馆、黑龙江图书馆)共同开展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的直播公开课。国图公开课——Mooc中文平台,点击率也很高。除此之外,在长沙举行的“致敬国学: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启动以来第五场岳麓书院讲坛”也被“凤凰国学”全程图文直播,期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强先生开讲《论语》与夫子之道,活动环节精彩纷呈,互动性很强,在线人数8 955人,历时2小时45分钟,大大超过了活动现场人数。活动结束后,保存在网上的活动视频资源仍然随时可以被点击观看,实现直播内容的可持续性作用。
由此可知,实现直播内容资源的聚合和共享。直播内容沉淀为媒体的内容资源,有利于图书馆品牌以及影响力的提升;有利于为读者提供来自不同领域、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直播内容。
3.3.2 直播与阅读推荐
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越来越多,说明中国网民对于视频依然有着较高的兴趣,而直播又恰恰是另一种形式的视频,相比起文字,视频的传播效果更为直观易懂,场景画面更有冲击力,并且受众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
图书编辑者、作者或其他知名人士与读者面对面推荐好书。在直播的过程之中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读者推荐好书,同时谈及一些阅读的感想,在线与读者进行交流,读者能够畅所欲言地用文字或弹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一位收看直播的观众也能够在线讨论,达到思想的交锋。那么这样的传播形式能够使阅读推荐变得更加鲜活有趣,互动性增强便于我们及时掌握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后期的阅读推荐所选择的内容也能更满足受众的需求。同时也能把每一期推荐的视频整理成书单,加入到微信平台之中,方便读者随时查看。
3.4 设备与人员保障:图书馆为网络直播提供技术设备和人员保障
手机技术的不断革新,为移动端视频直播的推广提供发展土壤,而网络环境持续的技术性优化则降低了视频内容产生和资金成本,这给当下的移动端视频直播带来了无限可能[11]。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存储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现代化图书馆已具备开辟网络直播的硬件设施,馆员素质和能力等软实力的不断提升,网络直播将水到渠成。
就人员配备来说,目前的公共图书馆内,阅读推广已经没有明显的部门界限,成为各个部门都要参加的业务工作。图书馆阅读推广从个别部门发展到全馆各个部门,是图书馆阅读推广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12]。因此,任何图书馆员都可参与到网络直播的阅读推广活动中来。采编部馆员可负责图书采购、分类和编目书籍,做图书采选流程推广与直播,如读者可从京东商城下单直接流通;流通部馆员可负责活动的宣传;推广部馆员可负责活动嘉宾的邀请;技术部馆员可负责网络直播的硬件设施,提供技术支持;信息部馆员可负责直播视频的留存与收集用户反馈资料。
4 图书馆网络直播与阅读推广具体实施
4.1 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主要包含设备准备、人员安排、推广宣传等等。针对一些到场观众较少的小型讲座、小型课堂及好书推荐、编辑推荐的活动,为了节约成本,简化直播过程,那么我们可以选择最便捷的直播方式——手机或电脑直播。只要在手机或电脑内下载好直播APP,那么即可在线进行直播,且视频便于保存,省时省力。
而对于一些大型讲座及大课堂,考虑到直播成本较高,而这类活动相对来说举办的次数较少。那么我们可以联系到一些做直播的第三方公司,让其到现场对活动进行直播。那么每场活动只需花较少的钱即可达到扩大传播的目的。若是以后直播活动反响较好,那么可以考虑在图书馆内购入直播设备,将直播作为本馆特色大力推广。
有直播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那么前期的宣传必不可少。在新媒体内容生产和活动运营过程中,应注重多平台互动,打通客户端、微信、QQ等多个平台,形成联动,这样既可获得丰富的素材,也可以大大提高传播的影响力[13]。图书馆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发布信息,既要介绍活动情况,同时也要着重说明此次活动开辟了直播通道,并详细说明收看直播的方式,以引导更多人加入到活动中来。
就人员安排来说,如果活动需要进行直播,那么事先要和主讲嘉宾说明情况,让嘉宾在活动的过程之中注意和线上的观众多沟通交流,增强线上观众对活动的参与感。同时工作人员要负责对直播界面上观众的意见和问题做记录,可在问答环节统一向主讲嘉宾提出问题,以增强直播的互动性。
4.2 后期完善
后期的工作主要是直播视频留存以及收集用户反馈信息的问题。就视频留存的问题,目前大部分手机直播APP本身带有保存直播视频的功能,也可供读者在后台进行下载。而网络视频直播留存的方式就更加便捷,可以直接缓存入读者的账号。
在活动结束之后,需要对活动过程做详细记录,并在微信、微博、官网等其他平台上放置活动内容回顾,并附上活动视频,以便读者能够随时回顾及查看。每一期的直播视频也可以打包整理,可留作二次宣传。同时也要及时征求读者的意见建议,确保直播活动能够行之有效,往后的工作也能够及时改进。
5 结语
“直播+”这种方式能够完全打破时空性的限制,从一次性作用的馆内活动,到产生持续性效果的网络直播的新型推广方式,可实现馆内活动受众群的增加和推广效果的增强,让在线活动变得更加方便、流行,给整个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网络及手机高速发展的现今,图书馆的发展若是能够借网络直播搭乘“互联网+”的这趟便车,去谋求阅读推广手段的多样化,那么也能够使图书馆的发展更加适应社会发展新潮流,在越来越满足读者需求的同时,给社会带来更加积极正面的影响力,为构建和谐文明、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1]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2016-2020年中国网络直播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EB/OL].(2016-05-11)[2016-08-06].http://www.docin.com/p-1571726023.html.
[2]苏晓春.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传播优势与特点[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9):54-55.
[3]张宁.新媒体事件的受众参与分析[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1,(7):8-9.
[4]王意明.网络直播与传统电视直播的竞合[J].新闻世界,2009,(11):139-140.
[5]雷菊霞,乔婧,袁玉敏.新环境下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探析——北京师范大学阅读推广实践与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5):86-91.
[6]谢蓉.数字时代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2,32(3):23-27.
[7]李杨.高校图书馆开展多媒体资源服务的新思路[J].图书馆学研究,2010,(4):76-78,81.
[8]申艺苑,袁曦临.图书馆用户朗读听书分享平台之构建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5,(4):52-56.
[9]马爱华.论公共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6):70-74.
[10]赵梦媛.网络直播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其特征分析[J].西部学刊,2016,(16):29-31,32.
[11]范悦龙.互联网巨头资本追捧在线直播迎来黄金时代[J].计算机与网络,2015,(16):12-13.
[12]范并思.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发展趋势[J].图书馆杂志,2015,(4):11-15.
[13]向冬雪,程阳蓓,周丰,等.移动新媒体直播报道模式探索以浙江新闻客户端春节系列直播为例[J].传媒评论,2016,(3):59-61.
G251
A
2016-10-03 责任编辑:刘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