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学”课程推进阅读推广★
2017-01-20张怀涛王晓美朱振宁
张怀涛 王晓美 朱振宁
(中原工学院图书馆 河南 郑州 450007)
以“阅读学”课程推进阅读推广★
张怀涛 王晓美 朱振宁
(中原工学院图书馆 河南 郑州 450007)
中原工学院图书馆重视“阅读学”课程建设,并以此作为促进阅读推广活动、加强阅读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阅读学”课程采用了“知识讲授+好书欣赏+活动体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拓展、带动了学术研究、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
阅读学课程;教学模式;阅读推广
在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使大学生不断增长能够广、快、精、准地获取信息资源、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中原工学院图书馆在为人才培养服务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阅读学”课程的建设,并以此作为推进阅读推广活动、加强阅读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从而达到增进学生综合素质、改善学生知识结构的目的。
1 “阅读学”课程的开设缘起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在改革的过程中就面临诸多问题,其中包括大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据当时的山东省《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组在9所高校开展的调研发现,大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缺少精选读物的能力;二是缺少科学的计划性、次序性;三是缺少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四是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五是缺少追踪新的知识信息的敏锐性;六是阅读速度普遍较低[1]。
为了提升大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自学能力,中原工学院图书馆立即开始尝试利用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推动文化经典阅读、传播阅读学的理论与方法。当时开设的讲座主要有“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学习观”、“书的品味与人的品位”、“《论语》导读”、“《道德经》导读”、“《红楼梦》导读”、“鲁迅的著作导读”、“艾青的诗导读”等。
2005年, 我们与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合作,为该院大一新生开设了“读书与修身” 课程。这门课程采用了“经典解读模式”,在教学安排里除了有“读书与修齐治平”、“读书策略与读书方法”等概论性知识外,更主要的内容是解读中外文化经典。
2010年,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铺展,大学生读书活动越来越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关注。为了营建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我们在促进阅读推广活动和阅读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开设“阅读学”课程的方案,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被列入学校的正式教学计划。这门课程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通识教育课,旨在激发读书热情,强化读书意识,洞悉读书规律,把握读书策略,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
2 “阅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将“阅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推向大学讲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并不多。我们经过反复调研,结合中原工学院自身的特点,推出了“知识讲授+好书欣赏+活动体验”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2.1 “知识讲授”环节
“知识讲授”环节是“阅读学”课程的主体,我们共安排了16个课时,规划了8章可以根据需要继续扩充的内容。每章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并冠有生动有趣的标题以助于理解[2]。
(1)“阅读的内涵——我们为什么阅读”: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人类阅读活动的内涵、特点、对个人以及社会的基本作用,并感悟阅读发展的历史和规律。
(2)“阅读的客体——我们阅读什么”:使学生了解到不同时代读物的类型、内容、载体,有助于学生从丰富的信息资源中选择最适合自己阅读的对象,特别是文化经典。
(3)“阅读的主体——我们能阅读么”:使学生明晰读者的特点、属性以及读者的个性成分(如年龄、知识结构、修养等),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4)“阅读的心理——我们憧憬阅读”:使学生掌握人们的阅读心理特征、阅读兴趣、阅读意志、阅读目的、阅读思维,以期达到最佳阅读状态,并用阅读影响、调整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
(5)“阅读的行为——我们走向阅读”:使学生熟悉阅读行为的表现形态、阅读过程、阅读步骤等,不断地完善自身的阅读行为,以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6)“阅读的策略——我们谋划阅读”:使学生能够根据博约相济、读思相兼、情理相融、知行相资、学创相生等原则,制定自己合理的阅读策略和阅读计划。
(7)“阅读的方法——我们有效阅读”: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广读法(扩大阅读的涵盖度)、精读法(提升阅读的深刻度)、速读法(加强阅读的快捷度)、联读法(拓展阅读的关联度)等四大类读书方法,以期提升阅读效果、阅读效率、阅读效益。
(8)“阅读的环境——我们创造阅读”:使学生能够分析人文、物理、信息、语文等不同层面的阅读环境,能够利用有利的阅读条件,并努力构建文明健康的阅读文化,进而实现书香社会的愿景。
选择教材时主要考虑了理论的指导性和案例的启示性,推荐的是《阅读学原理》(曾祥芹,大象出版社1992年);后来又推荐了教学参考书《读书有方》(张怀涛,郑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读经阅典》(崔波,郑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
2.2 “好书欣赏”环节
学生们非常希望伴随“阅读学”课程的学习进程,能更多地了解、欣赏、分享经典名著。这就要求任课教师熟悉国内外文化经典的情况,跟踪书刊出版动态,荟萃全校师生阅读经验,多途径、多层面向学生们推荐好书、美文。
(1)根据教师的读书感悟推荐书:一是任课教师榜样示范,推荐在读书治学过程中影响自己的著作;二是与校工会联合举办“教师荐书”活动,动员全校教师关注学生阅读问题,以“推荐语”的形式推荐好书。
(2)根据学生的读书体验推荐书:一是学生现身说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自己认为值得一读的著作;二是与学生处、校团委、研究生工作部联合举办“学生荐书”活动,组织学生踊跃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
(3)根据名人的读书经验推荐书:名人影响力不可忽视,例如朴槿惠在自传性散文《遇见我人生的灯塔》中讲述了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对其人生的启迪,我们就将冯友兰著作、朴槿惠文章一起介绍给学生阅读。
(4)根据媒体介绍推荐书:各类媒体经常推荐图书,例如中央电视台的“读书”栏目、《河南日报》的“读书观影”栏目。专门的阅读类报刊、网站,有关这方面的信息更为密集,例如《中华读书报》、《图书馆报》、《读书》、《博览群书》、“中华全民阅读网”。
(5)根据推荐书目推荐书:推荐书目具有一定的选优性,可推荐给学生参考,例如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自2012年起每年都发布《好书中的好书》,该书目从多家媒体遴选的年度好书中优中选优,按照被各个榜单提及的次数排序遴选。
(6)根据书评文章推荐书:书评是专门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是向学生推荐读书的重要参考,例如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自2013年起每年都推出馆员书评征集活动,并结集出版《书读义见:图书馆员书评佳作选》。
2.3 “活动体验”环节
开设“阅读学”课程是建设书香图书馆、履行图书馆教育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持以“阅读学”课程拓展为中心,长期开展“六个一活动”,作为大学生学习“阅读学”课程的“活动体验”平台。
(1)一本刊物——《中原书廊》:该刊以“好书传文明,阅读向未来”为出发点,依托中原工学院读书节组委会,发挥了大学生读者协会、书友会、中工文协等学生社团的积极性。主要栏目如下:
“书笺专递”:邀请专家撰写阅读专论
“锦言嘉行”:精选名家阅读言论与事迹
“书山观景”:展示阅读方面的不同观点和见解
“师长书情”:教师畅谈读书经验以及推荐好书
“书生意气”:学生发表读书感想以及推荐好书
“书海串珠”:选载各种推荐书目和好书排行榜
“阅读学堂”:介绍阅读学知识和著作
“书事剪影”:记录阅读推广活动和经验
该刊每年4期。作为“阅读学”课程的教学指导园地,它不仅仅是师生发表读书体会、推介好书的校园文化建设园地,同时也是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的指定书香园地,受到了师生的欢迎和全国同行的好评。
(2)一场诗会——“中工诗会”:通过一场场持续不断的诗文名篇朗诵会,传播了经典,锻炼了学生,给一所工科院校增添了浓郁的人文色彩。历届“中工诗会”从选诗、编排、配乐到朗诵表演,均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中工诗会”每年均有不同的主题和篇章结构,见表1。
表1 历年“中工诗会”的主题和篇章
(3)一次征文——“读书征文比赛”:每年鼓励学生撰写书评与读书生活感悟,参加读书征文比赛,其中优秀篇章还结集印行。此项活动涉及面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仅增强了读书活动的吸引力,还能让学生留下在母校的永久纪念文字。
(4)一项推送——“每周一书”:通过校内办公系统OA每周给师生选送一本好书。推送图书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各种好书榜作品、获得读者好评的作品等。
(5)一个网站——“书香校园”:这是我们建立的网络阅读推广园地,旨在利用网络的优势加强大学生的阅读交流,共有五个子栏目:好书荐读、获奖征文、读书活动、菩提树下、中原书廊刊物(电子版)。
(6)一次漂流——“图书漂流”:图书漂流是让书籍在素不相识的人之间传递阅读的一种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方便地传阅图书,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好书放在图书漂流驿站供大家分享[3],以培养学生的资源共享意识和诚信精神。
3 “阅读学”课程的积极效应
3.1 “阅读学”课程促进了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拓展
我们通过构建立体型阅读教学平台,形成了“二新五课多讲座”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其中,“二新”指的是开展“新教工、新学生图书馆资源利用培训”;“五课”指的是开设必修课《信息检索》(解决如何获取信息资源的问题),通识课《阅读学》(解决如何解读信息资源的问题)、《竞争情报》(解决如何应用信息资源的问题)、《信息文化》(解决如何提升信息道德和信息素养的问题)、《论语解读》(给学生一个范例,使学生感悟如何全面深入阅读一部经典文献);“多讲座”是指持续举办专家现场讲座和播放视频讲座。
在这个信息素质教育体系中,《阅读学》课程是上承获取文献、下启利用文献的关键环节。通过该课程,将阅读的理论与方法推向了大学讲坛,使之不断科学化、系统化;同时提高了大学生的阅读素养和阅读品位,使图书馆教育职能得到进一步拓展。
3.2 “阅读学”课程带动了图书馆的学术研究
通过《阅读学》课程的开设,促使我们的学术研究有了新的增长点,凝练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研究特色。
首先,我们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读者需求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与服务创新研究”,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阅读推广活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大学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研究”、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阅读工程建设研究”。
其次,出版了著作《读书有方》(郑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在各类刊物上发表了阅读学、阅读推广方面的学术论文、调研报告30余篇。
3.3 “阅读学”课程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
《阅读学》课程于每个学期在学校的三个校区(南区、北区、西区)全面开设,选课注册人数均达到最高限额,并且还有一些未选课而旁听的学生。该课程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好评,同学们在网上留言评价说:“这是最值得学习的一门课程。”“喜欢。书中有一个新的世界,课程带给我们思考。”“学习阅读学使我更喜欢读书,通过读书使我增长知识,提升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先后开展过两次大学生阅读现状、阅读倾向调查研究。在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读书,但是阅读的目的差别很大,大致分为五种:一是为了获取知识,拓宽视野,增加自己的阅历,了解未知的领域;二是为了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多方面发展自我;三是通过读书深入思考问题,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四是通过读书了解自己,读别人的故事走好自己的路;五是充实生活,消磨时间。
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阅读期间遇见的困难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忙于学习或活动,读书时间不足;二是想借的书图书馆没有,自己购买负担重;三是不知道读哪些书,读书目的不明确;四是不善于阅读,缺乏阅读方法与技巧。
通过调研,我们及时将结果和分析意见向学校反映,为改进学风和改善图书馆服务提供了依据。
无疑,“阅读学”课程促进了我校阅读文化与大学文化、校园文化、学习文化、创新文化、信息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融合,并同步提升了阅读本体(丰富、引人的阅读活动)、阅读主体(具有阅读能力和阅读热情的大学生)、阅读客体(大量的优秀的书刊)、阅读环体(安谧的空间、舒适的设施、畅通的渠道)的水准,形成了使全体学生受益的良性机制。
[1]孙彦杰.高校开设阅读学课的必要性[J].滨州师专学报,1999,(3):65-67.
[2]朱振宁.全民同读宏道开:我听阅读学课之体会[J].中原书廊,2014,(3):65-67.
[3]白玉静.中原工学院图书馆:将阅读进行到底[N].2011-07-01(A13).
[4]刘锦山.文化引领 书香满园:访中原工学院图书馆馆长张怀涛[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9):1-5.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读者需求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与服务创新研究”(14ATQ002)的研究成果之一。
G252.17
A
2016-09-28 责任编辑:韩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