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仁本服务研究
2016-03-15沈旺
沈 旺
(山东社会科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2)
图书馆仁本服务研究
沈 旺
(山东社会科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2)
通过对原始意义的“仁”的改造,孔子使其具有了更多的人文性。孔子所创立和实践的仁学思想体系,是社会包容和慈善的本质反映;图书馆的服务表面以物为载体,实则以人心为内核,追求的是知识和心灵需求的慰藉。儒家仁学思想体系与图书馆的服务具有共通性、契合性。基于此,提出了图书馆仁本服务的理念,并展开了探讨。
仁学; 图书馆学; 仁本服务
1 孔子仁学思想体系及启示
千百年来,孔子已成为肇启、影响中华文明与传统走势的哲人硕儒和至圣先师。生于春秋末世诸侯异政之时的孔子通过对彼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的反思与解构,以“仁”为纲,把人类道德规范集于一体,推演出“义”、“礼”、“智”、“信”、“和”、“忠”、“恕”等内容。在孔子的意识形态里,“仁”集众美品行于一体,是至高无上的,也是孔子所要求和追求的理想人格境界,它不仅朴素、温暖而且和谐、宁静。仁,内外兼具地强调了修仁的独立性和施仁的自主性,表现为内在的情感,外在的交往与相处。正是因为“仁”的情感性,人类才能在社会实践中使心理建构变成内在需要。正如孔子所言:“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孔子秉持文化革新、文明精神之要义,追念尧舜,推举仁德学说,删定六经而又慨叹“文献不足徵”,同时其亦以劝学育人、启迪民智为己任,兴办教育事业。孔子用思想和行动证明了儒家“仁”学思想的基本性质是求“仁”的自觉性和施“仁”的道德全面性,一言以蔽之,“仁”成为了孔子思想表达的最佳核心介质。
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是社会包容和慈善的本质反映,于当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图书馆是孔子思想精华至为完美的表达载体[1]。发轫之初的图书馆即以人文宣泄为旨向,从周朝老子所管理的守藏室到封建社会的藏书楼,再到现代意义的图书馆;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和模式;从微观单一趋向宏观联合的办馆理念和服务宗旨,这一切都说明图书馆发展史即是人类文明传承史。图书馆的服务,从表面看是以物为媒介,实则以人心为内核,追求的是知识和心灵需求的慰藉和满足,传递的是人文精神,是以尊重人性、宽容和谐为前提的。自本世纪初始,众多图书馆同仁呼吁探研图书馆人文精神,重塑图书馆形象。笔者认为,汲取儒家人文思想精粹,从其思想中探寻服务工作之魂,把儒家仁学思想与图书馆的服务结合,实行仁本服务,不失为一良策。
2 图书馆仁本服务概述
2.1 图书馆仁本服务
图书馆仁本服务是图书馆人以儒家的仁德为出发点和中心,寻求服务良知和道德发现,在服务中倾注爱心,加注情感认同,贯彻孔夫子的礼、和、忠、恕思想,对内动心忍性、敏求善思,对外承接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围绕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开展工作,促进服务和谐,共同发展,是服务之道与服务之术的有机结合,实行以道御术,以术辅道。图书馆的仁本服务理念可以分为内仁和外仁。内仁主要表现为图书馆人的自觉、自知、自省和自豪,即图书馆人一方面要秉持先天的职业自豪感;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服务过程的自我察觉,内在良知的自我发现,自思自知,进行职业省察,服务反省,以贴近用户需求心声的专业服务态度,培养和提升自身业务素养,用知识的积淀构筑坚不可摧的信息堡垒。外仁主要是指对图书馆用户的人文关怀,亦即图书馆外在的人文精神体现,是对用户的尊严、价值和需求的尊重、珍视与满足,因此其着眼点在于人文氛围和借阅环境的培养与维护,对自由和平等的倡导和呼吁,用户至上服务理念的躬行实践。
2.2 仁本服务与人本服务的联系
首先,以“人”为本不等于以“仁”为本。前者强调“人”是主体,因此其出发点首先在于承认自然意义上的人,即人的肉体生命,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人”来开展;后者则从人的灵魂出发,包含并超越了前者所强调的“人”,注重人的精神享受和满足,倡导回归人的本性,指向人类最本质的道义,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于图书馆服务而言,以人为本服务的着眼点是用户群及个体,只是一般地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亦即仅仅把用户当作普通的服务对象来看待,没有深入到服务的骨髓之中,即把用户的精神、人性作为服务的根本对象。实际工作中也的确如此,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空口喊了很多年,但却收效甚微,原因即在于图书馆人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仁者爱人”,为用户的灵魂服务。
其次,二者相互联系,互为表里。以“人”为本强调对生物意义的人的尊重,以“仁”为本则强调精神层面上的人的价值。因此,二者的服务对象都离不开“人”,但又有所侧重,如果说前者针对的是表面意义上的“人”,后者则针对的是“人之所以为人”核心意义上的人。失去以“人”为本,以“仁”为本根本不可能实现,没有以“仁”为本,也就无法做到以“人”为本。图书馆人能够提出以“人”文本是服务良知的初步体现,但要使服务纵深发展,更需以“仁”为本。唯有如此,才能使图书馆服务尊重人性,践行良知,提升用户服务的精神享受。
2.3 图书馆仁本服务的意义
首先,图书馆仁本服务有助于铸造服务命运共同体。图书馆服务是用户信息和知识需求解决的过程,更是用户心理需求满足和充实的过程,其潜在的精神力量支持是“一种由决定其组织成员特定态度和行为的共有价值观和规范形成的体系”[2],正是因为服务,使得图书馆和用户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服务命运共同体,图书馆工作也因用户服务而有了社会意义和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资源载体的更新换代频率加快,用户在资源利用中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图书馆服务共同体正在被逐渐破坏。当资源利用没有优势可言时,用户选择图书馆的核心理由便是服务。未来图书馆生存的空间就在于服务,而这种服务应通过倾注图书馆人的爱心和责任、关怀与呵护,以高质量、高效率的用户心理体验为目标,展现图书馆“与用户为伴,与用户为善”和“睦服、安服、惠服”的理念追求,能让用户感受到亲人般温暖、家庭般温馨,通过心贴心的交流与感受,能够有效加强图书馆服务链。
其次,图书馆仁本服务有助于增强身份认同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恻隐之心,仁也”(《孟子·告子上》)。儒家提倡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讲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仁本服务是仁学思想在图书馆领域的具体运用,实施仁本服务,要求图书馆人首先对用户有包容精神,对用户一视同仁,用仁者爱人的心胸与气度去理解和善待用户,而不可因身份的不同而对用户进行带有歧视性或侮辱性的分类,不可为用户设置不同的障碍与限制。实施仁本服务,还要求图书馆人在资源选择上贯彻“兼容并包”原则,不因人废言,要切实做到馆藏类型多样化,馆藏资源多元化。如国际图联(IFLA)在《图书馆与知识自由声明》所言,“图书馆将在提供设施和服务方面对用户一视同仁,不得在种族、信仰、性别和年龄方面存在任何歧视行为”、“图书馆确保只基于业务技术角度考虑馆藏的采选和服务方针,而不受政治、道德和宗教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图书馆仁本服务恰是IFLA理念在中国图书馆界的本土化最佳诠释,这种诠释有助于图书馆人“用‘仁’解读政治和身份排斥的避免”和“用‘礼’解读人格排斥的避免”[3],从而增强用户身份认同感。
第三,图书馆仁本服务有助于提升图书馆软实力。图书馆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上世纪末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使图书馆的科学精神可谓彰显的淋漓尽致,文献资源网络采购、计算机联合编目、馆舍条件的改善、图书馆联盟的成立等,这些都是图书馆科学精神的体现。然而这种精神正在日益趋显弱化,图书馆的科学化仅仅是现代社会科学化发展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缩影,在图书馆之外,有比图书馆网络利用更加充分、资源整合更加有效的各种互联网企业。当图书馆的“硬”实力逐渐偏软,成为其发展的“软肋”,我们唯有从“软”上下功夫,寻求人文精神的突破,实现图书馆的内涵式发展。图书馆仁本服务的目的就在于使图书馆在服务中增强人文比重。图书馆的“硬”实力是可以复制的,而其“软”实力则不可替代,当用户习惯于图书馆仁本服务的体验和感受时,图书馆的特定用户群就形成了,一旦形成,将牢不可破。如果服务也有个性,就让仁本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最大个性。
3 图书馆仁本服务缺失现象探析
3.1 重技术,轻人文
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界的广泛应用给图书馆的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图书馆技术崇拜之气蔚然成风,图书馆人的服务素养日渐式微,以致人们侈谈技术,羞谈服务,技术泛化的倾向已经严重影响了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发扬[4]。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学者格尔曼就预见了图书馆这种重技术轻人文的畸形发展模式,他在“图书馆学新五定律”中鲜明地指出“明智地采用科学技术提高服务质量”,道德的进步应该是技术进步和应用的前提,图书馆应以服务为主,技术为辅。没有道德的同步发展,技术的单一化倾向发展更可怕。
3.2 重管理,轻服务
当前有图书馆存在一种误区,重管理,轻服务。馆员开会、培训仅限基础业务学习,而很少有图书馆会开展微笑服务、贴心服务、迷人服务的培训等,更别提用户服务精神和心理感受的调研。当用户身处图书馆知识的殿堂时,却体味不到应有的人文服务气息。图书馆的服务首先会通过图书馆人的精神面貌体现出来,这本应是最易彰显但却在日益弱化,不能不说是图书馆的悲哀。程焕文教授说,图书馆员的天职就是服务,而服务的优劣则取决于图书馆员的智慧[5],更深一层说,则更取决于图书馆员的“仁”,图书馆员既要以“智”服务,也要以“德”服务[6],而且在服务领域中,“德”远比“智”重要的多。
4 实施仁本服务理念的建议
4.1 做内外兼修的图书馆人
儒家讲究“内圣外王”,通过修炼把外部世界纳入心中,用内在的至真去实践、影响外部世界。图书馆人践行“仁本”服务理念应当以内仁促外仁,由外仁达内仁。首先图书馆人要修炼内功,以孔子仁学思想体系为指导,修炼图书馆人的“内仁”,通过“正己”以“正人”。以自觉唤醒图书馆人的内心良知,彰显图书馆人的职业人格;以自知提升服务价值和智慧,突显图书馆人的职业素养;以自省调控和提高图书馆人的职业价值和服务质量;以自豪鼓足“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勇气和干劲儿,宏扬图书馆人忠诚于公益事业、淡泊名利的服务旨趣。其次,要践行图书馆人的“外仁”,以内仁为基础,图书馆人要发自内心的礼貌善待每一位来馆用户;以真诚的微笑,暖心的话语,热情文明的服务回报用户;及时周到的问题解答和需求满足使用户感受贴心的人文气息和仁本精神。
4.2 营造仁本的图书馆文化
孔子的仁爱思想中渗透着“和”的理念[7]。在孔子看来,仁可实现人际和谐,亦可实现人与物的和谐。和谐仁本的图书馆文化营造是组织行为,更是图书馆仁本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集中反映,它以尊重用户,爱护用户,关心用户,发展用户为出发点,需要图书馆人着力从点滴的工作做起,使图书馆“内外同仁”、“上下施仁”,其关键则在于营造和谐仁本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情怀,使图书馆凝聚仁本精神。
第一,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图书馆人应以身作则,将心比心,理解至上,由自我开始,从小事做起,致力于创造一个和谐、宽容的工作和服务的氛围。图书馆人做事要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馆长站在馆员、用户的角度,馆员站在用户的角度,明确责任意识,贯彻儒家“忠”、“恕”思想;要有角色扮演的精神,由图书馆人自己来亲自体验和感受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注意言行的一致性和影响性,明晓馆员自身的形象也是组织的形象;要推己及人,心存忠厚和宽恕,倡行互尊、互助的伦理规范。
第二,协调的矛盾处理方式。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的矛盾处理方式。营造和谐仁本的图书馆文化就是要求图书馆人重视管理和服务中的伦理价值和人际关系,在矛盾处理中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非表面的相同和一致。图书馆人要秉承职业道德操守,坚守“用户即是上帝”的原则,信守儒家“中庸”之道,“周而不比”,保持道德中立,规避职业和人物身份偏见,培养大局意识和系统观念,求大同存小异,追求人的精神和谐与行为统一。
第三,仁本的制度文化建设。图书馆制度文化是将制度内化、活化为一种文化,活化为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8]。仁本的制度文化则是仁本理念和制度的有机结合,在制度中体现道德精神和人文关怀,在仁本中亦不乏制度约束和保障,使仁本理念的发挥有章可循。图书馆人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内包括人事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考评体系,激励政策等;对外包括流通制度、阅览制度、订购制度、用户的责任权利事项等。其次要在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体现出人性化、人本化特征,明确制度的制定对事不对人。再次图书馆人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积极做图书馆制度的首位体验者和检验者,在体验中发现不足并改进、完善图书馆制度。最后要体现图书馆人共有的价值观,要通过制度建设体现图书馆人是集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价值共同体。
[1]张钦恩,黄俊贵.弘扬孔子思想 构建图书馆人文精神[J].图书馆学刊,2013,(3):1-6.
[2]程亚男.图书馆服务新论[J].图书馆,2000,(3):5-7.
[3]张竹赢.儒家思想视域下的图书馆社会包容性解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7):117-120.
[4]陶伟.技术泛化中的图书馆人文素养重构[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98-99.
[5]程焕文.21 世纪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2):15-21.
[6]莫敏.既要以“智”服务,也要以“德”服务[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6):65-66.
[7]陈永典.孔子仁学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7-19.
[8]郑丽娟.论图书馆制度文化的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07,(9):31-32.
G258.2
B
2016-10-01 责任编辑:张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