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棘之中的挣扎——试论《看不见的人》尾声的精神升华

2016-03-15付洁

关键词:埃里森精神内涵尾声

付洁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荆棘之中的挣扎——试论《看不见的人》尾声的精神升华

付洁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摘要:美国黑人作家创作生涯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在1952年发表后,立即被文学界赞誉为经典之作,并被认为是美国二战以来最具有影响意义的小说之一。本文从作品结尾的“尾声”部分入手,着重就该部分在建构文章的重要性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其作品真正的内涵是主人公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的精神领域的升华,正是因这看似怪诞的逃避才能触及读者内心,引起共鸣。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拉尔夫·埃里森;“尾声”;精神内涵

《看不见的人》是一部关注美国黑人处境和自我身份追寻的经典小说,具有超越种族的广泛意义。该小说作为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著作,为整个二战后的一代小说作家提供诸多新的有效的指导。多数评论家曾赞扬其小说超越了种族小说的界限及对人类普遍主题的探讨,但是一些左派评论家被小说中对美国左派组织的描写所激怒,从而还使得它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受到黑人美学拥护者最为猛烈的抨击。尽管评论的褒贬不一,但是仍然没有掩盖其文学光芒。但针对其作品的尾声部分,批评家仍然是众说纷纭,一部分人认为该部分应该舍去,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个部分内容在小说前面已“暗中”交代,“尾声”部分属于画蛇添足,但另一种说法也认为故事反映的是一个被现代文明所拒绝的难以自拔的郁闷的人,他要获得拯救,只有进入地下。[1]类似观点,笔者不一一举例,但是笔者本人认为,这些说法在各自的思考领域内都具有可考证的意义,但是其“尾声”的真正内涵不止局限于此,可以说“尾声”部分承载着作品的思想内涵,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这部分的存在才使得小说主人公的精神意义得到升华。

一、引言

《看不见的人》讲述了一个无名美国黑人青年在充满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社会中追寻理想而最终失败的故事。小说在内容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南方黑人大学中的学习、自由油漆厂的遭遇、哈莱姆区的经历。拉尔夫·埃里森作为黑人作家,其作品中充斥着美国黑人文学固有的文化传统,正是作者黑人的经历才能够使得作者更能明白主人公从地面躲藏到地下的无奈与悲哀。

该小说主要讲述主人公从一个积极向上的黑人男青年变成一个看不见的人的经历。小说主人公生活在美国蓄奴制的南方,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黑人大学生,有理想,有抱负,但是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无意中触犯了黑人校长的大忌而被校长赶出学校。随后,主人公带着校长的七封“推荐信”踏上了纽约的寻梦之路。但是这些破坏主人公名声的推荐信让他在纽约找不到工作。在经历众多的拒绝之后,他被一家油气公司雇佣,但是却又在一次事故中被炸重伤,紧接着丢掉工作。当他逐渐对生活濒临绝望时,生活向他打开了一扇门。他因在街上阻止白人强迫黑人老先生与老太太搬家而大发言辞,虽然这次言论并没有给老人带来实际的用处,但是却因为美国激进组织“兄弟会”的注意,最后被邀请到这个组织中参与活动。

二、关于“尾声”设置的思考

(一)主人公对身份的困惑

在小说作品的序言部分,主人公就已经表达了身份的困惑,“我造了什么孽,为什么我周身漆黑,如此忧伤”。从小说的最开始作者已经告诉读者,主人公在寻求自己的身份,而作品整个篇幅就是在对主人公身份的探寻,直到最后,主人公才意识到自己存活的实际意义,所以尾声的存在交代了小说开始人们对文本的期待。“尾声”是小说中叙述者,也是小说平衡又对立的两个部分的综合,因此,“尾声”在作品中的意义并非可有可无的,相反而言“尾声”部分的存在正是整篇故事得以终结最后的结局。[2]

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是人类生存也是人类个体人生道路中最为基本、最困扰人类的问题。并且这三个问题逼迫着人类自身去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看不见的人》就是一部表达美国黑人寻找自我及艰辛成长的作品。从作品序言中我们就看出主人公对身份的探索,而他自身对自我的认识和定位是这一过程中他获得的重要认知。小说的大部分篇幅都在热衷于对主人公追求身份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与所得到的种种失望告知读者,主人公获得身份的困惑与迷惘,但是这些部分仅是作为一部黑人成长意义的小说向世人诉说黑人在白人文化霸权社会下成长的悲哀与无奈,可以同归与众多黑人小说高度,而埃里森的小说的“尾声”使得他的文章高于其他成长小说,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主人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主人公在“尾声”部分跌入地洞后开始对人生存活的意义进行思考,尽管此时的主人公已经被剥离了社会的身份,但是却获得了生命存活的意义。可以说,主人公脱离社会之时便是其找回自我之时,其反讽意味在此也是颇为显见的。当他跌出社会后,却最终看到生命的存活意义。痛苦始于幻想的破灭但正是幻想的破灭才能使得主人公能够直面社会、直面自我。正是这些思考,让主人公不忘身份,并且领会祖父临死之前的遗言。自己在遵循社会准则中应该保持自己的思想,不能盲目对原则进行更改。并且他自身还意识到,自己虽然生活在白人文化霸权下的美国,但是仍然可以拒绝用白人的文化价值观去改变自己黑人的身份。当主人公意识到自己社会是如何运转时,也看到了自己的运转。他认识到自己的灵魂污点来自外部世界和自身的思想,主人公对心灵污点的看法同对待吉姆乱伦是一样的,对个人而言,犯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犯罪后如何进行以后的生活,他们的思想都上升到常人无法察觉的高度,正因为这样,也暗示着主人公最终必将获得自我。主人公为寻得这一答案做出了许多努力,也遭受了众多的困扰,在地面上的世界无法给予作者思索人生、思考身份,他只有进入地下,在安静的环境中去思索生命最本真的意义。

主人公在经历一系列的磨难之后,意识到人应该认识自己的个性,并且运用自己的能力,依靠自己的信念进行创造。一味地放弃自己的行为准则去迎合白人文化价值观是不可能获得自我的,并且还会迷失自己的身份,陷入到无可救药的境地。主人公身遭的痛苦经历给他的自身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创伤,这些创伤一直在影响着他的思想及生活。此外,主人公跌入低下之后,他如同盲人俄狄浦斯一样,在被社会剥夺的社会作用之后实现了对个人存活价值的理解,这时俄狄浦斯视线的清晰让他看清楚了这个世界,而对于主人公而言,他梦到两团血淋淋的东西扔在桥上,细想不难发现,这两团血淋淋正是他的眼睛,此时这便象征作者正在丢掉以前的盲目与无知。眼睛的丢弃也暗示到主人公不再用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而象征一种新生,暗示出他人性的复苏,可以说他的梦暗示着一种生存,一种靠思想去认知世界的新生。[3]

三、“尾声”中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一)爱默生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看不见的人”在作品中被作者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同时也代表了多种类型的人,可以说《看不见的人》即可以将《看不见的人》看作为自力更生的人也可以看作爱默生式的诗人,当爱默生意识到基督教会传播的并不是知识;当“自助和人的普遍神性的观点”是他认为“要成为最好的牧师必须辞去牧师的职务”时,他便离开了基督教会,开始逐步从世俗的观点中解放出来。[4]爱默生认为个人没有痛苦的自我分离,内心与外在进行协调,从而才会向诗人一样,发现并运用爱的力量,并且他还告诫人类,要想让世界知道你的存在,就去创造自己的世界吧。在笔者看来,主人公正是爱默生思想的真正继承人,在爱默生《论自然》发表一百多年后,主人公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与爱默生总结的世界结论相似。自己的生活并不是在地面上流通的空气世界中,地面的世界已经被人腐蚀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仅靠主人公个人的一己之力是不可能撼动当时的社会的。因此,他想要获得新的思想、新的生命只能从地面转移到地下,在被人遗忘的地下室里主人公安静的审视世界,使得被僵化的观念复苏,诗人爱默生在年老时,遗忘了流动性的主要价值,僵化了曾经所认为的反对法则。然主人公却经历了与爱默生相反过程的自我精神的复苏。爱默生找寻自我价值是靠穿过田野、森林,在感受世界万千的变化之中重新进行的创作。

(二)主人公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当主人公在地下室开始学会用智慧进行思索时,他首先想到的是祖父临死之前的遗训,虽然这些遗训让他困惑已久,但是他在自身经历意识的支撑下,最终认识到遗训之谜的真正含义。祖父之所以愤怒是因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作为一个前奴隶,他深知奴隶命运的残酷。在奴隶制废除之后,他们比任何人都想获得自由、平等的社会地位,他希望全体人类是平等与正义的。祖父的遗训让主人公意识到凡是美国公民其获得的权利是相同的,不能够因自己是黑人就敌人一等。祖父生活在当时奴隶制的环境下,是不可能拥有与白人同等的权利的,而现今的社会是奴隶制早已废除,黑人同白人一样都应该拥有自身公民的权利。因此,主人公不再因父辈是奴隶而感到自卑,正是祖父的超前意识,让他获得了精神的遗产,让主人公意识到坚守黑人种族原则,才能够坚守黑人身份,最终才不会被忽视,一个人只有不忘本,不忘种族之根才能够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一个种族得以生存和延续离不开自身的民族准则,坚持原则就是坚持民族生命的血液。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并且美国公民也承认多样性是保持民族健康活力所必须的,维护自身的民族原则是一种必要的生存准则,这些被迫害之人,意识到表面与实质的区别,意识到只有维护自身准则,才能够获得生命的意义。

四、“尾声”设置的现实意义

主人公并没有因黑人身份的迷失成为一个迫害者,相反,他成为了一个英雄,一位颇具戏剧式的英雄。其个人的弱点是天真、好奇。[5]对他个人而言,堕落到黑暗让他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他的堕落实则是一个上升的过程。在地下室主人公通过对往事的回顾,其本人不再把自己当成经历过众多欺骗和迫害的受害人。他在地下室的反思足以让他看清楚这个世界的本质,使他从一个幼稚缺乏思考的人变成一个能够看清世界的人。通过在地下室的思考,他意识到他的黑人同胞被白人化,虽然主人公并没有用严肃的口吻将其思考的内容表现出来,而是用“玩笑”似的布鲁斯表达出来,“尾声”部分的存在是为了与序言形成比照,并且把序言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尾声”部分作为对全篇文章的回顾,用再现的方式来引起主人公与观众之间的共鸣。主人公从一个谦逊好学、积极向上的男青年,逐渐变成一个“看不见的人”,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他一再地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别人看到自己的存在,但是每一次的努力都让其与所期望的方向背离。最终使得主人公真正地成为看不见的人。在极度的绝望之后,他离开了地面世界,去地下寻求安静的净土。

五、结语

在《看不见的人》中作者用自己独特的写作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一个全新的美国黑人寻求自我的道路,在这条所谓的寻找自我的道路中,主人公遭遇了众多的灾难与困惑,身体及心理上受到了双重的打击,让读者看到芸芸众生中,仍有千千万万的黑人在为身份焦虑,在为身份迷惘。拉尔夫·埃里森用自己的独特的写作技巧把自身小说推到了黑人寻找身份小说的顶峰。“尾声”部分再现了作者独具的文学视角,也使得《看不见的人》在同类型的作品中独领风骚,使其超越了传统种族的广泛意义。其“尾声”部分把主人公的精神上升到整个黑人种族,他的思想也在影响着迷失身份的黑人去寻找自我、寻找新生。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项目系列成果,项目编号:2010tjk154)

参考文献:

[1]郭利云.美国黑人文学的经典传奇——论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的经典性[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4):17-18.

[2]石发林,邓彦东.对自由和身份的探求——论拉尔夫·埃利森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公[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54-57.

[3]魏萍.突破矛盾冲突的枷锁——小议《看不见的人》的主题[J].才智,2010,(21):181.

[4]董靖历.论美国黑人的“无形”困境、“无形”根源与自强之路——拉尔夫·埃利森《看不见的人》主题分析[J].名作欣赏,2008,(14):123-126.

[5]时贵仁.自我的丧失人生的悲剧——拉尔夫·艾里森小说《看不见的人》主题思想探折[J].理论月刊,2011,(2):131-133.

猜你喜欢

埃里森精神内涵尾声
鱼粉:秘鲁A季考察接近尾声,国内港口迎来B季集中到港
论埃里森文化批评中的种族政治观
尾声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舞台灯光的“光语效应”
论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
浅论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及意义
西方油画肖像画的精神内涵
期待是他人的,梦想是自己的
生命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