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唤醒学生创新意识
2016-03-15天津市红桥区工人新村小学
■天津市红桥区工人新村小学 杜 馨
浅谈如何唤醒学生创新意识
■天津市红桥区工人新村小学杜馨
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本人亦认同此观点——教育的核心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那什么是唤醒?即:生理或心理被吵醒或是对外界刺激重新产生反应。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唤醒什么?凭借着20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积累和反思,我个人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的审美感知、创新意识、内心追求、责任意识、学习自觉性……那又应该如何去唤醒呢?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在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尝试和探索,略有心得,借此抛砖引玉。
尊重个性发展,营造创新氛围
小学阶段是唤醒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期,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要适时地抓住这个关键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多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也就是,多给学生留出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少剥夺,少侵占;多让学生凭着自己的喜好去做,少限制,少约束。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如果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和学习的空间就少了,甚至会出现学生学完课文还读不通课文、只记住了老师在课上反复强调的文章主旨的现象。这样的语文教学对学生毫无益处。因此,教学中,我大胆地放开手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喜欢的段落去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同时,尽可能为学生的读创设条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现。学生在自我读书、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心情自然而然地就会放松,心情放松了,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无形之中就为学生营造了创新的氛围。
《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课上,我引领着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入情入境,全身心的去感悟山雨的音韵美、色彩美。刚上课时,我利用美丽的画面和配乐朗读,让学生真真正正的欣赏了一场奇妙的春雨,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课文,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喜欢的语段来读,体会、感悟,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我的要求刚刚说完,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有的读描绘山雨声音的段落,有的读描写山雨色彩美的段落,读书声响彻教室。学生在个性化朗读课文的同时,不时停下来勾勾画画,或与周围同学交流几句,还有的时不时闭上眼睛,陶醉在山雨的美景中,如痴如醉。这种个性化的学习状态,就如同创新的萌芽,一定要尊重、呵护,切不可扼杀!时间久了,学生的个性就会展现得越来越明显,创新氛围也会随之营造。
启发大胆想象,激活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发掘文本意义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丰富联想和想象的过程。接受理论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视野融合,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想象去填补和改造文本,生成意义。这种填补和改造就是一种借助联想和想象进行的创新。因此,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不仅是学生发掘文本意义的重要桥梁,更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由于小学生本身的经历和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们对文本意义发掘能力较弱,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对作品创造性的理解来参与作品意义的生成,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作品的意义。文学的思维形式是形象思维,必须借助于想象力。文学教育同样要借助于联想和想象。通过对文本符号的解码,重新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文本形象,甚至开拓、建构出作者在创作这个文本形象或艺术意境时所不曾想到的东西,从而使文本的意义更加丰富而具厚度、深度和力度。这个联想和想象的过程,就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活的过程。
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我在学生找到海鸥做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后,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请你们想象一下海鸥两次鸣叫,好像在说些什么?”学生在想象海鸥会说些什么的同时,也进一步深读了文本。学生想象海鸥第一次鸣叫是在对老人的遗相说:“您怎么这么长时间不来看我们?您怎么不说话?不给我们喂食呢?……”而后一次鸣叫是对拿走遗相的人们说:“请不要拿走遗相!我们想和老人再多呆一会!求求你们了!……”学生们的想象把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情谊展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古诗词教学,如果教师们只是在课上带着学生读一读、讲解一下内容、背一背,就完全失去了学习古诗词的意义,也实现不了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因此,我在古诗词教学中重在启发学生体味古诗词的意象意境,落脚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我先让学生找一找并想象一下诗中写了山村中的几种景象——雨后空山、月照清泉、竹间浣女、莲中渔舟。进而,让学生明白这几种景象都是客观存在的,是诗人王维眼里的景象,也是他所感受到的,经过诗人带着感情色彩的组合,诗歌所传达出的意境就完全不同,这就构成了诗的意象。随后,我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及跟家长出去旅游的感受,大胆的想象和体味诗中所传达出的诗人独特的心境。有的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出作者所创造出的宁静的意境;有的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出作者所创造出的幽远的意境;有的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出作者所创造出的安宁的意境;有的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出作者所创造出的平和的意境。这些不同的意境就是学生由诗中几种意象连缀融合,发挥想象体会到的。可以说,这种想象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大脑呈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活跃状态,自然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整合不同学科,焕发创新激情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同学科的整合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有利于让学生焕发创新激情。特别是古诗词的教学,如果能和美术、音乐学科进行大胆的整合,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与美术学科进行整合,在学习诗词后请学生为这首诗配画,没想到学生们听后,兴致极高,特别是那些在绘画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他们把自己对诗的理解与自己所掌握的绘画技巧有机结合,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绘出诗的意境。在配画时,学生们对“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两句诗如何能更准确地通过画来表现,想法迥然不同。有的说:“要画蝴蝶,不画蝴蝶怎么说明‘儿童急走追黄蝶’呢?”有的说:“不能画蝴蝶,诗中已经说了‘飞入菜花无处寻’。”有的说:“‘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因为菜花是黄的,蝴蝶也是黄的,分辨不出哪是黄蝶哪是菜花,蝴蝶还是要画的,不过要画在菜花丛中。”有的说:“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露出一点翅膀,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就更有意思了。”……学生们的想法多么有新意!这理解诗意,丰富诗意,大胆争辩的过程,不正是学生创新激情得以焕发的过程吗?
我还大胆的把古诗词教学与音乐学科进行整合。借助古诗词光盘,充分利用早晨和中午进校后至上课前的时间给学生们播放。学生们发现原来古诗还可以这样“读”,他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勾了起来,纷纷效仿,校园里一时掀起了唱诗热。学生们走路时唱,游戏时唱,就连上厕所都在哼唱,兴致极高。渐渐地竟然由模仿发展为各自创造性的吟唱。课上学过的古诗,配上熟悉的曲调;现下流行的歌曲,纷纷为它寻找适合吟唱的古诗词。诗改词,词配曲,一时间,校园里刮起了唱诗风,而且对吟唱的形式各持己见。
就拿《竹石》这首诗来说吧!这首诗表面上写岩竹,其实诗人郑燮是在托物言志,表达诗人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展现自己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有的同学就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的曲调来吟唱,其他同学听后立马提出反对意见,这种“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积极向上的情感更应该用《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曲调来表现,说着还有模有样的吟唱起来。围观者也分别提出各自的意见,有的说用《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曲调唱合适,有的说用阅兵式上的《强军战歌》的曲调唱才最适合,一时之间争论得不分高下。这大概就是学生焕发创新激情的最好见证吧!
肯定创新成果,感受创新乐趣
读也好想也罢,能让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是根本。每次习作前,我都会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先思再说,看谁说得深刻、独到,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这时再“写”才会水到渠成。习作的设计既要满足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愿望,又要注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写出真情实感。所以课堂上要精心设计写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当然,写的训练还要适时,适度,真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写的训练,不应是学生原有基础上的简单重复,不能是学生已有表达水平的简单再现,应该有真正的提高和发展。想让学生的习作有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和发展,必须要在充分激活学生的想象力的基础上,辅以方法的指导。可以是有意识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逐步掌握一般的表达方法和规律;也可以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发现别人思考角度、思想内容的独到之处,开阔思路,丰富写的内容;还可以是抓住片段语言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模仿着写。
例如,教学《穷人》一文中桑娜忐忑不安的内心描写后,让学生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教学《一面》一文中对鲁迅6次外貌描写后,让学生抓住身边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写一段话,并让大家猜一猜。当然,随堂练笔的形式还有很多,只有针对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多种多样的随堂练笔,才能在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的写,学生才能切实感到自己的长进,提高,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感受创新的乐趣,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然,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唤醒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也不仅仅只有以上几点,还有待我们去探索。我们要坚信,只要不断地尝试与探索,就一定会收获惊喜。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去唤醒祖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