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分析及促进就业对策探究

2016-03-15马帅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马帅

(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分析及促进就业对策探究

马帅

(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述了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原因如何形成进行详细分析,最后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对策

大学生就业一直被视为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大学生自身发展和价值实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1]随着高等院校不断扩招,每年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就业过程中供求关系失衡,大学生就业难日趋明显。[2]

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了解和掌握就业取向和面临的就业问题,有效推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改善和制度改革,推进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和完善,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素质,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一、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方面因素

1.就业需求结构与人才供应结构相脱节。我国就业需求、人才供应结构与目前大学生就业情况有着密切联系,但国内形势人才供给与经济结构脱节。由于我国的经济法治模式主要是依靠出口与投资,这就决定了我国服务业发展不足而制造业发展迅速。服务业需求人才较少,制造业吸纳就业较多;制造业成为增加就业机会和岗位数量最大的部门,由于一些大城市在打造国际大都市的规划目标引导下,一些企业过分强调高科技人才的引进,提高企业整体科科技人员的数量和比例,导致当前高等教育涉及第三产业的相关专业扩招严重。当前国情是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盲目更风使得第三产业行业人才供远大于求,同时第二产业却人才缺失,以至于出现民工荒、技工荒的的现状,致使大学生就业更加严峻。

2.大学生就业政策缺乏合理性。针对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制定一系列的就业促进措施,由于管理的缺失,就业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就业政策往往难以得以真正实施和落实。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1)现存一些制度阻碍大学生合理就业。一部分就业政策由于管理的脱节和责任缺失导致制度难以有效的贯彻和落实,成为阻碍毕业生就业的难点。一是企业类型阻碍大学生就业意愿。对于大部分毕业生更加倾向于国有制企业,现存的非国有制企业与国有制相比存在较多的制度缺陷,导致企业所有制壁垒成为大学生自愿选择非国有制企业的主要障碍。二是对于人事、户籍制度的管理导致毕业生择业首要关注问题,我国的管理制度采用户口与人事二元制模式,一定程度上阻碍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三是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难以得到支持和孵化,地方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项目与现有政策中提供小额资金贷款流于形式,真正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很难能够得到资金支持,大学生难以维护自身正当合法权益;(2)基层单位对于政策实施难以发挥助推效果。一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多个部门管理,其中教育部门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公安机关负责毕业生的户籍管理,而劳动部门和人事部门管理人才市场的运行。这些部门都是为就业人员提供有效的帮助,但是相互之间难以有合理沟通,信息流通困难。二是地方政府政策往往成为人才流动的最大屏障,基层政府为了保障当地毕业生的就业率,往往对于本地本地毕业生采取优先考虑政策,甚至会采用入户限制,让毕业生失去公平竞争的机会。

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大学生就业的总量与结构。一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我国沿海、东西部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经济结构矛盾明显,就业环境差异大,偏远地区大学生就业受到地域影响,一定程度上讲,大学生就业存在局部难和片面难。二是我国经济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速率,经济形势状况良好,但是广泛的结构性调整与变动,对就业弹性系数产生较大波动和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三是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表现,而不是供大于求造成的人才过剩。

(二)高校方面因素

我国高校对于好学生的评价标准往往是学习占主导作用,大多数的学生树立“学习好即是好学生”的错误观念。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由于高校管理体制陈旧落后制约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导致学生的发展空间程式化,培养过程犹如流水线生产产品一样,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过程不合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逐步推开,人才的培养思路应不断转变,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的调整逐步推行差别化、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我国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落后于市场需求,灵活性较差。现行的高校专业设置体制难以满足市场经济环境下,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模式。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种类多分枝细,所占用的学时较多,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的能力培养课程较少。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系统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难以在静候就业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转化和实践,普遍反映上学期间所学知识不能够得到利用。加上传统的教学授课方式无法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难以形成学习的自主性,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生理论知识丰富而实干能力薄弱。

2.毕业生人数过剩导致就业难。人才需求与专业人才严重失衡,一些高校没有合理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盲目开设专业,造成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需求不平衡,从根本上制约了大学生自由择业。同时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的供给量绝对值不断增长,毕业生人数过剩导致人才供需关系严重失衡。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劳动力社会的需求量呈现缓慢的增长趋势,同时每年有大量的高校毕业大学生,两者形成严重的供需失衡。

3.高校的就业指导时效性差。(1)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就业指导流于形式。虽然现阶段高校都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和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进出口信息偏离导致不对称现象,职能部门缺乏沟通疲于协调,学生教学与管理没有形成合力。有些高校虽然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实际工作和教学运行中就业指导机构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就业指导中心工作队伍配置不合理,工作往往忙于其他事务内容繁杂,导致就业指导和服务质量严重不足。在校内发布就业信息缺乏主动性,等待企业主动上门招聘,往往根据企业情况判断市场的人才需求,指导内容和服务对象单一,往往忽略学生的自我认识,专业特点、职业准备到求职的各个环节指导工作。紧紧从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方面进行指导与服务更加偏重于应急指导;(2)就业指导能力薄弱导致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化很强的工作,从业人员对于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应该熟练的掌握。而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往往是由辅导员和学校职能部门的行政人员担任,一方面辅导员教学管理任务重、岗位流动性大,工作繁杂,难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行政人员往往忙于行政事务,没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接触到学生,同时没有精力学习和掌握就业指导知识难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就业指导队伍的不合理性导致就业工作队伍专业能力较弱,就业经验难以积累,从而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1.就业能力不足。目前高校的培养模式更多的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忙于各类专业考试,针对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实践能力、职业操守、思想道德、综合素养等方面,很少大学生能够得到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同时高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往往忽落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生职业规划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称缺少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难以有效的进行角色转换。造成一部分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准备不充分,眼高手低,再加上一些大学生家庭因素导致娇生惯养,在工作中表现不积极,吃苦能力较差,不愿从基层做起的态度,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选择。

2.心理因素影响。教育大环境中大部分学生都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压力,父母亲的期望都像一座无形的大山一样,无数的莘莘学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家长和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大学生的求职过程中面临着一时的挫折和逆境茫然不知所措,影响到大学生的如何择业,以至于影响整个职业生涯,往往涌现众多的大学生只会学习的高分低能者,加上环境的诱发因素,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阶段人群明显要低。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往往导致就业焦虑、心理期望与失落。

就业压力导致心理焦虑:当前就业形势下给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我国于1999年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从2003年开始首届扩招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步体现,导致毕业生就业率逐年降低。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压力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大学生面临这样的就业压力难以有效的释放,以至于压力愈加增大、焦虑感倍增从而导致心理焦虑。

过高的就业期望产生失落感: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主要体现在薪资待遇、工作性质和环境、工作福利,大多数毕业生都怀揣着十年寒窗苦,一日功成名就的心理,因此对毕业找到的工作期望值过高往往难以达到期望值,过高的期望值往往是大学生盲目定位择业标准,对职位要求限定各种条条框框,提出各种不合理要求,即使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也不愿意降低就业的期望值。可现实往往偏离理想较大,从而使大学生产生自负、失落、偏执等心理问题,并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3.职业规划定位不准确。对于大部分大学生都难以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往往他们更加关注的是书本知识和课堂学习,职业规划不准确或缺失往往或导致大学生的隐性失业。往往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自我认识不足、盲目职业定位、职业规划理想化。

自我认识不足:对于大学毕业生更多的学生看中的是薪资和职位的的要求过于苛刻,头脑中精英意识过强,导致出现眼高手低,难以胜任职位。不能够准确的自我定位往往会出现就业不难择业困难的窘境。盲目职业定位:由于缺乏充分的调查分析、盲目的跟风或者根据社会一时所谓的热门专业人才需求现象,难以把握市场实际情况,导致职业定位偏差极大从而地限制了择业的多样性与自主性。职业规划理想化: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大部分学生希望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学以致用,对于职业的期望值过于完美,希望能够一步到位,定位过高,过分强调所学专业对口。求职过程中仅仅关注所学专业相关招聘,其他无关职位不关注、不考虑,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自愿失业。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应对策略与建议

(一)发挥高校就业工作服务体系的主导地位

要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要综合各方面因素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应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服务行业发展情况以及结合社会需求为主体,坚持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工作质量,有效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3]

1.完善高校就业工作服务体系的途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为就业平台、人才需求导向平台、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平台。高校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应与高校实际相结合根据就业工作实践,工作体系应包括政府、社会、和高校层面,涉及的主体涵盖政策支撑、组织保障、信息平台、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咨询服务、市场情况、课程安排、评估监测等多项工作内容。

2.加强对专业设置合理性,完善学校教学培养模式。高等教育肩负着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任,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未来。在专业设置过程中高校要善于把握市场现状和波动规律,既要重视当前市场需求同时不能把就业率作为唯一标准,在重点关注当前人才市场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长期的社会需求。树立当前人才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办学理念,加强对专业设置合理性,完善学校教学培养模式,促进教育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3.加强制度建设,确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大部分高校一直以来就业工作由主管学生日常教育部门,如学生处(学工部)等部门负责,这种单一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毕业生就业现状的需求,必须引起全校各个职能部门的重视,使学生的就业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对于我校建议由教务处、学生处、就业处、各学院等共同建立培养模式,建立健全相关服务和管理规章制度。教务处、学生处是大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的核心力量和部门,应制定大学生日常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基层学院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确立多部门联动机制确保大学生就业服务及教育的常态化。

4.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的就业观。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择业的自由度也随之大大增强,要引导学生们正确的就业观,熟悉就业形势外,明确正确就业意向,要避免以下几个误区:期望值过高,脱离实际;定位不准;注重物质利益;心存依赖,消极懈怠。同时还要引导引导毕业生提前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开始尽早的确立目标,有利于学生有目的进行学习促进学风建设,有利于学生尽快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全程性就业指导教育,与社会接轨,紧跟市场需求,研究和制定学校的办学规划,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4]。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完备的就业网站,定期开展就业知识讲座,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中心应有的作用,切实解决学生就业时面临的实际问题。

5.善就业市场体系,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目前大学毕业生确定就业单位的诸多渠道中,学校仍然是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为毕业生传达有效市场信息。其中校园招聘会以其针对性强、落实率高且有效地为毕业生择业就业提供了服务而广受大学毕业生的欢迎。高校优化教育结构和培养方式,根据社会需求为导向从源头上解决就业问题。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和培训基地,把毕业生实习、实践过程作为高校教学科研体系中重要的环节,提高毕业生就业综合素质,有针对市场人才需求,高校才能培养出会需要的人才,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有效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

1.加强日常教育和学习,努力引导大学生合理定位。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竞争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想要获得理想的职业就必须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挫折,要提高自己的抗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在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教育中也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相关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加强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抗挫折能力。

2.提升大学生的竞争能力适应人才多元化要求。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技能要求不断提高,对就业者知识和实际掌握技能的适应性要求也愈来愈强,原有的单一学科背景和知识层面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对就业者的要求主要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结构和精湛的专业知识,除了共性要求外,不同职业还有各自的特殊要求。大学生应根据社会需要,发挥特长,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才市场未来发展的趋势是,有新知识、高技能、良好品质的人才就业机会,而非大学生身份。如经常去图书馆学习综合类知识,积极参加班级、社团活动,在课外时间或寒暑假期间找兼职工作等。大学生还应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增加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3.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重要途径。有创业意向毕业生要发扬自立自强的精神,自觉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勇于艰苦创业、自主创业,科技创业。学校应必须明确目标,贯彻落实毕业生资助创业政策。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创业理论水平,同时邀请创业人士或社会精英到学校开展创业指导,担当学生创业导师,不断提高学生创业教育水平,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创业知识的指导与培训,提升创业技能的能力。实行学校、企业和高校合作制力实行“校、企、社”合作,夯实创业平台,开展创业类型活动,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三、结语

毕业生就业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毕业生就业工作还需不断完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就业服务指导、深入地开发就业服务内容,不断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不断提升其人才培养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才能有效提高就业工作的实效性,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注:本文系2015年安徽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10361026)

[1]陈迎明.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研究十年回顾:2003—2013——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献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3,(4):35-38.

[2]顾国星.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问题的探索[J].全球教育展望,2005,(8):77-80.

[3]董丽君.论构建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2,(20):80-81.

[4]王玉玺,闫锋.高等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初探[J].素质教育,2010,(4):74-76.

[5]李祖祥.当前影响大学生择业的相关因素分析[J].科技教育创新,2007,(9):209-212.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