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摘要

2016-03-15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对外开放精气神创新

郭 岩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摘要

郭岩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精准把脉龙江发展实际,就奋力走出全面振兴新路子、积极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等提出要求,寄予希望。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哈尔滨市委党校组织教研人员进行了座谈研讨。现摘编部分学者的发言,以飨读者。

关键词:创新;对外开放;改善民生;法治环境;精气神

坚持创新发展走出哈尔滨振兴新路子

赵晖(经济学教研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6年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是国家一项重大战略,要善于抓重点、攻难点,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发力,打好发展组合拳,奋力走出全面振兴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对黑龙江省人民极大的鞭策和鼓舞,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高度重视,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厚望。哈尔滨市作为重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的大环境是实现哈尔滨振兴发展的有利契机;国家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纳入国家“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国家支持建设哈尔滨新区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是实现哈尔滨振兴发展的有力保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奋力走出哈尔滨振兴新路子,就是要以创新的思想,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发展新动能,以战略眼光,立足现实,超前部署,形成发展新动力。为此,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必须加快“三个提升”。

首先,提升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与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动能转换。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发展。目前,哈尔滨市产业发展面临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不充分的双重压力,新旧动能协同拉动的格局尚未建立。工业比重偏低,牵动力不强,仍是制约快速发展的最主要的结构性矛盾。面对这样的复杂改革环境、艰巨的发展任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驱动、创新发展。2015年7月习近平在长春调研考察时就曾强调,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所以,我们应紧紧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最新部署和哈尔滨“十三五”规划重点方向精准发力。《中国制造2025》中有23个细分行业,哈尔滨在多个领域能实现有效对接,我们应优先发展食品、高端装备制造、石化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更好地发挥哈尔滨科技实力优势,抢占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制高点,加快把哈尔滨建成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其次,打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提升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冲破束缚各方面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说,激励的要点就是要让一些个体或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它取得的回报相一致。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企业或个人就会去“傍”政府,因为政府手里有资源,这样就会破坏了激励机制。提高创新主体创新动力的关键就是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们现在最大的短板在于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能够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经济发展整体支撑体系。因此,哈尔滨市“十三五”经济转型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改革创新,加快调整政府的经济职能,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破解发展难题为导向,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和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完善各项政策法规,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

再次,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提升全社会的文化力。文化力,是能够给人和物的活动增添魅力的元素。文化力会促进城市的产业繁荣空间,造就时尚性产业与创造力经济。哈尔滨是一座有文化、有品位的城市,具有开放包容、时尚活力、诚信敬业、和谐奋进的城市精神,这种文化氛围与城市精神是建立良好的创新系统的重要条件。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创新的过程具有诸多不确定性,科技创新项目的失败,并不意味研究过程没有价值,把宽容失败作为一种精神大力倡导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哈尔滨市要在社会层面继续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的潜能和活力。政府鼓励创新不仅要推广新型如众创空间、创新工场、咖啡车库等一系列的孵化模式,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体制机制,为哈尔滨市创业、创新者提供更完备的创新环境,鼓励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奋力走出哈尔滨振兴新路子。

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快哈尔滨振兴新发展

王双立(经济工商管理教研部):开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地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对黑龙江省的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和核心城市,对外开放应该走在其他城市的前面。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也对哈尔滨对外开放提出了新要求。哈尔滨必须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住对外开放新机遇,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为哈尔滨全面振兴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全方位对外开放将为“十三五”以及更长时期哈尔滨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全方位对外开放”,赋予了哈尔滨对外开放的新内涵。哈尔滨的对外开放已经走过了37年,在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对外投资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这样的开放从内容到形式还不能算“全方位”。现在提出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加进了新的内容,如更加注重同俄罗斯的联系,主要是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战略对接,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等等。哈尔滨作为东北亚中心城市必须秉承全方位开放的理念,做到在开放中发展。开放发展是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其次,全方位对外开放发展是哈尔滨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哈尔滨市与15个副省级城市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经济增长速度都是落后的,这与哈尔滨市开放程度低有很大关系。衡量一个地区开放程度的高低,主要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进出口的量,二是引进外资的量。2014年,哈尔滨市与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68.08亿美元(海关口径),增长4.1%,排在15个副省级城市的末位。全年实际使用外资27.21亿美元,增长20.3%,排名倒数第二个,超过沈阳。在东北地区,从总量上看落后于大连的140亿美元、长春的50亿美元,这种差距尚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所以在“十三五”时期,哈尔滨坚持开放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哈尔滨对俄开放是全方位开放的重要内容,基于地缘优势哈尔滨也具备对俄开放的基础条件。哈尔滨作为国家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城市和对俄开放的前沿城市,必须充分发挥开放大通道中心节点及特大城市作用,经过努力要成为全国对俄经贸平台、物流枢纽、外向型高端制造业基地和全方位交流合作中心,真正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再次,哈尔滨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发展的新思路。哈尔滨对外开放要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和黑龙江省打造构建龙江入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机遇,全面做好对俄这篇文章。国家提出的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等等都与哈尔滨紧密相联,哈尔滨要积极参与其中,协同推进对俄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哈尔滨对俄经贸发展硬件是条件,要形成陆海空立体大通道的交通体系,为物流发展奠定基础。哈尔滨机场开通的第一条国际航线就是飞往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的航线。目前已开通了12条对俄包机航线,其中包括客运和货运,是从哈尔滨出发,经过俄罗斯,终点站是德国的汉堡。哈尔滨、绥芬河到釜山的哈俄海陆海联运通道已经开辟,哈尔滨铁路集装箱站也正式投入运营。至此,初步形成了西部与欧洲相连、东部与东北亚乃至北美的高速运输通道,形成了通关更便捷、运输时间更短、成本费用更低的优势。哈尔滨对俄贸易产业是基础,要有好的产品,要有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品,要有品牌效应,这些都要有产业做后盾。近几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产业项目建设放在加快经济发展的首位,把它作为加快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三年来,产业项目建设成绩斐然,累计开通建设2 000万元以上的产业项目2 300余个,完成投资3 800多亿元。围绕“4+6+1”的产业体系,重点打造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产业,做大做强这类产业,使他们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把哈尔滨打造成为对俄跨境加工产业基地。哈尔滨对俄经贸发展软件建设是保障,其中人才是关键。哈尔滨对俄贸易、科技合作、文化合作等等方面要有提升,必须要有既懂贸易、俄语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引进人才或者培养人才着手,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同时加强中俄高校间的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也是软件建设之一。我们在几个方面有突破:一是设立了国内第二家对俄邮政互换领域,建立了国内唯一的中国北方电商物流仓储发配中心;二是成立了全国首家中俄跨境金融服务中心,对俄小包裹发运量已经占到了全国的30%。跨境电商数量猛增,还有进一步加大的潜力,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综合服务水平。

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共享理念引领民生建设

尹鸿雁(行政管理教研部):民生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难题,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代表们交流有关民生话题的过程中,与赫哲族代表的交流格外引人关注:“人数较少的民族也都要奔小康,一个也不能少”,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各族群众是否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的牵挂,更是对共享发展理念的诠释和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这意味着党中央在接下来的五年或是更长时间将用“共享”新理念统领民生工作,并将推出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安排。

首先,以共享理念引领民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共享理念最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关系时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市场经济强调的是竞争,有竞争就要分出优劣,就会有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的趋势。总有一部分人由于先天的能力、健康等原因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这部分人被称为弱势群体或困难群众。另一方面,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共同富裕。一些主张在当前阶段要竭尽全力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甚至认为可以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去探讨如何改善民生的观点,是忽视了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是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的关系,违背了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人民来实现,又必须同时不断为人民造福的普遍规律,更是从根本上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真理。如果弱势群体或弱势地区长期处于贫困,他们的生活也就没有了尊严,基本生存权利不能得到满足,在他们身上就没有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有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谈不上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与赫哲族代表交流时强调“人口较少民族也都要奔小康,一个也不能少”,这是在强调共享的民生发展理念。总书记还强调“在发展道路上,要发挥好制度优势”。发挥好制度优势是在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其次,共享理念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关键所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共享发展的鲜明指向在于促进公平正义。目前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在于改革过程中能否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能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民生保障体系。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不可能持续。因此,以共享理念做好民生工作关乎民心,民心关系国运,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它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习近平提出“财力再紧也不能紧民生,压力再大也要保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应该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必须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时刻把民生放在心上、放在至上的高度。

再次,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守底线。如何切实贯彻共享发展理念,让民生改善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总书记做出了清晰而具体的回答,“坚决守住民生底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人民群众对民生改善的要求是不断提升的,民生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而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面对诸多共享不足和不均等问题,党中央顺应我国经济发展,主动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宏观政策做出积极调整,把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确定为共享发展的切入点。民生问题的根本在于利益,关于利益分配习近平总书记形成了“底线思维”思想,核心是通过国家层面兜住底线,为人们提供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因此,政府在民生领域应该确保坚守底线,精准发力,注重保障基本民生,应该多做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的工作。守住民生底线,必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到一个也不能少。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坚守底线不仅仅是一种理想、一种愿望,而且是具有鲜活内容的预设目标。教育方面,要着重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在改善教育硬件方面,政府财政可以更多地向薄弱地区和学校雪中送炭,注重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公办中小学在校舍、场地、硬件配备等方面实现标准化建设。软件提升方面,抓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安排优秀教师到边穷地区和农村支教、政府需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年轻人到薄弱地区支教。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城乡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满足人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优质资源。在医疗方面,我国已经推行“大病保险全覆盖”制度,从原来的试点到现在的全面实施,其普惠性功能大大提高,解决了“灾难性医疗支出”,这些政策体现了雪中送炭的理念,把财政投入到最需要的人群中,是坚守底线的民生观的充分体现。

深入推进法治建设着力打造全面振兴好环境

万春利(科社教研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法治建设,着力打造全面振兴好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全省法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抓手。中共黑龙江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对黑龙江省法治建设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全面部署,通过一系列实际举措,促进法治龙江建设,为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营造好环境。

首先,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提升科学立法能力。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法治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体现和融入更多的法治内涵,是21世纪黑龙江省经济社会深入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黑龙江省在地方立法层面上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包括:立法内容过多地体现地方利益或部门利益;可以提出议案的主体范围还比较狭窄;人民群众民主参与立法程度不够;民主参与立法的程序和制度还不够完善;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规范的立法公开制度,即立法的公开程度不够;立法成本相对较高等。因此,需要针对上述问题,不断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提升科学立法能力。第一,要建立地方人大主导的地方立法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形成由人大各相关委员会组织和起草法律草案的制度。逐渐停止以往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法律草案的做法,从而防止立法利益部门化。应强化法治引领规范作用,按照《宪法》、《立法法》以及各地方立法的相关权限和规定,依据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需要,合理地确定每年度的立法项目和数量,提高立法的质量,增强立法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确保各项法律法规明确具体、符合实际、规范科学,不断增强法治保障。第二,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政府立法的制度建设,形成民众共同参与政府立法的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为自己发声,参与到地方的行政法规、规章的制定和修改之中,使地方政府的行政立法能够更广泛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人民群众的声音。主要做法是建立健全立法的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公开征求意见制度、听取和采纳意见的情况说明及反馈制度。第三,加大由人大主导的法律法规的清理力度。在一定时限内,对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内容进行重新评估,及时废止和修改已经不符合客观实际发展的内容,坚持立、改、废三者并重。对于地方法律规范违反上位法规定的内容、超越和侵犯其他部门立法的权限,以及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人大应组织和协调备案审查机关对这些地方性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和清理,对内容相互重叠和交叉的,应以上位法为依据,结合当地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修订,并形成规范的长效机制,减少和消除法源冲突。另外,严禁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越权规定本应由决定、决议及命令形式规定的事项,主要是指红头文件。从某种意义上讲,法治化就是理性化,随着对地方性法律法规的不断清理和规范,地方立法中的非理性成分将日益减少,理性成分将逐渐增多,使黑龙江省法治化和理性化环境不断优化,进而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打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良的法治环境是改革和发展的“绿水青山”。政府部门是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法治龙江的关键就是建设法治政府。各级政府法治建设的质量和深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法治龙江的发展程度。当前,全省各级地方政府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还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多头执法、交叉执法、重复执法;行政行为的自由裁量权过大;选择性执法,不一视同仁;行政行为缺乏监督或监督不力等一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以解决:第一,推进行政机构、权限、职能、程序、责任的法定化,促进政府部门全面依法履行自身职能。约束行政权力的扩张性,以法定化方式确定政府权力边界,把行政决策、行政规划、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等全部行政行为纳入法治的轨道。促进行政行为的全面公开透明,一方面便于社会大众参与和反馈,对过去已经约定俗成的做法进行优化,探讨部分行政项目该不该由政府管、怎么管,促进行政行为更加便捷、高效和清廉;另一方面也极大地防止一些政府职能部门为了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部门利益或小群体利益而不肯“割肉”。防止政府部门以行政行为获取自身利益,其重要性不亚于防治腐败。第二,科学合理规范政府部门的行政许可行为,明确行政审批等行政行为的程序和内容。要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精简行政审批,把政府不该管,也管不了、管不好的部分交给社会、交给市场去做。对市场经营主体而言,“法不禁止即自由”;对政府部门而言,“法不授权不可为”,改变和纠正过去“监管就是审批”、“服务就是收费”的错误观念。同时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减少公权力对市场经营主体行为的过度干预,激发市场经营主体的创新、创业和创造活力。第三,规范行政裁量权,加强政府内部监督,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更好地约束和规范行政权力,促进行政权力使用的廉洁性。实行“重大决策责任终身追究制”及“行政责任倒查制”,建立起决策后果与决策者相联系的机制,倒逼各级行政部门全面学法、守法、用法,将对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审查“镶嵌”到行政行为的全过程。要强化对行政裁量权的监督,对于权力比较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的工作方针,克服行政裁量的随意性,消除权力寻租行为,确保权力始终运行在法治的轨道上。各级政府还要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相应监督。第四,培养行政执法队伍的法治精神,提高严格执法的能力。培养一支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多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力度,目的之一就是实现依法行政,但现实情况与真正的依法行政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培养行政执法人员的法治精神尤为重要。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是依法行政的资源保证,也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因此,全省在推进法治龙江建设、打造全面振兴好环境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行政执法队伍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程序和时限履行权力,改善执法效果。促进行政执法人员走出过去“重行政权力、轻公民权利”和“重实体、轻程序”的固有观念误区,真正树立起依法行政、执政的法治理念。此外,要促进执法重点向市县级下移,赋予乡镇更多行政执法权,不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依法科学界定铁路、农垦、森工系统和地方公安执法边界和责任,避免出现“有好处的都想管、没好处的都不管”现象,消除“行政真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和社会秩序。

再次,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尊重司法权威。《宪法》在国家的根本大法层面上规定了审判权和检察权的独立性,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都有权依照《宪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并不受各级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及个人的影响和干涉。但在司法实践中,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司法地方化”现象,并且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司法地方化”,主要是由于司法机构的人、财、物等资源均源于各级地方,如: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日常工作及装备更新所需经费需要依靠地方财政供给;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人员编制均由各级地方管理;院长及法官均由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和任免。这种体制使得独立审判权容易受到地方意志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立案难、审理难和执行难的现象,使人民法院成了“地方的法院”,其后果是使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丧失了作为国家司法机关应该具有的中立性,而沦为保护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司法工具,破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化环境。十八届三中全会着重强调了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独立性,并提出进行司法体制改革,黑龙江省级以下的地方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人财物”统一管理。十八届四中全会则提出了更加具体的内容,如促进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与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即司法机关去行政化。司法权从根本上说是中央事权,中央统一部署了司法体制改革,我省要依照中央部署的要求,配合司法体制改革,推动省级以下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并进一步理顺垦区和林区法检两院管理体制。继续支持全省范围内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对党政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和干扰具体案件的行为予以记录、通报,直至追究行政、刑事责任,减少和杜绝领导干部批条子、打电话、发信息干预案件正常办理问题的发生。支持人民法院依法依规审理行政诉讼案件,尊重人民法院做出的生效法律判决,惩戒妨碍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行为、拒不执行生效判决行为、藐视法庭权威行为,切实解决行政诉讼的立案难、审理难和执行难问题。

第四,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依法办事蔚然成风。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不应停留在条文上和纸面上,应该植根在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只有人民群众信仰法律,这时法律才能成为治理国家的基石,才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深化基层依法治理,把法治建设建立在扎实的基层基础工作之上,让依法办事蔚然成风。针对目前一些公民尊法守法意识不强、“法外诉讼”、 “政策大于法”、有法不依等现象,应在全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促进全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氛围的形成,培养人民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靠法”的法律至上观念。第一,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领导干部是执法者,更是守法的榜样。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树立法治观念、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承担起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要把法治建设的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标准,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之中。要及时对部分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领导干部进行批评和教育,如不改正要调离领导岗位,使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对法律保持敬畏之心,正确认识“权从何来、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这一根本问题;领导干部要把守法作为自觉的行动,不但要把法律内化于心,更要把法律外化于行,做带头守法的模范。领导干部只有高出一筹,才能具有现实说服力,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尊法守法起到引导和带动作用。第二,增强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崇尚法治的思维和行为自觉性,提高依法服务社会的能力。组织深入系统的法律知识宣传和教育,健全和完善公务员学法用法考核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各级政府和公务员考核体系之中。在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过程中,强化法律的权威地位,引导和养成人民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靠法”的思考和行为习惯,打破以往办事拉关系、托人、找门路的“潜规则”。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公益性、民间性的优势,让他们成为社会民意的代言人;发挥具有科研能力的社会组织的“智库”作用,在立法听证、论证和质询等环节发挥作用;促进社会组织成为全民普法的重要载体,弥补政府部门普法过程中的缺漏。第三,让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工作“接地气”,努力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法律普及工作面向的对象是人民大众、因此要坚持重实效、“接地气”,以帮助人民群众解决法律问题为切入点,把专业的法律知识和理论转化成民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化繁为简、入脑入心。针对年轻人、广大网民等不同群体,顺应“互联网+”时代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利用电脑信息、手机软件、微信推广、微博互动等新媒体资源,加大法治文化宣传的辐射半径。结合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宣传,加强对广大民众的法治文化熏陶。抓准时机,利用社会热点事件、典型案例传播法律知识,在帮助人民群众站稳立场的同时自觉遵守法律、逐渐形成法治的“文化认同”,从而更加广泛积极地参与到法治文化建设之中,为黑龙江省的全面振兴营造好环境。

调动领导干部积极性提升干事创业精气神

闵慧男(行政管理教研部):习近平总书记谈道: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不断提升工作精气神。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明确了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强调了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实干精神和担当意识。一句话,领导干部要有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首先,精气神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的体现。一个人有了精气神,给人的感觉就会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充满活力;而一个人缺少或没有精气神,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无精打采,甚至死气沉沉。工作中,一个人的精气神能够反应出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传达出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工作状态。领导干部的精气神是积极工作的一种体现,表明了其对工作的态度,不甘平庸、奋发有为、满怀激情,可以促进领导干部避免成为庸官、懒官,更上一层楼,而且还能影响和带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当前,哈尔滨经济发展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广大干部群众最需要的就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精气神;承担好省会城市的责任,发展必须走在前列,需要精气神;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精气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等各项工作,也都需要精气神。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升工作精气神,贯彻落实好市委全会精神,迎难而上,奋力开拓,把心思放在谋发展上,把精力放在干事业上,把能力体现在抓落实上,打好哈尔滨全面振兴发展的攻坚战。我们黑龙江省的各族人民,在革命、开发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了“闯关东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黑龙江的优秀精神,这是几代黑龙江人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用艰苦的探索、顽强的斗争、辛勤的劳动、无私的奉献锻造出来的,都是我们要传承下去的黑龙江的优秀精神。我们党历来重视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认为这是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现实中,有一些干部恰恰缺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只做太平官,有位不作为。在这些干部身上,“怕”、“蔫”、“等”、“靠”、“躲”现象不同存在,具体表现就是怕出事,所以是为了不出事,宁肯不干事;精神状态萎靡不振,不学习,不创新;各项工作等待上级指示和政策,缺乏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该做的事不做,缺乏主观努力,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淡化。上述种种表现,必然会制约哈尔滨市的发展。

其次,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源于个人的信念信仰,这种信念信仰在今天集中地表现为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对党忠诚,就是要和我们党同心同德。我们现在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全面深化改革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都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要啃硬骨头,要打硬仗,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需要我们党的干部对党忠诚。不管你是否得到好处,不管你是否得到重用提拔,作为党员干部,都要无条件地忠诚于党。对于普通人来讲,忠诚是做人的根本,但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讲,可以说是一个政权稳定的基石。而这种忠诚也恰恰是领导干部精气神的源泉。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就是心中装着群众,要有群众观。第一,能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智慧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常引用一句话,“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智慧,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遇事同群众商量,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第二,能把群众装在心里。对广大人民群众有一种深厚朴素的感情,能把群众放在心中,思老百姓所思,想老百姓所想,关心百姓疾苦。第三,能用权为民。用公共权力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利益。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再次,“政治路线确定下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第一,克服畏难情绪。人的情绪是有感染性的,领导干部的精气神,会直接影响、感染到群众的精气神。在新形势下,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哈尔滨市经济社会面临的困难会很多,一些领导干部可能会感到茫然失措,甚至消极懈怠。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克服工作中的畏难情绪,避免把消极负面的情绪传染给群众。消除“怕”、“蔫”、“等”、“靠”、“躲”的不良工作作风,不发表消极负面的言论,反对工作中存在的一些消极情绪,比如疑虑、观望、推诿、抵制等,纠正不干事、少干事、不担责、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的错误思想和行为。要不畏困难、不畏责任,畏惧的是办事公不公道、职责尽没尽到、群众满不满意。第二,勤政敬业,求真务实。勤政务实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之一,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毫不懈怠,而且能持之以恒。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所做的事情是关乎国家兴亡、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的,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一些特别艰巨的事业,还需要一任接一任地一直做下去,这就需要领导干部要勤政敬业,求真务实。如果做不到,那老百姓就会对你表示不屑,“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干点实事、干点好事,不为功利目的,不做表面文章,不做应景之事,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第三,敢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这是一种所有党员干部都必须具备的胸怀和境界。领导干部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要战胜哈尔滨市在未来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没有迎难而上、无畏无惧的勇气,就不可能在工作推进中赢得主动;一个没有勇气担当的领导干部,不可能为群众排忧解难,成就一番事业,也不会成为一个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群众认可的干部。领导干部还要有善于担当的智慧和能力。担当是一种领导能力的展示,同时,领导干部还要有智慧,做到会担当。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勇于面对问题、乐于研究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在学习与工作实践中学会担当,才能真正脚踏实地干事、干成事。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我们要广泛地营造起一种勇于担当、敢于负责、迎难而上、干事创业的氛围,提振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精神、增强信心、奋发有为,凝聚强大的正能量,重塑干部队伍的新形象。当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有了这样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我们一定会完成市委全会提出的目标,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冲刺阶段,以优异的成绩跑好属于自己的这一棒。

[责任编辑:孙霁]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6)04-0013-09

猜你喜欢

对外开放精气神创新
焕发出劳动奋进的精气神
以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
引领作风新常态 提振干部精气神
凝聚老区人民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