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的临床预防措施
2016-03-14廖军威
廖军威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 410008)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预防措施
廖军威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 410008)
在临床上,消化性溃疡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病症,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性溃疡病因多、病原复杂、复发性强、并发症多,易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原因有很多种,如感染、疾病、精神原因、遗传原因等,这些诱发原因通常以综合形式出现,治疗难度大。本文将就消化性溃疡的临床预防措施展开讨论。
消化性溃疡;临床医学;预防措施
随着对消化性溃疡这一疾病的深入研究与探讨,针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药物不断面世,绝大多数案例均可在服用药物后得到缓解与治愈,临床表现除中上腹疼痛外,尚可有唾液分泌增多、烧心、反胃、嗳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其他胃肠道症状。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如何从根本上预防其临床症状,是目前最为棘手的问题。
1 消化性溃疡的诱发特点
1.1 生活习惯
当病患出现生活习惯异常时,易诱发消化性溃疡。例如,情绪不良。失控的情绪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胃酸分泌过多,胃肠道黏膜血液营养供应阻断,最终引发消化性溃疡;吸烟饮酒。在香烟中,过量的尼古丁会对胃粘膜造成严重损伤,并诱发胃酸大量分泌,有可能造成胆汁反流,当胆汁进入胃部时,胃粘膜将受到大量刺激。同时,烟酒摄入将降低胰腺中HCO3的分泌,从而导致人体自我中和胃酸的能力下降,并最终导致胃粘膜中前列腺素的含量不足。与此同时,酒精的摄入将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对胃粘膜将造成直接刺激,从而引发消化性溃疡疾病;抗拒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均有轻微的消化性溃疡疾病,然而,由于患者对消化性溃疡疾病认知存在偏差,部分患者选择抗拒治疗或不治疗,导致服药不及时、治疗中断、错过治疗时机等情况。
1.2 年龄性别
据统计,消化性溃疡的发作情况与年轻性别有着较大关系。40岁之后,出现消化性溃疡的几率将大大降低,这是因为胃粘膜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萎缩,40岁之后,胃酸分泌减少,胃粘膜的刺激将随之减轻。在发生消化性溃疡的人群中,男性数量远远高于女性数量。男性的壁细胞数比女性多,再加之男性生活习惯中常见吸烟者、嗜酒者,这一情况导致男性的胃粘膜更易受损,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1.3 用药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大量服用水杨酸类药物时,胃粘膜将被水杨酸等物质大量腐蚀,从而破坏胃粘膜屏障,促使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不断增加,干扰人体体内正常的前列腺素合成过程,减少胃粘液的生成,削弱黏膜自身防御功能,降低前列腺素对于肠胃黏膜的额保护作用,最终导致胃黏膜自我修复能力受损,诱发消化性溃疡。
2 消化性溃疡的预防途径
2.1 强化自我认知
目前,多数人对于消化性溃疡疾病的认知是不完整、不正确的,这一情况导致患者对疾病预防意识低下、服用药物不当、抗拒就医等情况。为了更好地预防消化性溃疡,就必须让患者清楚明确消化性溃疡的病因、诱发机制、发病症状等,积极开展消化性溃疡科普行动,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帮助患者更好的认识自身疾病及其危害,引导患者重视自身疾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时用药,促使疾病早日治愈。
2.2 转变生活方式
近年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胃肠肽的作用、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都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关。在生活中,为了更好地预防消化性溃疡,人们应听取医生的生活方式专业指导,戒烟戒酒,调整饮食结构,在满足营养需求的过程中食用低刺激的健康食物,不增加胃部的多余负担,采取健康的饮食方式,细嚼慢咽、定时定量、避免急食、拒绝刺激性食物。
同时,心理情绪对于消化性溃疡疾病也有较大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避免罹患消化性溃疡,人们应及时调整心理状态,保持乐观、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保持有规律、有节奏的健康生活,积极锻炼、早睡早起,避免过度的精神紧张、情绪低落等状态的发生,劳累状态下应学会自我调整,当出现病症初期症状时,避免讳疾忌医,及时前往正规医院与医生进行交流,根据专业诊断服用药物,不随意停药、按时服药、避免服用对肠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
3 结束语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难治愈、易复发的病症,在日常生活中对患者生活影响较大,并发症多。消化性溃疡的预防工作十分重要,人们需要在生活起居、饮食休息、个人情绪等多种方面加倍注意,可在医生的允许下预防性服用抗消化性溃疡疾病的药物,防止患病。
[1]蔡庸树.120例消化性溃疡复发相关因素临床分析及预防探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03).
[2]胡锋.消化性溃疡复发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4(11).
[3]吴艳琼.影响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2).
[4]陈冠华,彭永强.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原因及防治策略[J].吉林医学,2014(15).
R573.1
A
1004-7344(2016)35-0272-01
2016-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