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白桦译林”的翻译风格研究
2016-03-14张白桦
杨 柳,张白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微信公众号“白桦译林”的翻译风格研究
杨柳,张白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由知名译者张白桦开发的翻译微信公众号“白桦译林”中的文学翻译作品主要以妇女、儿童以及青年为题材,以丰富民族文学为目的,风格忠实达意、细腻唯美、简洁明快、时尚幽默。从翻译选材与目的、策略与方法等方面对其进行个案分析,为创办优质的翻译类微信公众号提供借鉴。
微信公众号“白桦译林”;翻译风格;选材;目的;策略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60608.0912.070.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06-08 09:12
翻译文学作为民族文学的一部分,翻译风格自然也是文学风格范畴的一部分。商务印书馆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定义翻译风格的:“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色和艺术特色。”套用这个定义,可以得出翻译风格实际上就是译者在其译作中所表现出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色。它是译者翻译选材、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在其翻译作品中的体现;更是译者的思维方式、审美意识、艺术情趣、文学素养和语言特质所构成的翻译个性在翻译作品中的集中反映。
张白桦是当代微型小说汉译的第一代译者,也是唯一因此获国家级奖项的翻译家,迄今发表了以微型小说为主,中长篇小说、散文、随笔、诗歌、杂文、评论翻译和原创在内的各类文学作品近200万字,其作品量大质优,覆盖面广泛,风格鲜明,具有代表意义。在微信阅读火爆的今天,微信公众号“白桦译林”主要以中英双语的形式推送张白桦在各大出版社、报刊及网站发表的译著及译作,内容主要分为治愈系美文、微型小说、译著节选和段子等,篇幅短小,字数通常为600~3 000字,方便广大订阅者在手机上快速阅读。自2015年2月创办至今,推送内容共计120余条,其中近30篇被收入“微头条”。该号更新及时,订阅者还可与译者本人互动,可谓广大师生及翻译爱好者不可多得的“福利”。
一、选材风格
作为一位个性鲜明、感情充沛的女译者,张白桦选择原语文本题材和主题的标准是极其苛刻的。她把自身的文学追求倾向于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坚持选择以妇女、儿童和青年为题材的当代经典作品。微信公众号“白桦译林”翻译总量近1/2的作品均出自国外具有女性主义倾向的女作家或主张男女平等的男作家之手,如欧码·庞姆贝克的《爱你至深》、兰斯顿·休士的《初秋》、朱迪·赛佛斯的《女人也需要妻子》《男孩与树》《人间天使》和《1°C爱情》等,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底层社会妇女和儿童的真实生存现状与心灵诉求,这正与如今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不谋而合”。受其教师职业生涯的影响,张白桦偏爱青年题材,她在《读者》《青年博览》及《青年参考》等青年类刊物发表的作品也不在少数。1997年,在《中国青年报·青年参考》主办的“袖珍读者调查”中,其微型小说译作《爱旅无涯》还以“文字简洁优美,含义隽永”获得了最受读者喜爱的翻译文学作品第一名。
多位文学评论家对张白桦的翻译选材赞不绝口。黄薇说:“张白桦选择翻译小说的眼光是不俗的,不论情节、意义、情感都挺有品味。”[1]张锦贻则先后5次在《内蒙古日报》《呼和浩特晚报》《中外妇女文摘》《喜剧世界》和《百花园》上撰写关于张白桦的文学评论,其中写道:“张白桦所译的作品范围极广,涉及世界各大洲,但选择的标准却极严,注重原作表现社会的力度和反映社会的深度。显然,张白桦对于所译原作的这种选择,绝不仅仅是出于爱好,而是反映出她的审美意识和情感倾向。她着力在译作中揭示不同地区、不同国度、不同社会、不同人种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态,揭示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分歧,都显示出她是从人性和人道的角度来观察现实的人生。而正是通过这样的观察,才使她真正地关注儿童和青年,也才使她的译作真正地走向中国民众。事实证明,译作的高品位必伴以译者识见的高明和高超。脱了思想内核,怕是做不好文学译介工作的。”[2]
二、翻译目的
所有的创作都是有目的而为之,文学翻译也不例外。东汉到宋代的佛经翻译以传播宗教为目的;鸦片战争以后,梁启超旨在通过翻译引进西方先进思想,抨击朝政;五四运动时期,鲁迅希望通过翻译“文学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翻译家们希望通过翻译强国强民。翻译的目的贯穿于整个翻译活动当中,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和技巧的确定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和制约作用。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张白桦坚持选择以妇女、儿童和青年为题材的作品。当今社会,妇女儿童是弱势群体,而青年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只有关注到一个国家的希望和弱点所在,才是观察到了社会的本质,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爱国。就像她在其论文《外国微型小说在中国的初期接受》中所说:“吾以吾手译吾心。即丰富祖国的文学内容,使得‘翻译文学’成为‘民族文学的一部分’。让国人了解世界上其他民众的妇女儿童和青年的生存状态。”[3]她的初心是与广大群众紧紧相依在一起的,这也使得她的译作最大化地接近读者,贴近生活。翻译活动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文化的传播,而现今社会中,越来越少的译者能坚守自己的“初心”,去传播文化,呼唤人道,抒发性灵。由此看来,张白桦不仅是一位“有爱”的译者,更是一位“真性情”的译者。
三、翻译策略
最早提出“归化”和“异化”概念的是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 Macher),他认为翻译只有两种方法,或者译者不打扰作者,尽可能让读者靠拢作者;或者译者尽量不打扰读者,让作者靠拢读者。自古以来,翻译界对于“归化”和“异化”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文学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其目的就是使读者通过本国文字了解异国文化,“洋腔洋调”虽能更好地体现异国文化特色,但不能使读者正确的理解程度达到最大化,甚至有时候容易造成误解。但众所周知,碍于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作到完全归化又是不可能的事。因此,笔者认为,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将两种策略把握得恰到好处,才能翻译出成功的作品。
例1:Then something not very important had come between them.
译文: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
——《初秋》
英语习惯以非生物作为主语,而汉语则通常以人或者有生命的事物作为主语。译者并没有按英文的语序把这句话翻译成“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在了他们之间”,而是采用了“归化”的策略,让读者读起来更顺畅。另外,把“not very important”译为“鸡毛蒜皮的”而非“不重要的”,足以看出张白桦的选词精当。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四字成语极多,运用更多的汉语固有词汇更能使其行文流畅。
例2:Love is passing a cup of tea to teachers during the break.
译文:爱是学生课间递给老师的一杯清茗。
——《爱是什么》
张白桦并没有把“tea”简单粗暴地翻译成“茶”,而是运用了古色古香、独具中国特色的词汇“清茗”,给人一种淡淡的美感。爱本就是人世间最美的话题,在谈论如此高尚又唯美的主题时,适当的用目的语独有的词汇加以修饰,可极大地增加文章的美感和可读性。
例3:“…he turned from the lord and walked on.Next came is he Devil.He said,“What is it you want?If you let me be god father to your child,I will give him gold as much as he can use,and all the pleasures of the world beside.”
译文:他背弃了上帝,转过身来继续往前走。第二个走过来的人是魔鬼。魔鬼问道:“你想要什么?如果让我做令郎的教父的话,我会给他金子,他想要多少,我就给他多少。此外,我还要给他人世间的一切快乐。”
——《找个死神做教父》
很显然,译文中的“上帝”、“魔鬼”、“死神”和“教父”都是独具西方文化特色的词汇。由于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西方童话故事,如若把这些词语用“归化”的策略替换,文章就失去了原本的味道,读者也不可能感受到西方独有的文化内涵。再者,如今人们接受外来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故译者并没有一味的“归化”,而是在使读者理解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源语文化的特色。
作为一位文学翻译者,张白桦始终秉承“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以“归化”为大方向,在尽力保持译文通畅、可接受度高、符合读者的视野期待和审美要求的前提下,对一些源语文化浓厚的字眼和具有感染力的描写手段等适度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避免了“文化失真”,这与她传播文化的翻译目的是分不开的。
四、翻译方法
所谓“直译”,是指译文仍然采用原文的表现手段,句子结构和语序不作调整或不作大的调整。它是以句子为单位,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结构、形式以及隐喻等,这有助于表现原文的形象、思维和语言趣味。所谓“意译”,是指译文采用新的等效的表现手段,句子结构也有可能作较大的调整。译界对于翻译中应该“直译”还是“意译”一直争论不休。实际上,“直译”和“意译”都是正确的翻译方法,“直译”不等于“死译”,“意译”也不等于“胡译”和“乱译”。严复的“信、达、雅”标准中,“信”是居首位的,也就是说,在准确和通顺地表达原文意义的前提下,能够不改原文的形式则尽量不改,首先考虑采用“直译”的方法;在形式与内容难以两全的情况下就应舍形取义,采用“意译”的手法。
翻译等值论主张译文和原文在表达上应达到等值的效果,读者在阅读译文之后,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张白桦一直把译作对原作的“忠实”放在第一位,能直译尽量直译。这从她的作品中也能很清晰地反映出来:
“One day a farmer’s donkey fell into a well.The animal cried for hours as the farmer tried to figure out what to do.Finally,he decided the animal was old and the well needed to be covered up anyway,it just wasn’t worth getting the donkey back.So,he decided to bury it.”
译文:有一天,农夫的驴掉到一口井里。驴叫了几个小时,农夫也盘算了几个小时,看怎么才能把驴弄出来。最后,他下了决心,反正这头驴也这么老了,这井总要填上的,大费周章地把驴弄上来也不值得。所以,他决定索性把驴埋进井里算啦。
——《农夫与驴》
由上面这段翻译可以看出,张白桦基本没有改变原文的句式和行文风格,几乎是“word-for-word translation”。虽然如此,译文的可读性却没有受到影响,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原语信息被最大化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文学翻译不同于其它翻译类型,除了传达内容之外,还要将原著的氛围、情绪和意境也有效地表达出来。不同语言的表达习惯千差万别,要想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艺术感受,有时也不得不采取“意译”的手法,在细节上作一些改变。如“白桦译林”中推送的一篇文章“Women are impossible to please”,题目被翻译成了《女人难伺候》。如果按照原题的形式直译成“女人是不可能满意的”或者“使女人高兴是不可能的”,就显得死板生硬。文章的标题是吸引读者的第一步,必须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让人有欲望读下去,故此时非意译不可。类似的例子还有“You don’t love me”被译成《爱你至深》,“The Cricket”被译为《听,蟋蟀的声音》等。
“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关系就是能直译便直译,不能直译就意译。换句话说,两者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直译第一,意译第二。不过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并不是单打一,而是两者并行不悖。”[4]15张白桦灵活运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方法,使其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张力。
五、语言风格
张白桦在其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语言风格,总体可以概括为“简洁唯美,幽默时尚”。这首先要归功于其对四字成语的巧妙运用。成语是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简短整齐,内涵丰富,表达力强,不仅能使译文读起来简洁明快,更能使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如《幸福在哪里》中有这样一句话:“She walked throughout the garden smelling all the flowers and was lost in amazement at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aromas,each splendid in its own way.”张白桦将其译为“她走遍了花园,闻遍了所有的鲜花,发现满庭芬芳,争奇斗艳,香味各异,她惊诧不已,流连忘返”。一句稍感冗长的原文句子被翻译得这样简洁明了,主人公的情感也表达得形象生动,但意义传达却毫无损毁,可谓是恰到好处;其次,作为一位现代微型小说汉译作家,张白桦紧跟时代步伐,在其译文中运用了大量时下潮流词汇,让人读起来别有一番乐感。如“really?”就被其译作广告用语“蒸的?”,“act goofy”译为年轻人的流行词语“犯二疯癫”,《心若在》(Will Power)、《一句话,一辈子》(Four Words That Changed a Life)、
《因为爱情》(One or the Other)、《想要有个家》(Home on the Way)、《伤不起》(The Sampler)、《懂你》(Need Someone Who Understands)”等歌词也被作为文章标题,《女人是什么鬼》(The Secret of Women)、《没有最臭,只有更臭》(Who Tops Them All)、《没文化》(A Different Kind of Audience)等大量网络流行词汇在其作品中也随处可见。时代在进步,翻译也要进步,只有最贴近人们当下生活的作品才最能打动人心,在这一点上,张白桦做到了。
优质的内容生产是微信公众号安身立命的根本,“白桦译林”的订阅者覆盖面之所以在不断扩大,并受到广大用户的好评,就在于其传达了大量优异的原创文学翻译作品。笔者希望通过对张白桦翻译作品的个案分析,对未来翻译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与繁荣提供借鉴,填补翻译微信公众号相关研究的空白。
[1]黄薇.九六年《晚报》微型小说回顾[N].呼和浩特晚报,1997-03-07(4).
[2]张锦贻.亭亭白桦秀译林[J].中外妇女文摘,1999,(6):39.
[3]张白桦.外国微型小说在中国的初期接受[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9.
[4]张白桦.趣味英汉互译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薛志清)
The Study on Translation Styles of WeChat Public Platform “Bai Hua Yi Lin”
YANG Liu,ZHANG Bai-hu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80,China)
The subjects in translations in the WeChat public platform“Bai Hua Yi Lin”founded by the famous translator Zhang Baihua are women,children and youths.The style is simple,faithful,exquisite and aesthetic.The paper analyzes some representative works in“Bai Hua Yi Lin”,with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guidance for building superior translation public platform in source-text selection,translation purpose,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WeChat public platform“Bai Hua Yi Lin”;translation style;text selection;purpose;strategy
2015-12-24
杨柳(1993-),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通讯作者:张白桦(1963-),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译介学。
H 059
A
2095-462X(2016)04-00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