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可久小令中的季节意蕴
2016-03-14王艳歌
王 艳 歌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浅析张可久小令中的季节意蕴
王 艳 歌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张可久小令中写景之作甚多,且大都涉及春夏秋冬四季。这些季节的不同特质与张可久的心情暗合,体现了春“思”、夏“闲”、秋“愁”与冬“静”的特点。此外,为了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心绪,张可久小令中重点突出了对“伤春悲秋”传统文学观念的继承与发展,这也与春秋两季的悲伤特质密切相关。
张可久小令;季节;意蕴;伤春悲秋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60713.0938.024.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3 09:38
从古自今,春夏秋冬四季被人们赋予了丰富含义,不仅与青红黄黑四色相应,也与古人一直信奉阴阳五行中的木火金水相合。《乐记》中有“春作夏长,仁也;秋收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的记载,明显把天地四时与治国理念相结合。魏晋时期,文人已充分意识到季节与文学的关系,如刘勰《文心雕龙》“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兮,瞻万物而四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凛凛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钟嵘《诗品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此后,各类文学作品不断衍生出各种新的意蕴,春天的烂漫、夏天的激情、秋天的萧瑟与冬天的纯净依次流转,呈现出世间的五彩缤纷与文学的绚丽多姿。张可久深受影响,他在小令中充分利用四季的不同特质来表达其各种心绪,尤其继承并发展了“伤春悲秋”的传统。
元代散曲在鼎盛期有豪放与清丽两大流派。张可久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元代散曲留存最多的作家。据隋树森《全元散曲》所录,张可久共有855首小令。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价他的散曲“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贯云石《今乐府序》称其“文丽而醇,音和而平”,可见他在散曲上取得的巨大成就[1]1 088-1 095。
张可久对“伤春悲秋”的题材情有独钟,主要有3个原因:1.宦途不顺。曹楝亭本《录鬼簿》记载他曾经“以路吏转首领官”;从钱惟善《江月松风集》中,又可知他曾为桐庐典史,至正初年已70余岁,尚为昆山幕僚;从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可看出其仕途蹭蹬,沉沦下僚的窘迫处境[2]209。虽然他在散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他的人生却坎坷不平。历来文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悲愤呐喊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与升华,进而融入其小令,特别是“伤春悲秋”之作中。2.气质忧郁。历史上文人骚客的经历虽有相似之处,但体现在作品中的心态却有很大不同。李白和杜甫作为唐诗中的两座高峰,同样历经坎坷,前者的作品呈现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飘逸,后者的作品却表现出“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的沉郁顿挫;苏轼和秦观同样遭遇贬谪流放,前者的作品透露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自适,后者的作品却反映了“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的孤独苦闷;《红楼梦》中的史湘云与林黛玉,两人同样出身贵族,父母双亡且寄人篱下,但前者的个性如光风霁月,后者却多愁善感;都处在元代仕宦无门的困境中,马致远的作品以豪放抒其悲凉,张可久却以清丽抒其凄苦。由此可见,诗人对季节的变换与特点尤其敏感,这也与自身的个性气质有关。3.地理环境。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中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3]219由此可知,唐代文人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南北文学的不同特色。张可久出身于江南水乡。山清水秀与小桥流水的地域特质孕育了他细腻敏感的心绪;江南莺歌燕舞的春季、荷风送爽的夏季、蟹肥菊黄的秋季及玉树琼花的冬季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与其自身独特的气质相结合,在作品中达到内心与外界的融合,进而能巧妙地在四季中传递出不同的情感。
张久可的小令中写景之作甚多,大都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而不同季节的小令也蕴含不同的心绪与情怀,这类作品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1.题目中明确点明季节并在内容中呈现出来的小令,如[黄钟·人月圆]《春晚次韵》。2.题目中没有点明但内容中明确出现季节和季节性事物的小令,如[正宫·醉太平]《金华山中》。3.题目中有传统节日并在内容中呈现相关季节的小令,如[南吕·四块玉]《客中九日》。4.题目中出现季节性事物并在内容中呈现相关季节的小令,如[越调·寨儿令]《红叶》。5.题目中没有出现节日和季节性事物但内容中出现的小令,如[中吕·喜春来]《金华客舍》(都不包括主观意象中的季节)。这5方面的小令大概有260首。然而,春夏秋冬四季在作品中的分布并不均衡:其中含有春季意蕴的作品大概161首,含有夏季意蕴的作品大概9首,含有秋季意蕴的作品大概71首,含有冬季意蕴的作品大概19首。
由上可知,在出现春夏秋冬四季的小令中,以春秋两季最多,冬季次之,夏季最少,且包含春秋两季的小令多呈现忧愁压抑的心绪。这与元代统治者对文人的冷漠态度有关,也有张可久仕途坎坷的原因。在元代,上层阶级对知识分子思想的禁锢有所放松,但也把他们推向更窘迫的境地。之前文人的思想虽然受到束缚,但他们“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理想通过个人的努力与朝廷的认可还能实现。如今,统治者已不需要他们,元代文人彻底被遗忘,“想做奴隶而不得”是一种更大的痛苦,张久可正处在这样的困境中。鲁迅曾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张可久的悲哀在于无梦可做,无处可逃。现实如此残酷,悠游林泉的梦境如此脆弱,轻轻一碰即化为泡影。李昌集说,“小山曲中的一些恬退之作,所谓‘远是非,绝名利。腹便便午窗酣睡,鹦鹉杯中昼日迟,倒强似麒麟画里’,所谓‘茅舍疏篱小过活,有情分沙鸥伴我’等,终究不过是虚幻的理想人生境界,对一个‘几度盼征鞍’而又‘读书破万卷’的‘儒家’,小山何尝有一日真正得此逍遥”[4]572?空有文韬武略却无法施展,才智绝伦却仕途蹭蹬,再加上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使他产生了一种悲愤抑郁之气,而这种压抑在现实中得不到缓解,只能通过文学这一渠道倾泻而出。另外,春秋两季也是公认的具有感伤意味的季节,伤春悲秋的情绪在文学作品中源远流长。张可久继承了这一传统,通过对春秋两季情景的描写,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内心的抑郁不平。
为了更好地理解张可久小令中的季节意蕴,下面将分别阐述4个季节的内在含义,已达到更好的对比:
包含春季意蕴的小令重在一个“思”字,题材内容主要包括男女相思、隐逸乐闲、闺中闲情及羁旅愁思等。其中,男女相思在春季意蕴的小令中出现次数最多,这与同时期的杂剧明显不同。元杂剧多表达“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团圆场景,而张久可小令多是“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的离情别恨与刻骨相思,极少有团圆之作。从屈原起,文学作品中就把君臣关系比作夫妻关系,张可久在作品中描写男女相思却不得相见,正是他壮志难酬与仕途蹭蹬的写照。如[越调·寨儿令]《春思》:“诗酒缘。利名牵。话别离几声犹耳边。何处留连。误我婵娟。一去动经年。赋伤春懒拂银笺。卜行人不信金钱。盼回音空过雁。劝归去枉啼鹃。天。长自对花眠。”[5]879情人间远离不得见是因男子“诗酒缘。利名牵”,他们不顾女子的留恋与不舍,毅然离开。经年不回却不是因他春风得意或喜新厌旧,很可能是名落孙山,无颜回来,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元代文人的艰难处境。那些写女子闺中闲情的小令,即便描写春光的烂漫或生活的美好,都给人一种淡淡的空虚与寂寞。作者并没有明确点出为何会有这种情绪,但这种莫名的思念与怀恋无处不在,甚至在写闺中女子的伤春愁绪时,也透露出作者对时光易逝而功业难成的悲哀。同时期描写春季的其它作品也流露出相似的情绪,如“李致远的[中吕·红绣鞋]《晚春》‘一春幽恨远’。‘这样写,就不单纯是惜春叹时,更有一种幽怨在其间,遂使曲子的意蕴有余不尽,别饶一种抑郁美’”[6]297。有关隐逸闲情的小令主要写作者在大好春光中感悟到时光短暂,并反思曾经热衷功名富贵的追求,之后在家中醉卧或湖边踏春,都是历经宦路挣扎后的心灵归宿。从这也可看出作者因个人经历而产生的忧郁气质,即便美好的春光带给他的也不是明媚欢快的心情,而是更深的悲情愁思。
含有夏季意蕴的小令是4类中最少的,重在一个“闲”字。题材基本都是写闲情意趣、宴饮避暑或纯粹写景,但胜在语言清丽华美和境界开阔,与含有春秋意蕴的小令相比,格调要明朗得多。如[商调·梧叶儿]《夏夜即席》:“泝月兰舟便。歌云翠袖勤。湖上绝纤尘。瓜剖玻璃甕。酒倾白玉盆。鲙切水晶鳞。醉倒羲皇上人。”[5]845这是作者向往的生活,若能有悠闲恣意的生活他也不愿在仕宦泥潭中挣扎求生。传统的科举文化使他明白,书中才有“颜如玉”和“黄金屋”,这样美好的场景对于一直沉沦下僚的张可久来讲,更像是通过幻想进行的自我安慰。事实上,这也与夏季本身的特质有关。赤日炎炎的夏季,激烈奔放,对作者而言,很难表达哀婉忧愁之情。关于夏季的写景之作,场面都比较阔达,写闲情也带有超凡脱俗的意味,没有其它季节中的艰难挣扎与愁苦郁闷。另外,夏季酷暑难当,作者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自然不会对景伤感或咏物叹世,而是昏昏欲睡或者寻找阴凉之地避暑。在找到理想之地后,作者的心情也随之豁然开朗,尽情享受荷香阵阵与凉风习习的舒爽,又怎会再伤感苦闷。这也是张可久描写夏季意蕴作品较少的原因:他长期处于困顿失意的境遇中,为了生活四处奔波,抑郁心情急需发泄,而夏季独特的意蕴却不能体现这一点。
含有秋季意蕴的小令虽比含春季意蕴的小令少,但几乎涉及了张可久小令中的所有题材。其中,张可久重在突出一个“愁”字。正如李元洛所说,“悲秋,与秋日之肃杀和诗人之遭逢有关。汉字造字‘六法’之一就是‘表意’,古代中国人对秋日与忧愁的关系,不仅早有切肤之感,而且有入心之伤。所以,创造的表意字‘愁’,即为上‘秋’而下‘心’”[7]11。如[双调·折桂令]《九日》“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5]766。“归雁”、“黄花”和“寒鸦”等同时出现在这首小令中,足见作者心绪之悲愁与凄凉。“青山”与“白发”更是构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强烈地突出作者的内心感受:功业未成,白发已生的悲哀牵动了他的思乡之情,却不敢回去面对久别的亲人。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哀叹,亦有“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的感悟,当这两种因素合二为一时,便产生了动人心魄的伤感。含有秋季意蕴的小令在亲人或是朋友离别时,恰能充分体现人物的情感。含有春季意蕴的小令与秋季相比,两者的不同在于:春季小令较多描写相思别恋,而秋季小令则较多描写叹世隐逸与客旅愁思,这也与两个季节的不同内蕴有关。“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端,更是情感萌动的季节。而秋天却是萧瑟清凉的季节,文人很容易产生悲凉之气。历代悲秋之作甚多,元代也不例外。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就被人被称为“秋思之祖”。“[天净沙]《秋思》的象征意义正是元代知识分子前途命运的一个缩影,小山真正读懂了它,因而才在曲作中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它的意象,可以说,每重复一次,都是他对现实人生的一次清醒的感悟。”[8]232秋天更有中秋节与重阳节两个节日,身在旅途的诗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家人:既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又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遗憾无奈。因而,更承受不住旅途的愁苦郁闷。
含有冬季意蕴的小令比含春秋意蕴的小令少,却比含夏季意蕴的小令多,且重在一个“静”字,也总出现雪这个意象。作者的这类写景之作总是刻意营造一个空明澄澈的琉璃世界。在这里,他可以跟随唐代诗人灞桥寻诗,也可以跟随魏晋名士雪夜泛舟,不再受世俗的束缚,也不再为功名富贵而忧心。在作者看来,冬季是纯粹的季节。因此,他更愿在这个季节里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新月初生且雪色空明的寂静深夜,作者独自对灯读书,或是开窗望月,在万籁俱寂的沉思中得到心灵的洗涤与宁静。如[双调·落梅风]《寒夜》:“寒斋静。瑞雪多。冻吟诗起来孤坐。芦花絮衾江纸也似薄。问袁安怎生高卧。”[5]813首句“寒斋静”已点明作者的心境:寂静雪夜,孤坐读书,只有一位古人——袁安可以相伴;如何抵御冬寒刺骨,恐怕也只有和袁安一样用内心的沉静去排解了。[中吕·山坡羊]《雪夜》:“扁舟乘兴。读书相应。不如高卧柴门静。唾壶冰。短檠灯。隔窗孤月悬秋镜。长笛不知何处声。惊。人睡醒。清。梅弄影。”[5]816同样是抒发雪夜的孤寂与静谧,与上一首小令相比,《雪夜》多了对追求功名利禄的自嘲和平淡生活的向往。他化身修真道人,幽居深山,写经炼丹;化身东汉高士,闭门高卧;化身江上渔翁,寒江独钓,都在尽情享受孤独与沉静的美好。梁扬也说过,“然而这些苦闷牢骚在他那里并没有化为冲天怒气,而只是些淡淡的不平,只是讴歌夕阳垂钓式的隐居之乐”[9]260。
总之,春夏秋冬四季在张可久的小令中体现了不同的意义。描写相思苦闷的春季、闲情洒脱的夏季、离别萧瑟的秋季和雪夜孤寂的冬季作品,都是作者的有感之作。就像三岛由纪夫在《美学浮思·古今的季节》表述的,“就是在甚少叙景的缕缕不绝的心理历程里,也强烈地渗透出季节的色调。行文的字里行间,蓬勃的无数歌中,也飘溢出季节的芳香,有时候会从对季节的震撼中浮现出来”。张可久在写景之作中尽力注入季节意蕴表达心绪的作法,不仅是对“伤春悲秋”传统的学习,更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与升华。
[1]任中敏.散曲丛刊(下)[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
[2]赵义山.20世纪元散曲研究综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隋树森.全元散曲[M].北京:中华书局,1964.
[6]王星琦.元曲与人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李元洛.元曲之旅[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8]王星琦.元明散曲——大俗之美的张扬与泛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梁扬,杨东甫.中国散曲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张盛男)
The Seasonal Implication in the Poems of Zhang Kejiu
WANG Yan-ge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119,China)
Many of Zhang Kejiu’s poems are about scenery and mostly involve different seasons.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ur seasons coincide with the poet’s mood so that his poems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ring“thoughts”,the summer“leisure”,the autumn“sorrow”,and the winter“stillness”.In addition,in order to express his frustrated mood,Zhang Kejiu mainly highlight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concept of the“the sorrowful spring and the distressing autumn”,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ad traits of spring and autumn.
Zhang Kejiu’s poems;season;implication;the sorrowful spring and the distressing autumn
2016-03-10
王艳歌(1990-),女,河南平顶山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
I 222.9
A
2095-462X(2016)04-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