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文本移植与生态补偿
——赏析武汉特色小吃的英译

2016-03-14叶朝成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豆皮特色小吃译语

叶朝成,柳 琴(湖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文本移植与生态补偿
——赏析武汉特色小吃的英译

叶朝成,柳 琴
(湖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享有“东方芝加哥”美誉的武汉不仅经济繁荣而且遍地美食。武汉小吃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刀工细腻,风味独特,深受广大市民喜爱。文章借鉴最新颁布的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统一规则,整理收集了奥运会菜单和世博会菜单上武汉名小吃英译实例,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用文本移植和生态补偿理论对比分析并评价了不同的英文译本。研究结果发现,通过文本移植和生态补偿,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整合适应选择度和多维转换程度,打造原语和译语生态平衡,进而构建生态范式的武汉特色小吃英译规范,促进武汉美食文化的传播。

生态翻译学;小吃名英译;文本移植;生态补偿

享有“九省通衢”、“黄鹤之乡”美誉的武汉不仅经济发达,旅游繁荣,更是美食者的天堂。武汉特色小吃种类繁多,兼容并包,制作讲究,风味独特,如久负盛名的蔡林记热干面,口味独特的老通城三鲜豆皮,香脆欲滴的周记欢喜坨,酥脆爽口的糯米包油条等深受外国游客喜爱。然而目前,关于武汉特色小吃的文献,可谓屈指可数,其英译研究和介绍更是凤毛麟角。虽然网络上的英译版本层出不穷,但有些译文实在令人瞠目结舌,不敢恭维,外国游客看了,定会大惊失色,不知所云。因此,本文参考借鉴了最新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统一规则,结合2008年奥运会菜单和2010年世博会菜单上武汉名小吃的英译实例,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比分析了不同英译版本的小吃,以归纳总结出较为合理规范的英译名,从而推动武汉美食文化的外传。

一、生态翻译学建构

受全球性生态思潮的影响,生态翻译学(Eco- translatology)肇始于中国,发轫于2001年,全面开展于2009年,由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率先提出。因其具有跨学科整合统一的特征和文体兼容性,生态翻译学以其强大的解释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指导着翻译理论与实践。生态翻译学是一门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它运用生态理性特征,从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胡庚申,2013:11)[1]该理论认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1]52。翻译适应选择论是该理论的根基。它将翻译定义为“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1]17“三维”转换是其翻译方法,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04:133)[2]译者为了获得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1]19会优化翻译策略与技巧。

二、文本移植与生态补偿

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影响翻译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方梦之,2011)[3]生态翻译学关注的重点是文本(原文)内在的“可移植性”(transplantability)[1]202。强调译语翻译生态环境的“重构”和翻译生态的“再建”。[1]203由于原语和译语生态环境的差异性,译者在移植实施前,首先要考虑原文生态结构的可移植性,然后对拟翻译的文本进行选择,在移植过程中,译者以“三维”转换为切入点,对原文本进行语言生态移植,文化生态移植和交际生态移植。移植实施后,译者仍要关注译文在译入语生态环境中的生命状态。由于同构的相对性和语际转换中的诸多障碍,原文的可译性限度,必然造成翻译损失,没有补偿,译者就无法把原语生态系统的意蕴、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和交际信息等充分移植到译语生态环境中。因此,在特色小吃英译的过程中,译者要重构译语生态环境,通过创造性地“增译”,“加注说明”,“补充信息”或“删繁就简”等翻译策略来培育、维持、协调并平衡双语生态环境,以便使译文择优长存。

三、“三维”转换下武汉特色小吃英译中的文本移植与生态补偿

武汉特色小吃的英译属于实用文体翻译,其目的主要是向外国游客传达刀工、菜料等信息和武汉特色饮食文化。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以及交际意图等因素,客观上造成了原语与译语生态环境的差异度。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通过文本移植,灵活采用不同翻译方法(直译,音译,意译等)和翻译策略(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补译等),积极修补并重构原语生态环境。从而维持、协调并平衡原语与译语生态,创造出整合适应度最高的译文。

(一)语言生态移植

由于原语和译语在语言形式、 语音、修辞、语法、结构等方面具有差异性以及词义不对等,造成了许多语言生态上的差异性。译者在文本移植的过程中,要对译语的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通过补建生态环境,顺利地实现原语到译语的生态移植。武汉特色小吃命名形式和语法结构别具风格,偏正短语居多,即以名词为中心,多为主料,而那些表示口感、风味、烹调方法等词则构成修饰语。如周记的欢喜坨、福顺居的重油烧麦、小桃园的瓦罐鸡汤、什锦豆腐脑、蛋酒、五芳斋的汤圆等。英译时,为了保留原语的内涵和风味,译者首先要确定其中心词,即主料,在安排好修饰成分。

1. (老谦记的)牛肉豆丝

武昌司门口的老谦记是一家风味小吃店,因其招牌菜- - - -牛肉豆丝而享誉江城。牛肉豆丝的主料是豆丝,辅料是牛肉,外加调味作料,用麻油煎炉炒熟,注重火候。味道酥滑鲜嫩,绵软滋润,别有风味,深受市民喜爱。

现收集的英译版本如下:

版本一:Fried Bean Threads with Beef

版本二:Stir- - fried Bean Curd Sheets with Beef

版本三:Stir- - fried Shredded Dousi with Beef

版本四:Stir- - fried Shredded Dousi with Beef( Dousi, a layer of soft skin made of green bean and rice milk)

前两种译本是以直译为主,译文一将豆丝译为“thread”, 明显“thread”通常指纤维丝绸等缝纫线,译文二将它处理为“sheet”,而“sheet”特指纸片,传单等片状材料,二者都不适合于描写食物,这样的译本会让外国食客瞠目结舌,大惊失色,迷惑不解。后两种译文皆采用音译法(拼音标注)。由于豆丝地域特色浓郁鲜明,外国游客对之感到陌生,因此,译者要通过音译加注的翻译手法,在文本移植时,积极补建译语的语言生态环境,维持双语生态平衡。可借鉴最新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统一规则“烹饪法+主料+with+辅料”的方法翻译,例如:“shredded pork with Garlic Sauce”(鱼香肉丝); 油条:Youtiao(Deep- - Fried Dough Sticks)。牛肉豆丝主料是豆丝,辅料是牛肉,烹饪法是翻炒,因此可以译为“Stir- - fried Shredded Dousi with Beef( Dousi, a layer of soft skin made of green bean and rice milk) ”。这样既向外国食客接受了菜料和烹饪法,又起到促销宣传的作用,简洁实用。

2. (老通城的)三鲜豆皮

三鲜豆皮是武汉市的名点小吃,迄今已有40年的历史。其声誉绝不逊于“汉堡包”和“披萨饼”,而汉口老通城是卖三鲜豆皮最有名的老字号,因其具有皮薄色艳,松嫩爽口,馅心香嫩,油而不腻的特色,享有“豆皮大王”的美誉。老通城的豆皮煎制精细,制馅讲究,以煮熟的糯米、肉丁配上鲜肉、鲜蛋、虾仁等馅料,在锅里摊成薄片,抹上鸡蛋液,煎熟后的豆皮金黄发亮,酥松香嫩、脍炙人口。让外国游客垂涎欲滴。因此其英译对于向外推广武汉特色饮食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有如下英译版本:

版本一:skin of Tofu/Bean skin

版本二:Three Fresh Bean Skin

版本三:Three Delicacies Wrapped in Tofu Skin

版本四:Bean- - curd Sandwich

版本五:Seafood Tofu Made of Sticky Rice , Green bean, Pork, Eggs, Shelled Fresh Shrimps and Mushroom

版本六:Egg- - Sheets Sandwich

版本七:Dou Pi Stuffed with Three Delicacies

版本八:Dou Pi: Steamed Glutinous Rice Seasoned with Pork Dices and Covered with Egg- - sheets.

由于汉语的豆皮和英译版的豆皮在语言生态上存在极大的差异性,汉语注重意合,简单的“豆皮”二字富有内涵地传达出武汉市民独有的饮食文化特色,而英文重形合,通过主从句的镶嵌和介词短语的修饰来传达语言信息。因此,译者在文本移植时,要注重调整语序来补建译语语言生态环境,确定核心词和修饰语的位置,从而构建双语生态平衡。译文一二是简单的字面翻译,它没有将豆皮的主料、烹饪工艺译出来,这与“豆腐皮、千张、腐竹”没什么区别。译文三中的“three delicacies”没有具体指明delicacy的内涵,而且tofu skin也没有突显出豆皮的主料,很可能让外国游客误以为是豆腐皮或千张等。译文四中的sandwich虽然很接近译语的生态环境,符合西方饮食命名习惯和思维,但是bean- curd似乎没有译出豆皮的主料;译文五似乎很全面,细致地突显出豆皮的主料,辅料和烹饪工艺,但是译文太冗长,不符合小吃名简洁这一特点。译文六和七较前之版本稍微好,形象生动,顺应译语生态环境,但相对于译文八又略逊一筹,译文八中作者采用音译加注法,不仅展示了豆皮的主料、配料和制作工艺,而且通俗易懂,很容易引起外国游客兴趣。

(二)文化生态移植

由于原语文化生态和译语文化生态在性质和内容上的差异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时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努力构建两种语言的文化生态平衡,保证信息交流顺利实现。一方面,译者要了解原语文化,深谙武汉小吃的文化背景知识,要考虑由于文化缺省产生的理解障碍,特别是由人名、地名、比喻型、典故型构成的小吃名,需要意译;另一方面,还要兼顾外国食客的民族心理和宗教清规,如:牛肉、猪肉,狗肉等动物的内脏,头,足最好不要出现在食谱上,避免文化冲突。

1. 什锦豆腐脑

什锦豆腐脑是汉族特色小吃,色白质嫩,馓子酥油脆,鲜美适口。它是用油炸酥馓子、熟糯米、大米糊、各色酱料、调料与嫩豆腐脑调制而成。吃起来脑嫩米滋、馓酥、菜脆,多味备尝,异常鲜美。因此,深受武汉市民喜爱。

现收集其英译版本如下:

版本一:Tofu in Soup/ Liquid

版本二:Assorted Uncongealed Tofu

版本三:Tofu Jelly

版本四:Tofu Pudding

版本五:Salty Tofu Pudding with Assorted Other Condiments

由于外国人对“豆腐脑”这一意象感到很陌生,中英文化生态环境具有差异性,译者在文本移植时,要在译语文化生态环境中进行补偿,通过文化对等,构建生态平衡,它必须适合目标读者的文化思维习惯。译文一直译过来是“豆腐汤/液态豆腐”;译文二中的“assorted”表示种类繁多,混杂之意,“congealed”表示凝固的,冻结的,虽然“uncongealed Tofu”可以用来翻译“豆腐脑”,但是整个译文合起来Assorted Uncongealed Tofu 会产生歧义,表示许多液体的混合物。这与豆腐脑的实质没有多大关系。译文三四中,译者积极构建译语文化生态平衡,借用西方人熟知的Jelly和 Pudding这一意象jelly是指果冻等胶状物,而pudding译为布丁,通常是指由牛奶、面粉、糖和鸡蛋等组合而成的类似果冻粘稠液体,但没有译出辅料,食客们很难联想到美味的什锦豆腐脑。译文五在译文三四的基础上递进一层,借用了中国饮食翻译原则“形状/味道/风味+主料+with+调味品/佐料”,添加形容词salty来修饰Tofu,恰到好处的彰显出豆腐脑的美味,with Assorted Other Condiments又真实地再现豆腐脑的配料繁多,让外国游客一看便懂。

2. 糯米包油条

糯米包油条,它又叫糍饭团,是武汉有名的早点小吃。其主要原料为油条和糯米饭。在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糯米上铺一层肉松芝麻白糖等,再裹上酥脆的油条和爽脆的腌菜、榨菜等配菜,酥脆爽口,味道美极啦!

现收集英译本如下:

版本一:Glutinous Rice with Youtiao

版本二:Glutinous Rice Stuffed with Youtiao

版本三:Steamed Glutinous Rice Roll Stuffed with Youtiao( Deep- - Fried Dough Sticks)

很明显,英语中没有“油条”这一意象,在文本移植时,译者需要补偿译语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音译加注法,让外国人了解油条文化。译文一简单地将糯米和油条两个译文拼接起来,这仍会让外国游客迷惑不解,很难让他们想起那香喷喷的糯米包油条,译文二仅仅提到了主料,忽视了烹饪方法和该小吃的其它特征。事实上糯米是蒸熟的,热气腾腾地糯米外粘上芝麻,内包油条,卷成长条形,因此可以借鉴中国菜单英译原则“形容词+主料+介词(with)+调味品/佐料”将它译为“Steamed Glutinous Rice Roll Stuffed with Youtiao( Deep- - Fried Dough Sticks)”。因为油条是将面粉拉成长条,放在油锅里炸,因此可以通过拼音加注法,将油条补译为Deep- Fried Dough Sticks. 这样外国游客一看便知。

(三)交际生态移植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除了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递,还要注重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把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上,关注原文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4]。武汉小吃的英译主要是向外国朋友推广武汉特色美食,每一种小吃都有其特定的交际意图,因此译者在文本移植的过程中,要注意补建空缺的交际意图。

1. (小桃园的)瓦罐鸡汤

坐落在汉口胜利街兰陵路的小桃园经营各种瓦罐汤如:排骨汤、蹄膀汤、八封汤、甲鱼汤、牛肉汤、鸭汤等,人称“煨汤专家”,其原料来自于黄陂、孝感一带的肥嫩母鸡,剁成鸡块,先入油锅爆炒,再倒入瓦罐内用小火煨透,汤鲜肉烂,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老少皆宜的上等补品。

现有以下版本:

版本一:Chicken Broth Simmered in Crockery

版本二:Chicken Soup in Pottery Pot

版本三:Chicken Soup in Crock Pot

版本四:Chicken Soup in Jug

版本五:The Chicken Soup( Stewed) in Earthen Jar

瓦罐和鸡汤两意象在中英文中可以构建对等的生态环境,重点是译者的措辞和语序。译者选择不同的词汇和语序,就会产生不同的交际意图。译文一中的broth 表示肉汤和液体培养基的意思,crockery表示陶器等餐具之意;译文二、三中的pottery表示陶器,陶壶之意,而pot和crock本身具有锅,壶之意,似乎累赘冗长;译文四的jug有水壶;监牢之意,似乎都没有准确地传递出交际意图。译文五采用了“主料+in+具体容器”的翻译原则,根据该小吃的主料,命名特征及所盛放的容器特点,译为“The Chicken Soup( Stewed) in Earthen Jar”恰到好处的传递出该小吃的交际意义。

2. (民生甜食坊的)糊米酒

糊米酒是武汉市民喜爱的街头甜品之一。将发酵的米酒和小巧玲珑的汤圆混合制作,若是添加少量桂花,清香扑鼻,口感甜蜜浓稠,深得人们喜爱。

其英译本如下:

版本一:Glutinous Rice Wine

版本二:Rice Wine with Sweet Dumplings

版本三:Glutinous Rice Balls in Fermented Rice Wine

版本四:The Fermented Rice Wine with Small Glutinous Rice Balls(and Osmanthus)

译者在文本移植时,要关注糊米酒传达的交际意图,要让外国游客一看英文,就明白这道小吃的主料,烹饪方法和调味品。译文一翻译的是糯米酒,而不是糊米酒,两者还是有明显的差异,译文二中的sweet dumplings是甜甜地水饺,事实上,糊米酒中添加的是糯米汤圆,而不是水饺,译文二明显误传了交际意图,译文三似乎翻译成“酒酿圆子”更贴切,因为它侧重的是糯米圆子,而不是米酒,有点本末倒置。译文四采用了“Ved(香料/风味)+主料+with+调味品/佐料”的翻译原则,用fermented 修饰米酒,加上介词短语解释了配料糯米汤圆,形象深动,外国游客一看便了解糊米酒这道小吃。

四、结语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涌入武汉这座国际性大都市,特色小吃的英译迫在眉睫,任重道远。相关部门应该关注、重视并规范饮食翻译。结合武汉特色小吃的英译实例,研究发现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的文本移植和生态补偿为武汉特色小吃的英译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引导译者从语言生态移植、文化生态移植和交际生态移植等多元视角探索饮食文化的英译,从而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更好更深刻更真实地感受武汉特色饮食文化!

[1]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 方梦之.论翻译生态[J].上海翻译,2011,(1):1- 5.

[4] 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1- 5.

[5] 武汉年鉴——概况——2008年武汉特色小吃创业品种——金银奖品种表[Z].2008.

[6] 武汉地方菜研究发展中心[Z].武汉商界,2006.55.

[7] 陈家基.中式菜肴英译方法初探[J].中国翻译,1993,(2):34- 36.

[8] 刘萍.中式菜肴名称的口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3,(3):18- 20.

[9] 胡红云.中餐菜名翻译研究综述[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8,(3):56- 59.

[10] 曹盼盼.武汉四大名小吃的英译探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5,(1).

[11] 方倩.小议武汉特色小吃的英译版本- - -以热干面、豆皮、面窝为例[J].社会科学学科研究,2011,26:237- 238.

[12] 曹盼盼.中国特色小吃名的英译探析- - -以鸭脖, 烧梅, 面窝等六种小吃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4):100.

Text Transplantation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under English Translation of Eco-translatology——Analysis of the Wuhan Special Snacks Name Translation

YE Chao-cheng, LIU Q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8, China)

Renowned as “Eastern Chicago”, Wuhan not only enjoys economic prosperity but also brims with palatable cuisines. With a large variety of special local snacks and exquisite workmanship, Wuhan cuisine, which highlights sophisticated knife skills and unique flavor, wins great favor among citizens. With reference to the latest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dishes names together with some examples about C-E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dishes issued officially during 2008 Olympic games and 2010 World Expo menu, under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co--translatology, this research employs text--transplantation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heory to compare and evaluate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of Wuhan local snacks. It is revealed that during the process of text--transplantation, it is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hat maximizes the degree of holistic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and the degree of mult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 which will then benefit the construction of bilingual ecological balance so as to regulate and establish the norms on Wuhan local snacks names translation of eco-paradigm as well as promoting the diffusion of Wuhan cuisine cultural delicacies.

Eco-translatology; snacks name translation; text transplantati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H059

A

2095-414X(2016)02-0059-05

叶朝成(1967-),男,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豆皮特色小吃译语
豆皮大王
“豆皮大王”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金华特色小吃
挑逗你的味蕾
汤包、豆皮风靡武汉三镇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
半辈子做豆皮“豆皮大叔”火遍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