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走出课程领导困境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2016-03-14江露薇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0
江露薇(武汉理工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0)
高校如何走出课程领导困境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江露薇
(武汉理工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我国课程领导的理论和实践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逐渐发展的,科学有效的课程领导对于推进高校课程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我国的课程领导陷入困境,这与课程领导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密切相关。文章从课程领导的涵义着手,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从高校领导、教师、学生三个利益主体的维度上分析其角色、功能的错失,并提出相应策略,以帮助高校走出课程领导困境。
高校;课程领导;利益相关者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新阶段。课程作为教育最基础、最中心的环节,其质量从根本上反映了高等教育的质量,故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课程建设要先行。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离不开有效的课程领导。在我国,课程领导的理论与实践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逐渐发展的,虽始于中小学教育但对高等教育同样具有适切性。目前,我国高校陷入课程领导困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课程领导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存在着定位不准等问题,利益主体角色、功能上的错失一定程度上将阻碍课程目标的达成、降低课程建设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因此,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高校课程领导进行研究,能有效帮助高校走出课程领导困境。
一、课程领导的内涵
领导是指领导者运用权力指挥和带领下属共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从一般意义上来说,领导源于管理,但领导更侧重于对人的指挥和激励,更强调艺术性和非程序化管理。课程领导亦是从课程管理发展而来,该词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里·帕素教授于1952年在其博士论文《以小组为中心的课程领导》中提出。但当时,由于科学管理理论在课程理论中占统治地位,以至于课程领导的相关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才逐渐引起西方学者和社会的关注。相比欧美国家,我国课程领导的研究则起步较晚,于21世纪初期才由吕国光、杨明光和钟启泉三位学者提出“课程领导”一词。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课程领导的理论和实践日益成为我国课程建设的重点。
在课程领导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中,因研究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中外学者对课程领导也有不同的定义。美国课程专家兰姆伯特认为课程领导应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一个团体,而非个别的领导者(如校长),包括组织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成为领导者的潜能和权利;(2)团体内的所有成员一起学习、一起合作地建构意义和知识,领导是可以促使建设性转变学习,学习具有共同的目的;(3)透过成员间的交谈,把观感、价值观、意念、信息和假设表面化,一起研究和产生意念,在共同信念和信息的情境下,反思工作并给工作赋予意义,促进有助于工作的行动;(4)要求权利和权威的再分配,共同承担或共享学习、目的、行动和责任[1]。我国学者郑东辉认为课程领导是指课程利益相关者在课程事务上相互影响的导向课程愿景的实现——提升课程品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学生学业成就与改善学习品质、再造学校组织和文化的历程[2]。闫守轩等学者将课程领导定义为:在学校课程愿景引领下,在学校情景中,学校领导者组织、影响学校课程各利益共同体共同民主参与变革与探究,提升教师的参与课程变革的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以实现学校之课程愿景[3]。尽管目前“课程领导”一词尚未形成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但中外学者均认为课程领导是课程管理的革新和发展,是管理权力下放、管理重心下移以及谋求利益相关者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高校课程领导的困境
相比中小学教育,我国高校在课程建设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权。科学民主的课程建设基于有效的课程领导,而课程领导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若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目标导向不一致,则容易使得课程领导陷入发展方向不明确、利益相关者行为难以协调的困境。在高等教育领域,利益相关者理论已被广泛运用到高校的战略管理中。具体到高校课程建设领域,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研究成果目前还为数不多。从已有成果来看,高校课程建设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用人单位。文章选取高校课程领导过程中核心层的利益相关者,即高校领导(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领导班子成员)、高校教师以及高校学生,这三大利益主体角色、功能的错位和缺失让高校课程领导陷入困境。
(一)高校领导
高校校长作为高校的法人代表,是高校课程领导者的重要构成成分之一。此外,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以及高校领导班子成员亦承担着课程领导的重要责任。在课程领导中,高校领导主要对课程进行宏观规划、制定相关决策,但存在着角色定位不准、领导方式固化和支持性环境供给不足的问题。
1. 角色定位不准
目前,高校领导往往将自己完全定位为行政领导者,而仅以行政权威主导课程建设不利于学校课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具体来说,首先,高校校长等领导需掌控学校发展全局,其日常事务繁重,行政工作占据了大量的工作时间,故高校领导在时间和工作分配上难以合理安排课程领导工作;其次,高校的管理结构是自上而下的科层式管理,该结构注重高校领导的行政权威,强调高校领导的行政权力,故高校领导倾向于运用行政权力进行课程领导,易忽视课程建设的民主性;最后,高校领导作为学校代表,在计划和决策时常以行政领导者的身份站在学校的立场考虑问题,导致课程建设的相关决策远离课堂教学实践,在追求个人政绩和学校发展的同时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2. 领导方式固化
基于科层权威或理性权威的交易型领导方式是高校领导在课程建设中采取的主要方式。交易型领导是指领导者藉由明确的任务及角色的需求来引导与激励部属完成组织目标,其突出特点在于十分强调绩效。交易型领导在高等教育领域具有一定的适切性,一定程度上的交易型领导行为可以促进课程目标的完成。但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决定了教育目标、课程目标难以量化,也决定了高校在课程建设时不能完全按照企业的交易型领导方式运行。若高校领导只强调明确的课程任务、注重量化考核,如课时数量、论文数量、学分绩点等,易造成课程质量的下滑。此外,由于交易型领导方式建立在高校领导的权威之上,所以在课程领导的实践中往往缺乏民主性。
3. 支持性环境供给不足
课程领导的成功与否和高校中的支持性环境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师生对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与高校领导的“支持度”呈正相关关系。高校中的支持性环境是指与学生学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支持环境。教师与学生是课程最直接的相关者,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发言权。我国高校课程领导中,长期依靠高校领导制定课程的相关决策,缺乏教师与学生参与课程领导的平台与渠道,教师和学生无法表达对课程的诉求,制定的课程计划可能会导致师生被动接受或消极抵抗,不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高校教师
教师作为推进课程事务的核心力量,是高校课程建设的骨干之一,在课程领导中理应担当重任。高校教师领导课程,是指教师参与制定课程规划,并通过课程实施来实现课程发展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的过程[4]。但目前高校在课程领导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作为课程的核心利益主体之一,在课程领导中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原因在于教师的课程领导意识淡薄和专业化能力有待提升。
1. 课程领导意识淡薄
高校教师游离于课程领导之外的首要原因是教师参与课程领导的意识淡薄。教师缺乏课程领导意识主要归因于高校传统的课程管理体制。高校教师参与课程领导事务的权利和机会被传统课程管理制度所限制,导致高校教师长期缺乏主动参与课程领导的意识。加拿大课程专家大卫·杰弗里·史密斯曾指出,很多高校在课程建设时,主要依赖高校领导制定相关决策,“教师只不过是些公仆,其职责是将别人做出的决定付诸行动[5]”。所以,基于科层制的传统课程管理制度制约了高校教师主动参与课程领导的积极性,长此以往高校教师的被动观念难以革新,课程领导意识淡薄。
2. 专业化能力有待提升
高校教师不仅是科研建设的促进者,也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高校教师专业化水平不仅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还包括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只有不断提升这两种能力,高校教师才能更好地在课程领导中参与规划与决策、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大都经历了严格的学科专业训练,获得了硕士及以上学历,积淀了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具备专业能力在课程规划中建言献策。但在高校强调科研导向的大环境下,高校教师往往注重提升专业能力,对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重视不够,对教学事务力不从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土壤,高校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其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课程质量。与通过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的中小学教师相比,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知识相对缺乏,在具体工作中又“重科研、轻教学”,这无疑将影响课程目标的达成。
(三)高校学生
促进学生发展是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和诉求是保证高校课程领导科学民主的关键因素。高校学生参与课程领导,是指高校学生有权利和义务参与课程决策,并在课程实施中积极执行课程决策以促进学业进步的过程。然而,高校学生作为课程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常常被排除在课程领导之外,其原因在于学生主体意识的不足及领导能力的欠缺。
1. 主体意识不足
在我国的课程研究和实践中,学生参与课程领导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在课程领导过程中,学生由于被动接受的惯性而严重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徘徊于课程事务的边缘,具体表现在远离课程决策和被动参与课程实施两方面。在课程决策上,我国高校的课程领导权长期为高校领导者所有,高校教师被赋予了一定的决策建议权,高校学生则常常被排除在课程决策之外,课程决策时较少听取和采纳学生的观点。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大多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也保持着在中小学阶段所形成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鲜少主动参与课程互动、反馈课程效果。高校学生作为重要的课程主体,尚未认识到学生主体所具有的课程领导的权利和义务,在课程事务上缺乏主体意识。
2. 领导能力欠缺
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已是具有一定思维与学习能力的成年人,作为大学利益主体,高校学生在课程建设上理应具有发言权。在我国高校课程领导的实践过程中,高校领导及相关行政人员常常认为高校学生缺乏决策、变革的能力,也不具备深厚学科知识储备,从而忽视学生对课程相关事务的观点。虽然高校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对于优化课程建设极为重要,但高校学生着实在课程领导中尚未表现出突出的领导能力。一方面,高校学生对于课程建设缺乏理性认识,往往仅凭借对课程实施中的感性认识而提出个人看法,这主要源于学生在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知识上的欠缺。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缺乏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高校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或消极地接受、适应课程,很少主动与其他学生、老师进行合作学习,更少去批判、质疑教师教学内容或学校课程决策。因此,高校学生自身领导能力的不足也限制了学生参与课程领导。
三、高校课程领导困境的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对高校领导、教师、学生三个利益主体行为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帮助高校走出课程领导困境。
(一)高校领导
高校领导在课程领导的实践中,要注重由单一的行政者角色向多角色融合的方向转变,由交易型领导方式向转换型领导方式转变,同时,给予高校师生有利的支持性环境,以发挥师生两大主体在课程领导中的作用。
1. 多角色整合
科学有效的课程领导需要高校领导将“行政者”、“教育者”、“师生后盾”等多种角色整合起来,而非单一扮演行政领导者的角色。例如,在课程事务的行政管理上,高校领导可借助行政领导能力组织行政人员、教育专家、高校教师、学生等形成课程领导小组,使得课程领导更有效率;在课程决策上,高校领导应以教育者的角色主动提升教育专业知识素养,掌握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课程方面的专业知识,以便有效提高课程决策的科学性;在课程领导进程中,高校领导和相关行政部门要通过计划、沟通、控制等有效管理方法,为课程的规划、实施、评价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为高校师生参与课程领导、实现个人成长提供坚实后盾。简而概之,即高校领导不能简单依靠行政力量,也不能以某种固定模式进行课程领导,而要根据具体情形选择最适切的角色,适时适度地在多样化角色的整合中完成校长课程领导的使命。
2. 转变领导方式——转换型领导
领导者采用何种领导方式将直接影响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高校作为一种兼具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功能的组织,其特殊性决定了高校领导难以采取绩效导向的领导方式,而要采取转换型领导方式。与交易型领导方式相反,转换型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价值观或愿景来激励被领导者,在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提升组织目标和成员能力,实现共同发展。基于道德权威的转换型领导是一种民主、分享、合作的领导方式,在课程领导中更具有适切性,既能提高课程领导的民主性与科学性,也能促进课程利益主体的共同发展。高校领导在运用转换型领导方式时,要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权力分享给高校师生,将高校师生纳入课程领导,通过课程文化、课程愿景激励高校师生积极发声,在高校领导、师生的有效沟通和努力下,实现个体的成长、课程目标的达成以及学校的新发展。
3. 提供支持性环境
在课程领导的实践中,高校领导要有意识地为高校师生创造参与课程领导的条件,提供师生领导课程的支持性环境。高校领导的支持性行为,可以体现在提供师生参与的平台、畅通师生提议的渠道、建立保障师生参与的政策和制度等等。在支持性环境的作用下激发师生参与课程领导积极性,是高校领导提升课程领导科学性与民主性的外部条件。
(二)高校教师
高校教师要在课程领导中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要树立强烈的课程领导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专业化水平,这样才能在积极参与课程领导的同时,完成学校规划智囊、学生课程引导和个人专业发展的重任。
1. 树立课程领导责任意识
高校教师参与课程领导,观念转变要先行,需要认识到高校教师除了进行教学和科研,也是课程领导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因此,高校教师树立强烈的课程领导责任意识是其参与课程领导的首要前提。高校教师如何树立并培养课程责任意识呢?高校教师可加强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课程建设相关会议、论坛,主动与校领导、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探讨,进而通过课程实践进行反思和评价,在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形成高校教师领导课程的责任意识。
2.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高校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必须建立在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之上。高校教师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主要从提升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两方面努力,其中,教学能力的提升是重点。在学科专业方面,高校教师可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丰富已有研究成果,此外,还可以通过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以多学科的视角探索研究新路径。专业水平的提升能让高校教师在课程领导中更科学地进行专业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在教育教学方面,高校教师应主动参加岗前、岗中培训,学习补充教育教学知识,在了解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师中心论”,平等对待学生主体,尊重差异,创新教学方式,扮演课程的“引导者”促进学生发展。
(三)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要摆脱在课程领导中被长期忽视的境况,积极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首先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勇于参与课程领导,其次应当在主动学习中培养学生在课程中的领导力。
1. 树立主体意识
近年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普遍认可。《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要采取学生为中心的新思路以及新模式,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除了政府、学校、教职工层面的共同努力,更重要的是高校学生自身要树立主体意识,以主人翁的形象参与到高校的课程领导中。学生主体意识的树立关键在于高校学生要合理定位自身角色,在课程的方方面面由被动领导转变为主动参与。高校学生应当改变过去沉默的态度,认识到学生主体应当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利用学生建议平台,把握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勇于参与到课程的决策中去。在课程实施中,学生也应当积极参与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环节,以课程领导者的角色促进自身发展和个人成长。建立在主体意识之上的参与才是实现学生课程领导的强大推动力。
2. 提升课程领导力
高校学生参与课程领导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课程领导力,这需要学生提升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一方面,高校学生可利用网络平台、新媒体等渠道了解高等教育的概况和动态,主动学习所在学科的发展历程、知识结构,在具有一定信息基础的条件下理性地提出对课程的建议和要求;另一方面,高校学生要有意识地在课内锻炼学术交流能力,在课外锻炼日常沟通能力,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也是促进学生领导课程的有效工具。高校学生只有在提升自身课程领导力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课程领导。
四、结语
高校课程领导是实现课程利益相关者共同发展这一良好愿景的动态过程。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分析高校领导、教师及学生三大核心利益主体在角色、功能上的缺失并提出针对性措施,是帮助高校走出课程领导困境、促进课程科学合理建设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1] 高博诠.课程领导的理念与策略[J].教育研究月刊,2001,(89):59- 65.
[2] 郑东辉,施莉.课程领导理念探微[J].教师教育研究,2006,(2):61- 65.
[3] 闫守轩,李洪飞,侯玲.课程管理的意涵辨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70- 73.
[4] 熊鑫,钟兴泉.从自发走向自觉:促进教师课程领导的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0):8- 10.
[5] 史密斯JD.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
How to Break through the Dilemma of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Leadership——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takeholders
JIANG Lu-wei
(School of Higher Educa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Sinc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ur curriculum leadership is gradually developing with the propuls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push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urriculum and upgrad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t present, our curriculum leadership has been in a dilemma,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ction of stakeholders of curriculum leadership. This thesis begins with the meaning of 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analyzes the delinquency of the roles and functions of curriculum leader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stakeholders, respectively college leade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imed at help colleges to break through the dilemma of curriculum leadership.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leadership; stakeholders
G423.06
A
2095-414X(2016)02-0076-05
江露薇(199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