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练、赛”一站式学校体育教学模式
2016-03-13江建清常熟市滨江实验中学江苏常州215513
□江建清(常熟市滨江实验中学江苏常州215513)
浅谈“学、练、赛”一站式学校体育教学模式
□江建清(常熟市滨江实验中学江苏常州215513)
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课程课改正在不断深入地推进,课改的方法和手段各地区各个学
“学、练、赛”体育模式终身发展
在课改“健康第一”新理念的指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校体育发展入手。通过课改选项课程对某运动项目的“学、练”和课余体育活动以社团形式对该运动项目的“练、赛”,将体育课程和课余体育活动这两个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有效结合,并加以适当的管理、监督,使学生掌握1-2项体育项目,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从中体验快乐体育、成功体育,进而使学校体育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1、“学、练、赛”一站式学校体育模式的提出
毛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到: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即体育教学既要传承精神文明又要强身健体。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中,“优先发展”表达的是国家要倾斜教育的国策内容,其余的16字方针都与学校体育工作有密切的关系。这是贯穿《纲要》的主要思想体系和工作任务,是全国教育发展的最高工作要求,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发展的最高指导思想,更是学校体育发展和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的最终要求。
2、学校实际体育情况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或许是各学校因为体育属于小学科而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或是广大体育工作者因激情而缺少理性,也可能是整个课程改革推进的过慢或过快,或许还有其他原因,于2004年9月正式启动的体育课程改革进行不尽人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瑕疵,近几年我国在校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如:(1)学校依旧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体育教学徘徊不前,还没有真正落实体育素质教学,体育素质内容没有得到长期有效的执行,很多是应付检查,大搞形式主义,往往是虎头蛇尾;(2)有些学校只重视几项项目,要求人人学会几项运动,但在教学时过分重视运动技术教学;(3)有些学校大搞许多非活动性、非文化性的教学内容,如全校学生学太极拳,学全民广播操;(4)更重要的是缺乏适合我国各学校的一套有效的体育素质教学活动方式,往往是各地同执同一标准,没能具体考虑各学校实际情况;(5)在评价时出现了“无劣评价”、“取消评价”等的评价理论,等等与学生真实评价脱节的问题。
3、“学、练、赛”一站式学校体育模式指导思想
学生在体育课程过程中可以体验到“运动”、“学习”两方面的乐趣,这两方面的乐趣又是通过一些很实在的感觉体验到的,即放大的空间感、充分的运动感、运动技能提高的成功感、对新运动体验的满足感和人际交流的自由感等,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终身体育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育志向,让学生终身热爱体育;二是能力,即培养学生参加体育实践的能力;三是使学生得到一些基本技能和基础体力。过去体育教学过重于基本技能和基础体力教学,忽视了能力和志向的培养。
本着体育课程改革“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健康的社会接班人为总目标。健康不仅包括人体健康,还包括心理上的快乐体验和社会适应的成功,也就是时下常说的“快乐体育、阳光体育、成功体育”。快乐体育,阳光体育既是一个口号也是一种体育思想,它源于日本,人类从事体育运动的最本质动机是追求蕴藏在体育运动中的无穷乐趣,强调“乐趣”是体育的生命,应从中认识体育运动的本质,体验运动的特点,增加体育课程的深度。而“成功体育”是对体育乐趣体验的升华,这里的成功并不是简单的学会一个技术动作,完成一套动作,取得一定成绩,而是辛苦努力的过程体验,这种体验让你学会坚持,懂得付出,得到收获(成功或是失败后的再次努力)。要成功并非不可以失败,相反失败是成功的铺垫、是开始。因此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上负责的学校阶段,而是要着眼未来——学生的未来。要为其能够健康的学习、工作、生活做好全面的准备。
4、“学、练、赛”一站式学校体育模式的内涵
4.1、“学、练、赛”释义
有些人对本文倡导的“学、练、赛”体育教学模式认为是老酒装新瓶,换个花样罢了。在这里笔者将对“学、练、赛”三位一体中学学校体育模式中的“学、练、赛”及三者的关系做一个解释,并与过去学校体育模式进行简单的比较:
“学”指:体育课程中运动技术的选项教学;这是这次体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这次课改的进步之处。实行选项教学,学生可以有较长的时间,较系统的学习一项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
“练”指:体育课程选项教学中有限的练习和课余体育活动以体育社团的形式有组织的个人练习和集体练习;体育选项课上的练习密度是有限的,对于想要达到课改熟练掌握运动技术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笔者认为可以在体育社团活动中得到补齐和发展。
“赛”指:课余体育活动中社团内的比赛以及校内、校际间的体育比赛。比赛是检验和展示收获并获得认同、激励的舞台,比赛的范围有大有小,目前个人的能力有限,只能组织自己负责范围内的教学比赛和指导社团活动。希望日后这种体育模式能被大家认可,组成一个开放的中学体育模式,可以进行系统的校内、校际体育比赛。
4.2、“学、练、赛”三者的关系
“学”是一切后天习得的开始,是学校体育得以开展的前提;“练”是后天习得的过程、手段,学校体育目标需要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来实现;“赛”是“学”、“练”的外部刺激,在学习之初“赛”是刺激“学”、“练”的兴趣所在,学习中“赛”是“学”、“练”得以持续的外因,学习后“赛”是“学”、“练”目标实现的舞台,也将是持续提高“学”、“练”水平,最终实现终身体育的途径。三者是相辅相成统一的整体。
5、“学、练、赛”一站式学校体育模式操作的基本结构
学:(学生方面)根据自己以往体育经验及代课教师对选项教学目的、意义及所供选项的解释,有针对性地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参加该项目体育选项课程技术动作、规则的学习和器材的借还。(教师方面)根据课改要求和实验以来的经验,为学生讲解课改的目的、意义,解答学生选项的疑问。选项分班后负责自己选项班的技术动作、规则的教授和上课场地布置。
练:(学生方面)选项课上有限的练习和实验组学生社团的组建、活动章程的制定,体育社团宣传、日常练习,体育社团活动时间、场地的安排、布置。(教师方面):选项课上有限练习的指导和提供社团活动所需的器材、设备,技术动作和规则指导。
赛:(学生方面)实验组学生负责社团内比赛的组织、宣传,自主选择参加校内班级间、年级间或校际间的该项比赛。(教师方面)负责提供社团比赛时间、场地、器材的协调,比赛技战术、裁判指导,校内班级间、年级间或校际间的该项比赛协调、指导。
6、学、练、赛”一站式学校体育模式的特点
这次课改的目的总的来说是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学、练、赛”一站式学校体育模式作为对此次课改的一种探索,首先应该是贯彻素质教育的一种途径,应具有素质教育的特点。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是把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放在首位。现在公认的素质教育三个基本特征是全体性、全面性和自主性。体育课程中的全面性是使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得到全面发展。提倡教育主动性,一是要通过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唤起,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让学生在自主的、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学会学习。学生的主动性来源于学生对学习的可选择性。
其次,“学、练、赛”一站式学校体育模式还是一种对学校体育的探索,应具有体育的特点。体育是一种热血运动、激情运动,没有一种文化活动能够和体育相比。体育运动起初都是一种游戏,趣味性是游戏的根本。
最后,“学、练、赛”一站式学校体育模式是在学校体育中引入社团活动的一种新探索,应具有社团活动的特点。社团就是一个小群体,它的组成更多的会考虑学生的需要。目标整合、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是组成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学生在知、情、意三个方面都得到支持,是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较好发挥的重要原因。
总之,本模式克服了过去体育教学的不足,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符合学校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发挥学生特长、彰显学生个性,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7、“学、练、赛”一站式学校体育模式适用范围
本模式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全体可正常进行体育活动的学生。这是由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的。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身体发育接近成人。生理方面表现为:脑结构和机能基本完备;身体营养供给的需要促使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更好地发展,心肺继续增大;心脏的容积和血管容积之比达到140:50(初中时为25-20,成熟时可达290-61);骨骼继续生长,男生肩膀变宽,女生骨盆增大,肌肉也随骨骼的变化而变长加粗。这表明他们有更大的可能从事比较繁重的工作和激烈的运动。心理方面则表现为:(1)自我意识发展,要求深入地了解和关心自己的成长,自我评价日趋成熟,自尊心得到发展,人生观初步形成;(2)高中生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理论性,开始出现辩证性,具有更大的组织性和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3)情绪体验强烈,两极性突出,情感、情绪的时间延续性更长,情感具有文饰性、闭锁性和曲折性,情绪和情感内容丰富而深刻。
所以,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高中生都具备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并坚持较长时间从事锻炼的能力,也具备自主组织、管理体育社团活动的能力。
总之,在学校体育短短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探索出路,是解决问题的一贯途径。本文中提出的“学、练、赛”一站式学校体育模式可以有效地将学校体育的两个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程和课余体育活动协调配合,做到专业体育教师和全校教师全员参与,使学生专项技术和体质健康都有非常显著性的提高,也使学校体育办得有声有色,学校体育教学就会达到: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为习惯的养成提供较充足的时间和选择的空间,满足选择的自主性,并提供展示选择结果的舞台,使之得到认同,为进一步持续锻炼提供可能,为终身体育的习惯、能力、态度、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根基扎实的高楼才能久经风雨,只有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体育的长远目标——终身体育才能实现。
[1]毛振明.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方针”中的学校体育任务(上)[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
G807
A
1006-8902-(2016)-10-HX
校不尽相同,本文阐述一种“学、练、赛”一站式学校体育模式,有效地将体育课程和课余体育活动协调配合,做到专业体育教师和全校教师全员参与,使学生专项技术和体质健康都有显著性的提高,是一种符合学校实情,贴近学生实际,促进学生体育素质发展的有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