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新生成长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2016-03-13中央财经大学吕玉兰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新生

中央财经大学 吕玉兰

在新时期下,我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化向普及化、大众化迈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因而对高校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人才素质要高标准,人才培训模式要多样化。在现行广泛运用的本科生学分制和导师制的基础上,Z高校通过十年的探索实践,针对本科入学新生推出成长导师制度,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大学生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成长导师制的实施背景与意义

19世纪末,牛津大学率先将导师制运用在本科生教学中,随后导师制被国外众多高校推行[2]。我国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最早开始倡导和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是浙江大学[3],国内其他高校随之逐步推行该制度,但主要将其运用于本科生的专业教学实践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鲜有涉及。

2005年10月,Z高校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为契机,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紧密结合,积极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探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有效途径,在2005级本科新生中启动了本科新生成长导师制。

本科新生成长导师制度的推行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现实需要应运而生:一是新生成长的需要。二是两地办学的需要。三是学校全员育人的需要。

二、成长导师制的实施过程

2005年10月,Z高校开始试行本科新生成长导师制,经过两年的试运行,2007年11月,正式实施该制度,并以校发文形式出台了《本科生成长导师制实施办法》。选聘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以上、身心健康、责任心强、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教职工担任成长导师,每位成长导师原则上指导1-3名学生,要求导师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协同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等各方力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并参加学校组织的导师工作交流会,共同探讨学生共性问题。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本科新生成长导师制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报名与发布成长导师个人信息。第二阶段,师生双向选择。第三阶段,师生结对。

三、成长导师制的特点

一是侧重于学生的人生发展辅导。成长导师由校内专业教师、职能部门干部担任,其主要任务是利用业余时间,贴近和融入学生群体,了解他们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关注点,了解他们心理活动和思想问题,通过有效沟通、积极关心与热情帮助,帮助新生学会适应大学生活,学会生存、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积极面对人生。

二是充分尊重导师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专业教师、行政干部可以自愿申请导师资格,学校不做硬性摊派;学生同样自愿报名,不设门槛。在双向选择过程中,导师通过报名表介绍个人基本信息,学生通过填写《个人信息情况表》说明自己的具体情况,双方依据这些材料进行互选。

三是实现了一对一、个性化和全程化辅导。作为各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的有益补充,成长导师制的辅导更有针对性、更具体、更全面。导师会从一年级开始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学校的培养方案设计个性化辅导方案,并在学生四年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正,以制定出最适合学生发展的辅导方案。

四、成长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为了准确了解成长导师制的实施现状和实施效果,把握学生对该制度实行的满意程度,为持续推行该制度提供借鉴,Z高校开展了针对性地问卷调查,调查主要从学生选择导师的情况、学生与导师沟通交流的情况、学生对本科生成长导师制的总体评价三方面展开,并对实施情况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导师制的推行得到了导师和同学的高度认可。一方面调动了学校教师和党政干部育人积极性,营造了全员育人良好氛围。导师们面向学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成长发展指导,有的导师利用专业知识组织学生学习经典著作和英文原版著作,有的导师以部门为单位进行联合辅导,有的老师还会晚上带上家属开车一二十公里去看望学生,令人感动,更有的老师创新出“以导师制带动互助小组”的辅导办法,将单一的“导师辅导”衍生为“互助互动”式学习,使学生在感受到导师的关注和爱护的同时,更享受到了同辈群体互助成长的乐趣。在此基础上,老师们普遍认为在了解到学生实际的生活、学习状况后,对自身本职工作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服务工作水平。另一方面,学生普遍认为导师制对自己有很大或有一定帮助,特别是在帮助适应大学生活、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解决成长过程遇到的困惑三方面的帮助最大;超过半数的学生觉得自己相对于其他没有配备导师的学生对于大学四年的生活有着更为明确的规划和发展方向,也感到自己更为顺利地实现了从高中到大学学习、生活的转变;还有部分学生曾经通过导师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相比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老师,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成长导师更有针对性,可以指导的方面更广泛,并因为能在生活指导自己,所以和学生更贴近。

同时,调查发现学生对成长导师制普遍有两个方面的期望与诉求,一是希望能与导师有更多的沟通时间,二是希望导师能更加有主动性和耐心地对学生进行成长指导。调查发现导师与学生的交往更多是个人性的,在交往内容上呈现随意性,基本上是学生有什么问题,导师帮助解决什么问题。虽然在师生互动中,存在导师主动居多的情况,但导师的主动多是形式上的主动,在教育内容上并没有呈现主动性,对学生的引导缺乏主题性和计划性。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对导师的指导效果表示不满意,认为出现该现状的原因多是由于自己缺乏主动性以及导师本职工作太忙所导致。

五、完善成长导师制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提高导师辅导的主题性和计划性。

第二,加强成长导师队伍建设。

第三,增强学生对成长导师制的认识。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新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重获新生 庇佑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新生娃萌萌哒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